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戲曲文化:中華文明的奇葩
[BT2]漢代百戲
[HTH][國學常識][HT]
漢代百戲,即樂舞,雜技表演的總稱,它包括各種雜技、幻術、裝扮人物和裝扮各類動物的樂舞,有的還帶有簡單的故事情節。“百戲“在漢代十分盛行,張衡在《二京賦》就記述漢代百戲中的雜技、武術、幻術、吞刀、吐火、扛鼎、爬竿、鑽刀圈、拋彈丸等項目。這些節目,大都是在廣場上演出,有時是輪番表演,綴聯彙集,融而為一,構成一個有機的藝術整體.。
[HTH][國學故事][HT]
《東海黃公》是百戲中的角抵戲,它來源於一個民間故事:從前,在東海這個地方有一個姓黃的人。他在年輕的時候,到遠方跟道人練過法術,學成之後,他就能夠抵禦和製伏蛇、虎。他經常頭纏紅綢子,佩帶赤金刀施行法術,作起法來,能興雲霧,本領很大。一天天他逐漸的老了,氣力衰疲,而且他這個人十分喜歡飲酒,經常喝的爛醉,最終使自己的法術失靈。到了秦朝末年,東海出現白虎,它經常傷害人的性命,黃公就想拿赤金刀,施展法術去鎮服它。可是他找到白虎後,法術不起作用,自己反被白虎咬死了。
[BT2]北齊代麵舞曲
[HTH][國學常識][HT]
代麵,也稱大麵,是一種化裝後,表演動作和歌舞的舞曲。代麵出於北齊,主要表演蘭陵王的故事,其故事情節很簡單,卻饒有趣味。時人根據蘭陵王的故事,作《蘭陵王入陣曲》,摹擬他上陣指揮,擊刺的姿態和動作。
[HTH][國學故事][HT]
蘭陵王名高長恭驍勇善戰,但是因為麵相太柔美,不足威赫敵人,每每打仗都要帶上猙獰的麵具。有一次,他去救援洛陽,帶領五百騎士,衝過周軍重重包圍,突入洛陽城下,城上齊兵認不出誰來了,懷疑是敵人的計謀。蘭陵王摘下盔胄,把他的真麵容露出來,城上軍心大振,掉下弓弩手數百名前來接應。很快周軍被迫撤走,武士們為慶祝勝利,編了《蘭陵王入陣曲》,戴著麵具邊跳邊歌。
高長恭的門口常有行賄的進進出出。搞得老百姓都說三道四。屬下尉相願問他:“王既然俸祿那麼高,何必如此貪?”長恭答不上來。相願說:“您是不是因為怕功勞高,被主上忌諱,故意給自己抹點汙垢?”嘿嘿,什麼理由?這位老兄說話技巧一流!長恭見有台階下了,才開口:“是的。”相願說:“朝廷如果猜忌王,這正好給他留了一條辮子抓。想求福反而招禍。”長恭淚下,跪膝,請他給個安身的法子。相願說:“王威名太重,最好在家養病,別幹預政事了。” 長恭聽了勸告,便偶爾裝裝病,他要完全隱退,又不甘心。
一次,北齊末代皇帝高緯聽了《蘭陵王入陣曲》,就把高長恭招來說:“你一個人入陣太深,這是很危險的事情,一旦失利,那時就追悔莫及。”高長恭無心快語:“這是緊急的家事,我並不感覺這樣危險。” 高緯一聽“家事”這兩個字,心生警覺,隨後叫人給他送去毒藥一杯,將高長恭毒殺。
[BT2]參軍戲
[HTH][國學常識][HT]
