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T2]不曲王侯的琴家
[HTH][國學常識][HT]
戴逵,東晉琴家、藝術家,字安道,譙郡(今安徽毫縣)人。戴逵終生不仕,初就學於名儒範宣,博學多才,善鼓琴,著《戴逵集》9卷,已散佚。他不滿於西晉名士的放蕩縱欲,曾撰《放達為非道論》。性高潔,隱居不仕。孝武帝時,屢次征召,皆不就,病卒於家
[HTH][國學故事][HT]
武陵王司馬晞聽說戴逵擅鼓琴,一次,請他到王府演奏,戴逵素來厭惡司馬晞的為人,不願前往,司馬晞就派了戴逵的一個朋友再次請他,並附上厚禮,戴逵深覺受侮,取出心愛的琴,當著朋友的麵摔得粉碎,並大聲說道:“我戴安道非王門藝人,休得再來糾纏。”朋友當下震住,麵帶慚色,帶著禮品灰溜溜地走了。
戴逵擅畫。一次,他給一家寺院畫佛像,想聽聽大家的意見,但又擔心別人不會當麵提意見,於是,他把畫好的佛像放在寺院裏供人參觀,後麵掛以帷帳,自已躲在帷帳後麵,用心記下大家的評論、意見,然後參照它們進行修改,這樣反複多次,直到人人稱好。
[BT2]異世之妙音
[HTH][國學常識][HT]
晉人戴顒善琴,他的創作是在傳統的基礎上加以發展,推陳出新。他作的所曲子《三調遊弦》,《廣陵止息》與當時之曲不同,給人以清新的感覺。戴顒也對民歌進行了加工改編,合《何嚐》《白鵠》二聲為一調,名為《清曠》。戴顒還拒為王門伶人,為世人所稱道。
[HTH][國學故事][HT]
戴顒,字仲若,是譙郡銍縣人。父親戴逵、哥哥戴勃,都是隱士,有很高的名望。戴顒十六歲時,父親去世,戴顒悲痛欲絕,因此長年疾病纏身。他的父親擅長彈琴和書法,戴顒繼承了這些技藝。無論哪種樂曲,他都能揮指彈奏。戴顒和他哥哥戴勃都是從父親那學習的琴藝,父親去世後,他們不忍心再彈奏父親生前傳給他們的琴曲,以免使自己悲痛。兄弟二人獨立創作新曲,戴勃寫了五部,戴顒寫了十五部。戴顒還譜寫了一部大型樂曲,都在世上流傳。
桐廬縣內又有很多名山大川,戴勃和戴顒兄弟倆一起去遊玩,於是居住在那裏。戴勃得了病,又缺醫少藥,戴顒對戴勃說:“我跟隨哥哥閑居,並不想就這樣默默無聞。哥哥現在病得這樣厲害,又沒辦法治療,我應當出去謀求俸祿來解脫暫時的困難。”於是請求任海虞縣令,眼看事情快要成功了,但戴勃卻死去了,戴顒做官的事情也就自然擱置下來。桐廬縣地理位置很偏遠,不利於養病,戴顒於是離開這裏,到吳縣去居住,吳縣的讀書人合力為他建造房屋,聚石成山,引水成流,載植樹木,開挖溝渠,不久,林木便生長得鬱鬱蔥蔥,風景簡直像自然形成的一樣。於是,戴顒研究莊子的思想,並著書立說,寫出了《逍遙論》,又注釋了《禮記》的《中庸》篇。三吳地區的將軍、郡守以及吳郡的名流邀請他一同去野遊,他認為合適就去,絕不虛情假意、矜持自高,大家都很讚賞他這一點。
