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T2]梁太子立古今第一文章總集
[HTH][國學常識][HT]
蕭統的《文選》現存最早文章總集。這部總集是梁昭明太子蕭統在東宮時延集文人們共同編訂的。蕭統在文學上主張文質並重,認為文章應該“麗而不浮,典而不野”他認為經史諸子等都以立意紀事為本,不屬於詞章之作;隻有善用典故成辭,善用形容比喻,辭采精巧華麗的文章,才能入選。《文選》中選錄了自先秦到齊梁時期的許多詩文作品,所包括的時代雖然很長,但是選入的多數作品仍然是經過精挑細揀的佳作。此書自唐初李善加以注釋後,就得到廣泛的流傳,唐以後的文人們往往把它當作學習文學的教科書。
[HTH][國學故事][HT]
蕭統是南朝梁武帝蕭衍的長子,他在兩歲時冊封為太子。蕭統少時即有才氣,且深通禮儀,性情純孝仁厚。他十六歲時,母親病重,他就從東宮搬到母親的住處,朝夕伺候自己的母親,為了方便,他睡覺都不脫衣服。母親去世後,他悲切欲絕,飲食俱廢。他父親幾次下旨勸逼,才勉強進食,但仍隻肯吃水果、肉食。他本來身材健壯,等守喪出服後已變得羸瘦不堪,官民們看了,無不感動落淚。
蕭統極富於同情心。他12歲時,去觀看審判犯人,他仔細研究案卷之後,說:“這人的過情有可原,我來判決可以嗎?”刑官答應了,於是他就作了從輕的判決。事後,刑官向梁武帝蕭衍彙報了情況,蕭衍聽了連連點頭微笑,對兒子的寬厚表示嘉許。以至於以後大臣們想從寬處理某人時就故意拉上蕭統,讓他來判決。梁普通年間,由於戰爭爆發,京城糧價大漲。蕭統就命令東宮的人員減衣縮食,每逢雨雪天寒,就派人把省下來的衣食拿去救濟難民。他在主管軍服事務時,每年都要多做三千件衣服,冬天分發給貧民。正因為蕭統太子具有這些高尚的品質,才贏得了當世和後世人普遍愛戴和尊敬。
蕭統酷愛讀書,記憶力極強。他的東宮裏藏書近三萬卷、“名才並集,文學之盛,晉宋以來未之有也。”他讀書時,“數行並下,過目皆憶”。因而他雖年齡不大,卻博覽群書,學貫古今,更喜歡與有才學的人在一起談論。他在學習之餘,他就從事文章著述,並且選編文選。 公元531年春, 蕭統與友人一切遊園時,乘船去采摘芙蓉花,不幸掉入湖中,摔傷了胯骨,又耽誤了治療,病情惡化而死去。
[BT2]文壇領袖政壇失首
[HTH][國學常識][HT]
薛道衡隋朝著名的文學家。薛道衡出身官僚家庭,六歲時父母雙亡,成為孤兒。但他專精好學,13歲時,讀《春秋左氏傳》,有感於子產相鄭之功,作《國僑讚》一篇,詞藻華美,世時人稱為奇才。由此以文才召世。北齊時,薛道衡待詔文林館,兼主客郎,負責接待、應對北周及陳的使者。他曆仕北齊、北周、隋王朝,當時文壇巨子李德林、盧思道等常隨其學習,因此被推崇為當時文壇領袖。
[HTH][國學故事][HT]
楊堅還在作周朝國相時,薛道衡效力於大將軍梁睿府下,參與平定王謙之亂。後又從征突厥,還朝後,被任命為內史舍人,仕途上開始有起色。當時薛道衡還兼任聘陳主使,多次往還江東,對陳朝的腐敗情況了解很深,所以多次上奏隋文帝,要求滅陳統一南方。
楊堅稱帝後,薛道衡被任命為淮南道行台吏部郎,隨從晉王楊廣、宰相高穎出兵伐陳。隋朝大軍到了江邊,高穎問薛道衡:“這次打仗,我們能取得勝利嗎?”薛道衡回答說:“成敗要看一個國家的運數,有德的皇上可以使國家繁榮,無德的人使國家滅亡。陳叔寶酣酒荒淫,又喜好使用小人,所以他們一定會失敗的。”高穎聽完之後,對薛道衡十分的佩服。後來,薛道衡倍受隋文帝信任,擔任機要職務多年,當時名臣如高穎、楊素等,都很敬重他。因而他的名聲大振,一時無雙。皇太子及諸王都爭相與之結交,引以為榮。
薛道衡曾與楊廣一起伐陳,楊廣對薛道衡的文才極其愛慕。隋文帝時,有一次,薛道衡被人彈劾在朝中結黨,被除名,處以流放嶺南。當時晉王楊廣正坐鎮揚州,聽說這件事後,就秘密派人到長安通知薛道衡,讓他取道揚州到嶺南,等他到了揚州,就上奏皇帝,把他留在揚州幕府中。但薛道衡討厭楊廣的為人。就沒有走揚州路,而走了江陵道。從此,楊廣對薛道衡就懷恨在心。後來,楊廣奪取帝位,是為隋煬帝。薛道衡從地方上回到京師。當時的隋煬布對薛道衡尚有一絲愛才之心,本打算委以秘書監顯職,但薛道衡不識時務,寫了一篇《高祖文皇帝頌》奏上。隋煬帝看了以後,大為震怒,對大臣蘇威說:“他這是在譏刺我。”此後,他便產生了殺害薛道衡之心。
當時,薛道衡的朋友房彥謙覺察到隋煬帝對薛道衡的歹意,就勸薛道衡閉門自守,以求保命,但薛道衡卻不以為然。有一次,朝臣們在一起討論新的政策,爭論不已,薛道衡就說:“如果高穎沒有死,原來的政策還會執行很久的!”薛道衡的文人氣太重,出語尖刻,當下有人就密報了隋煬帝。高穎在楊廣與楊勇爭奪太子之位的鬥爭中站在楊廣一邊,被楊廣誅殺。薛道衡公然講崇敬高穎的話,隋煬帝就更加不滿了。當時裴蘊擔任禦史大夫,他知道煬帝討厭薛道衡,就上奏彈劾他對皇上不尊敬,隋煬帝看了之後很高興,然後就命令將薛道衡逮捕下獄,後來沒有實據,隻好逼他自盡。
[BT2]鬥酒學士
[HTH][國學常識][HT]