參軍本是曹操創建的官職名稱。到了唐代時,人們根據東晉時一個參軍的故事,創造出參軍戲。參軍戲是以滑稽詼諧,笑謔諷刺為主,在演出形式上是兩個角色有趣的問答。兩個角色的職能也相對穩定,一個是被嘲弄者叫“參軍”,另一個是戲弄者叫“蒼鶻”。
[HTH][國學故事][HT]
東晉十六國時,後趙有個參軍叫周延,在作館陶地方縣令時,因貪汙幾百匹黃絹被緝捕下獄。國君石勒為了警戒其它官員,在每次舉行宴會的時候,他就俳優在宴會上扮演周延,身著一件十分引人注目的黃絹單衣。另外一個伶優一見便問:“你在朝廷做的是什麼官呀!怎麼跑到我們這兒來了。”扮演周延的演員立即回答道:“我本是館陶縣令。”邊說邊故意抖抖身上的黃絹單衣,“就為多得到一些黃絹,隻得到你們中間來了。”於是,引得赴宴官員的一陣轟笑和嘲弄。
[BT2]宋雜劇
[HTH][國學常識][HT]
宋雜劇最初是“雜戲”、“雜技”的意思,與元代的戲劇為“雜劇”完全不同。宋雜劇是是在唐代參軍戲的基礎上,糅合其它伎藝發展起來的短劇,一般以大曲曲調來演唱故事。宋雜劇雖然仍以滑稽調笑為其主要內容,但它的內容更加豐富。宋雜劇在不斷向前發展過程中,逐漸產生了豐富曲折的情節和故事性強的劇,如《目連救母》。
[HTH][國學故事][HT]
傅相一家三代,都是佛教徒。傅相死後,他的妻子劉青提(又叫劉四娘)破戒殺牲,大開五葷,還打罵僧人、道人,甚至還焚毀佛經。劉氏死後被打入陰曹地府,受盡苦刑的懲處。其子傅羅卜(即目連)出家為僧,虔心修煉,終成正果,進入天堂,得知母親正在地獄受罪。
傅相為了尋找母親,目連走遍地獄,看到地獄的各種慘狀,更加想要救母親出地獄。最後他來到阿鼻地獄,終於找到母親。但以他母親生前的罪孽,終不能走出餓鬼道,給她吃的東西沒到她口中,便化成了火。目連無計可施,十分悲哀,隻得祈求於佛。佛祖讓目連於七月十五日,建盂蘭盆大會,借十方僧眾之力,讓他母親吃飽。目連的母親一吃飽就轉入人世,變成一條黑狗跑了,目連又誦了七天七夜的經,才使他母親脫離狗身,進入了天堂。
[BT2]戲劇中悲劇之首
[HTH][國學常識][HT]
《竇娥冤》是我國古代十大悲劇之首,它全名《感天動地竇娥冤》,是關漢卿晚年的作品,也是他最重要的代表作。故事主要描寫竇娥一生的悲慘遭遇。竇娥和蔡婆的兒子成婚,結婚不久丈夫便死了。一天,蔡婆出門遭遇意外,恰逢張驢兒父子路過救了她。張驢兒父子趁機闖進蔡家,強迫蔡家婆媳嫁與他們父子,竇娥堅決不從。張驢兒想用毒藥害死蔡婆,霸占竇娥,反而毒死了自己的父親,便轉而誣陷竇娥。楚州太守不問青紅皂白,嚴刑拷打竇娥,要她招認毒死張老頭的事實。在官府的嚴刑逼訊,並要毒打蔡婆的情況下,竇娥為救護蔡婆,違心地招認了,結果被判處斬刑。臨行刑前,竇娥對天發誓:行刑後血灑白練;六月飛雪三尺;楚州大旱三年。以此三事來證明她確實冤枉,後來這三樁誓願都實現了。三年之後,竇娥的冤情得到了昭雪。
[HTH][國學故事][HT]
