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戲曲文化:中華文明的奇葩(2 / 3)

晉靈公見此事不成,便改變方法,假意請趙盾進宮赴宴,準備在席間殺他。但結果趙盾被衛士救出,他的陰謀又未能得逞。最後這個作惡多端的國君,終於被一個名叫趙穿的人殺死。

[BT2]元代神話戲的雙璧

[HTH][國學常識][HT]

尚仲賢的《柳毅傳書》和李好古的《張生煮海》,是元雜劇中兩部充滿奇異瑰麗浪漫主義色彩的神話劇,被譽為元代神話戲中的“雙璧”。這兩出戲寫的都是人神戀愛的故事,《柳毅傳書》,全名《洞庭湖柳毅傳書》.是根據唐代李朝威的傳奇小說《柳毅傳》改編而成的。《張生煮海》全名《沙門島張生煮海》,寫潮州書生張羽借宿東海岸邊石佛寺,乘月彈琴.龍女瓊蓮聞琴聲而至.二人一見鍾情,約為婚姻.張羽一心追求瓊蓮,在仙人的幫助下,煮沸海水,迫使龍王答應了這門親事.

[HTH][國學故事][HT]

一天,潮州儒生張羽到外麵去遊玩,傍晚時候他就到石佛寺居住。這天晚上,風高雲淡,張羽產生了雅興,就對月撫琴。他的琴聲十分的悠揚動聽,因為夜裏十分安靜,琴聲就傳得很遠。這時候東海龍王三女瓊蓮聽到了琴聲,她尋聲而來,兩人就此產生了愛慕之情,並且約定在中秋之夜再次相會成親。回去之後,瓊蓮把這件事告訴給了龍王,龍王卻不同意。到了中秋這天,瓊蓮要去和張羽約會成親,可是龍王卻無法阻止她。張羽等得心焦,這時毛女仙姑給他贈了一個寶物銀鍋,張羽為了能和瓊蓮在一起,就用法寶煮海水,頃刻間將海水煮沸,大海一片翻騰,龍王不得已答允婚事,並且將張羽召至龍宮,與瓊蓮婚配。

[BT2]開元樂工李龜年

[HTH][國學常識][HT]

唐玄宗喜愛音樂,宮中養了大批藝人。樂工李龜善歌,李龜年還擅吹篳篥,擅奏羯鼓,也長於作曲等。他創作的《渭川曲》特別受到唐玄宗的賞識。由於他演藝精湛,王公貴人經常請他們去演唱,每次得到的賞賜都成千上萬。安史之亂後,李龜年流落到江南,每遇良辰美景便演唱幾曲,常令聽者泫然而泣。杜甫也流落到江南,在一次晏會上聽到了李龜年的演唱,就寫了一首《江南逢李龜年》:岐王宅裏尋常見,崔九堂前幾度聞。正值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又逢君。

[HTH][國學故事][HT]

唐玄宗開元年間,樂工李龜年、彭年、鶴年兄弟三人都因為他們在歌舞上的傑出才華而負盛名。彭年善舞,鶴年、龜年能歌,特別是譜寫出了《謂川》這樣的絕妙好曲。由此,受到玄宗皇帝的特殊待遇,在東都洛陽為他們修造了豪華的住宅,侈華的程度超過了某些王公大臣。住宅建在洛陽的通遠裏,庭院的規模甲於京都長安的一些顯貴的宅第。