唐代著名的文學家王績因好飲被稱鬥酒學士。他在文學上的最大成就在於詩歌,他被後世公認為是五言律詩的奠基人,扭轉國齊梁餘風,為開創唐詩做出重要貢獻。他的經典詩作的代表為《野望》,原詩為:東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牧人驅犢返,獵馬帶禽歸。相顧無相識,長歌懷采薇。
[HTH][國學故事][HT]
王績十五歲的時候遊曆長安,在宰相楊素的家宴上在展露出自己的才華,被人稱作“神仙童子”。隋煬帝大業末年,他被舉孝廉出任正九品的秘書正字。王績感到很傷心,不久就借口身體不適而辭官,他的請辭沒被批準,而是被派到六合縣做主薄,王績覺得自己屈才,心情不好就天天喝酒。王績對時勢進行分析後,預見天下將亂,於是假稱自己得了輕微的中風,連夜駕了一條船逃走了。
唐朝建立後,唐高祖到處網羅名士,王績也被朝廷征聘了,讓他在門下省做文錄。按照門下省的規定,每天給他供應好酒三升。過了不久,他的弟弟王靜問他:“兄長在門下省工作,感覺怎麼樣?”王績說:“做這個官職有什麼快樂的,俸祿不高,整天都感覺寂寞,惟獨可留戀的就是那三升好酒。”門下省最高長官陳叔達聽說了這件事後,為了能更好的挽留他,於是就每天給他供應一鬥酒。因此,人們便把王績喚做“鬥酒學士”。不久,他還寫了篇《五鬥先生傳》,說自己能一次喝五鬥酒。
太樂署一個叫焦革的人善釀酒,於是王績就要求去任太樂丞。後來,因焦氏夫婦相繼去世,無人供應好酒,於是他就棄官還鄉。回到老家後,他把焦革製酒的方法撰為《酒經》一卷;又收集杜康、儀狄等善於釀酒者的經驗,寫成《酒譜》一卷。在所居之東皋,為杜康建造祠廟,並把饋贈過美酒的焦革也供進廟中,尊之為師,撰《祭杜康新廟文》以記之。王績在家鄉,跟一個叫仲長子光的人經常,兩人一起彈琴、寫詩,每天對飲。他的枕邊就放了三本書:《周易》、《老子》、《莊子》,一般的書他是不屑於看的,覺得沒有技術含量。王績寫詩學陶淵明,生活上也信效老陶,把家裏的地都用來種產量比較高的黍,有了收獲就用來釀酒。但凡有人請他去喝酒,他就欣然前往。
[BT2] “文章四友”中的禦書
[HTH][國學常識][HT]
文章四友是指唐朝初期的文學家李嶠、蘇味道、崔融、杜審言。他們四人中以杜審言最擅長五律,《詩藪》稱他為初盛唐五律之冠。文章四友中的崔融為文華美,當時無出其上者,後來他就成為專門的禦用文人。凡朝廷大手筆,多由皇帝手敕,都是教給他來完成的。其《洛出寶圖頌》、《則天哀冊文》尤見工力。
[HTH][國學故事][HT]
崔融自小好學上進,並且順利地應舉中第。崔融中第後,幾經升遷,做了宮門丞兼直崇文館學士,專門掌管東宮經籍圖書,並且教授崇文館的官員。唐高宗時,太子李賢被廢,李顯被立為太子,崔融侍讀東宮,李顯即位,但到次年2月卻被貶為廬陵王,皇位被睿宗李旦所取代了。這個時期,實際的政權掌握在武則天的手中。後來,武則天易唐為周。
李顯被廢以後的幾年間,崔融也開始四處流落。一次,武則天到嵩山,看見到他所撰寫的《啟母廟碑》,他才被重新發現,於是下令征召,被很快任命為著作佐郎。不久,他攀附武氏的寵臣張易之、張昌宗兄弟,升遷為中書舍人,當時的不少文人學士很瞧不起他。
幾年後,崔融因事惹怒了張昌宗,被貶為金華長史。可是沒過多久,張昌宗的怒氣就消了,崔融旋即被召為春官郎中,知製誥,負責寫詔書等事宜。神龍元年(公元705年),張柬之等人擁重新被立為太子的李顯發動政變,殺張易之、張昌宗兄弟兄弟,武則天被迫讓位。崔融的靠山倒了,他也受了牽連,被貶為袁州刺史;重新登上皇位的中宗李顯念及當年的侍讀之恩,沒有追究他的罪責,沒多久他就被召回了,任命為國子司業,兼修國史。崔融是個很講感情的人,他對武則天的知遇之恩始終充滿感激之情。武則天死後,他曾滿含深情地寫下了兩首《則天皇後挽歌》,最終也因撰寫《則天哀冊文》過於悲憤發病而死。
[BT2]試才滕王閣
[HTH][國學常識][HT]
青年王勃以《滕王閣序》在當時的文壇獲得聲譽,而且此文也成為了千古名篇。王勃,字子安,絳州龍門 (今山西河津) 人,唐代著名文學家。乾封元年及第,授期散郎。他在七言、雜言詩體形式上也有所探索和創造,他的優秀詩篇有充沛的思想感情、真實的生活閱曆做基礎的。他的詩歌有風骨,擺脫了齊梁浮華補假的習氣,顯露唐詩的獨特風貌。如他的名篇《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
[HTH][國學故事][HT]
一年,王勃從蜀地返回長安參加科選。他的朋友淩季友當時為虢州司法,說虢州藥物豐富,而他知醫識藥草,便為他在虢州謀得一個小小的參軍之職。就在他任虢州參軍期間,有個叫曹達的官奴犯罪,他將罪犯藏匿起來,後來又怕走漏風聲,便殺死曹達以了其事,結果因此而犯了死罪。幸虧遇大赦,沒有被處死,但是他仕途卻因此終結了,而且他還連累了父親。王福峙因兒子王勃犯罪,被貶為交趾縣令。王勃感到愧疚,遠行前往交趾去看望父親
他走到南昌,正好是重陽節。南昌府都督閻公整修的滕王閣落成,正在閣內大擺慶功宴,邀集一班文人雅士、社會名流飲酒賦詩,歡度重陽。滕王閣前臨贛江,有西江第一樓之稱,王勃到了這裏也想去遊覽一番。
