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吳祖德回國後,真的和等待了他多年的未婚妻結了婚,並努力像傑克夫婦那樣平等相愛。他們也的確生活的不錯,毛毯可以作證。他從沒有打罵過妻子,也從不像所有的中國男人那樣指使妻子端洗腳水什麼的。晚上睡覺,毛毯總是共同蓋在他們身上。
吳祖德在一個縣裏任法官,工作中他努力想如同他在西洋看到的那樣,實行法治,實行民主。這可就行不通了,他的力量太小。在官場上他不在是家長,不是他想怎麼樣就怎麼樣的。而舊中國官場上的黑暗,不民主,無視法律的嚴重程度,讓他實在無法接受。他常常與地方長官發生衝突,發生不可調和的矛盾,常常拍案而起。這樣就惹得地方官很惱火。終於有一天,為了一個不公正的案子,吳祖德再也不能忍受了,拂袖而去,或者說,掛印而去。沒人攔他,他就回到了農村老家。
那時他家裏還是有些家底,否則當初也沒那個能力把他送到英國去讀書。他回到家,靠地租和幾家茶行生活,每日讀讀閑書,收收租子,教育一下孩子,倒也舒服。他有兩個孩子,一兒一女,均已念小學。所以即使是回鄉為民,夜裏睡覺的時候,毛毯倒也很少聽到他失眠歎氣的聲音。
碰上出大太陽的好天氣,毛毯就會和他家祖傳的字畫一起,被拿出來曬太陽。毛毯躺在那張老得發紅的楠木躺椅上,一邊享受著太陽的溫暖,一邊也感受著吳祖德思念的目光。他睹物思人,看著毛毯,想念著傑克和珍妮,還有小蘇珊。偶爾他也會給他們寫信,但路途遙遙,很久以後才有回音。日子就在這毛毯的翻翻曬曬中過去了。毛毯並沒有因為來到異國他鄉而不適應,也沒有因為上了年紀而發朽,陽光下依然閃著光澤。那是好毛線特有的光澤。
坐吃山空是不可能持久的,家境漸漸衰敗。為了供兩個孩子讀書,吳祖德不斷地變賣家產,先是賣茶行,後是賣地,之後連家裏的字畫也一樣樣地拿出去賣掉。有一回一個買主竟然看上了毛毯,說這床毯子肯定是從西洋來的吧,一看就是好東西。吳祖德毫不猶豫地拒絕了他,說那是傳家寶,永遠也不賣。
等大兒子離開家鄉去念大學的時候,吳祖德賣掉了最後一張字畫,那是他最喜歡的仇英的馬,一共四幅,全賣了,給兒子湊足了路費。最後,吳祖德讓老伴將毛毯也收拾一下給兒子,算是一份兒家產吧。
那時毛毯已經有些老了,盡管毛色依然發亮,但四邊裹著的亞麻布邊兒都破朽了。老伴就拆了自己的一件錦緞棉袍,將毛毯的四邊重新鑲了一圈,讓它又麵貌一新。
吳祖德對兒子說,等你大學畢業了就去英國,帶著這床毛毯,替我去看看你的傑克伯伯珍妮阿姨和蘇珊姐姐。
吳祖德還將這一想法寫信告訴傑克和珍妮,但他沒有得到回音。算一算,他們也該是六七十歲的人了。
兒子就帶著毛毯到了北平,上大學。兒子叫什麼?也許叫吳向英,或者吳念英。父親總是無法忘記英國,這也體現在孩子的名字上。
毛毯在寒冷的北方起了很大的作用,也引起了同學們的讚歎,因為它的身上總閃爍著奇異的光澤。吳向英很自豪地說,這是我父親從英國帶回來的。
吳向英大學畢業時,正趕上中國政權更迭之際,他和所有的熱血青年一樣,對新生活充滿了向往,渴望用自己的雙手去建設新中國,早把父親要他去英國的事忘在了腦後。
不過那時父親吳祖德也已經去世,帶著許多的遺憾到另一個世界去了,對兒子是否聽他的話去英國,已經無所謂了。他走了算是幸運的,家鄉搞改革,他們家被定為地主,雖然沒什麼地和財產可分,仍成了專政對象,老伴受不了打擊和折磨,很快病故。這樣地主的帽子就留給了沒有外出讀書的小女兒吳念英戴著。
遠在他鄉的吳向英並不知道這一切。大學畢業他來不及回家就參軍了,是鐵道兵。剛組建的鐵道兵急需像他這樣的知識分子,熱情地歡迎他,於是他成了鐵道兵的一名技術員。他的生活一下變得很匆忙,很急促,也很新鮮陌生。在他還沒完全適應部隊生活時,部隊就開拔了,而且一拔拔到了國外——去了朝鮮,“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
說跨過鴨綠江,當然不是兩腿這麼一邁跨過去的,他們是坐火車。
上火車之前,上級要求他們把所有的隨身物品都集中起來辦托運,等到了駐地再領取。吳向英就和大家一樣,把洗漱用具之外的所有物品都上交了。與其他人不同的是,他還上交了那床毛毯。那床毛毯也和他一起到了部隊,一來他知道朝鮮是個寒冷的國家,二來他也無處寄存,這算得上是他們家的傳家寶了。他不能扔下它。
吳向英把毛毯交出去時,心裏劃過那麼一絲不安,他又回頭看了一眼,並且摸了一下,腦子裏閃過一個念頭:不會丟了吧?但僅僅是一閃,就過去了。他被熱情洋溢的戰友們喊上了車。他心裏裝的更多的是即將奔赴的戰場,和即將投入的新生活。他若知道這是他與毛毯的訣別,或許會再看上兩眼的。當然也就是看兩眼,他不可能改變它的命運的。它的命運就是要離開他。
他們是淩晨到達朝鮮的,一踏上那片土地,吳向英和戰友們都心情沉重。真是滿目創傷,燒黑的樹,炸光的山頭,炸斷的路,燃燒的村莊,哭泣的孩子……
由於這樣心情的影響,所以,當吳向英去領自己的物品、發現那床毛毯不見了時,雖然很難過,但也很快過去了,畢竟有更難過的事情在麵前擺著。他隻是心存僥幸地想,也許是誰拿錯了,等到達了駐地跟領導反映一下,再找吧。
不過他隱約有種預感,毛毯不會找到了。吳向英背上背包,拿著自己的東西上了卡車。他們還要繼續向前開拔。
第二天黃昏,他們終於到達了臨時駐地。吳向英和另外三個技術員被分配在一個帳篷裏。他們都是剛入伍不久的學生,有大專生,有中專生,隻有吳向英是名牌大學畢業的。出發前領導曾囑咐吳向英要起好帶頭作用,吳向英很當回事,一路上一直照顧著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