當時,宮中剛剛種植的牡丹,並且得到四個品種:紅、紫、淺紅、通白。因為將這些牡丹移植在特為太真妃新建成的沉香亭邊,又值花會繁開,玄宗皇帝乘照夜白寶馬,太真妃乘步輦相隨,前往沈香亭畔觀賞牡丹。下詔特選梨園弟子中的優秀的歌手唱歌,得樂曲十六部。李龜年以唱歌能手而名噪一時。他手捧檀板,站在眾歌手前邊,剛要唱歌。玄宗說:“觀賞名花,麵對愛妃,怎麼能用舊曲舊詞唱呢?”於是,命李龜年持禦用金花箋,宣召李白進宮,讓他立刻寫出《清平調》三章。李白欣然接受了這個任務。這時李白昨夜喝醉了酒現在還沒有完全醒酒呢。隻見他略一沉思,即提筆一揮而就,寫成《清平調》三章。這些詞是:雲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曉拂露華濃。若非群玉山頭見,會向瑤台月下逢。一支紅豔露凝香。雲雨巫山枉斷腸。借問漢宮誰得似,可憐飛燕倚新荘。名花傾國兩相歡,長得君王帶笑看。解釋春風無限恨,沉香亭北倚欄杆。

李白寫罷,龜年立即進獻。玄宗皇帝命令梨園弟子約略調撫絲竹伴奏,催促李龜年引喉唱之。太真妃楊玉環手持玻璃七寶杯,酌飲西域涼州供奉的葡萄美酒,滿臉含笑地領會著歌中的情意。玄宗親吹玉笛為李龜年伴奏。每吹完一曲將換新曲時,故意拖長笛聲取悅太真妃。太真妃飲完酒,收起繡帕兩次拜謝皇上的恩寵。李龜年常將此事講給五王聽。

[BT2]南曲之祖

[HTH][國學常識][HT]

在元代中葉至明初這個時期,崛起於北方的雜劇風靡全國,雜劇又被稱為“北曲”,由於形式的過於嚴格,如一劇隻限四折或加一個“楔子”。“北曲”還要求全劇或每折都由末或旦角獨唱,詞曲的聲律也很嚴格,不適意較長的故事,情節複雜的劇本創作和演出。 “南曲” 戲劇形式比較自由,折數不限製,角色演唱不受限製。高則誠是元末明初著名戲劇家,他的《琵琶記》被譽為“南曲之祖”,對後來的戲劇創作有著極大的影響。

[HTH][國學故事][HT]

高則誠自幼聰慧,雜學旁收,跟學有專長的長輩習各種知識,在鄉裏以博學著稱。他六、七歲時,便能吟詩作對。一天,鄰有尚書身穿緋紅色袍服出門送客,則誠正好身穿著袍從塾中歸家。尚書戲曰:“出水娃兒穿襖,美目盼兮”;則誠應聲答:“落湯蝦子著紅衫,鞠躬如也”。惟妙惟肖地描寫了身穿紅袍的尚書送客出門的姿態。尚書因而大為驚異,呼為神童。另一次,高則誠父親會客,當時則誠才六歲,到桌邊竊食,客人對其父說:“聽說令郎捷對,讓我一試”。便說:“小兒不識邊理,上桌竊食”;則誠即對:“材人有甚文章,中場出對”。弄得客人很窘,紅著臉說:“細頸壺兒,敢向腰裏出嘴”;高則誠計鋒相對:“平頭鎖子,卻從肚裏生鏽”。把客人噎得無言以對。他少年時期,朝廷下詔恢複種舉考試。高則誠在祖父督促和親友催勉下,又自視為懷瑾握瑜之土,當從仕途上一展抱負。於是,他就參加了鄉試,次年登進土第。

[BT2]古典戲劇的“璧玉之作”

[HTH][國學常識][HT]

《牡丹亭》被譽為古典戲劇的“璧玉之作”。《牡丹亭》的作者是明代最偉大的劇作家湯顯祖。湯顯祖,字義仍,號若士,晚年又號清遠道人,江西臨川人。湯顯祖出身書香門第,早有才名,12歲的詩作即已顯出才華。青年時,他不僅於古文詩詞頗精,而且能通天文地理、醫藥卜筮諸書。 26歲時刊印詩集《紅泉逸草》。後來,他中進士,在南京先後任太常寺博士、詹事府主簿和禮部祠祭司主事。因批評神宗朱翊鈞即位後的朝政,抨擊宰輔張居正和申時行,因而被貶,後逐漸打消仕進之念,專事寫作。他在中國和世界文學史上有著重要的地位,被譽為“東方的莎士比亞”。

[HTH][國學故事][HT]

張居正當宰相的時候,湯顯祖和姓沈的好友一起來到京城趕考,張居正的手下來威脅他們二人:“你們考試時不要寫得太用心,不能超過我們張公子(張居正的兒子張嗣修)的水平,這樣對你們有好處!”