宋高祖任命他為太尉行參軍、琅琊王司馬,他都不就任。立太子之初,又征召戴顒為太子中庶子,元嘉十五年又征召他為散騎常侍,戴顒也都不就任。衡陽王劉義季鎮守京口,長史張邵和戴顒結為親家,張邵把他接來,住在黃鵠山。山北有大片竹林及僧人、道士居住的房屋,竹林山澗非常優美,戴顒就生活在這條山澗裏,劉義季很快就和他交上朋友,戴顒穿著他那普通百姓的衣服,不改往常的儀度。戴顒為劉義季彈琴,都是經過改編的新曲子,他彈奏的《遊弦》、《廣陵》、《止息》等曲目,都和世人的奏法不同。宋太祖常常想去看他,曾對黃門侍郎張敷說:“我到東方視察時,將在戴公住的山上歡宴。”因戴顒愛好音樂,皇上還常年配給他一支樂隊。
[BT2]非雅頌之新聲
[HTH][國學常識][HT]
東漢琴家桓譚在琴論方麵有建樹。很多地方反映了突破了儒家音樂思想的束縛。桓譚,字君山,沛國相(今安徽宿縣)人,著有《新論》一書,其中的《琴道篇》是琴學專著,《琴道篇》包括琴論、琴史和琴曲解說等幾個方麵,他的琴論方麵很多地方反映了儒家的音樂思想,琴史則介紹了師曠和雍門等琴人;琴曲共介紹了七首:《堯暢》、《舜操》、《禹操》、《文王操》、《微子操》、《箕子操》和《伯夷操》,每首作品不僅介紹了主題思想,還指出了它們的音樂特點。
[HTH][國學故事][HT]
桓譚的父親是漢成帝時的太樂令,桓譚通音律,擅彈琴,他對音樂有自已獨到的見解,對那些徒具形式的雅樂很是反感。劉秀即位後,廣納賢才,當時的大司空宋弘舉薦了桓譚當了議郎。劉秀讓桓譚彈琴,喜愛他彈的那種複雜的音調。宋弘聽說後,感到不高興。打聽到桓譚從宮中出來,宋弘穿戴好公服坐在大司空府中,官吏去召桓譚。桓譚到來之後,宋弘不給他座位就責備他,並且說:“你能自己改正過失嗎?還是讓我根據法律檢舉你呢?”桓譚磕頭謝罪。過了很久,宋弘才打發他走。
後來,劉秀大會群臣,讓桓譚彈琴。桓譚看見宋弘,不像以前那樣的態度了。劉秀感到奇怪,問宋弘是怎麼回事。宋弘於是離開座席,摘下帽子,謝罪說:“我所以舉薦桓譚,是盼望他能用忠心和正義輔導君主;而他卻讓朝廷上下沉緬於鄭國的音樂,這是我的罪過。”劉秀一聽,表情變為慚愧,向宋弘表示歉意。
由於桓譚喜彈了一些民間琴曲,遭到了當時保守勢力的攻擊,大司空宋弘更是大為生氣,他斥責桓譚在帝麵前“數進鄭聲以亂雅頌”,並屢屢威脅他不得在武帝麵前再彈新聲。後來,光武帝舉行宴會時,讓桓譚彈琴,桓譚舉止失措,令皇上掃興。自此,光武帝漸漸疏遠了桓譚。漢代崇尚神仙方士,而桓譚對此非常反感,因為他反對光武帝的讖緯迷信,以致被加上“非聖無法”的罪名,罷官流放,死於途中。
[BT2]三國雅樂第一人
[HTH][國學常識][HT]
杜夔,三國時期音樂家,字公良,河南人。據《琴史》、《琴議》記載:杜夔最擅長演奏的是《廣陵散》,嵇康就是從他的兒子杜猛那裏學得此曲的。他所傳的舊雅樂四曲《鹿鳴》、《騶虞》、《伐檀》、《文王》至晉猶存。杜夔以推崇雅樂而見長,被後人廣為傳頌.杜夔治樂嚴謹的風範和執著精神,以及發掘保護民族文化資源的意識,對我們每位從事音樂文化的人來說都是一個很好的啟迪. 《三國誌》載:“其好古存正莫如夔”,對他在雅樂上的成就給以頗高的評價。
