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當麵對一種人時,劉宏的眼睛絕對是全開的,而且是兩眼全露凶光。這些讓劉宏猶如眼睛容不進沙子的人,就是所謂的士大夫朋黨。
事情發生在竇太後安葬入陵不久,不知道是誰,竟然在北宮宮門外,貼起了一張大字報。上麵是這樣寫的:天下大亂,曹節、王甫幽殺太後,公卿皆屍祿,無忠言者。
大字報一貼出,宦官們就群起而動了,報告劉宏。劉宏一聽,不得了,這話怎麼都不像是罵宦官,也不像是罵公卿,反而是像罵皇帝的呢。想想都知道,宦官囂張,公卿無忠,說明皇帝不行了嘛。
憤怒的劉宏,馬上給司隸校尉下了一個命令,必須把這貼大字報的全揪出來。
一個月後,宦官來詢問,問有結果沒,沒想到他們聽到了一個打擊的回答:沒結果。為什麼沒結果,司隸校尉說,我還沒有怎麼去查,怎麼會有結果呢?
司隸校尉,性別,男;姓名,劉猛。
為什麼沒用心調查?理由,這大字報字字說的都是大實話,有什麼好調查的。
麻煩大了。搞來半天,竟然發現司隸校尉是個局外人,跟李膺等朋黨是一夥的,真是個意外發現。
事實上,王甫等人即使不知道大字報是哪個貼的,但猜也猜出個八九成了。舉目天下,誰會有這樣的膽子跟他們唱對台戲?除了反對派,以及反對派領導的太學生,還有誰站出來,以正義的名字來罵大街嗎?
劉宏下詔,把失職的劉猛貶為諫議大夫。很快的,他又從別的地方調進一個,填了司隸校尉這個空缺。然後再下詔,務必查出貼大字報的人。
劉宏新調進的這家夥,果然很猛,雷厲風行,到處抓人,把太學生等一千餘人,全都扔到監獄裏審問去了。
太學生們,你們都不要怪人家下手在狠,人家天生就是吃狠這碗飯的。因為你們碰上的,不是劉猛,他的名字叫——段熲。
段熲,字紀明,涼州人。涼州這地方,就是傳說的山西,也就是崤山之西了,這是出猛將的地方。這姓段的,就是猛將之一,而且還不是一般的猛。
在東漢,涼州誕生了三位平羌猛人,兩個之前都是見過的,一個是皇甫規,一個是張奐,剩下的另外一個,就是眼前這個姓段的了。此三人,世稱涼州三明,段熲就是三明之一了。
羌人等少數民族造反,自東漢開國以來,就是個大問題。基本的解決辦法,就是惹事討打,打了就降,久了再惹事,惹事就再打。當然,隻打是不能解決問題的,一手利箭,一手搖橄欖枝,這才是正道。當年平羌大英雄鄧訓,采用的就是這招,可惜老鄧死後,羌人又沒法過上人的日子了。
皇甫規和張奐在平反羌人策略方麵,基本上都和當年的鄧訓思想一致,也就是打是策略,不是目的。張奐調回中央當部長後,平羌將領就換成了段熲,他一反前兩任長官理念,就是鐵拳出擊,打到你服。
這些年,段熲就是靠著一幅鐵拳,在涼州打怕了羌人,打出了名聲。
從國家角度來說,姓段的是個功臣,為了邊境,他可是十年如一日,刀裏來,劍裏去,從來就沒睡個安穩覺。但劉宏為什麼突然把他從邊境拉回來,用他來調查這大字報事件呢?理由很簡單,段熲與前兩任同僚都不一樣,張奐是鐵杆士大夫集團的,皇甫規也自以為跟他們是一夥的,跟宦官也說不到一塊。
唯有這段熲,他很例外。
他的例外之處,不是無黨無派,而是很聽宦官使喚。
王甫等人認為,太學生不過是台麵跳舞的木偶,必須把他們幕後老板一一揪出來,那才叫真打。王甫下了任務以後,段熲就忙開了。
他第一個就瞄準了前任司隸校尉劉猛,先是彈劾,接著抓人,罷免職務,丟到勞改營裏服役。
整完了劉猛,下一個就是張奐了。
無論是王甫,或是段熲,都有一萬個理由要把這張奐辦了。
先從頭說起吧,張奐滅竇武有功,王甫等宦官替他邀功,封他為侯,但張奐堅決不受。為什麼不受,不說都知道了,張奐本來一直跟陳蕃等士大夫都是一夥的,突然被利用了,而且還要以此為利誘加入宦官隊伍,那簡直比要了他的命還難受。所以,他堅決不接受封爵。
這也就罷了。竇武和陳蕃死後不久,張奐又主動上奏,說他們對國家忠誠,死得很冤枉,國家現在很有必要替他們平反。
這奏書送上去後,宦官們終於看清張奐的真麵目了。這種人,不給他點顏色瞧瞧,他還真把自己當回事了,於是以劉宏的名義下詔,把張奐痛罵了一回。
隻是痛罵,張奐卻已聞出了不祥味道,隻好自投監獄。數日後,才被釋放,扣發三個月的薪水。
張奐除了與宦官不和,跟他的平羌接班人段熲也很不合拍,倆人在怎麼平羌這個問題上,有過針鋒相對,甚至還鬧到了皇帝這裏。就是因為這個事,段熲一直記在心裏。
此時此刻,他認為,修理張奐的時候到了。
三、黃雀在後
段熲的殺人思路是這樣的:彈劾張奐,把他趕回老家,然後再行下手。然而,正當磨刀霍霍,準備動手時,一封奏書改變了他的計劃。
誰也沒想到,奏書是張奐親自寫的。
張奐的奏書很長,他明確告訴段熲,往日得罪,實在遺憾,如今你為刀俎,我為魚肉。我求天天不應,叩心心不靈,想來想去,唯有向您請求哀憐,放我一馬。
這哀意綿綿之書,段熲讀得心裏都不禁戚戚然。
閉上眼,都是鐵馬冰河,刀光劍影,英雄揮劍向天問路,都是涼州三明之一哪,況且張還是江湖老前輩,如今低頭歎氣的跟他來求情,情何以堪?
