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時,日野汽車的銀行是三井銀行。三井擔心日野會支撐不下去,所以懇求豐田收購。說實話,日野汽車的財務狀況比起王子汽車來差很多,赤字遍地,利潤沒有。石田退三本來不想買,但問題是,三井跟豐田家族的關係太密切了,已經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了,根本無法分割開來。
於是,他們決定聽從三井的安排。
三井也考慮到國家對壟斷很敏感,所以並沒有要求豐田汽車進行收購,而是讓日野和豐田簽署了一份合作協議,具體方式就是,豐田委托日野進行汽車生產,而日野之前的產品要全部廢棄。
當時,日野已有卡車與小轎車這兩個單獨的經銷網,不生產“肯塔夏”,小轎車經銷網便無車可賣,而豐田也無法照單全收日野的小轎車經銷網。比如在京都,日野與豐田的小轎車經銷商門對門,這樣,肯定不能兩家都賣一種車型,要拋棄一家,就隻能犧牲日野的經銷商。所謂長痛不如短痛,經過短暫而慘烈的重整,日野停止生產“肯塔夏”,轉而接受豐田委托,以每輛計價的方式生產小卡車,同時鞏固原有的大型卡車生產。也就是說,日野至此完全放棄了向小轎車市場發展。
這樣的合並對豐田來說,還真是很有利的。讓日野開始造卡車,一方麵,豐田能集中精力製造小汽車,而日野告別轎車領域又給豐田清除了一個對手,何樂而不為?
日野的合作模式給當時日本的汽車產業提供了一個好的範本。很快,大發汽車也希望自己被吞並。這次又是三井銀行出麵當紅娘,促成了合並。合作之後,大發放棄了1000CC以下的轎車生產,把這部分業務讓給了豐田,而自己專注於1000CC以上的汽車研發生產。
這兩起很牛的合作讓富士財團的富士重工大為眼紅。他們也希望找到一棵大樹來乘涼。不過,在富士內部分歧很嚴重。一部分人傾向於把富士重工交給日產,因為日產也是富士財團的一部分,而另一部分人覺得日產雖然強大,但還比不過豐田,還是應該給豐田。
豐田自己倒還真挺有意思的,石田退三認為富士重工的業績比日野和大發都好,應該買入。可惜,他當時正忙著收拾那兩家公司,根本無暇顧及富士。富士覺得自己被冷落了,最後還是投入到了日產汽車的懷抱。
最有意思的是五十鈴公司。這個公司的處境最為尷尬,它過去是與日產、豐田並列的三大汽車公司之一,如今雖然家道中落,還是難以拉下麵子進入豐田或日產的旗下。徘徊一陣後,五十鈴找上了三菱財閥,與三菱重工業公司合作。可是,兩者之間合作的基礎不穩,不久便告分手。萬般無奈,五十鈴一度加盟日產,拖了幾年,又各奔東西。誰知東方不亮西方亮,五十鈴居然抓住了個機會,做了豐田、日產幾度想幹卻沒幹成的事:與美國佬聯手打天下。
不過,五十鈴的盟友並非福特,而是世界第一大汽車公司——通用。五十鈴利用這一機會打開了歐洲市場,其推出的轎車Jemini、Asuka係列,開始引起世人注目。從此,五十鈴把追求“世界名牌”作為目標,找到了自身的位置。
到這個時候,日本汽車產業的劃分已經基本完成,形成了豐田、日產兩大財團並立的局麵。很多小的汽車公司都放棄了繼續創業的初衷,紛紛與大財團們聯姻。
不壟斷也生存
不過,也有人不理這一套,他認為,自己現在創業,也能跟豐田、日產較量一番。他就是本田宗一郎。
本田宗一郎一直是玩兩輪車的。他們製造的摩托車已經享譽海外,取得了不俗的戰績,但本田宗一郎並不滿足。他認為,自己把兩輪車已經玩到極致了,該玩玩四個輪的了。
這個決定引起了通產省的不滿。本來嘛,人家正在把小公司合並到大企業中去,您卻要自己開個小公司跟大公司競爭,這不是找死嗎?
通產省的官員找到本田宗一郎,警告他說,好好賣摩托車,最好不要染指汽車,因為這是國家的決定。
本田宗一郎非常剽悍,他回答說:“這個規定不合理,不接受!”