[HTH][國學故事][HT]
東漢末年經黃巾起義衝擊,漢王朝分崩離析,各地軍閥割據稱雄,相互攻城奪地,展開激烈爭戰,北方百姓和士人為躲避戰亂,大量湧入襄樊。曾在宮中任雅樂郎的杜夔,因不滿當時現狀因病辭宮,也隨大批文人士避亂逃到襄樊。杜夔來到襄樊後,受到荊州牧劉表的青睞,令他與孟曜專為漢朝天子,達官顯貴們譜奏雅樂,時間一長,杜夔在劉表跟前無拘無束了。一次,音樂已經準備好了,劉表準備觀欣賞,杜夔上諫說:“今天將軍不為天下慌亂而奏樂,隻在庭內自己欣賞,這是不可取的。”劉表聽了之後,就沒有去聽音樂了。
公元219年,曹操南下平荊州,愛憐杜夔其才,任他為太樂令創製雅樂。由於當時戰事連連,樂工大多逃亡,製造的尺度也幾乎湮滅,好在漢鑄銅工柴玉巧有才智,形器之中,多所造作,為當時貴族所喜愛。時任太樂令的杜夔便讓柴玉複鑄銅鍾,但他製作的工藝粗造,聲音清濁大多不合要求,杜夔便讓多次柴玉毀掉重鑄.柴玉很不高興,自恃受寵拒不照辦。於是,兩人都把狀子上遞給曹操,杜夔覺得柴玉鑄的鍾,聲音清濁不均,柴玉反咬杜夔胡亂分辨清濁為難自己。為了明辨是非,曹操取來柴玉所鑄之鍾,按照杜夔所製的律呂,反複試聽,最後確定杜夔說法正確而柴玉不對,並降罪柴玉等人,讓他當養馬的人。為此,柴玉一直懷恨在心,伺機報複。
曹操在世時,杜夔很受寵。曹操死後,魏文帝曹丕稱帝初年,仍任杜夔為太樂令, 但他喜歡柴玉。柴玉被免罪之後,因鑄鍾一事對杜夔耿耿於懷。在一次宴會上,曹丕令杜夔為百官中吹笙、鼓琴,他麵露難色不願意這麼做,於是曹丕大為不悅。柴玉又伺機抱負進讒言,杜夔遂被罷免。
[BT2]旋宮八十四調
[HTH][國學常識][HT]
此曲是隋朝音律學家鄭譯研究西域龜茲樂律的“五旦七聲”理論,以吹笙的高音來與琵琶在轉調中的音高一一核對,經過長期的探討實踐演變而成的一個古曲。鄭譯還是當時著名的製笙專家,他曾向周宣帝獻過一套笙:共十二隻笙,每隻笙十六簧。
[HTH][國學故事][HT]
公元578年6月,周武帝駕崩,宣帝即位。楊堅的長女楊麗華做了皇後,楊堅升任上柱國、大司馬,掌握了朝政大權。周宣帝日夜享樂,為了滿足自己的欲望,不顧朝臣的反對,修建洛陽宮,致使上下怨憤,楊堅便開始做取代周室的準備。後來,周宣帝決定南伐,鄭譯便乘機向皇帝推薦了楊堅,由於皇帝對鄭譯向來都很信任,於是就任命楊堅為揚州總管。
這時,周宣帝病重,召見小禦正劉防、禦正中大夫顏之儀,準備托以後事。二人到時,周宣帝已經不省人事。然而,宣帝的長子宇文闡才8歲。劉防為了以後飛黃騰達,便找來鄭譯商議,共同擬定一個假詔書,聲稱周宣帝遺囑,傳位於宇文闡,即周靜帝,並尊楊堅的女兒楊麗華為皇太後,讓楊堅以皇太後父親的身份總攬朝政,輔佐周靜帝。 不久,楊堅廢周自立,國號曰隋。
