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路十四站
僅一平方公裏的耶路撒冷老城區共有八座城門,主要有四座:通向地中海的雅法門、通往北方的大馬士革門、通向安錫山和通向橄欖山的獅子門。導遊是領著我們從獅子門進城,去尋訪耶穌苦路的。耶穌是公元30年逾越節在耶路撒冷被捕,4月7日遇難的。教徒們早在傳教初期就到耶路撒冷憑吊耶穌受難地,12世紀,歐洲信徒到耶城朝聖回來後,根據見聞豎立耶穌受難碑、像。17世紀,苦路成為朝聖必經地點。1731年,教皇克來門特十二世確定十四站苦路及朝聖禮儀。十四恰好是耶穌、聖母加十二門徒的數字。苦路的故事廣為傳播,現在幾乎所有的基督教堂都有十四站苦路的畫像。耶路撒冷被毀八次,現存的“苦路”建於兩百年前,是傳說中耶穌被宣判死刑後,背負十字架押往山坡上遇害的路線。如今,不僅每年耶穌受難的日子,都有成千上萬的基督教徒背負著十字架來重走這條長約一公裏的苦路,而且每周五下午2點,沿途教堂的神父都要來走一遍苦路。上千人一站一站祈禱唱經,錄音機用拉丁、希臘、英語誦讀《聖經》有關章節,場麵也相當宏大感人。很遺憾,我們是6月17日上午結束約旦的旅程,於下午兩點鍾來到苦路第一站的,那天是周二,未能見到神父們虔誠祈禱唱經的場麵。
進入獅子門,右側是聖母瑪麗亞父母家的石洞遺址。苦路的起點在安東尼城堡內。從石洞遺址往前左側,如今是一所巴勒斯坦小學,其石灰岩塊操場便是苦路第一站,即判耶穌死刑的羅馬廣場。二至九站的街道牆上都有雕刻及青銅羅馬數字標誌,附近都建有相關的教堂。第二站是荊冕教堂,相傳耶穌在此被扣上荊棘枝冠、背上十字架,他為作惡不悟的人必遭毀滅而流淚。第三、七、九站是耶穌三次跌倒的地點。瑪麗亞在第四站遇見走向死亡的兒子,悲痛欲絕。第五站是吉利奈人西蒙幫耶穌背起十字架的地方,西蒙後來成為傳教的忠實弟子和助人愛心的象征。這裏的石牆上有一個凹坑,據說是耶穌撫一下牆時留下的手印。遊客到此都要伸出手掌去按一下,仿佛是與耶穌擊掌結緣。第六站是維羅尼卡教堂,拉丁文意為“真相”,維羅尼卡用手帕給耶穌擦汗,發現都是鮮血。她後來痛不欲生,葬在此,後人以其名建起了這座教堂。在第八站,耶穌對大群哭泣的婦女說:不要為我哭泣,為你們的孩子,為耶路撒冷的未來哭泣吧。如今是一座希臘東正教堂北側的外牆。
苦路第三站至第九站都在阿拉伯商業街,幾乎所有的商店裏,出售的旅遊紀念品都是各種質地的背負十字架的耶穌像。走過耶穌第三次跌倒的第九站,我們就來到聖墓大教堂,東正教稱作複活教堂。苦路第十至十四站都在這座教堂內。十至十一站是位於二層樓上,《聖經》裏稱此為各各地(骷髏地)。這裏有兩幅大油畫:猶太先知亞伯拉罕祭獻兒子以撒、耶穌被釘在十字架上,分別是耶穌被剝去衣服和釘上十字架的地點。十二站是耶穌死亡地,矗立著那著名的耶穌遇難十字架雕塑。旁邊十三站,是聖墓教堂正門大廳中央一大塊帶著血紅色斑的大理石,散發異香,是傳說中耶穌遺體卸下的地點。幾乎每個信徒走到這裏都要停下腳步,跪下來撫摸和親吻在這塊由耶穌的鮮血染紅的長方形大理石,甚而把隨身帶的任何一件普通物品擺放在這塊大理石上“開光”以期起到消災祛病、趨吉避凶之奇效。因此,這裏就成了聖墓大教堂中遊客最為關注的一個熱點。聖墓大教堂大廳原是海倫娜建的教堂遺址,如今隻剩下幾塊馬賽克地麵。正中牆麵是一幅場麵宏大的馬賽克壁畫,描繪的就是信徒們把耶穌從十字架上卸下來、按猶太人的習俗為他的遺體抹上香料和沒藥、抬著用麻布包裹好的耶穌遺體送向墓穴的過程,場景十分感人。由此往左,進入另一個大廳,中央便是那著名的小教堂狀聖墓,是埋葬耶穌的第十四站。貴族約瑟夫敬仰耶穌而把自己的墓地捐獻埋葬耶穌。墓穴由岩石鑿成不足兩米寬,很是狹小。上方是教堂的大穹頂。據說當年將耶穌下葬後,就立即用大石將墓門封住。猶太祭祀者怕有人偷屍,還請彼拉多安排士兵把守。但耶穌還是在夜裏複活了。三日後的早上,瑪麗亞等婦女帶著香料來到墓地,發現石門已經打開,耶穌不在了,隻留下衣服。天使告訴她,耶穌由此升天並已複活,讓門徒們去加利利找他……
從第一站至第十四站,牆上都有圓牌用羅馬數字標記。當我們走出聖墓大教堂時,天色已晚,但門前的小廣場依然有許多遊客。導遊說,還有幾位團友尚未出來,讓我們稍事休息。說實在的,苦路十四站走下來也確實有點累了,但每個遊客隻要靜下來想一想,都會感到自身經曆的坎坷與苦難比起耶穌來,恐怕算不得什麼。生活在信息化的新時代,我們理應有足夠的自信和勇氣去背負或輕或重的“十字架”,走向美好的未來!