湯顯祖一口拒絕,說:“我怎麼能為這點私利而喪失自己的名節!”湯顯祖不願討好張居正,結果科考落榜了,但他的正直贏得了人們的讚揚。張居正死後第二年,湯顯祖終於考中了進士。當朝宰相申時行和張四維又想拉攏湯顯祖做門生,他又拒絕了。他說:“我象一根筆直的硬木頭,不會柔軟地彎曲!”

湯顯祖在南京做官期間,正碰上鬧災荒。朝廷派去賑災的官員貪贓枉法,隻顧吃喝玩樂。他實在看不下去,就冒著生命危險寫了一篇給皇帝的奏折,揭發時弊,抨擊朝政, 彈劾那些貪官汙吏,還直言不諱地指責當今皇上。明神宗一怒之下,把湯顯祖發配到廣東雷州半島最南端的一個小縣城,讓他當了一個小小的典史。

幾年後,湯顯祖被調到浙江遂昌縣擔任知縣。他為當地老百姓做了許多好事。在遂昌五年,他沒有打死過一個囚犯,沒有拘捕過一名婦女。除夕和元霄,他讓囚犯回家過年、觀燈;村裏有了虎患,他組織村民打虎。他下鄉組織農民發展生產,興利除害,還建立了學校,深得人民的愛戴,遂昌人尊稱他為“湯公”。

[BT2]戲劇、理論雙料王

[HTH][國學常識][HT]

在中國戲曲史上,能稱得起戲劇創作大家又是理論家的,唯有李漁一人。李漁,字笠鴻,晚年號笠翁,又號湖上笠翁,時稱李十郎。李漁創作的劇本有數十種,知名的有《萬年表》、《偷甲記》等,曲子有《奈何天》《鳳求凰》、《玉搔首》等。他建立了一整套戲劇理論,它們分為:結構,詞采,賓白,科諢,格局,選劇,雙調,授曲,教白,脫套,選姿,修容,治服,習技等,從構思一直到演出效果各個方麵都涉及到了。

[HTH][國學故事][HT]

李漁出生於江蘇如皋的商人家庭,父親李如鬆是個經營藥材生意的商人,他老老實實做生意規規矩矩做人,也希望兒子能傳其衣缽經營家業。李漁憑著自己的小聰明,在學業上可說是遊刃有餘,而且他的伯父是個讀書人,希望他能求得功名,並且支持他讀書。李漁二十五歲時,決參加科舉考試。第一次考試,他中府試榜首,卻在鄉試中黯然敗。

這時候,時局動蕩,他哥哥的藥材店生意每況愈下,他也無法得到母親的接濟了,他寫了一首詞來表達此時的心境,“昨夜今朝,隻爭時刻,便將老幼中分。問年華幾許,正滿三旬。昨歲未離雙十,便餘九,還算青春。歎今日,雖難稱老,少亦難雲。閨人也添一歲,但神前祝我,早上青雲。待花分封心急,忘卻生辰。聽我持杯歎息,屈纖指,不覺眉顰。封侯事,且休提起,共醉斜曛。”

當他準備第二次鄉試時,母親卻病倒了,李漁隻得放棄考試,趕回母親身邊侍奉她。就在這一年,她的母親病逝。隨後,清兵南下,烽煙四起,無奈下他也隻好逃難躲至金華。明朝滅亡後,時局逐漸穩定,李漁回到老家建了座叫“伊山別業”的小別墅隱居,在這一時期,他創作了大量的作品。

[BT2]十年做得桃花扇

[HTH][國學常識][HT]