公元581年,隋文帝建立隋朝後,就命令鄭譯創製新音樂。鄭譯與朝廷眾樂工研究了幾個方案,都不能使文帝滿意。當時都城長安的西市,有很多西域胡人開設的酒店,胡姬壓酒,胡樂當筵,風靡一時。酒店中侍酒的胡姬常以她們婉轉的歌喉、優美的舞姿招徠客人。一天傍晚,鄭譯獨自徘徊在街市上,苦苦思索改革樂製的辦法,忽然被一陣動人的琴聲吸引。他走進一家西域酒店,隻見一位高鼻深目、相貌堂堂的西域樂師在演奏琵琶,琴聲和諧,七聲音階掌握得非常純熟。鄭譯連忙打問他的姓名,才知道他就是傑出的龜茲音樂家蘇祗婆。鄭譯大喜,當即拜蘇為師,虛心求教,隨後研製出旋宮八十四調,隋文帝聽後十分滿意。
[BT2]十二律笛
[HTH][國學常識][HT]
“十二律”就是將一個八度平分為十二個半音。早在西周時,周景王就向名叫州鳩的樂官詢問有關音律問題,州鳩講了關於律和數的關係,並列舉了十二律的名稱。十二律的具體名稱如下:黃鍾、大呂、太簇、夾鍾、姑洗、仲呂、蕤賓、林鍾、南呂、夷則、無射、應鍾 。十二律笛是西晉著名音律學家荀勖依照三分損益法製造了與十二律相應的十二支笛。
[HTH][國學故事][HT]
荀勖幼時聰明好學,十幾歲就能寫一手漂亮文章,曾受到鍾繇的稱讚。長大後博學多才,並由此走上了從政的道路。先後經曆曹魏和西晉兩個政權,在激烈動蕩的時局中仕宦終生。在曹魏政權中,他曆任安陽令、從事中郎、中書監等官職,入晉後領秘書監,進光祿大夫,掌管樂事,官至尚書令。
荀勖最初仕魏,投身於大將軍曹爽門下,後來,曹爽在與司馬懿爭權的鬥爭中失敗被殺,門生故吏沒有人敢上門,惟獨荀勖一個人敢去,後來他就投身到了司馬氏門下。當時,曹髦為帝。曹髦因不忿於司馬昭的專權,率領幾百名禁衛軍進攻司馬昭,被昭的部下成倅殺死。司馬昭為杜絕輿論指責,被迫斬成倅。事變發生時,昭的弟弟司馬幹聞訊要趕去幫忙,被把守閶闔門的孫佑用計支開。事後,司馬昭欲誅殺其族,荀勖勸阻。司馬昭仔細考慮了一下,覺得確實不妥,隻好將孫佑撤職拉倒。
荀勖與賈充是莫逆之交,一次,晉武帝擬派賈充領兵外出,荀勖就對馮紞說:“賈公要是遠行了,我們這些人就失勢了,太子的婚姻大事還沒定,如果咱們把充女舉薦給太子為妃,那我們就有靠山了。”於是,他和馮紞兩人就向皇帝進言,稱賈充的女兒才色絕世可以做太子妃,隨後皇上就同意了這門婚事。
荀勖長期任職中書監,掌管機密大事,但是他對音樂感興趣,也掌管音樂的事情。 晉朝初年的音律製度,遵循的還是曹操時期杜夔之所定。杜夔所定的音律並不十分準確。於是,晉朝大局初定之後,考定音律之事就被提上了議事日程,由荀勖主持這件事。荀勖精通音律,他負責修定音律後,首先需要尋找一個能發出標準音的樂器,以之為標準來進行校正。此前,他在路上曾碰到一個趙地來的商人,商人牛車上牛所懸佩的鐸恰能發出合乎標準的音高。現在,他掌管樂事,發現音韻不調,想起了那隻牛鐸,底下的郡縣知道這個消息後,都送來了很多牛鐸,荀勖果真找個一個標準的,於是他就用這個來協調音律,並且依照三分損益法製造了與十二律相應的十二支笛。
[BT2]唐樂曲《永新婦》
[HTH][國學常識][HT]
