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12月2日深夜,岩崎小彌太因為大動脈出血身亡,享年67歲。在他死前,內心一定很痛苦,因為他看到的是日本戰敗後的滿目瘡痍,當然更重要的是,自己的家族企業走到了盡頭。
在岩崎小彌太去世的半年後,三菱把旗下所有的事業都移交給了控股公司整理委員會,這個不可一世的大財閥暫時停止了呼吸。不過,他們沒有就此消亡,而是等待著複興的那一天。
日本有句古話我深以為然:“寒門出孝子,國破見忠臣。”很多人以為,在日本明治維新的上升過程中湧現出來的企業家才是商界奇才、真英雄,但我縱觀日本四百年商業脈絡之後,得出的結論是,那些在因發動侵略戰爭而後戰敗引起的國破家亡這樣的曆史轉折點上,披荊斬棘,以豪邁的雄心、不屈的動力和果敢的力量繼續前進的企業家才是值得我們佩服的人。
因為,在大形勢順風順水的時候,我們看不到一個企業最優質的特點。就好比患難見真情一樣,企業隻有在麵臨生死存亡之際的時候,才會表現出自己真正的特質。
從商業層麵來看,美國占領者對它的最大的衝擊,無疑是解散了掌控日本四百年商業版圖的財閥體製。
1945年9月,駐日盟軍總司令部就下令徹底解散日本的財閥體製。針對這個命令,四大財閥的表現各異,也充分體現了在大時代背景下,不同的企業生態。
三井家族認為,駐日盟軍總司令部的解體政策不過是雷聲大雨點小,如果跟他們好好商量一下,還有得緩。於是,三井派出三井本社的首席常務理事住井辰男與美國人斡旋,他告訴美國人,在戰爭過程中,三井沒提供多少軍用物資,一直踏踏實實地過日子,而且,三井現在願意交出家族掌控的股份,向社會公開,變成一家社會型企業。
但駐日盟軍總司令部根本不聽他們的提議,而是粗暴地回複說:“解散財閥是唯一的途徑,你們不用廢話,趕緊解散才是正確的選擇。”駐日盟軍總司令部還威脅說,“現在日本有好幾百萬人吃不上飯,如果你們不解散財閥,我們就拒絕提供援助。”
最後,他們還充滿諷刺地說:“我們不允許三井家族過著比難民更好的生活!”
那麼,具有悠久曆史、經曆過無數次大風浪的住友家族,會選擇怎樣的方式存續下去呢?
這個任務落到了古田俊之助的肩上。
古田俊之助是住友的總理事,早年在住友家族做技術工作,因為是個徹頭徹尾的工作狂,所以被員工起外號為“坦克”。
“坦克”的職業生涯一路順遂,很快成為了住友家族的大當家。
當天皇宣布投降的時候,古田俊之助的內心依然保持了冷靜,他明白,自己必須要保住住友家族一貫的形象和生意。
當時,社會的傳聞是,像住友這樣的大財閥很有可能被美國人宣布為戰犯,連古田俊之助也難逃戰犯的惡名。
古田俊之助沒有被傳聞嚇倒,他告誡自己的屬下,“應當如何以不讓後世恥笑的方式,維持住友家的安泰”是目前所有員工的第一要務。
古田俊之助之所以如此鎮靜,這是有原因的,因為在那個混亂而黑暗的時代,企業如何保住命脈的關鍵,在於它們和美國占領者之間的關係。三井一直蔑視駐日盟軍總司令部,並且極端自信地以為美國人不會解散財閥,而住友卻知道,今天,美國人才是日本的實際統治者。所以,當駐日盟軍總司令部一成立,住友家族的很多骨幹就自告奮勇,成為了駐日盟軍總司令部在經濟方麵的專家顧問。
這些專家反饋給古田俊之助的信息是,美國人要解散財閥那是沒商量的,千萬別像三井那樣一相情願地以為這件事情還能緩衝,一定要作好各種準備,完成解散。
這裏需要提到一個細節,駐日盟軍總司令部當時的想法還是比較簡單,他們觀察到,三井、住友這些大財閥的下屬企業都以三井、住友命名。於是,他們認為,解散財閥就是讓這些企業改名更姓,斬斷他們之間的股份關係。
於是,古田俊之助打算打個擦邊球。
他以最快的速度讓住友旗下所有的公司改名稱。同時,古田俊之助讓所有主要領導人全部離職,不留任何餘地。
而古田俊之助自己也在料理完這些後事之後,選擇了辭職。在辭職演說中,他為住友財團規劃了新的發展方向:“今後住友旗下的所有公司應朝著企業集團化的方向發展,因為這與住友的未來有著密切的關係。”
這個觀點也符合美國人的認知,企業就應該有企業的樣子,不能老是讓家族把持。
但美國人不知道的是,古田俊之助還是讓住友旗下的公司保持了一種神秘而無法割裂的關係,讓他們永遠捆綁在一起。保持這種關係的利器叫“社長會”,後來改名為“白水會”。
這是一個定期舉辦的會議,由住友本社的社長主持,參加會議的人都是各個事業、企業的社長。他們聚集在一起,商議下一步集團整體的戰略方向,研究經營重點,彼此協調經營範圍,等等。
古田俊之助在第一次社長會上慷慨激昂地說:“各事業的經營者應當聚集在一起、團結在一起,以防止組織的老化,使得現在的住友擁有強大的組織能力。”
在那之後,住友財閥的確憑借著這種獨特的例會讓自己的組織具有強大的凝聚力。而這種例會又是美國人所不了解的,他們以為,當一家公司與另一家公司沒有股權關係之後,它們之間就不再有任何牽連了,而實際上絕對不是這樣的。在以後的日子裏,住友財閥憑借著血緣、姻親關係,依然盤聚在一起,並且不斷擴大自己的事業範圍。到今天,他們旗下的公司早就遍布世界,重新瓜分了多個產業的版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