孔尚任經過10年的苦心經營並三易其稿,孔完成了他的傳奇戲曲名著《桃花扇》。當時王公莫不借鈔,歌台演出歲無虛日,這也使他成了清代最享盛名的戲曲作家。孔尚任,字季重,號東塘,又號岸堂,別署雲亭山人,孔子後代。康熙23年(1684年)秋天,孔尚任主持族人進行祭祖大典。後來,康熙玄燁下江南回朝,路過山東祭孔,孔尚任又為康熙主持祭典,被推薦皇帝麵前“講經” 被破格授為國子博士,赴京就任。 孔尚任創作出《桃花扇》後,因此事被免職。罷官後,孔尚任回鄉隱居。他的作品還有和顧采合著的《小忽雷》傳奇及詩文集(湖海集》、《岸堂文集》、《長留集》等。

[HTH][國學故事][HT]

《桃花扇》寫明末複社文人侯方域避亂南京,結識了秦淮名妓李香君。兩人一見鍾情,定情次日,香君得知婚事費用皆出於魏忠賢餘孽阮大铖,其意在結納方域,以求開脫惡名。香君義形於色,立即下妝卻奩以還。大铖銜恨,乘左良玉移兵南京之時,謠言方域為良玉內應。為避害,方域往淮南投奔史可法,為之參讚軍務。甲申三月,李自成入京,崇禎自縊,□臣馬士英、阮大铖等即於南京迎立福王,建立南明朝廷。昏王□臣不理朝政,征歌逐舞。馬士英、阮大铖又屢屢加害香君,香君不屈,守樓明誌,血染桃花,廷筵罵座,入宮軟禁。方域回到南京,與複社文人一起被阮大铖捕獲,也鋃鐺入獄。不久清兵南下,弘光、馬、阮出逃。方域出獄,隨張瑤星往棲霞山。香君趁亂出宮,也隨人入山。侯李二人在祭壇相遇,張道士以國恨、家恨之言點醒他們,二人雙雙入道。

[BT2]翹袖折腰戚夫人

[HTH][國學常識][HT]

戚夫人,祖籍定陶(今山東定陶)人,是漢高祖劉邦的寵妃,曾隨劉邦征戰四年,她也是西漢初年的歌舞名家,她擅跳“翹袖折腰”之舞,從出土的漢畫石像看來,其舞姿優美,甩袖和折腰都有相當的技巧,且花樣繁複。戚夫人舞時隻見兩隻彩袖淩空飛旋,嬌軀翩轉,極具韻律美。戚夫人還長於鼓瑟,節奏分明,情感飽滿細膩,劉邦聽之常不由自主地隨聲唱和。

[HTH][國學故事][HT]

戚夫人生有一子,名如意,被封為趙王,劉邦寵愛戚夫人,欲廢太子劉盈,改立如意。漢高祖十二年,劉邦病重,自知不久於人世,於是就想換立太子,在一次宴會中,太子請來聞名遐爾的賢人“商山四皓”相隨,換立之事已不可能,劉邦無奈,召來戚夫人,指著“四皓”背影說:“我本欲改立太子,無奈他已得四皓輔佐,羽翼已豐,勢難更動了。”說罷,長歎一聲,戚夫人也淒楚不已,隨後,劉邦讓戚夫人跳楚舞,自已則借著酒意擊築高歌:鴻鵠高飛,一舉千裏。羽翼已就,橫絕四海。橫絕四海,當可奈何?雖有弓矢,尚安所施!

劉邦死後,劉盈即位,也就是漢惠帝,呂後便做了太後,她令戚夫人穿上囚衣,戴上鐵枷,關於永春巷舂米,戚夫人悲痛欲絕,乃作歌:子為王,母為虜,終日舂薄暮,常與死為伍!相去三千裏,當誰使告汝?呂後知道後,就毒死了如意,並下令斬斷戚夫人的手腳,挖眼熏耳,喂以啞藥,丟入廁所,稱為“人彘”,並帶兒子漢惠帝前來觀看,漢惠帝知道後,大為驚恐,指斥呂後:“殘害戚夫人致此,實非常人所能為。”並痛哭不已,從此,惠帝一厥不起,整日花天酒地,不理朝政,幾年後便死了。

