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是,你學會了抱怨,也可能覺得自己不是幹某件事的材料……最終,你決定不再那麼努力,讓自己的所做去匹配自己的所得。
直到有一天,你突然發現你已經沒有剛工作時的信心和勇氣了。
你會對自己說:“老了,成熟了。”但實質是,你已經停止成長了。
有一句話說得好:“你若青澀,便還能成長。你若熟透,便即將腐爛!”
於永剛進入公司不久,就很幸運地被分到了一個“重點項目組”給領導當助理,這讓很多老員工不服氣,對他也常常很冷漠。
於永剛是個能沉得住氣的人,他認為越是這個時候,越不能“趾高氣揚”,不光是領導交代的事情要做,就連那些不服氣的老員工交代的事情,也應該認真地做。
老員工一開始還認為他“真會裝”,但是後來,當他每次都認真完成工作的時候,老員工不得不從心底裏佩服:這個青年人能跟上這個組不是純粹因為“關係”,而是他真的“很努力”。
這時,於永剛告誡自己不要透露出“我眼看就要騰飛了”“我能進這個組就預示著我比別人更有機會了”,因為即使真的如此,也很難保證“你不會被取代”,接下來的路還長著呢!
果不其然,最近公司又調來個新人,也是直接進入項目組幹起了和於永剛一樣的工作,甚至比於永剛做的事情更重要。
領導一開始還以為於永剛會有抵觸情緒,可沒想到他還是該幹嗎幹嗎,依然主動地搶著幹活,令人刮目相看。
因此,無論你在公司的哪個位置上工作,都別太把自己當回事,這次欣賞你不代表次次都會欣賞你,你應該努力的是讓自己真正的“無可替代”,虛的東西撐不了一輩子。你做的一切,終有一天,會回報到你的身上!
患得患失難成事
有些人爭強好勝,喜歡較勁,不管遇到什麼事情都要與別人爭個高低,總容不下別人比自己強,不能讓別人占了上風……當然,對待工作有上進心是必需的,這無可厚非。但是,凡事都應該有個度,如果你太好勝,太注重成功的結果,必然會把自己搞得身心疲憊,反而達不到預期的效果。
有這樣一個心理學小故事。瓦倫達曾是美國一個著名的高空走鋼絲的表演者,他走鋼絲以距離長、離地麵高而聞名。然而,在一次十分重要的演出中,他卻不幸失足,從高空摔下,當場身亡。
他的妻子在事發後無比痛心地說:“我知道這次一定會出事的,因為他在上場之前,總是不停地說:‘這次演出太重要了,我隻能成功,不能失敗,絕不能失敗。’在此之前的曆次成功的演出中,他隻關心走鋼絲這件事本身,而對於這件事可能帶來的一切,他從不考慮。這一次,他太過於重視演出的成敗了,所以也就出了事。”
後來,心理學家就把這種過分擔心事態的結局、內心充滿了患得患失的心態叫作“瓦倫達心態”。美國斯坦福大學的權威人士還通過一項科學的研究得出結論:人腦中某一想象的圖像會像實際情況那樣刺激人的神經係統,讓人把假象當作真實的情況,並為此付出努力。比如,當一個高爾夫球運動員在擊球前一再告誡自己“千萬不要把球打進水裏去”時,他的大腦裏往往就會出現一幅“球掉進水裏”的清晰圖像。這一圖像往往會使結果事與願違,他擊出的球大多都會掉進水裏。
如果一個人太關注結果,就會忽視其後的連鎖反應,就會患得患失。所以在工作中,要讓自己保持一種平靜的常態,遇到事情也不要聽風就是雨,聽到某些事情或是評論,不妨先冷靜下來,不衝動,不急躁,琢磨一下話裏的意思,分析一下消息的來源及真偽,然後再決定如何回應或者采取什麼行動。
如果不假思索地對每一個信息做出反應,讓一時的得失左右自己的情緒,再加上魯莽的行動,就會把事情搞得一團糟,也會讓老板覺得你難成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