因為竇娥冤一劇,關漢卿得罪了一些地方權貴,到處被到官府追緝。一天晚上,關漢卿被一個捕頭捉住了,他問:“你是幹什麼的?”三句不離本行的關漢卿答道:“三五步走遍天下,六七人統帥千軍。”捕頭聽關漢卿這樣大的口氣,心中不悅,拉近火把一照,看其麵熟,於是問:“你是唱戲的?”關漢卿答道:“或為君子小人,或為才子佳人,登台便見;有時歡天喜地,有時驚天動地,轉眼皆空。” 捕頭又問:“莫非你就是關漢卿?”關漢卿聽罷哈哈一笑,說:“看我非我,我看我,我亦非我;裝誰像誰,誰裝誰誰就像誰。”捕頭本是戲迷,欲放關漢卿關走,但一想到那些賞銀,就有踟躇了,關漢卿看出其心意.吟一首詩:“抬頭莫逞強,縱使得厚祿高官,得意無非俄頃事;眼下何足算,到頭來拋盔卸甲,下場還是普通人。”捕頭聽後有所悟,便放了關漢卿走了。
[BT2]元代包公戲
[HTH][國學常識][HT]
元代包公戲是以包公審案為題材的雜居,其中代表性的作品為《魯齋郎》和《蝴蝶夢》。《魯齋郎》,全名《包待製智斬魯齋郎》,寫權貴勢要魯齋郎,依仗皇帝的寵信,無惡不作,到處魚肉人民,最後包拯用“魚齊即”的假名,瞞過了皇帝,才智斬了他。《蝴蝶夢》全名《包待製三勘蝴蝶夢》,寫皇親子弟葛彪的橫行霸道,被王氏兄弟打死。為此,兄弟三人中要有一人去償命,他們都爭著說自己願意去償命。最後,包拯深用一個犯有死罪的偷馬賊頂替了王氏兄弟的罪名,使兄弟三人保全了性命。《魯齋郎》和《蝴蝶夢》也是關漢卿現實主義悲劇劇作中的著名作品,它們後來被京劇,評劇等不少劇改編演出,至今不衰。
[HTH][國學故事][HT]
包公少年時便以孝而聞名,性直敦厚。在宋仁宗天聖五年,即公元1027年中了進士,當時28歲。先任大理寺評事,後來出任建昌(今江西永修)知縣,因為父母年老不願隨他到他鄉去,包公便馬上辭去了官職,回家照顧父母。他的孝心受到了官吏們的交口稱頌。
後來,包公出任天長(今屬安徽)知縣,後又升為端州(今廣東肇慶)知州。兩任滿後,他剛正清廉的英名已經傳遍天下,因此調到了京城,任監察禦史。包公因為彈劾外戚張堯佐而觸犯了仁宗,讓他離開京城任河北督轉運使,加龍圖閣直學士的虛銜。這次離京後四年,包公又被調回了京城,任開封府的知府。包公為了表示對皇帝向南而坐的尊重,在升堂辦公時他就向著北麵坐著,所以,後來的戲詞中便有了一句“包龍圖倒坐開封府”。
在出任開封府後,在為民謀福去害方麵,包公一如既往,從來不因為權貴當道而後退半步。當時,開封是北宋的首都,黃河的支流惠民河從城中穿過。很多權貴便在河的兩岸占地營造宅院,還將河域內的田地霸占,又營建園林,致使河道越來越窄,阻塞了水流。到了夏季多雨季節,常常發生水患,給京城的百姓帶來了災難。包公經過實地調查後,立即調集人力,全部拆除了非法建築。對於偽造地契、弄虛作假、拒不拆除的立即嚴懲,並上報朝廷,撤其官職。按照宋朝法律,到衙門裏告狀的人不能直接到官吏麵前遞交訴狀,要由下屬“門牌司”來轉達,這使許多百姓受到刁難勒索,敢怒而不敢言。包公到任之後,馬上撤去了“門牌司”,將衙門的大門敞開,允許百姓直接到公案前陳述遞狀。
