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則16:永遠的NO.1—讓優秀成為一種習慣(1 / 3)

法則16:永遠的NO.1—讓優秀成為一種習慣

堅持成為最好,堅持成為行業內的領頭羊,這是哈佛對自己的高標準要求,這也是哈佛大學連續多年成為世界上最好的大學的重要原因。對於哈佛來說,優秀不僅僅是一種目標,更是一種習慣,堅持做最好的哈佛,堅持成為最好的大學,這就是所有哈佛人的理念,而當這個理念一直延續下去的時候,哈佛的成功也就在情理之中。

追求卓越,敢於率眾之先

從平凡到優秀,從優秀到卓越,我們要做的就是始終保持領先。

—哈佛法則

想必大家都知道,大學的靈魂就是卓越,這成為每所大學追求的目標。追求卓越首先不在於物質上的豐盛,不在於硬件設施的齊全,而在於思想、理念的創新和進步。一個具有開放性、開拓性的大學,必定會引領學術風潮,必定會將大學教育提升到一個更高的水平。縱觀世界上最成功的那些學校,它們的思想和理念無不是世界上最為先進的,它們的大學模式都是具有引領性的,而哈佛則是其中的佼佼者。

如果你了解哈佛的曆史和變遷,就知道哈佛從來不是一成不變的,它沒有固守成規,而是不斷想辦法來改進自己。從當初一個卑微的複製品,到如今成為世界上首屈一指的超級大學,哈佛始終願意提升自己,總是站在改革的前沿,因此它也總是引領著教育的潮流。

哈佛大學的發展史實際上就是不斷創新、不斷超越和突破的改革史,目的就是為了達到更加卓越的地步。一開始,哈佛的模仿對象就是英國的劍橋大學和牛津大學,主要培養律師、牧師和官員,學生是沒有辦法自由選擇課程的。但是19世紀初,高等院校開始崇尚學術自由,因此自由選課的呼聲越來越高,哈佛也開始進行改革,並於1841年正式實行自由選課製度。

隨著南北戰爭的發生,哈佛大學再一次站在了改革的前沿,學校開始重視科學研究者的培養,這樣實際上為哈佛的學術氛圍注入了活力。之後不久,哈佛開始推行全麵的選修製,這一次的超越和改革導致了其他學校紛紛效仿,大家都刻意減少或者廢除必修課,開始增加選修課。

隨著自由選修課的推行,學生有了更多的選擇,開始從附屬於老師和課程的桎梏中脫離出來,有了更多施展自己才華的機會。當然自由選修也帶來了一些弊端,學生們容易由於自身的興趣而荒廢了自己的專業課。為了進一步提高辦學效率,1909年洛厄爾出任哈佛校長,他開始推行“集中與分配製”,讓學生在必修課和選修課中有了更為明確的選擇。到了1951年,哈佛大學率先推行普通教育,之後相繼又強化了一些核心課程。而這基本上導致了現代課程製度的形成,現如今,哈佛仍舊在不斷改革和進步。

實際上無論做什麼,哈佛人都努力做到最好,這也是它成為常春藤聯盟盟主的原因,更是成為引領世界大學教育的先鋒,它的很多理念都具有開創精神,可以說對現當代的大學教育模式起了很深遠的影響。正是因為哈佛敢於創新,敢於成為那個開拓者和引領者,它才會成為最卓越的那個學校,而哈佛的這一個特性在最近幾十年更是非常明顯。

敢於率眾之先向來是哈佛的一個重要標誌,也是哈佛極力推行的一項政策,為的就是要始終保持領先,而且始終保持最優秀的品質。在創造多項第一的時候,哈佛不願意停止自己的腳步,而且還將這種精神傳播給自己的學員,在學校內部,哈佛大學設有專門的獎項,以支持和鼓勵那些敢於成為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因為隻有保持第一,隻有追求更高的層次,才能夠確保自己成為最優秀最卓越的那個人。正因為有著這一係列的鼓勵措施,哈佛大學培養了40多位諾貝爾獎得主,還有30多位普利策獎得主,這一係列的成果實際上正是源於哈佛的創新與對卓越的不懈追求。

今天,我們在談論哈佛大學的時候,不得不肅然起敬,但同時也應當對卓越品質有更多的理解。我們要成為最優秀的那一類人,就要懂得去創新、去改革,去創造一種新的可能性,這是一種自我提升的法則。當然這一點正好迎合了美國人的思維方式,作為一個隻有300多年曆史的新興國家,美國人對於曆史的領悟能力是極度缺乏的,他們對於曆史並沒有更為深入的印象,但是作為快速發展的典範,美國人實際上正是依靠開放性的思想和理念,依靠開放性的生活模式,在短短數百年時間內迅速成為世界上的引領者。

當然還有一些人害怕帶頭,害怕去突破和革新,他們並非是保守人士,並非是思維落後的黨派人士,但事實上創新真的需要勇氣,而很多人則缺乏這樣的勇氣,相對於冒險,他們更願意安於現狀,更願意成為追隨者,他們的想法在於成為一個優秀的人,而非一個卓越的人。

實際上,作為年輕人,更需要具備突破和創新的勇氣,更需要勇敢地成為一個領路人和開拓者。隻有先人一步,隻有善於挖掘別人未曾了解的東西,隻有不斷精益求精、開拓創新,我們才有機會走到最前列,才有機會成為那個最卓越的人。正如美國總統肯尼迪所說:“你想要成為最好的那個人,那就努力成為走到最前沿的那個人。”當你能夠成為開拓者時,你也許就能夠成為那個引領者,而你所做的一切都是先於眾人且高於眾人的,在這樣的形勢下,你隻會更加精進,隻會變得更為卓越。

