竇光鼐看了看這位年輕的布政使。乾隆四十七年他離京上任的時候,這個年輕人還隻是一個從七品的外官,短短四年便青雲直上,如坐飛黃,直升到從二品大員,金頂子換成了紅頂子,二人抬小轎換成了八抬大轎。竇光鼐和盛住接觸不多,對他十分不感冒,認為他是靠了三座靠山,又慣會左右逢源,奉迎有術,加上小小的一點才幹,才會在四年內連升十級的,並非真正有才之人。(盛住的三座靠山,當時已是眾人皆知:與福崧有東翁西席之誼,相識十年,為一靠山;京中得到阿桂的賞識,其祖父與阿桂是乾隆三年同榜舉人,又曾在阿桂門下做過幕賓,為又一靠山;最重要的是,盛住的姐姐,於乾隆四十八年嫁給十五阿哥永琰做了福晉,就是正房大太太,未來的皇後,盛住成了未來的國舅爺,此為最大靠山。)所以隻是斜眼看了他一下,並未理會,又對福崧道:“我這裏有治虧三策,福大人若能用之,必有奇效。”
“竇大人既有良策,不妨當堂講來。”
“不殺一不足以儆百。據我所查,嘉興、溫州與台州三府虧空都已超過三十萬兩。其一,福大人應將這三府的知府嚴參,並將三府之下虧空嚴重的州縣長官革職拿問。其二,今後嚴禁奢靡之風,但凡在酒肆勾欄流連的官吏,一概拿下,當場杖責,再犯者拘十日,三犯者抄家補虧。上官無有靡費之舉,自然不需勒派,下官也不必奉送,補虧之銀便可從此省出。其三,廢節禮,禁饋送。省官巡查到各府道,府道巡查到各州縣,定下公費之限,數兩白銀便可解決,不得超支濫用國庫之銀。三策若行,浙江之虧,不足一年可補齊矣。此番雖用重典,卻是救得浙江百官。福大人如若懷柔不斷,浙江各府之虧空還將日漸增多,其數必直追三府。到時皇上怪罪下來,將有更多的人難逃其罪,福大人更是無法卸責。”
“亂世方用重典!今逢治平盛世,刑自當輕,所謂刑罰世輕世重也。兄弟我這樣做,不過是不忍驟興大獄。這何嚐不是皇上的意思呢?”
福崧是巡撫加侍郎銜正二品大員,竇光鼐是吏部侍郎兼浙江學政,也是二品大員。兩個二品大員,兩位浙江品級最高的長官在廳堂之上,唇槍舌劍,言來語往,一剛一柔,互不相讓。在後邊手捧誓書的官員們都聽得十分清楚明白,幾乎所有的官吏此時已是心向福崧,對這個要把他們趕盡殺絕的竇光鼐恨之入骨。此時一聽福崧提到皇上,其中有幾個官員突然大呼道:“萬歲聖明。”
眾官員如得令一般,“嘩”的一聲,齊齊打袖跪倒,竟像事先約定了似的齊聲呼道:“皇上明鑒萬裏,聖心燭照。”
下麵的話就亂了起來。有的說:“既受皇恩,臣必全力以報之。”有的說:“聖上睿聖天縱,臣等萬分慚愧。”還有的喊道:“福大人宅心仁厚,下官願全力清償,以正您的清名。”
福崧聽了這些話,剛才還緊鎖的眉頭漸漸舒開,臉上稍有得意之色。隨即換了一副嚴肅的臉色,對竇光鼐道:“竇大人,看現在的情勢,你還能說兄弟我所作所為乃無益之舉、詭異之道嗎?”
竇光鼐方才先是一驚,很快緩過神來,正色道:“雖非亂世,重典仍有可用之處。振玩興廢,用重典;懲奸止亂,用重典;齊眾摧強,用重典!”話說到此,把袖子狠狠一甩,大步走了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