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節、第一槍(2 / 2)

稍微有點頭腦的人馬上將此次爆炸事件和正如火如荼的第二次世界大戰聯係到了一起。他們認為這一次的爆炸是英法的間諜組織所為,目的是破壞德國的石油供應。在這些報紙的煽動下,羅馬的市民自發地聚集在英法使領館門前抗議,投擲石塊和燃燒瓶,並焚燒兩國的國旗和領導人畫像。

得益於通訊技術的進步,爆炸事件的消息很快傳到巴黎和倫敦,兩國的領導人第一反應認為那是對方間諜的“傑作”。

“愚蠢的英國人!他們怎麼可以用這樣辦法阻止意大利向德國出口石油呢,這不是把意大利人推入德國人的懷抱啊”, 法國總理愛德華·達拉第抱怨道。

“瘋狂的法國人!他們難道不知道我們已經開始和意大利人關於停止對德供油的談判嗎?法國人除了給我們惹一身麻煩,他們還有幹什麼?”英國首相內維爾·張伯倫埋怨道。

事已至此,除了盡量安撫意大利,大聲譴責這種針對平民的恐怖襲擊外,英法也不知道現在還應該幹些什麼。有時候,說得太多,反而讓人懷疑。

至於德國人,他們除了詢問意大利要多久才能恢複供油外,就隻剩下一個對遇難者和傷員的口頭慰問了。不過對於德國要求盡快修複輸油管道的請求,芒果又打起了自己的小算盤。作為一個穿越者,芒果知道現在的希特勒不缺油。依靠合成燃料和戰前的儲備,在陷入蘇聯泥潭之前,德國的燃料供應是充足。沒有利比亞的石油,德國戰車一樣可以在閃擊波蘭得手後,橫掃西歐。但是英法不這樣認為,這就給了芒果討價還價的空間。

一周後,意大利政府公布了爆炸案的調查結果。從現場遺留的手槍等物證上判斷,這次爆炸很有可能是波蘭人所為。這無疑是個皆大歡喜的結果,英國人、法國人、德國人都鬆了一口氣。因為此時,進行抵抗的最後一個波蘭城市格丁尼亞已經被德軍占領,“波蘭”再一次成為一個曆史詞彙。所以,沒有人會關心某些人在它的屍體上再踢上一腳。

這邊意大利人一公布調查結果,那邊德國人馬上拉高音調譴責卑鄙的波蘭人,戈培爾在電台裏告誡流亡倫敦的波蘭政府意圖用這樣下三濫的手段阻擋德國人的偉大勝利注定是徒勞。

而私底下,芒果明確告訴英法,他們是這次爆炸事件最大的受益者,所以怎麼樣都洗脫不了嫌疑。但是,考慮到德國人在波蘭的軍事行動破壞了歐洲的穩定,意大利人也願意為全世界的和平做些應有的貢獻,所以意大利人可以考慮拖延輸油管道的修理進度,變相停止對德國供油。交換條件是意大利希望英法停止對西班牙臨時政府的軍事支持。芒果向英法保證,意大利對於西班牙沒有野心,隻是不願意看到弗朗哥一派的失敗。芒果還向英法提議,既然兩種格格不入的主義都在西班牙擁有堅定地支持者,為什麼不把這個國家一分為二,難道空洞的主義比活生生的生命更重要嗎?而且,一個分裂的西班牙應該更符合世界上其他國家的利益。

作為一個夾在兩大陣營間的大國,芒果不想完全倒向英法,也不想過分刺激德國。所以,他不得不玩這出苦肉計。他需要一個台階,在不和希特勒撕破臉皮的情況下,切斷這條輸血管。另外,破壞英法兩國在國民中的形象也是他這麼做的一個考慮因素,畢竟現在波蘭還是同盟國之一。

“意大利人說他們對西班牙沒有野心。你相信嗎?”張伯倫問道

“墨索裏尼一直說地中海是他的海,而這個海的兩個出入口直布羅陀和蘇伊士運河卻不在意大利人的掌控中” 外交大臣哈利法克斯淡淡地說:“如果是你,你會怎麼辦?”

“也就是說你不相信意大利人的承諾”

“我想有沒有野心是不需要我們擔心的,我們應該擔心的他們有沒有實現野心的能力” 哈利法克斯回答道,“如果我們輸掉了現在這場和德國人的戰爭,我們也就失去了保護地中海的能力。那麼哪怕現在的意大利人沒有野心,我想到時候他們也不會抵擋住分贓的誘惑!意大利人最擅長這個!”

“這正是我擔心的,問題的關鍵不是在羅馬,而是在柏林! 我們必須首先要戰勝德國,不然一切都是空談。哪怕現在我們不得不給意大利人先嚐點甜頭,是嗎?”

“我尊敬的首相,我想是這樣的。不過,我們不支持西班牙,並不表示其他的國家也要停止對西班牙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