他來到滕王閣被優美的沉醉了,不禁文思泉湧。忽然一陣蕭管鼓樂之聲從宴會廳傳來,王勃循聲前往,並且參加了閻都督的宴飲。閻都督提議這些人以滕王閣為題賦詩作文,這些賓客深知都督的心思, 他是想讓自己的女婿孟學士當眾寫一篇序文,以顯示其才華。閻公派人拿紙筆巡讓眾客人,誰也不肯貿然動筆。王勃遠道而來不明就裏,加上年輕氣盛, 恃才傲物,聯想到自己的遭際,有不吐不快之感。送紙墨的剛到跟前,王勃便上前拿起筆,飽蘸濃墨,便揮筆疾書。
一邊觀看的人念道:“星分翼軫,地接衡廬。”閻都督沉吟思索,想到這是寫南昌地形的雄闊,覺得有些不同凡響。有人又念道:“落霞與孤騖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 這句裏描寫望中秋景,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大家都讚歎此句為神來之筆。閻都督讚歎道:“這真是少有的天才! 這篇文章肯定會世代流傳的。”在座的眾賓客紛紛稱讚,連閻公的女婿孟學士也佩服得五體投地,自歎弗如。
[BT2]七歲賦得詠鵝詩
[HTH][國學常識][HT]
駱賓王,婺州義烏(今浙江義烏)人,他是唐朝著名的神童和文學家,他在七歲時就能詠詩。他作過長安縣主簿、臨海縣丞等小官,曾遭事下獄,最後因參加徐敬業起兵反對武後的活動,寫了著名的《討武照檄》,事敗被殺。他的生活經曆很豐富,他的詩比較多。他也擅長七言歌行,名作為《帝京篇》、《長安古意》和《夕次蒲類津》等。
[HTH][國學故事][HT]
駱賓王從小就才思敏捷。七歲時,有一天他家來了客人。一家人忙著招待客人,駱賓王就獨自一人跑到了池塘邊玩耍。池塘裏一群大白鵝正在嬉水。駱賓王喜歡白鵝,於是就撿起一根木棍,在地麵上畫起了白鵝遊水圖。這時候,家人因不見了駱賓王,找到塘邊來了。客人也跟了來,看到地上的畫,還真有些像呢。於是靈機一動,就指著白鵝叫他作詩一首。駱賓王想了一會兒,便吟誦道:鵝,鵝,鵝,曲項向天歌。白毛浮綠水,紅掌拔清波。客人聽了非常讚服,誇駱賓王是小神童。這首詩很快傳播開來,尤其是在兒童中像歌謠一樣流傳著。
駱賓王不僅小時候聰慧異常,就是到了老年也仍才思敏捷。駱賓王曾參與徐敬業討伐武則天的鬥爭,兵敗後,他逃到了杭州,削發為僧。有一天,詩人宋之問月夜遊靈隱寺,在長廊下吟詩道:“鷲嶺鬱苕嶢,龍宮隱寂寥。”可是竟一時想不起下麵的句子。這時,寺內一老僧正在打坐參禪,聽得廊下有人吟詩,於是問道:“年輕人不睡,為什麼還苦苦吟詩?”宋之問說:“我想在這裏題首詩,可是下兩句想不出來了。”老僧笑著說:“我來接下句,樓觀滄海日,門對浙江潮。”宋之問連聲說好。第二天又去拜訪老僧,老僧已不在寺內,到外麵雲遊去了。這老僧便是隱姓埋名的駱賓王。
[BT2]一日一詩,名滿天下
[HTH][國學常識][HT]
陳子昂,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四川射洪縣)人。自幼具有豪俠浪漫的性格。少年時代曾閉門讀書,遍覽經史百家。二十四歲舉進士,上書論政,得到武後的重視,任為麟台正字。陳子昂仰慕“建安七子”和“正始之音”,他的詩受建安、正始詩人影響較深,他的詩多感慨人生禍福無常,給人以慷慨悲涼的感受,他的一首《登幽州台歌》,使他名重天下。
[HTH][國學故事][HT]
陳子昂年輕時從家鄉四川來到長安,準備一展鴻鵠之誌,然而朝中無人,故四處碰壁,懷才不遇,令他憂憤交加。一天,他在街上漫無目的閑逛,見一個人手捧胡琴,以千金出售,吸引了很多人觀看,其中有不少達官貴人,但是他們都分辨不出優劣,因詞沒人敢買。陳子昂靈機一動,二話沒說,買下琴,眾人大驚,問他為怎麼肯出如此高價。他說:“我擅長彈此琴,請明天到我住的地方來,我將為你們演奏。”
第二天,陳子昂住的地方圍滿了人,陳子昂手捧胡琴,忽地站起,激憤地說:“我雖沒有很高的才能,但也有屈原、賈誼的誌向,物品從蜀地到長安,帶了很多詩文,四處求教,竟無人賞識,此種樂器本是低賤的樂工所用,我怎麼可能彈這個呢?”說罷,用力一摔,價值千金的琴頓時就粉碎了。還未等眾人回過神,他就拿出詩文,分贈給在場的人。眾人被他的舉動驚呆了,拿到詩文後,見他的詩作很工巧,爭相傳看。一日之內,陳子昂便名滿京城。不久,陳子昂就中了進士,官至麟台正字。
[BT2]淡雅春曉永相傳
[HTH][國學常識][HT]
孟浩然的《春曉》: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因為其簡樸而親切,韻味淡雅而流傳千古。孟浩然前半生主要是在家閉門苦學,灌蔬藝竹,為鄉裏救患釋紛,曾一度隱居鹿門山。四十歲才到長安,求仕失望回到故鄉。張九齡作荊州長史,曾引他作過短期的幕僚,最後還是歸隱。他的詩歌對後世影響比較大。
[HTH][國學故事][HT]
一天,孟浩然正在王維官署時,唐玄宗突然駕臨。因為事先沒有通報,孟浩然不免有點慌亂。他平生沒有同官場打過交道,不知道該怎麼樣在這種突如其來的氛圍中與皇帝相處,竟爬到床底下躲了起來。唐玄宗進來後,一觀察室內環境,就知道官署裏還有客人。王維瞞不過,隻好把孟浩然叫了出來。在這樣的情勢下君臣相見,彼此都十分的尷尬。唐玄宗先開口對孟浩然說:“你的大名我也早就聽說過了,不知道你最近可有些什麼新作?”
