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福山其實是一個不高的小丘,步道兩邊,綠草如茵,盛開著鮮豔的野花,仿佛是一座幽靜雅致的大花園。位於山頂的八福堂是一座用火山石建造的拜占庭式建築,整體呈青灰色。教堂牆體磨磚對縫,是規整的四方形。方形牆體外廊,四周建有羅馬式拱形立柱回廊,透著一份高雅莊嚴。中間部位分兩層,為八麵體,均開有窗戶,窗戶牆麵是白色耶路撒冷石,上覆金色大圓頂,中心是藍色天宇。圍繞大圓頂八個顏色的玻璃窗,耶穌在此所講的“八福”,就用拉丁文依次寫在這八塊窗玻璃上:
虛心的人有福了,因為天國是他們的。
哀慟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得主安慰。
溫柔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承受地土。
饑渴慕義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得飽足。
憐恤人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蒙主憐恤。
清心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得見神。
使人和睦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稱為神的兒子。
為義受逼迫的人有福了,因為天國是他們。
顯然,這耶穌宣講的“八福”,就是基督教徒們必須嚴格恪守的“寶訓”,一生的做人準則。其實,這些人性中善的東西,我想對於每一個普通遊客的思想來說,也不無啟迪意義。因此,當我走出這座清寧聖潔的建築時,還真有一種心靈得以淨化的感覺。
五餅二魚堂
出了八福堂,依山而下,不一會兒就到了五餅二魚堂。
據《新約聖經》記載,一次,耶穌在加利利湖畔的一片野地裏傳道,有五千人圍攏著他聚精會神地聽講。不知不覺,天色已晚,有門徒說:“天黑了,該吃晚飯了。”耶穌說:“你們可以給他們東西吃。”眾門徒兩手空空,深感為難。門徒腓力忍不住脫口而出:“聽眾這麼多,即使花二十兩銀子去買餅,恐怕也是杯水車薪,於事無補。何況這裏是荒郊野地,到哪兒去買那麼多餅呢?”就在這時,門徒安得列突然發現並報告耶穌,現場有個孩子,帶了五張大麥餅和兩條幹魚。耶穌略一思索,說:“這就夠了。”眾人疑惑不解,隻見耶穌隨手從那小孩手中拿過餅和魚,掰開來放在籃子裏,先是對天道謝,然後讓門徒們分給眾人吃。奇怪的是,籃子裏的餅和魚竟然取之不盡,直到大家全都吃飽了,把吃剩的魚和碎餅收拾起來,還裝了滿滿十二籃子。
為了紀念耶穌的這個神跡,4世紀教徒們在此興建了一座拜占庭式教堂,並用馬賽克拚成五餅二魚以及其他動物圖案。5世紀又進行了擴建。但到了7世紀,這座教堂就在戰亂中被毀壞了。上世紀30年代在此開始的考古挖掘工作,出土了5世紀就存在的精美拜占庭式的馬賽克地板和其他一些寶貴的曆史文物。如今我們看到的五餅二魚堂是1982年重建的。教堂樸實無華,地板上還鑲嵌著許多當地的水鳥、花草等圖案,造型別致,栩栩如生。祭壇下邊那塊石頭,據說就是當年耶穌行五餅二魚神跡所站立的地點。祭壇前邊地板上有五餅二魚的馬賽克圖案。教堂4世紀的地基遺址可以從聖壇右邊一個玻璃罩裏看到,5世紀的石磨和水器則擺放在院子裏。當看到精美的拜占庭式馬賽克地板和這些珍貴的曆史文物曆經戰亂還能保存下來,遊客們無不嘖嘖稱奇!
