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朝堂大辯論2(2 / 2)

蔡京表演到此處,朝中一些精明老練的大臣已經看出精彩,蔡京老而不昏,實在是狡猾到極點,他不動聲色,僅通過錢知府微小的話柄,順藤摸瓜,引伸擴大,逼迫他把案情慢慢鋪陳在皇上及眾大臣麵前。

吳尚書麵露喜色,有太師出馬,這場戲會越越精彩,而童貫則穩穩站立,眼中流轉讚色,蔡京依然是寶刀不老,關鍵時刻出招,令人防不勝防啊。

蔡攸是蔡京一手帶大,深深了解父親的能耐,知道這件案子如果他摻和進來,肯定不能善罷甘休。

皇上趙佶則無可耐何,蔡京忠心耿耿,一心維護皇上尊嚴,這樣的行為即便有點過失也不能批駁,隻好看他表演下去。

錢知府心知這件案子無法壓製下去,隻好在大殿上把案情詳細敘述一遍。

聽完錢知府的陳述,有些大臣開始斥責刺客的殘忍,不僅殺掉無辜的車夫使女,竟然連身懷重孕的孕婦也不不放過。這樣凶殘的人死掉活該。

“啊,三條人命啊,此案不小啊,錢知府你身上的擔子很重啊。”蔡京看似隨意的嘮叨幾句,四個“啊”字表達出他對該案的關注程度。

吳尚書早就聽出話中之話,立即建言說:“皇上,微臣認為此案已涉及三條人命,並非一般的誹謗誣告民事行為,如果仍由開封府一方審察,恐怕不符合我朝律例。刑部職權是複核各地送達刑部的刑名案件,審理“監候”的死刑案件以及直接審理京畿地區的待罪以上案件。微臣建議由刑部派出一員,參與開封府的會審。”

王黼一聽有些急了,如果有刑部插手,開封府就不能對韓希文刑訊逼供,“吳尚書,錢知府知開封府多年,治理刑獄向來有口皆碑,難道說吳尚書不信認錢知府的判案能理,非要派人監督不可嗎?”

吳尚書此時還不願與王黼當麵衝突,剛想找個借口搪塞一下。

這時,蔡京又插話說:“是啊,吳尚書也糊塗了,刑部本來就是負責天下案件的刑偵審訊,而監督糾正旁聽之責正是禦史台的事情,難道說吳尚書也想邀請王中丞參與會審嗎?”

王黼心中暗罵蔡京,這真是一個老狐狸,不動聲色的把案子攪和得越來越複雜。

吳中信心中暗喜,老太師發話,逐漸把有利條件轉移到自已一方。

正在這時,一個身材挺拔,臉寵楞角分明,道濃眉英挺有力,英氣之中透出幾分陽剛,雙目炯炯有神的中年男子從文臣之列越眾而出,向皇上一揖說:“皇上,微臣有本要奏。”

王黼一見來者,暗叫不妙,預想中本來沒多少懸念案件,隨著這個人的出現,會越來越難判。

出列奏本的中年男子是大理寺卿李納,大理寺的主要職責是專門審核天下刑名,凡罪有出入者,依律照駁;事有冤枉者,推情詳明,務必刑歸有罪,不陷無辜。它與刑部、禦史台合稱三法司,刑部受天下刑名,禦史台糾察,大理寺駁正。凡未經大理寺評允,諸司均不得具獄發遣。可以說,凡天下重大案件,都有大理寺介入審判。

李綱說:“陳駙馬貴為天子女婿,身份特殊,如果駙馬的品行不端,將有辱國體,現在三條人命已經出現,此案非同小可,大理寺專門審理天下大案,所以陳駙馬之案,微臣申請參與會審。”

蔡京站起身來,麵向皇上鄭重鞠躬行禮,說:“剛才幾位大臣都申請參加陳駙馬案,微臣以為,陳駙馬案有關皇上聖威,有關帝姬幸福,為了還駙馬一個清白,臣奏本舉行三司會審,由刑部、禦史台和大理寺共同會審,自即日起,開封府把案件和涉案嫌犯都移交給三司,開封府隻能按三司審案程序提審嫌犯,不再過問案審結果。”

見蔡京奏本,吳中信、李綱、童貫等大臣立即共同奏本,建議皇上召開三司會審。

趙佶見朝中大臣大多讚成三司會審,無耐之下,隻得同意三司會審。

陳駙馬案頓時成為京城最熱門的新聞,每天,關於三司會審的報導都印發在小報上,象雪花一樣飛進千家萬戶。

街頭巷尾,大家見麵談論的話題,都變成三司會審的案情,到底誰想殺死秦紅芍,秦紅芍的兒子真是陳駙馬的私生子嗎,韓希文與秦紅芍真是師姐弟關係嗎,陳駙馬會被判刑嗎?等等。

案件的審理幾乎完全大白於天下,每次開庭,大理寺的衙門外都被圍得水泄不通,這些京城閑人都想獲得第一手資料,好在街頭巷尾給人宣講。

皇上對此案也異常重視,每天早朝,先讓人把三司會審的情況報上來,朝中大臣們閑談的事情,也多是陳駙馬的案件。

隨著案情的深入進展,參與會審的三司態度越來越鮮明,禦史台支持判陳世偉無罪,刑部要求治陳世偉的罪,大理寺堅持依法辦事,無罪者釋放,有罪者判刑。從現有的證據看,陳世偉逃不脫罪責,隻要查證他有殺人滅口欺君犯上的大罪,李綱絕對不會從輕判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