孟浩然以前從來未有見皇上的機會,這次見了皇上還親自索求詩作,這會可是一次很好的機會。但孟浩然卻不知怎麼的,一輩子寫了那麼多好詩,這回見了皇帝,卻獻了首埋怨的詩:北闕休上書,南山歸蔽廬。不才明主棄,多病故人疏。白發催年老,青陽逼歲除。永懷愁不寐,鬆月夜窗虛。唐玄宗看了很不高興,他說:“先生呀!你是大才子,我不是明主。不是我不用你,是你從來都沒有找過我。現在你在詩中卻說我拋棄你,這事情如何說起?依我看你還是歸隱你的南山去好了!”因為皇帝的這一句話,孟浩然的仕途就斷絕了。
[BT2]王維以詩救命
[HTH][國學常識][HT]
王維,字摩詰,太原人。他是一個多才多藝的人,不僅能詩,而且精通書畫和音樂。二十一歲舉進士,後來得張九齡的提拔,任右拾遺,累遷監察禦史,吏部郎中等職。由於張九齡罷相,他開始過亦官亦隱的生活。王維多才多藝,能書善畫,詩歌成就以山水詩見長,描摹細致,富於禪趣。如《山居秋瞑》,用細膩的筆觸,勾畫月照、泉流、竹喧、蓮動等許多富有特征性的事物,。王維除詩作優美外,又擅畫,為當時著名畫手,宋代大詩人蘇軾《書摩詰藍田煙雨圖》說道:“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他的《相思》詩:“紅豆生南國,秋來發幾枝。勸君多采擷,此物最相思。”千百年來膾炙人口。而《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詩:“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更為傳誦不衰的名篇。
[HTH][國學故事][HT]
唐玄宗統治後期,寵愛楊貴妃,不理朝政,政治十分黑暗,最終導致安史之亂的爆發。安祿山起兵叛亂反唐,唐明皇帶了妃嬪倉皇逃離長安,西入四川。詩人王維和一官員來不及逃跑,被叛軍抓住。
半個月後,叛軍把抓來的人一齊帶到洛陽,安祿山在凝碧池大擺慶功宴。叛賊用刀槍威逼明皇的官員、樂師現場獻詩奏樂,王維便曲折隱晦地作了一首《凝碧詩》:萬戶傷心生野煙,百僚何日再朝天?秋槐葉落深宮裏,凝碧池頭奏管弦。詩中暗寫叛亂給百姓帶來的深重災難,含蓄地表達了對唐朝天子的無限思念,雖然也描寫了眼前熱鬧的慶功場麵,但用了“秋槐葉落”的淒涼景色作背景,含有弦外之音,暗示叛賊不會長久。
叛亂平定後,唐肅宗下令對所有成為安祿山俘虜的官員一律問罪。王維早有準備,向朝廷呈上那道《凝碧詩》,憑著“百僚何日再朝天”這一句,被免予處罰。
[BT2]詩家夫子王昌齡
[HTH][國學常識][HT]
王昌齡,字少伯,長安人。開元十五年進士,二十二年中宏詞科。初補秘書郎,調犯水尉,謫嶺南。後任江寧丞,又因事貶龍標尉,世稱王江寧、王龍標。後棄官隱居江夏,安史亂後為刺史閭丘曉所殺,結局很悲慘。王昌齡的邊塞詩,大部分都是用樂府舊題抒寫戰士愛國立功和思念家鄉的心情。他的《從軍行》向來被推為邊塞的名作。其中有的詩寫出了戰士愛國的壯誌豪情:青海長雲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大漠風塵日色昏,紅旗半卷出轅門。前軍夜戰洮河北,已報生擒吐穀渾。王昌齡對七言絕句用力最專,成就最高,後代稱為“七絕聖手”。
[HTH][國學故事][HT]
王昌齡的家境比較貧寒,在青年時期他考中了進士,被授秘書省校書郎的職位。後來,因為王昌齡才華出眾,被派任為汜水縣尉,他因事被貶至嶺南。幾年後,王昌齡被準許北歸,他路過襄陽時,拜訪了著名詩人孟浩然。兩人見麵後非常高興,孟浩然先前患有疽病,這時剛剛痊愈了,見到王昌齡後竟然忘記了自己的病要忌酒,兩在一起暢快的喝酒聊天,孟浩然每次都喝酒大醉,最終導致舊病複發,竟因此而死。這時,王昌齡又結識了大詩人李白。與李白相見,兩人都在仕途的低落期,當時李白正被流放至夜郎,而他則被貶為龍標尉。
安史之亂發生後,王昌齡從龍標離職赴江寧,路過亳州時,濠州刺史閭丘曉嫉妒王昌齡的才華,於是命人將他殺死。王昌齡死後不久,宰相張鎬聞聽這個消息很傷心,後來他兼管河南大軍和叛軍開戰。當時,宋州被叛軍圍攻,情況危急,守將向張鎬告急。張鎬星夜兼程殺奔宋州,同時讓距離更近的閭丘曉火速出兵救援。可閭丘曉卻不聽命令,按兵不動。 等張鎬趕到時,宋州已經失陷。張鎬馬上就要殺閭丘曉,閭丘曉還知道要求饒,說自己家裏有父母要照顧,請求饒命。張鎬一句話說:“那你殺王昌齡時,可想過他的雙親由誰來養老?” 隨後按軍法,將閭丘曉被活活打死,替王昌齡報了仇。
[BT2]李白詩酒傳天下
[HTH][國學常識][HT]
李白,字太白,號青蓮居士。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天水),先世於隋末流徙西域,李白即生於中亞碎葉,幼時隨父遷居綿州昌隆(今四川江油)。他的一生,絕大部分在漫遊中度過。因道士吳筠的推薦,被召至長安,供奉翰林。其文章風采,名動一時,頗為玄宗所賞識。安史之亂後,他曾參加了永王李璘的幕府。不幸,永王與肅宗發生了爭奪帝位的鬥爭,兵敗之後,李白被流放夜郎,途中遇赦,不久即病卒。李白是屈原之後我國最為傑出的浪漫主義詩人,他的詩以抒情為主,並且具有超異尋常的藝術天才和磅礴雄偉的藝術力量。“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的清新自然是李白詩的重要風格。杜甫曾稱讚他: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後人稱他為詩仙。
[HTH][國學故事][HT]
李白少年時就顯露才華,吟詩作賦,博學廣覽,並且為人俠義。
天寶元年,李白來到長安,由吳筠、賀知章等人推薦,很快得到了唐玄宗的賞識,任為供奉翰林,專門為皇帝草擬文誥詔令之類的文件。李白利用與玄宗接近的機會,曾申述過對國家大事的看法,對不合理現象進行諫勸。但唐玄宗深居宮中,沉溺聲色,他對李白的建議根本就不放在心裏,並且隻是把他看做滿足自己享樂的禦用文人。