洛陽人都知道段熲剛猛,殺人不眨眼,然而就在那一刻,他仿佛被某種東西擊中了柔軟的心房,徒生憐憫之意,放過了張奐。
從此,張奐徹底告別漢朝的政治江湖,歸隱田園,閉門不出,一心修心讀書,收徒授學,終於全身於世,了卻此生。
在洛陽城這塊地盤上,段熲不過是王甫手中的一把刀,然而當張奐離開洛陽時,王甫等人也是睜隻眼,閉隻眼。在他們看來,江湖無情,但江湖也是有遊戲規則的。
作為曾經無意幫助宦官滅了竇武的張奐,放他回去於此於彼,都是最好的交代,從此將兩不相欠,相忘於慘淡模糊的血色江湖。
事實上,在王甫看來,殺人也是一種經濟行為,必須實現利益最大化。為此,他和段熲約好了,下麵這幾個人是必須殺的。這些被列入黑名單的人,是勃海王劉悝,中常侍鄭颯,中黃門董騰。
可能有人看出來了,鄭颯跟王甫不是同穿一條褲子的嗎?當初他們跟竇武拚命時,第一個救出的人就是他,怎麼今天又要把刀架在人家的脖子上?
要王甫回答這個問題,並不困難。因為殺掉鄭颯,可以實現利益最大化,很值哪。
事情是這樣的:恒帝劉誌在世時,曾經把勃海王劉悝貶為癭陶王。劉悝一心想當要回他的勃海王,便四處活動,找到中常侍王甫這裏來了。他告訴王甫,如果你能遊說劉誌恢複我的勃海王侯爵,我給你送五千萬錢。王甫答應了,可沒多久,劉誌就駕崩了,留下一封遺詔,恢複劉悝的勃海王侯爵。
問題就出在這裏,當王甫去找劉悝要錢時,人家卻告訴他,說調查過了,是先帝主動恢複我為勃海王的,跟你無關。
到底王甫出沒出過力?鬼知道。劉誌都死了,死無對證,雙方都各執一辭,就談崩了。
五千萬錢啊,如果要換成漢朝的GDP,那也是一個可觀的收入,竟然就這樣被人家賴掉了。想到這裏,王甫心痛得無法形容,殺機頓起。他告訴自己,必須向劉悝討回這筆帳,而且利息一分都不得少。
讓王甫納悶的是,全天下的人都知道跟宦官作對的下場,那是很慘的。竇武很牛吧,陳蕃也很牛吧,李膺也不賴吧,這幫人聲勢滔天,幾乎劫持了漢朝,可最後怎麼樣了,不通通都成了浮雲了嘛。
劉悝又不是傻瓜,他也應該知道這個道理。不管我王甫有沒有跟你出過力,反正答應過的錢,必須給,不給也得給。如果不給,那嚴重後果想都想可以想得出來的。
而今他牛氣哄哄地要抬杠不怕他,隻說明一點,這家夥有後台。
是的,肯定有後台,不然不會這樣耍賴。後台在哪裏,肯定就在宦官這幫同事當中了。
王甫派人秘密跟蹤調查,竟然還應了他的推理,劉悝的後台果然就在後宮,而且就躲在王甫身邊,這就是前麵說過的中常侍鄭颯和中黃門董騰。
王甫氣不打一處來。好啊,你個鄭颯,當初老子拚命把你從火海裏救出,今天你竟然聯合別人坑了我。坑得還真狠,那可是嘩啦啦的五千萬錢呢。
於是,王甫把段熲叫來,要他配合把這三家夥全收拾了。
冬天,十月,鄭颯被逮捕。
王甫給他編了一個罪狀,鄭颯等陰謀迎立劉悝當皇帝,大逆不道。鄭颯都逃不掉了,劉悝就在劫難逃了。緊接著,王甫把他們都告到皇帝那裏,劉宏下詔,命令勃海王劉悝自殺,老婆孩子,全被斬掉。
王甫贏了。因為破獲所謂的劉悝叛國案有功,劉宏封他們等十二人為侯。一日為侯,終身受用,王甫以實踐殺人精神,實現了他的殺人經濟利益最大化的夢想。
我是宦官我怕誰。王甫自認和段熲等人聯手,自覺已經是東方不敗,笑傲天下,猶如螳螂捕蟬,天下誰還敢在他們眼前吱吱呱呱。
事實果然如此嗎?未必。
王甫可能忘了,螳螂捕蟬,黃雀在後這個人間道理。就在他一手遮手,於天下布下耳目,貪汙腐敗,大把撈錢,殺人於眨眼之間時,有一隻黃雀正在背後死死地盯著他。