後來,包公又任右諫議大夫、三司使。包公擔任三司戶部副使時,常常不辭辛勞,深入下層體察民情,救民於水火之中。江南地區有一次發生了旱災,百姓們饑餓得難以生活,包公了解到情況後,立即下令開倉放糧救濟,以解燃眉之急。開倉放糧是件大事,必須事先請示皇帝,等批準以後才能打開糧倉救濟百姓。但當時情況緊急,如果將文書送到京城,再等待批示下來,要等上幾個月的時間,不知要餓死多少人。所以,包公一邊派人急奏朝廷,一邊就果斷地開始放糧了,終於使很多百姓免於災難。
[BT2]久唱不衰《西廂記》
[HTH][國學常識][HT]
《西廂記》是元代早期雜劇的優秀作品之一。它的作者王實甫,名德信,大都(今北京市)人。王實甫是一個仕途失意的文人,熟悉當時勾欄歌妓生活。其活動年代可能與關漢卿相去不遠。主要創作活動當在元成宗元貞、大德年間。王實甫是一位文采風流、才華四溢的劇作家,其所作雜劇,名目可考者共13種,還有少量散曲流傳。《西廂記》不僅是他的代表作,也是元代雜劇創作中傑出的作品。在王實甫的《西廂記》之前,金代的董解元也有一部《西廂記》,這兩部“西廂”一般被人們稱為“王西廂”和“董西廂”他們的故事均起源於唐代著名詩人元稹所寫的傳奇小說《鶯鶯傳》。
[HTH][國學故事][HT]
元稹的家庭世代讀書為官,他的祖父元悱曾經擔任過南頓丞,父親元寬也曾經擔任過兵部郎中。元稹長得清秀可,父母都非常寵愛他。從三四歲起父親就教他讀書寫字, 背誦古詩。母親更是他的啟蒙老師,經常給他講屈原、李白、杜甫等人的故事, 還教他背誦美妙的古詩。
元稹8歲那年, 父親不幸去世.前母所生的幾個哥哥, 不願供養後母和弟妹們.年輕的母親鄭氏隻好帶著子女離開洛陽到鳳翔去投依娘家, 日子過得十分艱難。聰明穎悟的元稹學習更加刻苦勤奮了,沒有書讀, 他就到處去借,借來之後就不分晝夜地讀,遇到精彩的地方還要抄下來。
元稹的刻苦自礪精神, 贏得了很多人的讚賞.大家又見他十多歲年紀就能吟詩作文, 其詩文又往往思路廣闊, 描寫細膩, 流露出對自然、對人的無限熱愛之情,因此, 都稱他叫才子。有一個秋天的晚上,天高氣, 星辰燦爛, 銀河皎潔,眼前的一切使他詩興大發,他回到屋內,揮筆疾書寫道: 旦夕天氣爽,風飄葉漸輕。星繁河漢白,露逼衾枕清。丹鳥月中滅,莎雞床下鳴。悠悠此懷抱,況複多遠情。元稹剛剛15歲, 就參加科考,以明經擢第,成了年輕的進士。
[BT2]馬致遠與《漢宮秋》
[HTH][國學常識][HT]
馬致遠,字千裏,號東籬,大都(今北京市)人,元曲四大家之一。馬致遠早年也曾追求功名,未獲結果,中年時曾出任江浙行省務官。晚年退出官場,在杭州過隱士生活。馬致遠一生從事雜劇創作,久負盛名。中年在大都參加元貞書會,與當時藝人李時中,花李郎,紅字李二等合寫《黃梁夢》雜劇。他所作雜劇十五種,今存《漢宮秋》、《青衫淚》、《薦福碑》等。《漢宮秋》是馬致遠雜劇的代表作,它主要講的是王昭君出塞和親的故事。
[HTH][國學故事][HT]
漢元帝登基後,下詔征集天下美女補充後宮,王昭君被選入宮中。從全國各地挑選人宮的美女數以千計,皇帝無法一一見麵,於是就讓畫工毛延壽各畫肖像一幅呈奉禦覽。其他人都賄賂畫工,惟獨王昭君沒有,毛延壽對此不滿,不但把她畫得十分平庸,而且更在麵頰上點了一顆黑痣。漢元帝看到王昭君的畫像時,覺得她很平庸也就沒在意。因此,五年過去了,她仍是個待詔的宮女身份。
