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的,比起老老實實待在後宅,教人武藝,上戰場保家衛國,驅逐反賊,都讓她覺得有意義的多。

“所以,紀恒,你不用感激我。”

紀恒瞧了她一會兒,笑道:“也是,咱們是夫妻,說什麼感激不感激的。”

……

太子妃有孕的事情很快傳遍後宮,皇帝的賞賜如流水般而來,皇帝還親自召了給太子妃診脈的太醫,去仔細詢問。

皇帝為數不多的幾個妃子也前來道喜。

這樁喜事驅散了豫王逼宮、夏氏自盡帶來的陰影,總算是給宮裏添了些喜氣。

來賀喜的幾位娘娘送補品的、送關懷的,一時之間,東宮賓客盈門。

謝淩雲初時還認真接待,後來見她們說話大同小異,還暗示她該給太子身邊添人,更有人推薦自己娘家人,謝淩雲聽一次兩次還聽不大明白,聽得多了,哪裏還不懂?她心下厭煩,就幹巴巴地說自己身上不好,不能待客了。

她神色微微一冷,妃子娘娘們就不敢再強留了。她們可還都記得太子妃在疆場時的壯舉。太子妃跟她們不一樣,那是能上戰場,能生擒敵國王子的。聽說那個什麼莫勒王子,身體跟座小山一樣,太子妃輕輕鬆鬆就能把他舉起來,她們若真惹惱了她,那後果可不得了。

太子妃要是把她們也給拎起來再扔下去,她們哪兒還有活路?——而且太子妃如今有孕在身,這可是免死金牌。

不過她們也不大明白,到底是哪裏惹得太子妃不快了,莫非真是因為客人多,而孕婦不喜熱鬧麼?

——不管這幾個妃子娘娘心裏邊怎麼想,但是在謝淩雲有所表示之後,她們確實來的少了。

謝淩雲這才鬆一口氣,比起跟娘娘們喝茶聊天,她更期待三月二十八皇帝犒賞大軍。

說起來,皇帝也在猶豫,犒賞大軍時,還要不要太子妃出現。按說太子妃立下大功,自然該出現。可是她如今有孕在身,頭三個月最是要緊。屆時人多又雜,真有些什麼事情,後悔也來不及了。

再三向太醫確認,得知太子妃身體康健,皇帝才鬆一口氣,示意計劃照舊。

這幾日,會有人在皇帝麵前佯作不經意間提起誰家姑娘如何溫柔賢惠。話說的很含蓄,但皇帝是什麼人,略聽一聽也就明白了。

初時皇帝還以為是想教他納妃,後來回過味兒來,興許人家打的是太子的主意。

這兩年,無論是皇帝的態度,還是太子的經曆,紀恒繼位似乎已經是板上釘釘了。向新帝表示效忠,最簡單的法子莫過於往後宮塞人。而且太子如今身邊隻有太子妃,太子妃還有了身孕,添個把人也正常。

不過這事兒皇帝並不是很想接手,國家大事他都不想管,更何況是這種事。前兩年他還想著當初是恒兒糊塗,以後如何如何。可真等到了作為以後的現在,他又不想插手兒輩的事情了。

那倆孩子感情好,他知道。而且,皇帝自己著實很待見阿芸這個兒媳婦。性子直,沒那麼多彎彎繞繞,能教人功夫,能保家衛國。他覺得,阿芸對他這個公爹,也極為尊重。她連夜趕回京城,不就是因為他在危險之中麼?

他現下不大想給這倆孩子添堵。——至少,他不能做那個惡人。

於是,對別人的暗示,皇帝隻當沒聽懂,打個哈哈,就過去了。

終於到了三月二十八,皇帝站在城樓,犒賞大軍。

將士們戎裝整齊,精神奕奕。

圍觀百姓頗多。——算起來,這是大齊立國百十年來第一次與外敵交戰,也是本朝乃至與前朝加起來,第一回在對抗夷狄中大獲全勝。

聽說夷狄的王子被生擒,夷狄的大君親自寫的降書,聽說還簽了盟約,歲歲上貢……

有上了年紀的老人聽過長輩提起前朝時夷狄入侵時候的事,如今給小輩講述當年的慘狀後,又誇讚:“皇上聖明,天佑大齊,太子妃真是九天玄女的徒弟……”

老百姓早就傳開了,太子妃謝氏在夢中得九天玄女娘娘傳授本事,上得戰場,生擒莫勒王子;後來連夜返回京城,製止了豫王逼宮,護駕有功……

對這位太子妃,百姓交口稱讚。

但也有質疑的,認為一個女子就該老老實實待在家裏,上戰場殺敵,那是男人們的事情。然而這話剛說出來,就會遭到強烈的反對。

其中原因頗多。一則中原與夷狄仇怨申深,太子妃這回的功勞在老百姓心裏很有分量,在家國恩仇麵前,婦德規矩似乎都不重要了;二則太子妃謝氏是儲君之妻,將來的一國之母,老百姓在內心深處對上位者有種天然的膜拜心理;三則皇帝的態度、朝廷的態度對老百姓也有很大的影響。這個時候的太子妃是會讓人忽略性別的,人們更多的是她的功績。

當然有好事的百姓猜測太子妃的容貌。有人認為該是仙女下凡,皇家子弟的女人哪裏會有長的醜的?也有人認為該是虎背熊腰貌若無鹽,若非如此,又如何能生擒那猛獸一般的莫勒王子……

謝淩雲一身華服同紀恒一起站在軍前。

望著將士們整齊的隊伍,看甲胄□□,想到戰事勝利,皇帝頗多感慨,褒揚、賜酒、賞銀……

當著軍民的麵,皇帝坦言:“此次戰事,諸位功不可沒,但若論首功,當推太子妃謝氏。後妃之德,在謙恭節儉,調和直諒。然太子妃謝氏既有女子懿行,又能保家衛國,匡扶社稷。依朕之間,這才是真正的賢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