[BT2]西漢時的職業藝人

[HTH][國學常識][HT]

李延年,中山人(今河北定縣),漢武帝時造詣很高的音樂家,以樂舞為職業的藝人。李延年年輕時因犯法而被處腐刑,以“太監”名義在宮內管犬,其“性知音,善歌舞”,頗受武帝器重,被任為“樂府”音樂的最高負責人。

[HTH][國學故事][HT]

李延年的歌唱得很好,一次他在武帝前演唱道:北方有佳人,絕世而獨立,一顧傾人城,再顧傾人國,寧不知傾城與傾國,佳人難再得。漢武帝聽完後,很高興,於是就問:“這位佳人是誰?”他說是自己的妹妹,漢武帝好奇讓他帶妹妹來一見。漢武帝見了之後,喜歡上了李延年的妹妹,於是就立為夫人,李夫人所生之子便是昌邑哀王。因其妹受寵,其兄李廣利被封為海西侯,他自己也被封做協律都尉,負責樂府的管理工作,每年二千石的俸祿,顯赫一時。

李延年不但善歌習舞,且長於音樂創作,他的作曲水平很高,技法新穎高超,且思維活躍,他曾為司馬相如等文人所寫的詩詞配曲,又善於將舊曲翻新,他利用張騫從西域帶回《摩訶兜勒》編為28首“鼓吹新聲”,用來作為樂府儀仗之樂,是我國曆史文獻上最早明確標有作者姓名及樂曲曲名,用外來音樂進行加工創作的音樂家。他為漢武帝作《郊祀歌》,用於皇家祭祀樂舞。

李延年把樂府所搜集的大量民間樂歌進行加工整理,並編配新曲,廣為流傳,對當時民間樂舞的發展起了很大的推動作用。後來,由於李夫人早卒,作為寵妃,漢武帝以皇後的禮儀安葬她,但李家還是漸漸失寵,更由於李廣利降匈奴,李家人奸亂後宮,一榮俱榮,一損俱損,李氏家族包括延年在內都被漢武帝誅殺。

[BT2]舞姿輕盈一飛燕

[HTH][國學常識][HT]

趙飛燕原名宜生,是漢代著名的舞蹈家,因其舞姿輕盈如燕飛鳳舞,故人們稱其為“飛燕”。關於趙飛燕的舞蹈藝術,《趙飛燕別傳》中有這樣的描述:“趙後腰骨尤纖細,善踽步行,若人手執花枝顫顫然,他人莫可學也。”“踽步”是趙飛燕獨創的技巧,最早見於史料,可見其舞蹈功底深厚,並能控製呼吸。趙飛燕“善行氣術”,傳說她“身輕若燕,能作掌上舞”。

[HTH][國學故事][HT]

趙飛燕小時家裏很苦,出生後便被父母丟棄,三天後仍然活著,父母也覺得奇怪,就開始哺育她。稍大後,父母相繼去世,她便同妹妹一同流落長安,淪為官婢,後被送入陽阿公主府,開始學習歌舞。她天賦極高,學得一手好琴藝,舞姿更是出眾,一時名滿長安。

漢成帝劉騖喜歡遊樂,經常與富平候張放出外尋歡作樂,他在陽阿公主家見到趙飛燕後,大為歡喜,就召她入宮,封為婕妤,極為寵愛,後又廢了許皇後,立飛燕為後,趙飛燕之妹合德亦被立為昭儀,兩姐妹專寵後宮,顯赫一時。

趙飛燕不僅是位舞蹈藝術家,也是位出色的琴家,她有一張琴名為“鳳凰寶琴”。當時長安有一位少年音樂家名叫張安世,自幼習琴,15歲時便名滿天下,後入宮為漢成帝和趙飛燕演奏了一曲《雙鳳離鸞曲》,其出色的技藝和優美的音樂令皇帝夫婦如癡如醉,趙飛燕尤為激動,令人取來她的琴奏了一曲《歸風送遠》,飄逸逍遙,令張安世驚歎不已。趙飛燕愛惜張安世之才,特求成帝允其隨便出入皇宮,並給他一個侍郎的官職,還送給他許多禮物,其中包括兩張名貴的琴,一曰“秋語疏雨”,一曰“白鶴”。