橄 欖 山
在猶太經典《塔木譜》中有這樣一句話:“世界若有十分美,九分在耶路撒冷。”後人在此基礎上延伸出了另外一句話:“世界若有十分哀愁,九分也在耶路撒冷。”在希伯來語中,耶路的意思是城市,撒冷是和平,耶路撒冷即和平之城。然而五千年來,這座和平之城成為兵家必爭之地,它被四方群雄征服過三十七次,曾被戰火十八次夷為平地。令人頗感神奇的是,這耶路撒冷的多舛命運,仿佛早就被耶穌料定了。根據《路加福音》第十九章,耶穌走向耶路撒冷的時候,就曾震驚於第二聖殿的美麗,並預測其將來的毀滅和猶太人的離散,當眾哀哭,淚流滿麵。幾天之後,他就在山腳的客西馬尼園被捕。然後到城南的錫安山用“最後的晚餐”……為紀念耶穌曾在此為耶路撒冷痛哭流涕,特意在橄欖山上建造一座主泣教堂(又稱主哭耶京堂)。
主泣教堂為一座羅馬天主教教堂,是由意大利著名建築設計師安東尼奧·巴魯齊於1955年負責建造的。教堂被設計成一滴淚的形狀,頂部四角各有一個花瓶狀的淚珠,象征耶穌眼中流出的淚水。因主泣教堂正對著耶路撒冷老城,所以這裏正是俯瞰耶路撒冷的最佳位置。
眾所周知,耶路撒冷是聖城中的聖城,世界上最古老、最獨特的美麗都城。可以說,世界上沒有哪個城市可以像耶路撒冷那樣被投注那麼多的信仰。這裏是人類三大宗教的共同搖籃。猶太教說,這是上帝賜給他們的土地,古代猶太國的首都,城內還有他們的宗教聖殿;基督教說,這是耶穌傳教、犧牲、複活的地方,當然是無可替代的聖地;伊斯蘭教說,這裏是穆罕默德聆聽真主安拉祝福和啟示的聖城,有世界上最美麗的清真寺。當我們進入主泣教堂後,發現那東窗上的十字架中心正對著的,就是世界上最美麗的清真寺的金頂。金頂清真寺的正式名稱叫薩赫萊清真寺,其圓頂正是用真正的金箔貼成,金色的巨大圓頂在陽光照耀下,閃爍著金色光芒,仿佛在提醒我們,伊斯蘭的實力在耶路撒冷還相當之大。
遊覽主泣教堂之後折返,我們順著上坡道下山,一路上能看到一大片潔白肅穆的墓地。導遊介紹說,公元前586年猶太國被巴比倫滅亡前後,據古代猶太人的先知預言:上帝將在適當的時候派“彌賽亞”降臨前來複興猶太國,拯救其子民,不會讓異域殊方諸國長期對他們施加懲罰。因為橄欖山是離上帝最近的地方,所以能安葬於此是猶太教徒的榮耀。二戰期間曾經挽救了數千猶太人的辛德勒就葬在這裏。猶太人墓地很樸素,沒有鮮花和祭品,隻在墳墓上放上撿來的石塊,以示祭奠。據說橄欖山山坡上的墓地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墓地,有四千年前的墳墓與現在的墳墓共存。
從橄欖山下來,我們就到了綠蔭環抱的客西馬尼園。“客西馬尼”希伯來語意為“壓榨橄欖”。導遊說:“園中的這些橄欖樹都是與耶穌同一時代的,有的甚至更早……”曆經兩千年的風霜磨礪,滿園的橄欖樹居然還老而彌堅,頑強地伸展著根根枝椏和片片綠葉,真令人覺得不可思議。我想,這一定是一代又一代的耶穌信徒們精心護理的結果。接著,導遊充滿激情地講述《聖經·新約》上的一段記載:“耶穌用完了‘最後的晚餐’,他預感到自己受難的時刻臨近了,便來到客西馬尼園祈禱。他極其悲痛,汗如血珠滴在地上,在對上帝做了三次禱告後,逐漸恢複了勇氣和自信,決心坦然地接受未來的苦難。這時,猶大帶著祭司長等人前來捉拿耶穌,猶大按照約定的暗號:與誰親吻誰就是耶穌。當他走到耶穌跟前叫了一聲‘老師!’並上前親吻後,耶穌說:‘朋友,你要做的事就做吧!’隨後他就被捕……”猶大將如此信任自己的老師置於死地,人性的虛偽和黑暗真令人不寒而栗。
緊挨著客西馬尼園,是萬國教堂。公元4世紀,信徒在客西馬尼園建了一個聖壇,12世紀十字軍對它進行擴建,後聖壇被穆斯林征服者破壞。如今拜占庭式的萬國教堂是1924在原來建築的遺址上修建的。因興建教堂的經費由十六個國家的教會出資,故稱為萬國教堂。進入著名的萬國教堂,我們看到天花板的彩繪玻璃上畫著曾資助過這座教堂的所有國家的標誌。教堂屬於東正教,教堂內散發著沒藥和乳香的氣味,雖然懸掛了許多的金燈,但仍顯得十分幽暗神秘。從明媚的陽光中走入幾乎一片漆黑,仿佛耶穌被出賣那一夜的光景,令人肅穆之情油然而生。導遊說,這裏就是耶穌受難前祈禱的地方,祭壇前的岩石,傳說是耶穌被出賣後度過最後一夜的地方。經過歲月滄桑,當年囚禁耶穌的岩洞仍存在。為此,一批又一批從世界各地前來的信徒在聖壇前瞻仰聖容,默默禱告……我想,這也就是“世界若有十分哀愁,九分也在耶路撒冷”這句話廣為傳誦和橄欖山之所以使全世界億萬信徒魂牽夢縈的緣由所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