李白任供奉翰林時,經常醉臥在酒店裏。皇上愛惜他的詩才,召他進宮作詩,李白來到宮中,叫宰相楊國忠磨墨,力士脫靴。高力士懷恨在心,用李白寫的詩挑撥楊貴妃,楊貴妃進讒言,玄宗才疏遠了李白,不久還把他逐出了長安。
後來,李白客居任城,與孔巢父等五人相識,他們一起在徂徠山中每天飲酒沉醉,被世人稱為竹溪六逸。安史之亂中,唐肅宗已經即位,而永王李璘對此十分不滿,這時候李白卻投於永王李璘門下做幕僚。李璘起兵爭奪皇位失敗,李白也因此而受牽累,被流放至夜郎。幸運的是在中途遇赦。李白晚年飄泊困苦,一次他醉泛舟在采石磯附近的江麵上,見水中月影就去捕捉,遂掉見江裏淹死了。
[BT2]一顆仁心寫三吏三別
[HTH][國學常識][HT]
杜甫,字子美,因曾居長安城南少陵,故自稱少陵野老,世稱杜少陵。三十五歲以前讀書與遊曆。天寶年間到長安,仕進無門,困頓了十年,才獲得右衛率府胄曹參軍的小職。後來,他在劍南節度使嚴武幕中任檢校工部員外郎,又有杜工部之稱。杜甫的詩多涉筆社會動蕩、政治黑暗、人民疾苦因此被譽為“詩史”。杜甫善於運用古典詩歌的許多體製,並加以創造性地發展。他是新樂府詩體的開路人,他又擅長五言七言長篇古詩,並且詩藝精湛,因此世人奉他為“詩聖”。
[HTH][國學故事][HT]
杜甫生長在一個沒落的官僚家庭,從小就下苦功讀書,也遊曆了許多名山大川,寫了不少優秀的詩歌。成年之後,他到長安參加進士考試,宰相李林甫掌權,他最忌恨讀書人,於是他勾結考官欺騙玄宗,稱這次應考的人水平差均未被錄用。
杜甫受到這樣的挫折,心情十分的懊喪。杜甫在長安呆了十年,唐玄宗剛剛封他一個官職,安史之亂就爆發了。長安一帶的百姓紛紛逃難。杜甫的一家,也擠在難民的行列裏,吃盡了千辛萬苦,好容易找到地來安家。正在這時候,唐肅宗在靈武即位,他聽到這個消息,就離開家投奔肅宗,結果在半路上碰到叛軍,被抓到長安。
長安已經陷落在叛軍手裏,叛軍到處燒殺搶掠,宮殿和民房在大火中熊熊燃燒。唐王朝的官員,有的投降了,有的被叛軍解送到洛陽去。杜甫被抓到長安以後,叛軍的家他不是大官,就把他放了。第二年,杜甫從長安逃了出來,打聽到唐肅宗已經到鳳翔(今陝西鳳翔),就趕到鳳翔去見肅宗。見皇上的時候,杜甫窮得連一件像樣的衣服都沒有。唐肅宗對杜甫長途跋涉投奔朝廷,表示讚賞,封了他一個左拾遺的官職。
杜甫卻認真地辦起事來,過了不久,宰相房琯被唐肅宗撤了,杜甫認為房琯很有才能,不該把他罷免,就上奏向肅宗進諫。這次,得罪了肅宗,幸好有人在唐肅宗麵前說了好話,才把他放回家去。唐軍收複長安以後,杜甫也回到了長安。唐肅宗把他派到華州做個管理祭祀、學校工作的小官。這時候,長安、洛陽雖然被官軍收複了,但是叛軍還沒消滅,戰爭還很激烈,唐軍到處拉壯丁補充兵力。一天,杜甫經過石壕村,時間已經很晚了。他到一個百姓家裏去借宿,接待他的是老農夫妻倆。半夜裏,他聽到一陣急促的敲門聲。杜甫就在房裏靜靜聽著。差役厲聲吆喝著,問:“你家男人到哪裏去了?” 老婆婆說:“我的三個孩子都上鄴城打仗去了,家裏隻有一個兒媳和吃奶的孫兒。” 最後老婆婆講了許多哀求的話,差役還是不肯罷休,老婆婆沒有法子,隻好答應自己去軍營去給兵士做苦役。杜甫親曆此事後,心裏很不平靜,就把這件事寫成詩歌,叫《石壕吏》。他在華州的時候,前後一共寫過六首這樣的詩,即著名的“三吏三別”——《石壕吏》、《潼關吏》、《新安吏》、《新婚別》、《垂老別》、《無家別》。
[BT2]琵琶奏出心腹事
[HTH][國學常識][HT]
白居易,字樂天,晚居香山,自號香山居士,又曾官太子少傅,後人因稱白香山、白傅或白太傅。白居易特別擅長寫詩,它的作品平易近人,老人都能理解。他是新樂府運動的倡導者,晚年時專好詩酒,因此號醉吟先生。起初與元稹相酬詠,兩人合稱“元白”。白居易一生留下近3000篇詩作,其中最為著名的描寫唐明皇與楊貴妃愛情故事的長詩——《長恨歌》。他把詩歌比作果樹,提出了“根情、苗言、花聲、實義”的著名論點。
[HTH][國學故事][HT]
白居易十五六歲時,他父親白季庚在徐州做官,他自己則到京城長安去見世麵,結交名人。當時,長安有一個文學家顧況,很有點才氣,但是脾氣高傲,遇到後生晚輩,常常倚老賣老。白居易聽到顧況的名氣,帶了自己的詩稿,到顧況家去請教。
顧況聽說白居易也是個官家子弟,不好不接待。白居易拜見了顧況,送上名帖和詩卷。顧況瞅了瞅這個小夥子,又看了看名帖,看到“居易”兩個字,皺起眉頭打趣說:“近來長安米價很貴,隻怕居住很不容易呢!”白居易被顧況莫名其妙地數落了幾句,也不在意,隻是恭敬地站在旁邊請指。顧況拿起詩卷隨手翻著翻著,他的手忽然停了下來,眼睛盯著詩卷,輕輕地吟誦起來: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顧況讀到這裏,臉上顯露出興奮的神色,馬上站起來,緊緊拉住白居易的手,熱情地說:“能夠寫出這樣的好詩,住在長安也不難了。”
此後,顧況十分欣賞白居易的詩才,逢人就誇說白家的孩子怎麼了不起。一傳十,十傳百,白居易也就在長安出了名。不到幾年,他考取了進士。唐憲宗聽說他的名氣,馬上提拔他做翰林學士,後來又派他擔任左拾遺。一次,白居易諫阻憲宗封宦官做統帥,惹得憲宗很氣惱,他就把此事對宰相李絳訴說。李絳說:“白居易敢在陛下麵前直諫,不怕殺頭,正說明他對國家的忠心。如果辦他的罪,隻怕以後沒人敢說真話了。唐憲宗勉強接受李絳的意見,但沒過多少天,就把他左拾遺的職務撤掉了,改派別的官職。
幾年後,白居易在太子的東宮裏作大夫。有一次,宰相武元衡被人派刺客暗殺了。這次暗殺有複雜的政治背景,朝廷的官僚誰也不想開口。隻有白居易站了出來,首先向憲宗上了奏章,要求通緝凶手。宦官和官僚抓住這個機會,說白居易不是諫官,不該對朝廷大事亂主張,狠狠地告了一狀。接著,一幫討厭白居易的官員到處給他羅織罪名,白居易被降職到江州當司馬。