這年匈奴內亂,分為兩支,那單於領導北匈奴,呼韓邪單於領導南匈奴。利用這個機會,漢朝西域都護甘延壽擊敗北匈奴,並將那支單於誅殺,南匈奴呼韓邪單於且喜且懼,連忙上書請求前來長安朝覲,以盡藩臣之禮。呼韓邪攜帶大批皮毛及駿馬作為貢品來到長安,對漢元帝執禮甚恭,漢元帝大為高興,大排筵席,招待這位遠道而來的“貴賓”,席中呼韓邪提出“願為天朝之婿”的請求。很快這個消息就傳到了後宮,王昭君上書皇帝願意遠嫁,皇帝也答應了這件事。
一天,漢元帝召見待詔宮女王昭君,見她雲鬟霧鬢,光彩照人,兩道黛眉輕顰微蹙,微露一絲幽怨。太美了,但皇帝金口玉牙,不能反悔。漢元帝卻心中快快地回到後宮,找出了待詔宮女圖冊,翻到王昭君的畫像,隻見畫像與本人有天壤之別,而粉頰秀靨上,何曾有什麼黑痣。刹那間,漢元帝把失去王昭君的懊悔心理,轉化成對畫工毛延壽的憤怒,當即傳命有司徹底追查,才知道都是毛延壽的索賄不成,故意將王昭君的花容月貌,繪成泥塑木雕的平庸女人,於是將毛延壽以欺君之罪斬首。
臨行之日,王昭君戎裝打扮,嫵媚中更見英爽之氣,麵向未央宮拜別了天子,帶著一種異樣的感情,看了最後一眼長安,懷抱著琵琶上馬而去。匈奴人馬和朝廷派出的衛護組成的隊伍,浩浩蕩蕩地經過長安大街,沿途萬人空巷,爭睹昭君風采。
王昭君出了長安北門,一路曉行夜宿,漸行漸遠,黯然神傷,隨行的樂師們,一路上彈奏著琵琶,以慰王昭君的離愁別恨,聲聲令人肝腸寸斷,回望長安已經了無蹤影,王昭君手彈琵琶,吟出一首“怨詞”:秋木萋萋,其葉萎黃,有鳥處山,集於芭桑。 養育毛羽,形容生光,既得行雲,上遊曲房。離宮絕曠,身體摧藏,誌念沒沉,不得頡頏。雖得委禽,心有徊惶,我獨伊何,來往變常。翩翩之燕,遠集西羌,高山峨峨,河水泱泱。父兮母兮,進阻且長,嗚呼哀哉!憂心惻傷。
[BT2]神仙道化戲
[HTH][國學常識][HT]
神仙道化戲,就是用戲劇的形式去宣揚神仙怪誕,神仙度人的故事.這種戲往往是寫一個被度化的人,最初依戀於塵世的享樂生活,經過神仙的點化而悟道,曆經磨難,終成正果.內容上充滿宗教迷信色彩,其代表作有《黃梁夢》,《狂風子》,《嶽陽樓》和《陳摶高臥》等。
[HTH][國學故事][HT]
在渦河岸邊住著一位陳老漢,靠打魚為生。有一天,在捕魚時,撈到一個軟體球形物。老漢雖不認識是何物,反正把它帶回家去,整治後煮煮吃。他正準備柴禾架火時,突然劈雷火閃,風雨大作起來。放在地上的軟體球形物,蠕動起來,不一會兒,就裂開一條縫,迸出一個男嬰來。陳老漢十分驚喜,認為這是上天給他送個兒子,他就把嬰兒養了下來。因為嬰兒是球形物所生,於是就把他取名叫摶。