後人為懷念唐朝宮廷歌手許和子這位出色的女歌唱家,編有國樂曲,名為《永新婦》。《辭源》裏說:“唐樂曲有《永新婦》,即據許永新(許和子為永新人)取名。”許和子在當時十分有名,而且在後世也享有盛譽,明代著名戲劇家湯顯祖也曾賦詩讚美許和子:“莫向南山輕一曲,千金原是永新人。”
[HTH][國學故事][HT]
許和子又名子和,其家世代都是樂工。唐開元二十九年(741年)被選入宮禁,以籍貫“永新”作為藝名。不久,許和子便作為最高級的女藝人被選入宜春院,成為當時著名宮廷歌手。許和子秉性十分聰慧。入宮後,不斷學習和研究樂譜,刻苦練功,進步很快,既妙於時行歌曲,又能變新聲入古調,深獲人們讚許。唐玄宗曾叫李謨吹笛,為永新伴奏,由於許和子 “直奏曼聲”那悠遠的歌聲千折百回 ,婉轉入雲,竹笛每伴吹到高亢時都有快要炸裂的樣子。
許和子的音色極富感染力,一次玄宗在勤政樓宴待百官,觀者數千,喧嘩聚音,無法聽百戲之音,唐明皇十分惱怒,準備罷宴回宮。這時宦宮高力士建議讓許和子出來唱歌以使觀眾安靜。 許和子婀娜多姿奉命登台,輕啟朱唇,高亢清亮的歌聲響徹雲霄。台下,黑壓壓的觀眾登時沒了聲響,全都凝神諦聽,唐明皇也撫須微笑,龍顏大悅。
一次唐玄宗歡宴,欣賞歌舞,廣場觀眾數達萬人,彼此交頭接耳,竊竊私語,高聲喧嘩,秩序混亂時,隻要許和子一出場,若大的廣場立刻雅雀無聲。她歌聲激昂,個個熱血沸騰;歌聲沉鬱,人人悲痛欲絕。歌聲停止後,觀眾半天才清醒過來,一時歡聲雷動。
“安史之亂”後許和子逃出了宮廷並嫁了人。在一個月明星稀的夜晚,隱居廣陵避難的韋青將軍在江邊散步,忽聞江中小船上有清脆悅耳的《水調》歌聲,韋急忙登上小舟去看,原來是當年的宮廷歌手許和子。兩人難中相逢,泣不成聲。韋青怕許和子招來橫禍,一直為她保密。但她那圓潤洪亮的金嗓子是隱藏不住的,不久人們便知道了她就是那位聲震四海的著名歌手許和子。
[BT2]梨園的由來
[HTH][國學常識][HT]
梨園原是古代對戲曲班子和戲曲的別稱。梨園,最早的時候是唐代都城長安的一個地名,因唐代玄宗李隆基在此地教演藝人,後來就與戲曲藝術聯係在一起,成為藝術和藝人的代名詞。唐明皇時,他選曲部伎,子弟三百,教於梨園,歌曲聲有誤,他都能覺察出來並進行糾正。而這些人就被稱為“皇帝梨園子弟”,後來有宮女數百人也成為了梨園弟子,居住在宜春北院。這就是梨園發軔之始。
[HTH][國學故事][HT]
李隆基是唐睿宗李旦的第三個兒子,他生得器宇軒昂,善騎射,通音律,並具有卓越的政治才幹。他先是平定韋氏集團的陰謀篡權,然後貶逐太平公主並登上帝位。登基後勵精圖治、任用賢才,開創了曆史上有名的“開元盛世”。李隆基酷愛音樂,六歲演戲,長大後成為優秀的作曲家、表演藝術家。他在京都長安(今陝西西安)創立梨園、教坊,作為訓練和管理演員的機構。在聽政之暇,他訓練一支3O0名樂工的樂隊,並親自教他們絲竹之戲,音響齊發,有一聲錯誤,他都能聽覺出來。
李隆基愛演醜角三花臉,有一次演員在演出時將他打了一下,嚇得跪下饒命,他一笑了之,說這是演戲,不必當真。他與楊玉環的愛情也是由於楊玉環能歌善舞,精通音律,再加上當時他的寵妃武惠妃病逝,遂冒天下之大不韙,納兒媳為妃。