白居易被貶謫到了江州之後,心情十分抑鬱。有一天晚上,他在江州的湓浦口送客人,聽到江上傳來一陣哀怨的琵琶聲,叫人一打聽,原來是一個漂泊江湖的老年歌女彈的。白居易見了那歌女,又聽她訴說她的可悲身世,十分同情;再聯想到自己的遭遇,引起滿腔心事。回來以後,寫下了著名的敘事長詩《琵琶行》。
[BT2]文起八代之衰
[HTH][國學常識][HT]
韓愈,字退之,河內河陽(今河南孟州市)人,郡望河北昌黎,世稱韓昌黎。他曾任監察禦史等官職。他生活在中唐時期,是中唐文壇的領袖,“唐宋八大家”之首,與柳宗元一起倡導“古文運動”,主張恢複先秦、兩漢的優秀散文傳統,摒棄南北朝以來矯揉造作的駢體文。 其作品集有《韓昌黎文集》,收錄了大量的政論、贈序、雜說、祭文、墓誌銘,他的議論文很少引經據典地說教,而是以形象化的語言、生動的比喻和鮮明的對比手法,寫得很有說服力。記敘文十分生動,寫人、記事狀物都很感人,如著名的散文《捕蛇者說》。韓愈不僅是傑出的散文家,也是一個著名的詩人,他主要是繼承李白詩的自由豪放,和杜甫詩的體格變化。韓愈詩歌注重語言風格、章法技巧的運用,主張以文為詩,其典型的代表作為《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貶潮陽路八千。欲為聖明除弊事,肯將衰朽惜殘年。雲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知汝遠來應有意,好收吾骨瘴江邊!這首詩語言流暢,頗有頓挫的氣勢中又帶著衰朽殘年的哀傷。
[HTH][國學故事][HT]
韓愈3歲時,他的父母就與世長辭了。此後,他由哥嫂撫養。哥哥韓會寫得一手好文章,在長安為官時很受敬重。韓愈10歲那年,哥哥被降職到廣東韶關做刺史,他也隨兄長南遷到了廣東。 哥哥和嫂嫂領著弟弟韓愈曉行夜宿,哥哥沿途給他講了許多古人勤奮學習、忠心報國,英勇殺敵的故事,希望他早日長大成才,重振家業。韓愈從這些故事中了解到許多曆史人物,如左丘明雙眼失明後還寫《左傳》,屈原被流放照樣著《離騷》,司馬遷受宮刑時還寫下了《史記》等等。哥嫂的期望和古人在逆境中奮鬥成才的事跡,深深感染著韓愈,在這個少年的心裏激起了層層波瀾,激發了他的進取之心。
數日後到了韶關,韓愈剛剛安定下來,正要集中精力讀書的時候,厄運又降臨了,這就是其兄的逝世。哥哥一死,孤兒寡婦舉目無親,無人幫助,嫂嫂隻好帶著韓愈返回故鄉。這不幸的遭遇磨煉了他的意誌,他把刻苦自學,發奮讀書。每天三更起床開始讀書,無論吃飯、睡覺,手裏都不離開書本。累了,把書本當枕頭,吃飯沒菜,就邊看書邊吃飯,不久他就熟讀了諸子百家的文章。
後來,韓愈在嫂嫂的鼓勵下,來到洛陽求學。在那裏,他租了兩間茅屋居住,過著淒苦、清貧、儉樸的生活。為了博覽群書,他起早睡晚,常常讀書到深更半夜。就是寒冷的冬天,他也舍不得生火取暖。硯台的墨汁結冰了,他就用嘴嗬嗬氣,使冰融化了再寫;手凍僵了,他搓一搓發熱後再寫文章;讀書讀到口幹舌燥,他就喝口水繼續吟誦揣摩。
韓愈19歲時離開了洛陽,來到京城長安。在長安文壇上有一位很有影響的人,這就是梁肅,他深得韓愈的敬仰。梁肅反對駢體文,主張用先秦、兩漢的散文形式寫作,韓愈就登門求教。在梁肅的指點下,韓愈的古文水平很快得到了提高。
後來韓愈參加了進士考試,主考官是宰相陸贄。出的試題為“不遷怒不貳過” 大意為自己不高興不要轉移到別人身上,不犯兩次同樣的錯誤。韓愈看後,揮筆成章。可是,當主考官看了以後,卻把試卷放在一邊,第一次考試就這樣落榜了。第二年,韓愈又參加了進士考試,試題與上一年的試題一樣,韓愈沒有猶豫,一字不改地把去年的舊作寫在卷麵上。陸贄主考官看後,感到此卷似曾相識,他反複看了幾遍,拍案叫絕。這次,韓愈考中了進士,並名列榜首。
[BT2]晚唐詩的高峰
[HTH][國學常識][HT]
杜牧是晚唐詩人中成就最高的人。他字牧之。京兆萬年(今陝西西安)人。出身名門望族,是中唐宰相、史學家杜佑之孫。大和二年(828)進士,初文館校書郎。因秉性剛直,遭人排擠。後為監察禦史,黃、漢、睦諸州刺史,晚年任司勳員外郎、史館修撰。官終中書舍人。杜牧生於晚唐多事之秋,曾作《阿房宮賦》,以諷喻當世。又善論兵,曾注《孫子》。文學上詩、賦、古文俱佳,尤以詩的成就最高。詩文題材廣泛,筆力雄健,代表作《河湟》、《早雁》、《過華清宮》等。另有一些抒情寫景小詩,《泊秦淮》、《山行》、《江南春》等,膾炙人口,於晚唐詩壇上自成一家。在詩歌創作上,杜牧與晚唐另一位傑出的詩人李商隱齊名,並稱“小李杜”。他的古體詩受杜甫、韓愈的影響,題材廣闊,筆力峭健。他的詩則以文詞清麗、情韻跌宕見長,如《江南春》:千裏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台煙雨中。
[HTH][國學故事][HT]
杜牧非常喜歡讀書,整日刻苦用功,學問大有長進。在他二十一歲時,就寫了一篇《阿房宮賦》,受到人們好評,這更激發了他的上進心。經過認真準備後,他一舉考中了進士,接著在由皇帝主持的製科考試中又取得了好成績。這樣使杜牧名聲大震,譽滿京城,人人都知道杜牧是當今才子,詩文無雙。許多達官貴人、文人雅士都與他結交。杜牧自己也得意洋洋,自命不凡。
一天,杜牧與友人到京郊遊玩。遠遠望見綠樹掩映中的一座寺廟,紅牆飛簷,金碧輝煌,真是一個好去處,幾個人便朝寺廟走去。這天,廟裏香客不多,顯得冷冷清清。到處香火繚繞,不時有梆聲傳來,給這座寺廟增添了幾分神秘和莊嚴。大殿裏,一個老和尚正在打坐,兩眼微閉,神態安詳,就如一尊佛像。杜牧以為老和尚見了他們這富貴的樣子,一定會迎上來熱情接待,問安請茶。可是,老和尚卻一動也不動,直到杜牧走到跟前,老和尚才問道:“施主大名?”