陳摶十五歲時,己通曉儒家學說,道教玄理,能詩善文,小有名氣。尤其是經史百家之言,一見成誦,不能遺忘,更顯得神異奇特。可是他兩次考試,都名落孫山,科考入仕的道路,使得他心灰意冷,開始漫遊京洛間。後來,因為他詩思敏捷,出口成章,驚動了後唐朝廷,明宗李嗣源親草詔書,召陳摶入宮。陳摶奉詔入宮,不向明宗行跪拜大禮,僅僅躬躬身作個揖罷了。唐明宗沒有因他不行大禮而怪罪,反而更加敬重,特賜他雅號叫“清虛處士”。陳摶把謝表和詩作通過朝臣轉呈明宗,自己卻乘機離開了皇宮。
後晉時,陳摶入武當山隱居。他服氣辟穀,潛心研究易學。後周時,陳摶又移居華山雲台觀。他先後與譚峭、呂洞賓和隱士種放相交遊,談道論術,相當契合。陳摶一到華山,種種傳說就散揚開來。有的說陳摶的居處沒有道士,隻有獸跡鳥聲;有的說陳摶的睡處看去隻是白骨一堆,走近了才見是一人熟睡,風風揚揚,傳說不一。當時,華州長官羅彥威把這種傳說集中一起奏報周世宗柴榮,周世宗立即詔令華州長官護送陳摶入京。
陳摶一進京入宮,世宗隨即派人把他鎖起來,讓侍衛們輪番看守,來證明陳摶的睡功。誰知陳摶連睡一月有餘,這才使世宗相信陳摶確實有真功夫,於是世宗才在便殿召見了陳摶,並進一步詢問有關煉丹術和成仙之道。
[BT2]雜劇大家白樸
[HTH][國學常識][HT]
白樸,字仁甫,一字太素,號蘭穀先生,祖籍霐州(今山西河曲附近)人。白樸之父名白華,與詩人元好問是摯友。白樸幼年時正值金國覆亡,元蒙兵大舉南下,白樸隨元好問渡過黃河逃到山東。爾後讀書作文,受元好問影響至深。金亡後,遷居於真定(今河北正定),潛心於雜劇和散曲創作,不肯出仕元朝。晚年移居金陵(今江蘇南京市),以詩酒為樂。白樸曾作雜劇十六種.現僅存《梧桐雨》和《牆頭馬上》二種。
[HTH][國學故事][HT]
白樸小的時候,家庭敗落,父母雙亡,孤兒一個,幸虧當時大學問家元好問收養,供他讀書,叫他琴棋書畫。這白樸到也成器,腦子又好,上進心也強,到了青年時代,也就學貫東西,小有名氣了。由於元老夫子自出名流,聲名顯赫,所以貫常出沒一些社交場所,結識了不少賢達人士,舞文弄墨,吟詩作賦,犬馬聲色,加上北方的水土,早把他養成一個恃才放曠、清高自傲的個性。
一日,因仰慕陶淵明不為五鬥米折腰而掛印辭官的壯舉,邀集著幾個好友,南下遊曆江西彭澤,之後,他又去了潯陽樓,然後溯江而上。那天正是春和景明的季節,豔陽高照,水波粼粼,江麵空闊,清風徐徐。因為起的是小東風,舟子把蓬帆高高升起,小舟悠悠,甚是輕快。幾個青年一時被美景所染,豪興大發,把酒臨水,互唱互和。直到舟子長篙點地,錨下碼頭,看看日影西斜,漁舟唱晚,已是半江瑟瑟半江紅時分,方才驚醒。
一個青年問:“離九江還有多少路?” 老人說:“幾位都是性情中人,一路吟詩作賦,好不暢快,老夫也學舌幾句,算作回答。一孤舟,兩匹槳,三四丈篷,渡五六位先生,七彎八拐到九江,還差十裏。”白樸聽後,大為震驚,他對著老人一躬,說:“敢問老丈高姓?” 老者道:“江邊舟子,幾句戲言,姓微名賤,不提也罷。”說完就不再言語了。白樸心想一個江邊老叟,竟也能脫口而出如此精妙絕句,實為歎服。 回到家中便改名叫樸。意在返樸,自勉自己不要貪圖虛榮,更多注重真才實學。
[BT2]曆史大悲劇——《趙氏孤兒》
