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觀地說,安田走向正規的確是美國人的功勞。在這家財閥的發展曆史上,結城豐太郎曾經力圖破除家族對企業的控製,招募了大批年輕人管理公司,結果卻以失敗告終,結城豐太郎自己也黯然離場。而美國的強製手段則徹底摧毀了安田家族封建家長製的傳統,讓他們走向現代企業製度。
經過與美國人的漫長博弈之後,安田銀行被改名為富士銀行,開啟了新的篇章。
在富士銀行走向正軌之後,岩佐凱實意識到,未來的日本必然會衝破封閉的樊籬,走向世界。於是,在他的力推之下,安田成立了國際部。這個部門成立的初衷有兩點:一是為了邁向國際市場;二是為了和大企業建立合作關係。
關於第二點,岩佐凱實是這樣思考的:三井銀行、三菱銀行都是生存在大財閥的背景之下的,與他們合作的夥伴也都是這些財閥內部的工業企業,能給他們帶來足夠的利潤空間。而安田財閥一直是一個金融財團,缺乏製造業的支撐,這是他們最為薄弱的環節。岩佐凱實希望改變這種狀況。
那麼,改變這種狀況的途徑是什麼呢?岩佐凱實認為,其他財團之所以能在“二戰”之後迅速擺脫戰爭的陰霾,走上複興之路,最關鍵的因素在於他們都有商社的支撐。於是,岩佐凱實決定也成立一家商社公司,並且憑借這個公司構建起銀行和實業聯係的紐帶。
這對安田來說是一個嶄新的開始。為什麼我們在這裏特意提出安田財閥的改革呢?就是因為安田經過戰敗、解散和恢複之後,完全體現出了一種不同於三井、住友和三菱財團的新模式。客觀地說,安田是在“二戰”之後才成為一家綜合財團的。而這個過程持續了十多年,一直到1966年左右,安田財團才正式建立起來。當然,那個時候,它已經不叫安田而改叫芙蓉財團了。再後來,芙蓉財團又一次改名成為了今天的富士財團。
安田邁出的第一步是合並了丸紅公司。丸紅原本是三井旗下的商社公司,在“二戰”之後脫離出去。安田看中了丸紅公司強大的營銷網絡和信息收集能力,便出巨資將它納入囊中。
商社公司有了之後,安田開始向實業大踏步地進軍。
在安田,或者說在富士財團的旗下彙集了諸多優秀的企業和剽悍的、不可一世的企業家。鯰川義介就是其中之一。此前,我們曾經介紹過這位很強勢的企業家,介紹過他如何在中國東北遭遇的失敗。而現在,我們更應該關注的是他的成功。
今天大家提起日產,第一時間就會想到日產汽車。而實際上,日產本身也是一個綜合財團,像日立公司、日本礦業、日本水產等公司都是日產財團旗下的企業,當然還包括支柱公司日產汽車。
在日產財團的參與下,在丸紅商社的運作之下,有13家小財團紛紛加入到芙蓉財團(又叫富士財團、其前身是安田財閥)。這樣,聚焦於汽車、電子產品和化工業、金融業的新式財團就成立了。跟老財團一樣,芙蓉財團也保持著定期召開經理會的慣例,以保證整個財團的步伐一致,他們經理會的名字叫芙蓉懇談會。
跟芙蓉財團類似的新財閥還有三和與第一勸業。這三個新財團的特點都是以銀行為中心,滲透到各個行業,形成嶄新的割據之勢。而每一個財團,不管舊的還是新的,都有經理會作為紐帶讓整個財團聯係在一起。
那麼,經理會到底有多麼厲害呢?舉個例子吧,東芝公司的前任社長叫土光敏夫,在此之前,他是三井旗下石川島播磨重工公司的社長。在東芝出現經營危機的時候,三井財團通過經理會,直接委任土光敏夫為東芝社長,拯救公司於水火之中。這說明,經理會的權力非常大,關鍵時刻,能夠直接任命高層管理人員。
除了經理會以外,新舊財閥的另一個特征就是加強了商社公司在整個財團中的核心地位。類似於三井物產、三菱商事以及丸紅這樣的公司在財團內部組織融資、資金調配,對外,他們協同財團內部企業共同投資海外,賺取利潤。
這種模式非常強大,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商社的勢力就不斷擴大,通過它們的財團又不斷擴張自己的勢力,形成了強大的產業集群。這個怎麼理解?比如三菱財團,通過三菱商事的投資,在20世紀60年代末期擁有了將近200家關係公司,這些公司要麼就是含有三菱商事的股份,要麼就作為三菱財團的外包商獨立存在,其銷售額在1969年達到了3,000億美元,不得不讓人讚歎。
在這裏,我得強調一下日本財團發展的偉大力量,這和中國的大企業路徑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當然跟美國也不一樣。日本財團對關係公司采取的措施是扶植、培養。他們入股一家企業之後會為這家公司提供充足的發展養料,為他們帶來滾滾利潤;而中國人或者說美國的模式是,通過資本運作,收購一家公司,等著公司賺錢之後,再賣出去,賺個差價。
這兩種方式沒有好壞之分,但從一個行業的發展來看,日本模式無疑更有利於增強產業的領導力。
到了1955年,三菱商事、三井物產的名字都在財富500強的名單上出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