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虛偽的“東亞新秩序”(二)(3 / 3)

有意思的是,古田俊之助自己並不是從一開始就讚成遵守美國人的命令解散財閥的。當他猶豫不決的時候,是一個叫崛田壯三的人力排眾議,推動了住友的變革。

崛田壯三當時還是住友總理事古田俊之助的參謀。“二戰”後,他憑借著過人的才華和決斷力,成為住友的新掌門人,後人尊稱他為“住友先生”。

崛田壯三曾經給日本政府和古田俊之助提過兩個建議,也正是這兩個具有決定性意義的建議讓住友家族在“二戰”之後得以保全。第一個是,建議政府早日結束戰爭,實現和平;第二個是,反對住友銀行與三和銀行合並。

這兩個建議都是和當時的日本軍部唱對台戲,在那個萬馬齊喑的年代,敢於和政府叫板的人是彌足珍貴的。因為崛田壯三反對戰爭,差點兒被扔進大牢,以叛國罪被處死刑,而反對銀行合並,更是公開與統製經濟對抗,這也引起了軍部的強烈不滿。

當時,大藏大臣、日本銀行行長,包括古田俊之助在內,所有人都要求住友與三和合並,而崛田壯三還隻是住友銀行東京分行的行長。在這麼強大的壓力下,他勇敢地站了出來,擲地有聲地說:“我們重視國家的前途,但是我們堅決反對任何統製政策。”

政府大怒,他們準備好了各種刑具,準備懲罰一下這個金融界不聽話的搗亂分子,但正當他們擼起袖子要報複的時候,天皇陛下很合時宜地宣布,日本投降了!

崛田壯三長出了一口氣,他知道,不僅僅自己的性命保住了,住友銀行的事業也得以保全了。

那麼,為什麼崛田壯三敢於和權威叫板呢?在他的生命中湧動著怎樣的信念和情懷呢?讓我們從他傳奇般的經曆裏尋找一些蛛絲馬跡吧。

1899年,崛田壯三生於名古屋,原本姓牛田,後來過繼給崛田家,遂改姓。從京都帝國大學經濟學部畢業之後,崛田壯三進入住友銀行名古屋分行工作。那時候,崛田壯三的心情非常灰暗,一方麵,母親得了重病,需要他日夜照顧;另一方麵,住友銀行給他的工作極其無聊,是庶務。什麼叫庶務呢?就是收發電報、貼郵票、買文具,等等,簡單地說,就是後勤的苦力。

崛田壯三心裏非常不平衡。在那個年代,能從京都帝國大學畢業的人鳳毛麟角,這樣的精英分子怎麼能幹雜役呢?

半年後,崛田壯三徹底崩潰了,他找到分行行長,提出了辭職。行長笑了:“我就知道你會來找我辭職的。”

第二天,崛田壯三被調進放款部擔任部長。這個升職速度非常之快,史無前例。問題是,我仔細研讀了住友家族曆史,也沒看明白這位分行行長到底為什麼要給崛田壯三升職,也不明白,為什麼他一提出辭職馬上就讓他青雲直上了。難道是犯賤?有可能。所以,我得出了一個結論:很多職場書籍告訴我們,要隱忍、隱忍、再隱忍,所有的大事業都是從小事兒開始的。他們也許說得對,但我要說,小事兒也分很多種,如果你的夢想是造飛機,你做一萬年送外賣的小事兒也成就不了你的大事兒。

希望你能看懂我的意思。

所以,對崛田壯三來說,他的曆練才剛剛開始。進入放款部之後,崛田壯三的能量終於全部發揮了出來,這個年輕人令人發指地勤奮,他不僅僅把客戶當上帝,簡直就是把客戶當空氣,一刻也離不開。

他出色的工作態度,很快獲得了古田俊之助的賞識。1939年,他被破格提拔為住友銀行東京銀行的副行長。

在之後的幾年裏,崛田壯三的足跡遍布了住友銀行的各個部門,從彙兌到貸款,從會計到審計,崛田壯三通過自己的勤奮和韌勁領悟了這個金融帝國每一個角落的奧秘。

八年之後,也就是“二戰”結束之後的1947年,崛田壯三成為了住友銀行的行長。到這個時候,他已經身經百戰,深諳管理和經營之道了。按理說,他應該成為一個老謀深算的金融家、商人,但實際上,崛田壯三還保持著年輕時候火熱、憤青的內心,他說話從不拐彎,批評別人從不留情麵,他最喜歡的事情就是在你的傷口上撒孜然。

那個時候,經營形勢並不好,住友銀行總是有裁人或者降職的事情。每當有高層又要被打入冷宮的時候,崛田壯三都會這樣說:

“你也知道自己為什麼會被降職,希望你好好工作。有一天,你改正了自己的錯誤,還可以回到現在的職位上來。”

一般來說,這樣的事情通常不會由行長親自出麵,而是讓人事部門來處理。而崛田壯三對這個工作貌似樂此不疲,他每次跟下屬宣布降職的時候,都會穿上西裝,把頭發梳得井井有條,然後戴上一副金絲眼鏡,語氣和藹、麵露慈祥地宣布“噩耗”。

下屬聽了之後,渾身不自在,好像自己犯了殺頭大罪似的,但是看看崛田壯三和藹的表情,又對未來充滿了希望。

外人很難理解那種心態。一個宣布讓你降職的人卻能讓你對他充滿感激,這多麼神奇啊。後來,崛田壯三成為住友銀行的總裁,他還是會花費大量時間來給自己的員工降職。而很多被他降職的人都激動地說:“我們要改正錯誤,為了總裁,粉身碎骨都可以!”

有一位長時間跟蹤采訪崛田壯三的記者曾經這樣寫道:“他在談話的時候,似乎擁有一種不可思議的力量,能夠俘虜對方。不僅僅是住友銀行,整個住友集團都因為他而凝聚在一起了。”

所以,當古田俊之助退居二線之後,是崛田壯三堅持推行例會製度,讓表麵上看起來鬆散的住友財閥依然保持著緊密的聯係,並且一直生存到現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