準確地說,不是一隻,而是諾幹隻。事實證明,這些都不是小黃雀,而是江湖老手大黃雀。
長期緊盯王甫的大黃雀,是陳球。
陳球這個人怎麼樣,前麵我們是見識過的,如果不是他,劉宏想替竇太後做點好事的想法都可能成泡影。自那次與王甫等宦官於朝會上分庭抗禮後,他已經調動了幾次職位。從廷尉遷司空,又複為廷尉,太常,再遷太尉,因日食免,複拜光祿大夫,後來又遷為長樂少府。
由上可見,陳球這家能耐還不是一般的強。他在中央當官,就好像是旅遊一般,換來換去,都是好景點,沒有一個是差勁的。
陳球盯王甫不是一兩天了,他發現,憑他這隻老黃雀,根本吞不下王甫。如果單挑沒問題,問題就在於,王甫身邊還聚焦不少螳螂,比如老曹和老段,就是兩隻螳螂。
所以,陳球必須多找幾隻黃雀來。很快的,他就找到了一隻,這個就是皇族代表劉郃。
我們知道,自漢明帝劉莊崩後,漢朝的皇族根本沒幾個鐵腕的,皇帝如此,其他的宗室就別說了,隻要外戚和宦官不砸他們的飯碗,一切都阿彌陀佛了。所以,陳球要找到劉郃跟王甫拚命,人家有那膽量答應嗎,就算答應下來,靠譜嗎?
陳球認為,這個很靠譜。
理由有二:劉郃哥哥劉倏,曾經跟竇武一道扶持劉宏登基,竇武一倒他也被王甫殺了。換句話說,劉郃和王甫有殺兄之仇,這是拉他入夥的第一下理由。其二,劉郃完全有實力跟他合力拚命,因為他的嶽父也是宦官程璜,這是強大後台。
打定主意後,陳球就去找劉郃。
他告訴劉郃,你兄長都被曹節等人害死了,難道這仇不準備報了嗎?如果想報,你都不要出麵,隻需要一封奏書,即可大功告成。
殺兄之仇,這事不要說劉郃,就算是阿Q,他也會義無反顧地站出來報仇。問題是報仇也要講究個方法策略,不能蠻幹。
所以劉郃聽了陳球的話後,心裏癢癢的。不過,更多的是害怕。
沒辦法,天下都是王甫等人的耳目。如果這事謀劃不密,後悔都來不及了。想到這裏,劉郃很委婉地告訴陳球,不是我不想報,主要是宦官耳目太多,我就擔心事情還未動,人家就把刀架到我們脖子上來了。
說的是老實話。這時,又有一隻黃雀站出來,說了一句話。這話讓劉郃仿佛吃了定心丸,決意跟陳球等人聯合,跟王甫賭一把了。
這隻老黃雀,是尚書劉納。
他性格正直,跟宦官素有不合。他告訴劉郃:你是國家棟梁,眼看國家即將傾倒而不扶,難道就這樣甘心了嗎?是啊,這不僅僅是報不報仇的問題了。這是一個可以上綱上線到關乎國家興亡,關乎到王朝還能不能姓劉的問題了。
劉郃跟陳球回話,你說吧,想要叫我幹什麼?
陳球告訴劉郃:你的任務,就需搞定一個人就行了。那個人,也是你們家的親戚,就叫陽球。隻要你向上麵推薦他為司隸校尉,咱們即可馬到功成。
劉郃一聽,會心一笑。頓時,他全都明白了,原來陳球已經把一切步驟都詳細想好了。
四、絕殺
陳球,劉郃、劉納,陽球,這就是傳說中的四隻大黃雀。而他們臨時湊成的四人組合,能不能掃滅王甫,主要希望不在前三者,而在後麵這個叫陽球的家夥。
很簡單,王甫等宦官殺人,都是眨眼之間就殺人,然而陽球殺人,根本就不需要眨眼。
陽球,字方正,漁陽郡泉州人。出身豪門大家族,從小跟項羽就一個德性,性剛烈,崇法家,好劍術,弓馬功夫十分了得。
年少的時候,曾有一不知好歹的郡吏欺負了他老媽,欺負到什麼程度,沒人知道。反正是,這事以後,陽球糾集數十少年,把郡吏幹掉,滅其全家,從此陽球的名聲,就在江湖傳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