杜牧接連高中,名震京城,正是春風得意之時。他整天聽到的都是讚揚、奉承之聲,想不到在這裏卻受到了老和尚的冷遇,心中很不高興,便高傲地答道:“我是杜牧。”同來的友人又趕緊補充說:“他就是新科進士杜大人,前任宰相之後,詩文蓋世,名揚天下,你怎麼連這個也不知道啊?”老和尚平靜地說:“我在佛門修行,隻知打坐參禪,吃齋念經。你們說的什麼當今才子,我一概不知。但願不要恃才自傲,為名利所累。”老和尚說完就走了。杜牧聽了這句話,很快從傲然自得的狀態中清醒過來了,於是要來紙筆,題了一首詩表示感謝。從此,杜牧不再自滿。他認真向前人學習,關心百姓疾苦,寫出了很多好詩。
[BT2]頹廢靡豔花間詞
[HTH][國學常識][HT]
花間詞因後蜀趙崇祚所選編的詞集《花間集》得名。文集中所選的18個作者中溫庭筠、皇甫鬆為晚唐人,其餘多數為五代西蜀文人包括流寓、遊宦者。花間詞派的形成,自有溫庭筠的開山作用,但衍為流派,風行一時,則還有它更深刻的社會政治和文學原因。晚唐時局動蕩,五代西蜀苟安,君臣醉生夢死,狎妓宴飲,耽於聲色犬馬。花間詞正是這種頹靡世風的產物,這時的文人把審美情趣由社會人生轉向歌舞宴樂,專以深細婉曲的筆調,濃重豔麗的色彩寫宮能感受、內心體驗。《花間集》中成就比較高的有溫庭筠、韋莊、韓偓等人。
[HTH][國學故事][HT]
一天,令狐渙在家裏宴會,韓偓也請來參家。席間,令狐渙又喚出一群歌舞樂伎,讓她們唱曲彈弦助興。其中,有一個女子紅衣白裙,手抱琵芭,為大家唱琵芭行,聲音甜美,讓韓偓沉醉在其中,連飲酒作詩都忘了。
令狐渙見他這樣,就輕輕的叫了一聲,可是韓偓沒有反應,再喊一聲,還是沒有半點反應。令狐渙樂了,惡大叫一聲:“韓偓!該你做詩了!大家都嚇了一跳,紛紛朝這邊望過來。韓偓正在浮想聯翩,猛地聽到令狐渙叫自己作詩,驚嚇得酒杯都差點掉到地上。令狐渙忍不住笑出聲來,眾人也是轟堂大笑。
韓偓回過神,馬上即興作詩:嫋娜腰肢淡薄妝,六朝宮樣窄衣裳。著詞但見櫻桃破,飛盞遙聞豆蔻香。春惱情懷身覺瘦,酒添顏色粉光生。此時不敢分明道,風月應知暗斷腸。座中賓客聽到韓即興吟出的這首詩,言情而文雅,都高聲叫好! 很快這首詩就傳遍長安。
[BT2]無能亡國主,有才美詞人
[HTH][國學常識][HT]
李煜字重光,他工書,善畫,洞曉音律,具有多方麵文藝才能。當九六一年他繼中主即位的時候,宋已代周建國,南唐形勢更岌岌可危。他在對宋委曲求全中過了十幾年苟且偷安的生活,還縱情聲色,侈陳遊宴。南唐為宋所滅後,他被俘到汴京,過著囚徒生活,後來被宋太宗派人毒死。李煜從南唐國主降為囚徒的巨大變化,影響了他的創作,使他前後期的詞呈現出不同的風貌。他前期的詞主要是寫他對宮庭豪華生活的迷戀,具有濃厚的花間詞風。亡國後,他的詞風大變,他直接傾瀉自己的深哀與劇痛,象著名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雕闌玉砌應猶在,隻是朱顏改。問君能有許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李煜的詞對宋代詞的發展和豪放派詞家在藝術手法上有影響。
[HTH][國學故事][HT]
李煜從小就與眾不同,尤其是他的長相,豐額駢齒,有一目是重瞳,按照相麵人的說法,他很有富貴相。李煜多才多藝,不僅文章出眾,而且擅長書法和繪畫,造詣也很深。加上他為人厚道,所以備受大家喜愛。按照一般的順序他是沒有機會做皇帝的,但他的五個哥哥都死得很早,所以李煜才被封為吳王,做了太子,成了皇位的繼承人。
李煜的父親病逝,李煜正式繼位。李煜非常信佛,用宮中的錢招募人為僧,金陵的僧人多達萬人。李煜退朝後,就和皇後換上僧人的衣服,誦讀經書。僧人犯了罪,不依法製裁,而是讓他誦佛,然後赦免。北宋皇帝聽說之後,就精選了一名口齒伶俐聰明善辯的少年,南渡去見李後主,和他討論人生和性命之說,李後主信以為真,以為是難得的真佛出世,從此就很少注重治國安邦以及邊防守衛了,而是整天念佛。
李煜對於軍事不感興趣,朝臣林仁肇表示願意領兵幾萬人北上,收複舊地。北方的後周他不敢與之交戰,就連東邊比較弱的吳越他也不敢碰,沿江巡檢盧絳曾經對他說:“吳越是我們的仇敵,將來肯定會和宋朝一道攻擊我們,做其幫凶,我們應當先下手滅掉他,免去後患。”李煜卻說:“對待鄰國,怎麼能輕舉妄動,發兵攻擊呢?”盧絳說:“臣請陛下以屬地反叛為名先予以聲討,然後向吳越乞求援兵,等他們的援兵到了,陛下就發兵阻擋,臣再領兵悄然前去偷襲,就能一舉滅掉吳越。”李煜根本就聽不進去。在北宋滅掉南漢後,李煜上表給宋太祖,改唐國主為江南國主,然後又自己把政權降格。
李煜雖然不喜歡大修武備,不北伐,但詞的成就卻很大。他喜歡的大臣馮延巳也擅長添詞,君臣之間常常一起切磋技藝。他治國不能勵精圖治,隻談詩文也是枉然。公元974年秋,趙匡胤派使者來請李煜去開封。李煜推說有病,沒有去。這年冬天,趙匡胤的軍隊就渡過長江,將金陵包圍了。前線將士拚死抵抗的時候,李煜還在宮中填了一首詞《臨江仙》:櫻桃落盡春歸去,蝶翻輕粉雙飛,子規啼月小樓西,玉鉤羅幕煙垂。別巷寂寥人散後,望殘煙草低迷。爐香閑嫋鳳凰兒,空持羅帶,回首恨依依。 這首詞填完不久,宋軍就攻陷了金陵,李煜做了北宋的俘虜。後來被押送到了北宋首都開封。因為李煜曾經對宋稱臣,所以趙匡胤沒有殺他,而是封了他一個違命侯。
[BT2]蘇舜欽以漢書佐酒
[HTH][國學常識][HT]