彼得獻心堂
距八福山不遠處,還有一座1933年由天主教聖方濟各在此修建的著名教堂,叫彼得獻心堂。彼得獻心堂就建在加利利湖畔,至今還留有古代碼頭和上岸石階的遺跡。耶穌十二門徒柱都是心形的。據說把石頭碼成心形,代表了一種祝福和彼得打魚時向耶穌所顯出的一顆虔誠的心。教堂內有一塊巨大的岩石,名為“基督之桌”,相傳這裏是耶穌複活後向門徒們顯形的地方,他就是在這張桌子上與門徒們一起用餐。也就是在這裏,耶穌確立了彼得作為未來教會的領袖地位。
據《約翰21章》所記,這裏也是耶穌要彼得喂養羊的地方,耶穌三次對彼得說:“你喂養我的羊。”耶穌這個大弟子,曾經是加利利湖邊的一個普通漁夫,祖祖輩輩在加利利湖上以捕魚為生,沒念過什麼書。可是當耶穌來到加利利湖的時候,因著神的指引,他認出耶穌是神的兒子,於是他領著自己的弟弟安得列義無反顧地跟隨了耶穌。
關於耶穌和彼得,導遊說有許多故事可講。後半段的故事就發生在這裏。因畢竟文化程度低,彼得雖然對耶穌忠心耿耿,但在耶穌被捕後的關鍵時刻,他在敵人麵前曾三次不敢承認自己認識耶穌,甚至在耶穌被殺害後,彼得驚慌失措,導致其他門徒也都沒有了主心骨。當猶大出賣了耶穌,耶穌被釘上十字架,在第三天後複活,就原諒了彼得。複活後的耶穌就是顯現在這座教堂裏岩石的位置對彼得說:“你喂養我的羊。”羊,即代表耶穌的信徒,代表那些信奉耶穌的人們,因為耶穌曾多次說他自己是“牧羊人”。牧師的稱謂也是由此而來,基督教把世人比喻為迷途的羔羊,而耶穌是引領世人走向天堂的上帝的兒子,基督的追隨者就是聖徒,而教職人員便被稱為牧師,即放牧無知世人(羊群)的導師。
耶穌把通往天堂的鑰匙交給了他最寵愛的彼得,並對彼得說,在他升天之後,彼得就要擔負起基督教領袖的重任,而且一連說了三遍。眼見耶穌在自己的麵前顯現,彼得知道這是耶穌對自己的信任,他勇敢地答應了,又經過耶穌的一番鼓勵,終於堅定了信心,從那以後,彼得就承擔起了教會領袖的職責,重新聚齊耶穌的十二個門徒,開始將基督教信仰推向整個世界,確立了他在基督教中的崇高地位。隻是這期間猶太教強烈抵製基督教,法利賽人百般阻撓、殘酷鎮壓耶穌的門徒,到尼祿當了羅馬皇帝之後,他們對基督教的迫害更加猖獗,彼得隻得東逃西躲,最後他到了羅馬,在那裏繼續著他的事業。不久後,彼得被羅馬政府逮捕了,他被判了極刑,最終被倒著釘死在十字架上……
彼得獻心堂又名彼得受職堂。教堂旁的一座引人注目的青銅雕像,刻畫的就是耶穌向他最寵愛的弟子彼得交班時的生動場景。彼得成為基督教第一代教皇之後,也確實踐行了自己的諾言,踏著耶穌的足跡奮力前行,最終不惜獻出了寶貴的生命。當我們離開彼得獻心堂時,看到路邊矗立著前些年先後來此朝覲的兩位當代基督教教皇留下的大幅照片,這說明,基督教作為世界上信徒最為眾多的宗教之一,依然有著廣泛的影響力,來此尋訪耶穌蹤跡的遊人也必將絡繹不絕!
2014年10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