走自己的路,成功者需要走不尋常的路

成功者的足跡隻能走一遍,我們沒有辦法去重複,也不應該去重複。

—哈佛法則

在哈佛大學中,老師們經常會給學生講述一個特殊的教案,那就是百事可樂和可口可樂公司的關係。有一天可口可樂的總部接待了一位特殊的到訪者,他說自己的公司瀕臨破產,希望能夠被可口可樂公司並購,但是可口可樂的高層經過反複研究和論證,認為這家公司沒有任何並購的價值,於是就趕走了這個人,可是誰也沒想到,不久之後這家公司就成為和可口可樂公司相互競爭的飲料巨頭—百事可樂。

當然很多人至今對百事可樂的成功嗤之以鼻,多數人仍舊堅定地認為百事公司是一個不折不扣的仿製品,而這一點更是成為可口可樂公司的重要把柄,但事實上百事可樂是一個非常具有自主意識的公司,而它的成功實際上也是因為它的獨立性與特殊性。

事實上可口可樂更加注重傳統,而百事可樂更加關注年輕的力量,它當年提出的“新一代的選擇”這個口號很快俘獲了大批的市場。而在市場攻堅戰中,可口可樂具有典型的美國思維,而且政治意味和種族意味非常濃厚,它更加看重美國本土、歐洲這些白人世界,而百事可樂則從蘇聯、中國以及其他亞非國家入手,結果打破了可口可樂的壟斷,並最終獲得巨大的發展。

從百事可樂的發展軌跡來看,這個世界上其實沒有任何人可以複製他人的成功,至少不能長期複製他人的成功,百事可樂實際上並不是可口可樂的影子。可口可樂因為獨特的配製秘方而成為最神秘的飲料,它的確是獨一無二的,但百事可樂同樣也是獨一無二的,百事的成功實際上也是它自己的成功。

哈佛大學之所以重視這一點,不僅僅是因為它自己也曾經犯過類似的錯誤,導致了斯坦福大學的誕生,更重要的原因在於它想要告誡學員一定要走屬於自己的道路,這樣才能獲得成功。複製別人,也許你會變得很優秀,但遠遠稱不上卓越,而你的成功也不會堅持太長時間。哈佛大學希望每一個學生都能夠堅持自我,因為哈佛大學本身就是一個不走尋常路的學校。實際上哈佛大學最初的模板是英國的劍橋大學,當時的美國還是英屬殖民地,為了在美洲也打造出一個具有劍橋大學那種規模和實力的學校,地方政府決定斥資建造哈佛,當然哈佛大學並沒有按照劍橋的模式去走,而是按照當時的環境和自身的條件,嚴格堅持走自己的道路。正是因為如此,哈佛大學很快成長為獨一無二的學校。

今天,我們應該值得慶幸,如果哈佛大學完全照搬劍橋大學,那麼它也許會成為一個優秀的複製品,也許會成為劍橋第二,但是絕對不會成為哈佛第一,更不會成為世界上最成功最出色的學校。哈佛多年來一直秉持的觀念就是獨立自主,堅持走自己的道路,哈佛大學的校長艾略特曾經說過:“如果僅僅依靠複製和重複,沒有人會獲得成功,隻有成為獨一無二的人,你的成功才具有價值。”

哈佛大學K教授曾經對150位世界最成功的政商界人士進行調查,發現沒有一個人的經曆是相同的,他們也沒有去參照任何的模式。正因為如此,這個世界上才隻有一個普京、一個奧巴馬、一個喬布斯、一個紮克伯格、一個比爾·蓋茨,這些人的成功是必然的,因為他們都獨一無二,而且不可複製。

今天,我們中的很多年輕人仍舊對未來充滿幻想,對成功者充滿崇拜,他們躲在成功者的樹蔭下來談論自己的理想,在成功者的光環當中來描述自己對於理想的熱切期望,他們所仰慕的人已經完全籠罩著自身的光輝,而他們獨有的個性卻淹沒在別人的成功模式和思維當中。

要知道,我們生而為自己的事業服務,生而為自己的理想而奮鬥,我們所做的一切都隻是為了打造一個屬於自己的理想,而做自己則是一個最基本的生活需求,也是踐行理想、獲得成功的前提。今天我們所談論的成功往往帶有很鮮明的個人標簽和印記,今天我們所談論的價值觀念也具有鮮明的個性,我們並非要特立獨行,但是既然每一個人都是不一樣的,我們就要按照這種差異化來確定自己的人生方向和目標。

我們沒有辦法容忍這個世界上還會存在第二個喬布斯,也沒有人願意認可這一點,每一個偉大人物都是與眾不同的。你可以汲取他們的經驗,可以模仿他們的行動,但是一定要專注於自身的獨特性,要善於把握自己異於別人的特質,我們的選擇也要從自身的位置出發,我們對於成功的掌控要立足於自身的發展模式。

但丁說:“走自己的路,讓別人說去吧!”今天年輕人需要這樣的勇氣,需要堅持走自己的路,需要開拓出自己的路子,成功往往源於創新,而堅持自我實際上就是一種創新。每個人都具有獨有的特性,堅持這種特性,堅持做自己,這就是最大的成功。

世界會因你的與眾不同而精彩

當你無法成為那個引領者時,就要想辦法成為開拓新道路的人。

—哈佛法則

何為成功?羅斯福對此的解釋是“成為那個最與眾不同的人”,肯尼迪也認為“不同尋常的東西通常都容易受到關注”。偉人之所以成為偉人,就在於他們在大庭廣眾之中依然保持自己的個性,這成為個人魅力的主要來源。作為哈佛大學培養出來的兩任總統,羅斯福和肯尼迪都立足於新穎,立足於個性化的東西,畢竟隻有那些與眾不同的東西才更容易獲得成功,才更能夠創造各種新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