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電子在燃燒(一)(3 / 3)

很多年後,有一位盛田昭夫的美國朋友這樣評價他:“日本大和民族在交往上是比較封閉的,在人際交往當中,往往都比較被動。但盛田昭夫是個例外,他非常主動和熱情,性格開朗,總是精力充沛,和他交往的人能被他所感染。在眾多的日本企業家當中,這樣的人很少見。”

耐人尋味的是,在盛田昭夫之後,執掌索尼門戶的領袖們都具有這樣的氣質。兩年前,當我要采訪索尼前任社長出井伸之的時候,他的助理告訴我:“有什麼問題盡管問,他都可以回答,他一點都不像日本人。”

所以,你就能很容易理解,為什麼索尼能在歐洲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功了。

當時,盛田昭夫的父親之所以讓兒子受到如此好的教育,一個最重要的原因是希望他能子承父業。父親幾乎每天都要對兒子說:“你一生下來就是要當社長的。”

這句話日後對盛田昭夫的影響很大,在他的潛意識裏麵明白自己的使命,那就是經營偉大的公司,成為“管理之聖”。

不過,讓父親無奈的是,盛田昭夫真的成了社長,不過並沒有傳承衣缽,而是自立門戶,並且這個門戶設立得非常龐大,成了世界500強。

盛田昭夫發現自己造物天賦的時候,剛剛讀初中。他的母親托人從美國買了一台最新型的唱片機。盛田昭夫見了之後欣喜若狂,在音樂裏沉醉了幾分鍾之後,盛田昭夫發現自己對發音的機器更有興趣。

從那天開始,放學回家之後,盛田昭夫就開始對照著唱片機自己研究,他認為,日本人也能造出不遜於美國人的唱片機。

這回母親不願意了,買個唱片機是讓你陶冶情操的,你怎麼把自己定位為技術工人呢?但盛田昭夫不理會,還是一如既往地刻苦鑽研。

很快,盛田昭夫的研究出了成果:他把家裏麵一台老式唱片機和那台新唱片機進行了有機結合,造出了一台外形很新,裏麵陳舊的混合體。

母親哭笑不得,父親則鼓勵他說:“繼續下去,你會成功的。”

之後,盛田昭夫家裏的收音機、留聲機等所有他能看見的電器無一幸免,都被全麵改造之後,繼續使用。

1938年,盛田昭夫進入大阪帝國大學專修物理學。在那段日子裏,盛田昭夫幾乎天天待在實驗室裏研究各種機械,而強大的大阪帝國大學也為他提供了取之不盡的各種素材和知識。後來盛田昭夫回憶說:“那段時間是我創業的開始。”

除了刻苦作研究和實驗,盛田昭夫也堅持給雜誌、報紙寫稿,宣傳自己的科學主張。1939年,他曾經在一份報紙上寫下了這樣的文字:“如果能把原子能利用起來,可以造出強大的武器。”當然,日本軍方沒有注意到這篇文章,如果看到了,也許,曆史會更加黑暗。

那時候,軍方熱衷於折磨大學生和普通民眾。這些人都成為日本軍部的棋子,幫助這些侵略者完成霸占地球的夢想。

盛田昭夫也是一樣,作為一個物理學者,他被強行安排進一家研究所做光學研究,成果作為軍部侵略的武器使用在廣袤的亞洲戰場。

這對盛田昭夫來說,其實是個好機會,因為研究所裏彙集了當時日本頂尖級的物理學家。從他們那裏,盛田昭夫看到了這個學科最新的研究成果。更重要的是,在那個地方,他結識了自己一生的朋友、戰友和創業同盟——井深大。

當時,井深大還在經營一家探測設備公司,也被軍部拉來進行光學研究。井深大比盛田昭夫大了13歲,父親是基督徒,經營一家鋼鐵冶煉廠。井深大的祖上也出身武士階層,門第顯赫。

在這個並不大的研究所裏,盛田昭夫和井深大相識了,之後,他們共同執掌索尼公司長達40年之久。在40年的漫長歲月裏,這兩個人建立了一種奇特的關係。井深大是公司的總工程師,他每次研究出什麼新東西總是興衝衝地第一個告訴盛田昭夫,而盛田昭夫每次從美國給兒子帶回來的機械玩具都會先被井深大蹂躪一番。

他們幾乎每天都在一起吃飯,一起喝酒,一起討論工作。井深大熱愛各種修理工作,他常常對著秘書高喊:“幫我找個螺絲刀!”而秘書一籌莫展地看著他。井深大會繼續高喊:“盛田昭夫的第三個抽屜裏有,你去拿吧,要快!”

當然,他們也有不同的地方,比如,井深大容易衝動,性格中有童真的部分,而盛田昭夫則相信實用主義,沉穩老練。這對理智與情感的原型人物也曾經因為性格衝突發生過激烈的爭執,但他們的分歧不會超過一個小時,很快,這對最佳搭檔又會和好如初,繼續並肩作戰。

和盛田昭夫一樣,井深大從小就喜歡造物,熱衷於把所有玩具都拆了,然後在一塊塊地組裝起來。進入早稻田大學之後,井深大依然沉迷於造物,他自己組裝的擴音器廣受好評,還被東京一個運動場所采納。

1930年,這個聰明的年輕人又發明了“動態霓虹燈”,簡單地說,這玩意兒可以利用聲波來控製光的強度。這個奇特的發明讓井深大聲名鵲起,作品獲得了1933年巴黎萬國博覽會發明大獎。

大學畢業之後,井深大先去東芝公司的前身岐番花電子公司麵試。當時,會議室的桌子上有一個被拆解的收音機。井深大立刻被吸引了。麵試官正襟危坐,有條不紊地向他提問。而這位發明家全然聽不進去,一直在注視著收音機。

結果很顯然,他被拒絕了。

在之後的幾年裏,井深大換了很多次工作,他一直在尋找一種獨特的環境:既給他發工資,又能讓他自由地進行科學研究。說實話,這樣的公司還真有,有幾位老板看中了他的才華,不在乎這個年輕人能給公司帶來多大的收益,而是全力支持他做自己喜歡的研究。

問題是,這樣的機構本來就不多,等到“二戰”爆發之後,它們無一例外淪為了軍部的附庸,再也沒有多餘的資源讓井深大自由展示才華了。

就這樣,井深大無奈地挨過了戰爭的洗禮。當皇宣布日本投降的聲音從收音機傳來的時候,他又一次露出了微笑:“我們的時代來臨了。”

井深大決定東山再起,他來到廢墟一片的東京,開始了自己的新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