漢成帝死後,趙飛燕姐妹無子,由定陶王劉欣即位,即漢哀帝,趙飛燕被尊為太後,哀帝沒過幾年就死了,漢平帝劉衍即位,趙飛燕被貶為孝成皇後,後由於其妹合德害死了後宮的皇子,被殺,趙飛燕則被貶為庶人,並賜自殺。

[BT2]琴曲蔡氏五弄

[HTH][國學常識][HT]

《蔡氏五弄》包括《遊春》、《淥水》、《幽居》、《坐愁》、《秋思》五首琴曲。它是蔡邕去山中訪問鬼穀先生後,花了三年時間寫成。這五首琴曲一直到唐代都享有盛名,李白、李賀、王維等都曾借題作詩。宋人朱長文認為蔡邕是借寫景來寄托他的哀思,他說:“伯喈所以寓其哀思者,蓋在此五曲,特假物以名之耳”。蔡邕,字伯喈,東漢琴曲家,蔡邕的作品有《琴操》,《琴操》是一本現存的介紹早期琴曲的琴學專著。

[HTH][國學故事][HT]

漢靈帝時,蔡邕校書東觀,以經籍多有謬誤,於是為之訂正並書寫鐫刻在石碑上,立在大學門外,當時的後生學子都就此石經校正經書,每日觀覽摩寫的不絕於途。此外,蔡邕還精於天文數理,妙解音律,在洛陽儼然是文壇領袖,像楊賜、玉燦、馬月碑以及後來文武兼資,終成一代雄霸之主的曹操都經常出入蔡府,向蔡邕請教,並成為他的好友。

桓帝時十常侍聞蔡邕善鼓琴,就詔之入京,行到偃師,蔡邕稱疾而歸,閑居玩古,不與世人交往。靈帝時,蔡邕被拜為郎中,後升議郎,因彈劾宦官被流放,遇赦後在江浙一帶流浪達十二年之久。董卓專權之後,刻意籠絡名滿京華的蔡邕,將他一日連升三級,三日周曆三台,拜中郎將,甚至還封他為高陽侯。董被誅後,蔡被捕,請求黥首刖足,以完成《漢史》,士大夫也多憐惜他,馬日碑更說:“伯喈曠世逸才,誅之乃失人望乎?” 但後終死於獄中。後人稱他“文同三閭,孝齊參騫。”在文學方麵把他比作屈原,在孝德方麵把他比作曾子。

[BT2]妙於音律的蔡文姬

[HTH][國學常識][HT]

蔡文姬,漢末著名詩人,琴家,她博學而有才辨,又妙於音律。她創作的琴曲《胡笳十八拍》,聲調悲慘,哀怨惆悵,令人斷腸。

[HTH][國學故事][HT]

蔡文姬16歲時嫁給衛仲道,衛家當時是河東世族,衛仲道更是出色的大學子。夫婦兩人恩愛非常,可惜好景不長,不到一年,衛仲道便因咯血而死。蔡文姬不曾生下一兒半女,衛家的人又嫌她克死了丈夫,當時才高氣傲的蔡文姬不顧父親的反對,毅然回到娘家。後來,父親死於獄中,文姬被匈奴掠去,這年她才23歲,被左賢王納為王妃,居南匈奴12年,並育有二子,此間她還學會了吹奏“胡笳”及一些異族的語言。