[HTH][國學常識][HT]
紀君祥,一作紀天祥,元大都(今北京市)人,他一生所作雜劇六種,今存《趙氏孤兒》一種及《陳文圖悟道鬆陰夢》殘曲。《趙氏孤兒》問世後影響極大,明人徐叔回將此劇改編為傳奇《八義記》;清代的京劇和地方劇都改編了這個劇目,近代京劇有《搜孤救孤》,川劇有《趙氏孤兒大報仇》,秦腔有《趙氏孤兒》等。其它許多地方劇種中都有改編演出。此外,在中國古典詩詞、小說、奏章、表冊中也多次用戲曲中的英雄人物事跡,借古喻今。
[HTH][國學故事][HT]
晉靈公,是個昏君。當他二十歲的時候,還喜歡玩彈弓子。一開始晉靈公是彈飛鳥,但命中率低,因為鳥是飛的,不好玩,後來就改彈人。人比較多,又不會飛,好彈。晉靈公非常開心。 晉靈公在市場裏搭了一個台子,然後笑眯眯地掏出彈弓子,從台子頂射大夥,欣賞人們躲避彈丸、抱頭鼠竄的慘樣。他左右的跟班兒拍著手叫笑(這不是一種和觀眾互動的“行為藝術”吧)。 晉靈公這麼頑皮,國人都捂著腦袋上的紫包向趙盾告狀。趙盾是晉國執政官,想了想,派士會去勸勸晉靈公。士會背了好幾段《詩經》,勸晉靈公洗心革麵。被說的一頭霧水的晉靈公倒是不再射人了,改殺人了。
晉靈公對殺人的興趣是一點點培養起來的,先是用人殺人,後來就用狗殺了。他專門養了一條猛犬,簡直就是條狼,身高三尺,色如紅炭,能解人意,叫作靈獒。晉靈公周邊的人,稍微伺候不周,就被狗當場撲倒咬死。 趙盾看看不行,說:“這回該我去進諫了。”趙盾諫了一次,沒用,於是“驟諫”。驟諫是怎麼諫,不知道,大約像暴風驟雨夾著雹子那麼去諫吧,強聒不舍,一下子把晉靈公給諫急了,他轉身就走了。
一天,廚師送上來熊掌燉得不透,他就殘忍地當場把廚師處死。正好,屍體被趙盾、士季兩位正直的大臣看見。他們了解情況後,非常氣憤,決定進宮去勸諫晉靈公。士季先去朝見,晉靈公從他的神色中看出是為自己殺廚師這件事而來的,便假裝沒有看見他。直到士季往前走了三次,來到屋簷下,晉靈公才瞟了他一眼,輕描談寫他說“我已經知道自己所犯的錯誤了,今後一定改正。”士季聽他這樣說,也就用溫和的態度道:”誰沒有過錯呢?有了過錯能改正,那就最好了。如果您能接受大臣正確的勸諫,就是一個好的國君。”但是,晉靈公並非是真正認識自己的過錯,行為殘暴依然故我。相國趙盾屢次勸諫,他不僅不聽,反而十分討厭,競產生了派刺客去暗殺趙盾的想法。
晉靈公於是派猛士“鉏麑”去暗殺趙盾。這個猛士呢,卻是個慷慨悲歌的壯士,他後半夜撲入趙府,察看形勢,伺機動手。門開著,天沒亮,趙盾已經起來了,正準備離家去上朝呢。因為時間還早,趙盾坐在堂廳,端端正正穿著肥大的朝服,思索著國家的大事,不覺間睡著了。一派日理萬機,兢兢業業,克勤克儉,公而忘私的樣子,場麵非常感人。 鉏麑覺得慚愧了,他從門裏退出來,歎道:“趙上卿不忘恭敬,真是民之主也!”鉏麑不願意殘殺國家棟梁了,但是違抗君命也是不忠,於是這個壯士就在槐樹撞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