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得好與幹得好一樣重要(2 / 2)

丁秀秀說:“不是。”

經理問道:“第二,她被我們超市人員請到監控室看錄像,是不是讓她的自尊心受到了傷害?還有,她內心不快,會不會向她的家人、親朋訴說。這些人得知此事後,會不會對我們超市產生反感?”

丁秀秀說:“會。”

經理又問:“他們對我們超市產生反感之後會不會影響到更多顧客的心情?”

丁秀秀說:“會。”

“問題就在這裏,”經理遞給丁秀秀一個計算器,說,“據專家測算,每位顧客的身後大約有250位親朋好友,而這些人又有同樣多的親友。商家若得罪一位顧客,將會失去幾十位、數百位甚至更多的潛在顧客。而且,你氣走一位顧客,還會給周圍的顧客帶來負麵的情緒,這樣,損失就更大了。”

丁秀秀說:“我明白了。可是我還有一個疑問,如果再遇到這樣的事件,我應當怎樣去處理?”

經理說:“表達的同時是需要思考的,更要審時度勢。你可以這樣說:‘尊敬的女士,我忘了把您交給我的錢放在哪裏了,我們一起去看一下錄像好嗎?’你把‘過錯’攬到自己身上,就不會傷害她的自尊心。在弄清事實真相後,你還應該安慰她、幫助她。要知道,我們是依賴顧客生存的商家,不是非要爭出誰對誰錯的法庭。”

客觀地聽,謹慎地說

有些人經常會在不必要的時候把一些主意和想法隨便說出來,這常常會讓說話變成一種炫耀,也會讓他的話失去說服力。因此,我們要知道什麼時候該說,什麼時候不該說。

舉個例子來說,如果你是一名老員工,千萬不要在公司裏說“這個東西屬於你們年輕人玩的,我可學不會”。如果你是一名年輕人,也不要說“我就是性子急,坐不住”。這樣的話都會產生負麵影響,前者會讓領導和同事感覺你不夠積極,後者會讓領導和同事對你失去信任。

老板喜歡會聽話、少說話、會說話的人,聽別人說話的時候要像法官一樣,不要絕對化,要從對方的角度考慮問題。同時要客觀地聽,從不同的角度去聽。如果你知道真相,不要急於讓對方服從你,因為在你說出真相之後,如果對方不接受,你的解釋非但不能改變對方的看法,還可能形成新的隔閡和誤會。

爭論隻有在兩個人都具備較高的思考力和包容心的時候,才能使雙方都獲得啟發,如果是完全僵持的爭論——就是為保全麵子而爭,就沒有什麼意義。

梁小成在中關村一家計算機公司做高級程序員。一次,老板交給梁小成一個難度很大的任務,並對她說:“這件事難度大,你敢不敢承擔,敢不敢接受挑戰?”盡管梁小成明白自己的實力有可能達不到,但她覺得老板主動找她征求意見,就說明老板器重自己,所以就接受了老板的安排。

結果,梁小成沒能按時完成任務,也因此受到了批評和處罰。梁小成感覺自己太委屈了:既然任務這麼艱巨,做不完本是預料中的事。自己當時那麼努力,沒做完也不該算是工作失誤。

見到同事的時候,她就對同事說:“老板真過分,這麼短的時間裏,讓我幹那麼難的活兒,我都說做不了,可他非讓我做,沒做完還罰我。”

在這件事情的處理上,梁小成失去了三次機會。第一,老板開始分派任務的時候,她可以把實際情況如實彙總反映,等聽到老板的安排後再做選擇,而不是一口答應。第二,在項目進行的過程中,必須要學會表達,要在關鍵點上征求老板的意見和指導,就算項目時間再短,在中途預料項目難以完成時也應該早早溝通,而不是最後給老板一個不可逆轉的結果。第三,說老板的壞話對自己絕對沒有好處,沒有同事會真的同情她。換言之,如果她用樂觀的態度表達積極的信號,例如,“受點懲罰也沒有什麼,畢竟老板把這麼重要的項目讓我嚐試過,以後再努力吧”,這樣說就會讓她感覺雖敗猶榮,令老板和同事都不會小看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