李隆基常舉辦宮庭器樂合奏。正是由於這位皇帝音樂家的喜愛和重視,以及與各民族音樂文化的融合,盛唐音樂達到曆史的頂峰。他也擅舞,16歲時常為祖母武則天表演唐代著名歌舞大曲《長命女》。他還會演奏多種樂器,尤其是羯鼓敲得特棒,練習時敲壞的羯鼓就有四大櫃,他認為各種樂器都不能與它相比,其演奏技巧之高超被宰相宋璟形容為“頭如青山峰,手如白雨點”。他上朝時也懷揣玉笛,用手指不停地在笛孔上按摸新曲。
[BT2]曲牌《一斛珠》
[HTH][國學常識][HT]
《一斛珠》為曲牌名。此曲由來是:唐玄宗給梅妃江采蘋貢珠一斛,梅妃吟詩辭謝,《詩雲: 桂葉雙眉久不描,殘妝和淚汙紅綃。長門盡日無梳洗,何必珍珠慰寂寥。唐玄宗讀後令樂府為詩譜上新曲,曲名叫《一斛珠》。後來此曲傳至五代和宋時,成為詞牌名,南唐李煜就曾寫過此詞牌。
[HTH][國學故事][HT]
其中最為著名的作品為梅妃的境遇也十分不幸。唐玄宗奪媳楊玉環入宮封貴妃,梅妃成了楊貴妃的情敵,柔和善良的梅妃遠非楊貴妃的對手,漸漸失寵,又被楊貴妃設法貶入冷宮上陽東宮,曾作《東樓賦》以抒心中哀怨。唐玄宗偶於興慶宮中花萼樓思念梅妃,派人悄悄送給梅妃貢珠一解,梅妃吟詩辭謝,《謝賜珍珠》詩雲: 桂葉雙眉久不描,殘妝和淚汙紅綃。長門盡日無梳洗,何必珍珠慰寂寥。唐玄宗讀後悵然不樂,令樂府為詩譜上新曲,曲名叫《一斛珠》。
江采蘋是唐代著名的宮廷舞蹈家。9歲能讀《詩經》中的《周南》和《召南》,因詩中有《采蘋》篇,她的父親給她取名“采蘋”。江采蘋的父親江仲遜是一位飽讀詩書又極賦情趣的秀才,且精通醫道,懸壺濟世,是當地一位頗有名望的儒醫。她從小便受到良好的教育,能歌善舞,吟詩作對,可謂才女。唐玄宗時,江采蘋被選入宮,由於其舞技出眾,尤善跳《驚鴻舞》,深得玄宗寵愛。由於江采蘋非常喜愛梅花,玄宗賜名為“梅妃”。
梅妃受玄宗專寵達十年。後來,唐玄宗在驪山行宮遇到了自己的兒媳、壽王妃楊玉環,一下子被她的美豔和嬌媚所迷惑,從此再也不能放下,冊立楊玉環為貴妃。楊玉環入宮後,專寵後宮,梅妃也被冷落。冬日,唐玄宗在賞雪之際看到滿枝梅花,想起梅妃,就命人給她送去一鬥珍珠,梅妃斷然拒絕,並作詩傾訴自己孤寂哀怨的情緒:“柳葉雙眉久不描,殘妝和淚汙紅綃。長門盡日無梳洗,何必珍珠慰寂寥。”唐玄宗看後,心中愧疚,便命人配曲演唱,後成為名滿一時的歌曲。
安史之亂,唐玄宗僅帶著楊玉環出逃,後楊玉環在馬嵬坡上吊。收複長安後,唐玄宗回到宮中,又想起梅妃,命人尋找,卻蹤跡俱無。一日,有人獻上一幅梅妃翩舞的畫像,尤現當年《驚鴻舞》之風采,玄宗思痛不已,作《題梅妃畫真》一首:“憶昔嬌妃在紫宸,鉛華不禦得天真。霜綃雖似當年態,爭奈嬌波不顧人。”
[BT2]盛唐悲歌絕唱
[HTH][國學常識][HT]
