尋訪耶穌的蹤跡
抵達以色列的第一天,當地的導遊就告訴我們,如今世界各地到此旅遊的團隊應接不暇,十有八九是來朝聖的。這是因為,耶路撒冷是猶太教、基督教和伊斯蘭教的發源地和聖地。而在猶太教、基督教和伊斯蘭教這世界三大宗教中,數基督教的信徒最多,據2008年的統計,約占世界人口的三分之一,有二十多億人。基督教是一種信仰神和天國的宗教,基督徒相信耶穌為神(天主或稱上帝)的聖子、人類的救主(彌賽亞,即基督)。因此,盡管我們並非是前來朝聖的旅遊團隊,但在四天的行程中,卻幾乎每天都在尋訪耶穌的蹤跡,聆聽他神秘誕生的傳說和曆盡苦難的故事……
天使報喜堂
耶穌的故事要從他的老家拿撒勒說起。現有四萬多人口的拿撒勒原是位於以色列北部群山之中的一個小小的村莊,而今卻成了全球億萬基督教徒向往的聖地,羅馬教皇本尼迪克在2009年曾親臨此地主持彌撒,這是因為此地是有一座中東地區最大的天主教堂:天使報喜堂。據《聖經》記載,兩千多年前,年輕的猶太木匠約瑟夫和他的未婚妻瑪麗亞就住在拿撒勒。一天夜裏,瑪麗亞在一個岩洞裏迷迷糊糊地睡著了,天使加百利忽然出現在她的夢中,宣告她會經聖靈感應而受孕,其子將以肉身降世,成為人類的救世主——耶穌。而約瑟夫見瑪麗亞未婚而孕,很是不悅,認為她是個不守貞潔的少女,憤而要偷偷毀掉婚約。天使加百利就又來告訴他,你的未婚妻懷的是上帝的兒子,這是喜事,應該感到高興才是。
早在公元3世紀,基督教徒便參照當時猶太會堂的樣子,在天使加百列向瑪麗亞報知她聖靈感孕喜訊的地方,建起了第一座中等規模的教堂,使“報喜岩洞”成為一處基督徒的朝覲地。此後,在悠久的曆史歲月中,人們在“報喜岩洞”上先後建起了五座教堂。現今的天使報喜堂,是由意大利建築師基奧瓦尼·穆齊奧設計,1969年竣工。它那一百二十一米高聳入雲的圓頂,已成為拿撒勒城最有代表性的景觀。
天使報喜堂位於狹窄的卡薩·諾瓦街上,由於拿撒勒如今是阿拉伯人的聚集區,多數人信伊斯蘭教,我們看到,就在卡薩·諾瓦街口的廣告牌上,有許多反基督教的標語。盡管如此,這座高大莊嚴的建築仍然吸引著世界各國的遊客紛至遝來。未進教堂之前,庭院圍牆上懸掛的上百幅異國教會贈送的聖母像,就把我們帶進了一個美輪美奐的藝術世界。饒有情趣的是,每幅畫像,雖表現的是同一個主題,但無不是按各國的文化傳統和習俗加以繪製,人物造型、服飾特點鮮明,地域色彩十分濃鬱。例如一看到身穿和服、手抱童花頭嬰兒的聖母像,遊客就明白,這是日本所贈。而美國贈送的,則是采用有金屬質感的材料製成,凸顯於畫麵之上,現代時尚,頗有幾分自由女神的特質。由於教堂建成時中華人民共和國尚未與以色列建交,因此,來自中國的聖母像是台灣地區的教會在當年贈送的。仔細一看,那瓷磚貼的聖母像,竟與送子觀音圖相仿。我們的導遊是一位台灣同胞,他說:“那觀音,其實是中國沿海漁民崇拜的媽祖形象。台灣北港的朝天宮和鹿港媽祖廟,都是中國有名的大廟。”
欣賞了富有不同國家鄉土氣息的聖母像之後,我們來到教堂門前,發現鑄銅大門上的圖案都是聖經故事,記載耶穌一生的傳奇經曆。教堂內部更是奇特,因為要以那個“報喜岩洞”修建,所以中間是個大坑。我們看到,不斷有信徒沿石階而下,走到那個岩洞門口,望著裏麵的洞穴頂禮膜拜。教堂裏的彩色玻璃窗戶,猶如萬花筒般五彩斑斕,讓人著迷留戀。中間最大的一組,流光溢彩,講述的就是耶穌這一家三口的故事。站在教堂中央抬頭仰望,報喜堂的頂部極為高大、華美和明亮,其外形酷似一朵倒著盛開的百合花,而百合又始終被視為聖母瑪麗亞的標誌,字母 M象征著聖母的子宮皺壁。“百合花”共有十六片花瓣,每片花瓣又分成兩個表麵。在這三十二個表麵上鐫刻著醒目的英文字母M,象征著聖母瑪麗亞。根據猶太數法,數字32代表二十二個希伯來語的字母以及上帝在創造世界時發布的十條禁戒。
從教堂出來,庭院的右側還有一尊潔白的聖母瑪麗亞雕像。幾乎每個遊客在告別天使報喜堂前,都會與這“世界上最偉大的母親”留下一張合影。
聖誕大教堂