後來,曹操感念好友蔡邕之交情,得知文姬流落南匈奴,立即派周近做使者,攜帶黃金千兩,白壁一雙,把她贖了回來。這年她三十五歲,在曹操的安排下,嫁給田校尉董祀。

蔡文姬嫁給董祀,起初的夫妻生活並不十分和諧。蔡文姬飽經離亂憂傷,時常神思恍惚;而董祀正值鼎盛年華,生得一表人才,通書史,諳音律,自視甚高,對於蔡文姬自然有些不足之感,然而迫於丞相的授意,隻好接納了她,在婚後第二年,董祀犯罪當死,她顧不得嫌隙,蓬首跳足地來到曹操的丞相府求情。 曹操看到蔡文姬在嚴冬季節,蓬首跣足,心中大為不忍,命人取過頭巾鞋襪為她換上,讓她在董祀未歸來之前,留居在自己家中。在一次閑談中,曹操表示出很羨慕蔡文姬家中原來的藏書。蔡文姬告訴他原來家中所藏的四千卷書,幾經戰亂,已全部遺失時,曹操流露出深深的失望,當聽到蔡文姬還能背出四百篇時,又大喜過望,於是蔡文姬憑記憶默寫出四百篇文章,文無遺誤。曹操念及昔日與蔡邕的交情,又想到蔡文姬悲慘的身世,倘若處死董祀,文姬勢難自存,於是饒恕了董祀。

從此以後,董祀感念妻子之恩德,對蔡文姬重新評估,夫妻雙雙也看透了世事,溯洛水而上,隱居在風景秀麗,林木繁茂的山麓。若幹年以後,曹操狩獵經過這裏,還曾經前去探視。文姬博學多才,音樂天賦自小過人,她6歲時聽父親在大廳中彈琴,隔著牆壁就聽出了父親把第一根弦彈斷的聲音。其父驚訝之餘,又故意將第四根弦弄斷,居然又被她指出。長大後她更是琴藝超人。她在胡地日夜思念故土,回漢後參考胡人聲調,結合自已的悲慘經曆,創作了哀怨惆悵,令人斷腸的琴曲《胡笳十八拍》。

[BT2]阮鹹是人也是樂

[HTH][國學常識][HT]

阮鹹,字仲容,阮籍的侄兒。他擅彈琵琶,他所用的琵琶與後來從龜茲傳來的曲項琵琶不同,唐時以他的名字為他所彈的樂器命名為“阮鹹”。阮鹹不僅擅長演奏,也精於作曲,唐代流行的琴曲《三峽流泉》據說就是他所作。據《琴史》記載:阮鹹的兒子阮瞻“亦善彈琴,人聞其能,多往求聽,不問長幼貴*,皆為彈之。”他甚至可以整天為人彈奏而沒有一點不耐煩的表示。

[HTH][國學故事][HT]

阮鹹是魏武都太守阮熙的兒子。他少年的時候曾與叔父阮籍一同飲酒宴遊,當時曆仕散騎侍郎山濤曾舉薦阮鹹為吏部郎,說他清真寡欲,為人堅貞。晉武帝認為他崇尚虛浮之談、嗜酒如命,便不起用他。

阮鹹為人放誕不拘禮法,為當世所譏。阮鹹私下和姑母家的鮮卑婢女私通。後來阮鹹的母親去世,阮鹹服喪,姑母也要回夫家去。起初姑母答應將此婢女留下,但離開時又私自把她帶走了。當時阮鹹正在會客,知道這個消息後,就借客人的驢子去追。追上後,他穿著喪服與婢女共騎一頭驢子回來,並且對人說:“這個人是不能丟失的。”。

七月七日,按當時風俗,阮氏各家都把華貴的衣物拿出來晾曬。唯獨阮鹹在庭院裏褂了一條寒酸的布犢鼻褌。別人問他,他說:“我是一個凡人不能免俗的,所以就隨便應付一下。”阮鹹不喜與人結交,隻喜與親族一起飲酒弦歌取樂,尤其與從子阮脩意氣相投。曾與族人群聚飲宴,不用普通的酒杯飲酒,而是把酒盛在大甕裏,幾個人圍坐在甕前相向而酌。此時有一群豬也來尋酒喝,阮鹹便跟豬群一起共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