唐時有人整理當時著名歌唱家何滿子刑場的歌,並且名為《何滿子》,它遂成為悲歌之代稱。因為何滿子出色的技藝,大詩人元稹、白居易、杜牧等都相繼為之賦詩,其中以張祜的《何滿子》宮詞“故園三千裏,深宮二十年。一聲何滿子,雙淚落君前。”最為感人。這首宮詞後來流傳甚廣,唱起來曲調異常悲怨,令人斷腸。唐武宗時,孟才人為快要死去的武宗唱了一曲《何滿子》,唱完後自己竟氣絕身亡。
[HTH][國學故事][HT]
何滿子是唐玄宗時著名歌手,據說她因故得罪了權貴,被官府羈押,並且判以死刑。在臨刑這天,長安法場人頭攢動,萬人空巷,最後監斬官問他有什麼要求?何滿子回答說:“我沒有別的什麼請求了,隻想在刑場上唱一首歌。”監斬官聽後,就同意了。
何滿子是一個弱女子,她在臨刑之時,麵對死亡極為從容,或許心存委屈,或許滿腹冤情,何滿子的歌聲如清泉噴湧,激揚長空。乾坤為之悲哀,恍然天地昏暗;觀者為之動容,不禁潸然淚下。她唱完之後,刑場啞然無聲。良久,監斬官發令,劊子手高舉屠刀,百姓閉目不忍看。這時候聽到:“聖旨到,刀下留人!”原來,何滿子悲歌,感動法場上的一個宮裏人,他飛馬奏告唐皇李隆基。明皇酷愛歌舞,親創“梨園”廣攬人才,即刻降旨,赦其死罪。
[BT2]花部男旦第一人
[HTH][國學常識][HT]
花部是清朝時對戲曲的一種類別,它是相對於雅部的昆劇而言的,花部所屬的有秦腔、皮黃腔、弦索腔和弋陽腔等各聲腔劇種。雅部,即所謂高雅、正統之戲劇;花部帶有低俗、雜亂的貶意,又有“亂彈”之稱。花部男旦第一人為清乾隆時秦腔演員魏長生。魏長生所演花旦戲,內容生動,做功細膩,唱詞通俗易懂,腔調清新動聽,並以胡琴、月琴伴奏,繁音促節,聲情並茂;又勇於創新,為美化旦腳化妝、改包頭為梳水頭、貼片子,並發展了踩技藝。由於魏長生的精湛表演,他成為當時北京舞台上的佼佼者。他在表演藝術上,對後世的花旦產生過一定影響。
[HTH][國學故事][HT]
魏長生自幼家貧,十三歲時,到西安一店鋪當學徒,賴以糊口。不久,他舅父感到他是塊唱戲的材料,於是,便帶他入陝西秦腔班學戲,工花旦,隨班演出。在此後十餘年的舞台實踐中,他潛心學藝,聲譽鵲起,遂成陝川一帶的著名秦腔演員。
後來,魏長生來到京城獻藝。但是,他的演技沒有引起觀眾的注意。因此,時過未久,魏長生返回陝西,此後,他細心揣摩京腔和其他劇種所長,同時,他還不斷從名家演出中取其所需,勇於革新,敢於創造,聰明加勤奮使其唱念做打日臻精熟,魏長生的表演水平取得了突出的進步。 魏長生再次入都之前,他和自己的戲班搭入了雙慶班,他以《滾樓》一劇名動京城。當時戲樓的觀看者眾多,每日達數千人,而京腔六大班幾無人過問。雙慶部由此壓倒京腔各班。當時薈萃於北京的秦、楚、滇、黔、晉、粵、燕、趙各地演員,紛紛向魏長生觀摩學習。一時以魏長生為代表的秦腔,風靡京華。後來,清政府以正風俗,禁誨淫之戲為名,明令禁止秦腔戲班在京城演唱,魏長生一度被迫入昆弋班演出,後離京到揚州賣藝,加入江鶴亭掌管的春台班。由於他演戲不專用舊本,別開生麵,在揚州又紅極一時,當地演員群起仿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