社會上也並不看好本田宗一郎的決定。在那個年代,汽車產業已經是一個相對封閉的產業,新崛起的公司很難跨越進去,再加上通產省對日本經濟的控製力極強。克萊斯勒的經營人就曾經說過,日本的企業界誰也不是單純用自己的力量在競爭,其中從頭到尾都有通產省的參與。
這句話也可以這麼理解,如果沒有通產省的支持,日本新興企業就很難獲得成功。
本田宗一郎還是決定試試。在兩年的時間裏,通過購買豐田的設備和技術,本田公司在1963年推出了小型卡車T360和賽車S500。
說起來,這也是本田宗一郎的聰明之處。他雖然很蠻橫,置國家的規定於不顧,但也絕對不是個愣頭兒青。當時日本做賽車的公司非常少,而摩托車又是本田的老本行,把摩托車的引擎進行改造,然後裝進賽車裏,不僅能規避開和豐田、日產的競爭,還開辟了一個新領域,政府也無話可說。
不過,研發的過程並非一帆順風。1965年,豐田設計的跑車在英國一級方程式賽車比賽上大敗而歸。本田宗一郎怒不可遏,他叫來工程師大肆訓斥一番,然後把賽車拆開,開始仔細檢查。他發現,這位工程師把賽車的汽缸重量給減輕了,於是他更為惱火,要求這位倒黴的工程師在工廠裏給所有職員道歉,且本田宗一郎會全程陪伴。
工程師無奈之下開始在廠裏點頭哈腰,並且發誓,一定會改進這款賽車的設計。後來,本田宗一郎才想起來,減輕汽缸重量,其實是他自己的主意。
這位工程師痛定思痛,開始刻苦研發,並且每次和本田宗一郎討論的時候,口袋裏都偷偷帶一個錄音機,心中暗想,以後再出了事兒,可別怪老子了。
失敗隻是暫時的,1965年,經過改良的本田四輪F1賽車終於在國際大賽上取得了冠軍,舉世震驚,本田終於在這個領域成為了世界第一。
通產省官員跑去祝賀,本田宗一郎低眉順眼地說:“我得感謝你們總是想弄死我們,要不然,我們怎麼活得這麼好呢?”
1965年,本田的銷售額達到1,000億日元,出口額占了一半左右。
在業績飛速發展的同時,本田宗一郎也開始改革公司的體製。大家都知道,日本人喜歡說:“銷售的豐田,技術的本田。”意思就是,本田公司是依靠技術打天下的,他們把技術革新奉為公司進步的法寶。但實際上,本田宗一郎一直非常關注公司的經營,他絕不是一個窩在車間裏的工程師,而是一位管理家,這也才讓他有了“經營四聖”之一的稱號。
20世紀60年代開始,本田宗一郎決定改變本田公司的世襲製度。日本公司非常有特點,那就是喜歡家族式管理,這個大家都已經知道了。雖然三井這些財閥的家族領袖們已經逐步淡出了管理層,但在關鍵時刻還是會跳出來說話,他們對家族企業的控製力依舊強勁。而本田宗一郎從內心深處憎恨家天下,在公司生產汽車走向正軌之後,他決定拿自己的親弟弟開刀了。
本來,這兄弟倆的感情一直很好,本田的弟弟也在本田公司裏麵工作,一切都看起來很美。可是,有一段時間,本田宗一郎開始疏遠弟弟,也拒絕跟他一起吃飯、喝酒。
直到有一天,本田宗一郎突然把弟弟叫到身邊,跟他說,別在公司裏工作了,去幹點別的吧。弟弟眼淚汪汪:“為什麼,難道我做得不好嗎?”
本田告訴他,並非如此,但是因為本田是一家股份製公司,不是本田家自己的公司,本田宗一郎也不過是大家選出來的經理人而已。所以,不能讓外界認為本田是家天下。
弟弟很委屈:“鬆下家不也是家族裏的人管理公司嗎?”本田宗一郎搖搖頭:“別人的事情我不管,但本田,我說了算!”
弟弟無話可說,默默地離開了公司。
一個月之後,本田宗一郎的兒子也辭職離開了。直到今天,本田家族的人都已經從公司的職位上退了下來,成為了一家真正的社會公司。
在公司結構改革方麵,本田宗一郎的另一個創舉是把研發部門從本田技研中獨立出來,成為一家自己運作的公司。
這麼做的目的,就是為了提升研發在整個公司中的地位,減少從創意到生產之間的層級。獨立公司一設立,就獲得了工程師們的強烈歡迎。在這種體製之下,生產公司如果遇到問題,能夠立刻向研發公司提出,研發公司就會根據實際情況提出解決方案,然後再由生產部門進行實踐。
這樣一來,就跟日本其他製造業公司形成鮮明的對比。在大部分製造業公司裏,研發部門通常很清閑,沒什麼正事兒幹,每天拿著儀器煞有介事地做實驗,而實驗成果大部分都無法轉化為商品。
本田宗一郎為自己的創新感到驕傲,他曾經說:“我們的研究所比那些培養碩士、博士的學校還要有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