天使報喜後,瑪麗亞身孕漸顯,她和約瑟夫在拿撒勒靜候聖嬰降臨。不料,當時由於羅馬大帝為向百姓納稅,下令進行人口普查,約瑟夫不得不攜即將臨盆的瑪麗亞返回原籍伯利恒鎮履行登記手續。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裏。很快全鎮的人就知道瑪麗亞未婚先孕的事情,沒有一家旅館願意收留他們。約瑟夫隻得挨家挨戶地祈求說:“我的妻子要生產了,求求你們收留我們。”就在這窮途末路之時,一家旅館的老板娘給他們打開了大門,但是由於已經客滿,隻有一層的牲口棚裏的馬廄還能住下。當夜,匆匆抵達的瑪麗亞就在馬廄裏生下了上帝的兒子耶穌。瑪麗亞將聖嬰用布包起來,放在馬槽裏。馬槽成為了耶穌的搖籃。這天夜裏,伯利恒郊外的牧羊人正在輪流看護著羊群,突然天空明亮如同白晝,天使隨著光芒降臨到他們身邊,對他們說:“不要害怕,我來向你們報告一個特大的喜訊:今天在伯利恒將產下一位救世主,他將裹著麻布臥在馬槽中。你們要去朝拜,向他祈福。”這些牧羊人匆匆趕到城中,見到了耶穌,便把剛才的事情告訴了瑪麗亞和約瑟夫。據四部《福音》書中記載,這個孩子出生八天後,父母就按照摩西律法帶他到猶太教的拉比那裏行了割禮,並依照天使之前的預報給他起名“耶穌”。
公元325年,康斯坦丁大帝的母親海倫娜到巴勒斯坦朝聖時,選定2世紀聖賈斯汀考證的這個耶穌誕生的馬槽所在地為址,曆時十四年,終於建成了一座聖誕大教堂,以此追念耶穌誕生的傳奇。一千多年來聖誕大教堂屢遭地震和戰火洗禮和多次重建,目前分東正教堂和天主教堂,誕生洞穴位於東正教堂內,由羅馬天主教、希臘東正教和亞美尼亞教會聯合管理,已於2012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每年的聖誕節,這裏都會舉行盛大的聖誕大遊行,由教皇親自來此主持儀式。
我們從以色列的耶路撒冷去屬於巴勒斯坦管轄的伯利恒,導遊說途中不必辦理出入境手續。過了隔離牆之後,就見一位事先約定好的巴勒斯坦導遊前來接應,帶領我們步行抵達馬槽廣場上的聖誕大教堂。整個教堂的外觀造型,看上去頗像一座中世紀的城堡,樸實無華,堅實牢固。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教堂門洞僅有一米二高,遊人需要彎腰曲背、將頭盡可能地低下才能進入。但進入教堂之後,兩排斑駁的石柱就呈現在我們的眼前,石柱上方,是懸掛在空中的一串串古色古香的吊燈。整座教堂顯得寬敞高大,靜穆肅然。教堂裏最為神聖的地方是“聖誕洞”,這洞前等候進入的遊客很多,我們足足等了一個小時,才沿著石階下到長十三米、寬三米的地下岩洞,即當年的馬廄裏。岩洞裏有一座大理石聖壇,上麵鑲嵌著銀製的一枚空心的十四角伯利恒之星以表示耶穌出生的具體位置,並鐫刻著拉丁銘文:“聖母瑪麗亞在此生下基督耶穌”。聖壇上空懸掛著十五盞屬於基督教各派在不同時間點燃的銀製油燈,晝夜不滅地映照著這塊狹小卻牽動著二十多億基督徒的神聖角落。導遊說,伯利恒之星洞是聖誕大教堂中最具宗教和曆史意義的地方,基督徒來到這裏,都要虔誠地低頭彎腰,把手伸到伯利恒之星洞裏去撫摸一下,沾上聖母瑪麗亞生耶穌時留下的血跡印痕,就可以求得一生的平安吉祥。我們自然難以免俗,逐一伸手去撫摸過之後,再到馬槽旁去留影。也許就是這一約定俗成的程式,才造成了眾多遊客要擠在岩洞口久久等待的結果。
因耶穌是12月24日下半夜在此出生的,所以,每年的聖誕節“平安夜”就有成千上萬的基督徒從世界各地彙聚到馬槽廣場上來等待神聖的鍾聲敲響,參加在聖誕大教堂舉行的子夜彌撒。導遊說,近年伯利恒接待的遊客數量已突被一百四十萬人,單是2012年,就有十二萬人到伯利恒來過聖誕節,所有的飯店旅館全都爆滿,足見盡管以色列和巴勒斯坦至今未能和平相處,但這裏依然是一個信徒與非信徒都無限向往的地方。
八 福 堂
據四部《福音》記載,瑪麗亞在馬廄生下耶穌四十天後,就帶他到耶路撒冷的聖殿行潔淨禮。大希律王聽到有一位要做猶太人之王的嬰孩誕生,便想要除滅他,約瑟夫受到天使的警告,迅即帶著馬麗亞和耶穌逃往埃及,大希律王殺死了伯利恒城內及其四境所有兩歲以內的男孩。耶穌一家人直到大希律王死後,才回到老家拿撒勒定居。耶穌從小就知道自己的使命,曾於十二歲時隨約瑟夫和瑪麗亞去耶路撒冷聖殿聽講道,邊聽邊問。三十歲時,耶穌在約旦河接受施洗約翰的洗禮,並在曠野四十天禁食禱告,其間勝過魔鬼的若幹試探,往後就開始在故鄉加利利地區開展傳道工作。耶穌自稱是神的兒子,深入村落,與眾人共同生活,巡回講道,用淺近而生動的話語,傳播天國的福音。並施行神跡,比如醫病和趕鬼,讓人可以信他。位於加利利湖西北岸一座小山上的八福堂,就是當年他在山上對數千名信眾講道的地方。因他講道的第一部分是《論八福》,即著名的《登山寶訓》,所以這座小山後來就被人們稱作八福山。為了紀念在基督教曆史和耶穌的生涯中這次十分重要的活動,1938年在此建起一座小巧的教堂:八福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