哭牆和猶太成人禮
直到行將結束以色列之旅的最後一天,導遊才安排我們去看世界聞名的耶路撒冷哭牆。他說,他之所以要對原定的日程做出適當的調整,是因為這天是星期一,而隻有每逢星期一和星期四,剛滿十三歲的猶太男孩,才都會到哭牆前舉行隆重的成人禮。既能觀賞哭牆,又可領略猶太人獨特的成人禮儀式,豈不一舉兩得?
說起哭牆的來曆,就會觸及猶太人心中永久的痛。聖經故事告訴我們,在猶太人到來之前,耶路撒冷默默無聞,公元前11世紀,希伯來首領大衛在耶路撒冷建立起以色列王國,而把耶路撒冷真正建成一座名副其實都城的人,是大衛王的兒子所羅門王。他在耶路撒冷大興土木,建造了一係列城市建築,並遵照大衛王的遺願,耗時七年,在莫利亞山上建了一座規模宏偉的聖殿,成為猶太人默記十誡和敬拜上帝耶和華的神聖場所,史稱第一聖殿。據曆史記載,這座聖殿是按照巴勒斯坦和敘利亞當時的模樣建造的。它高居山巔,坐西朝東,氣勢雄偉,用料是從黎巴嫩運來的香柏木和山中就地開采的石料,整個建築呈長方形,有高大的正殿和幾座側殿,供奉“摩西十誡”的“約櫃”,就放在聖殿中最裏層的聖堂中,精美的裝飾顯示出希伯來人高超的工藝水平,曾被譽為“上帝的居所”。令人遺憾的是好景不長,公元前586年,耶路撒冷被巴比倫人攻占,第一聖殿被付之一炬。四萬多猶太人被虜,史稱“巴比倫之囚”。公元前19年,大希律王於舊址重修聖殿,稱“第二聖殿”。公元70至135年,羅馬皇帝三次遠征耶路撒冷,將耶路撒冷全城夷為平地,僅存西邊的一段護牆(即西牆),屠殺了一百多萬猶太人,幸存者複又被虜為奴。羅馬皇帝宣布永遠放逐猶太人。自此,猶太人在世界各地飽受欺淩與歧視,曆經無數的顛沛與流離,在漫長的兩千餘年裏,猶太人成了沒有家園的浪子,四處離散、慘遭屠殺。直到1967年的一場“六日戰爭”,猶太人從約旦手裏奪回耶路撒冷,於1948年重建以色列國,闊別近兩千年的西牆從此重回猶太人的懷抱。收複西牆後,以色列政府並沒有大興土木重建聖殿,隻是拆除了一部分破敗街區,為西牆開拓了一片寬闊的廣場。千百年來,隻要獲得重歸故裏的機會,猶太人都會找到這段護牆,在這麵象征信仰和苦難的石牆前深情祈禱,哭訴流亡之苦,“哭牆”由此而得名。
1981年,哭牆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如今,對遊客自由開放的哭牆廣場就在金頂清真寺的左側下方,因嚴禁穆斯林入內,所以內外都有荷槍實彈的以色列軍警層層把守,經過重重安檢門,我們終於穿過迷宮一般的古老街區,在上午9時許步行抵達哭牆廣場。廣場上人流湧動,最令我好奇的是,迎麵走來的兩個猶太男子裝束很是奇特,身穿黑外套,頭戴黑禮帽,除留著大胡子外,耳邊還晃動著兩條鬈曲的小辮子。導遊悄聲告訴我們,他們是終身吃“皇糧”的猶太教的正統派,隻管研究經文,別的什麼都不用幹,也什麼都不會幹。導遊還告訴我們,哭牆高十八米,長五十米。1992年,據考古學家透露,他們在哭牆發現了五塊有兩千多年曆史的巨型基石,經聲波探測法測定,其中最大一塊巨石約長十三米六,寬四米六,高三米五,重達五百七十噸,是世界上第三大人造巨石。廣場中間的一道長柵欄,將哭牆分成了男女兩個禱告區。由於猶太人篤信上帝就在哭牆上方,因此,到哭牆禱告的猶太男子全都戴有一頂名叫“卡巴”的圓形小蓋帽,用“卡巴”遮住頭頂中央,以示對上帝的敬畏之情。為了讓外來的遊客入鄉隨俗,入口處擺放著一隻盛滿白底藍花“卡巴”的大筐,免費提供給遊客選戴。盡管我們頭戴“卡巴”來到了哭牆前麵,但明眼人一看便知,我們全是假把式。這是因為,前來祈禱的猶太人,幾乎人手一本猶太經典《妥拉》(即《聖經》的前五卷書)。他們虔誠地麵對或腦門緊貼哭牆,念念有詞,一往深情,似乎所有的煩惱都可以在這裏盡情宣泄,所有的心事都可以在這裏徹底放下。更有甚者,默默含淚把自己的心願寫在一張小紙條上,然後把小紙條折成片或搓成卷,塞進了哭牆的縫隙。據說,耶路撒冷是全球猶太人和基督徒公認的離上帝最近的地方,設有通往天國的郵局,而這哭牆上的縫隙就是投信的郵筒。除了安息日,每天都有成千上萬的猶太人和基督徒千裏迢迢趕到這裏來,就是為了親手投寄一封寫給上帝的親筆信……此情此景,真真切切,著實令人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