蘇舜欽,字子美,梓州銅山(四川中江)人。他年輕時即不顧流俗恥笑,和穆修一起提倡古文,比尹洙、歐陽修等開始作古文都早。他作過縣令、大理評事等小官,後來被誣陷,仕途終止,以寫詩歌抒發憤悶。蘇舜欽以詩和梅堯臣齊名,時稱蘇梅。蘇舜欽的詩風粗獷豪邁,他的詩指陳時弊,則直截痛快,略無隱諱,如《城南感懷呈永叔》。蘇舜欽的詩,由於他的豪情壯誌和憤慨不平,以感情奔放、直率自然見長;但語句不夠精煉,缺乏含蓄和韻味。
[HTH][國學故事][HT]
宋代詩人蘇舜性格豪放不羈,並且喜歡喝酒。一次,在他的嶽父祁國公杜祁家,每天晚上讀書時,要以飲一鬥酒為限度。杜祁深深地為這件事而感到疑惑,便讓仆人在夜裏去偷偷地觀察他。仆人聽到子美在讀《漢書·張良傳》,在子美讀到張良與刺客狙擊秦始皇,結果誤中了秦始皇隨從的車時,就猛地拍了一下手掌說:“可惜呀,沒有擊中他!”然後就滿滿地喝了一大杯酒。
他又讀到張良說:“自從臣下起於下邳,與皇上您相彙聚於陳留這個地方,這是上天將臣下我送給皇帝您啊。”子美又拍著桌子說:“君臣相知相遇,這件事它怎麼就難到這種地步啊!”又舉起酒杯喝了一大杯。杜祁聽到仆人說的這些事,大笑說:“有這樣的下酒物,一鬥酒不算多啊。”
[BT2]井水飲處遍唱柳永詞
[HTH][國學常識][HT]
柳永原名三變,字耆卿,崇安(福建崇安)人。他少年時到汴京應試,由於擅長詞曲,熟悉了許多歌妓,並替她們填詞作曲,表現了一種浪子作風。當時有人在仁宗麵前舉薦他,仁宗批了四個字說:“且去填詞”。 柳永是北宋第一個專力寫詞的作家,他的《樂章集》傳詞將近二百首。其中部分歌詞寫出北宋汴京的繁榮;還有一部分是描寫妓女的詞,比較集中地表現了柳永的狂蕩生活和浪子作風。而江湖流落的感受也是柳詞的重要內容,這方麵的代表作為《雨霖鈴》,其詞為:寒蟬淒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都門帳飲無緒,方留戀處,蘭舟催發。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咽。念去去千裏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此去經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柳永的詞多用口語,這對後來說唱文學和戲曲作家在曲辭的創作上有影響。他的詞在宋元時期流傳最廣,相傳當時“凡有井水飲處,即能歌柳詞”。
[HTH][國學故事][HT]
北宋仁宗時,有位名妓謝玉英,色佳才秀,最愛唱柳永的詞。柳永才高氣傲,惱了仁宗,不得重用,中科舉而隻得個餘杭縣宰。途經江州,照例浪流妓家,結識謝玉英,見其書房有一冊“柳七新詞”,都是她用小楷抄錄的,因而與她一見知心。臨別時,柳永寫新詞表示永不變心,謝玉英則發誓從此閉門謝客專門等待他。
柳永在餘杭任上三年,又結識了許多江浙名妓,但未忘記謝玉英。任滿回京,到江州與她相會。不想玉英又接新客,陪人喝酒去了。柳永十分惆悵,在花牆上賦詞一首,會議三年前兩人恩愛的光景,又表示今日失約之不快的心情。謝玉英回來見到柳永詞,歎他果然是多情才子,自愧未守前盟,就賣掉家私趕往東京尋柳永。幾經周折,謝玉英在東京名妓陳師師家找到了柳永。久別重逢,種種情懷難以訴說,兩人再修前好。
後來,柳永出言不遜,得罪朝官,仁宗罷了他屯田員外郎。從此,他改名柳三變,專出入名妓花樓,衣食都由名妓們供給,都求他賜一詞以抬高身價。柳永盡情放浪多年,身心俱傷,死在名妓趙香香家。他既無家室,也無財產,死後無人過問。謝玉英、陳師師一班名妓念他的才學和情癡,湊一筆錢為他安葬。謝玉英曾與他擬為夫妻,為他戴重孝,眾妓都為他戴孝守喪。出殯之時,東京滿城妓女都來了,滿城一片哀聲。謝玉英痛思柳郎,哀傷過度,兩個月後便死去,被葬於柳永墓旁
[BT2]文壇巨子蘇東坡
[HTH][國學常識][HT]
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四川眉山人。他出身於一個有文化修養的家庭,父親蘇洵早有文名,母親能教他讀《漢書》。由於家庭的教育,前輩的熏陶,以及他自己的刻苦學習,青年時期的蘇軾就具有廣博的曆史文化知識和多方麵的藝術才能,為歐陽修、梅堯臣等所稱許。歐陽修死後,蘇軾成為了主持北宋文壇的領袖人物。他的詩內容廣闊,風格多樣,而以豪放為主,筆力縱橫,窮極變幻。蘇軾的詞在我國詞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他開創了與婉約派並立的豪放詞派,擴大了詞的題材,豐富了詞的意境,衝破了詩莊詞媚的界限,對詞的革新和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他的名作有《念奴嬌》、《水調歌頭》等,與辛棄疾並稱“蘇辛”。蘇軾在詩、文、詞、書、畫等方麵,均取得了在登峰造極的成就,他是中國曆史上少有的文學和藝術天才。
[HTH][國學故事][HT]
蘇軾到京師去科考,有幾個自負的文人看不起他,決定備下酒菜請蘇軾赴宴戲弄他。蘇軾接邀後欣然前往。入席尚未動筷子,一人提議行酒令,酒令內容必須要引用曆史人物和事件,這樣就能獨吃一盤菜,其餘幾個人都叫好同意。年紀較長的說:“薑子牙渭水釣魚!”說完捧走了一盤魚。“秦叔寶長安賣馬,”第二個人端走了馬肉。“蘇子卿貝湖牧羊,”第三個人拿走了羊肉。“張翼德涿縣賣肉,”第四個人伸手把肉拿了過來。“關雲長荊州刮骨,”第五人拿走了排骨。五個舉人興高采烈的正準備邊吃邊嘲笑蘇軾時,蘇軾吟道:“秦始皇並吞六國!”說完把幾盤菜全部端到自己麵前,微笑著說:“諸位多謝了!”
當時科考的主審官是大名鼎鼎的文學名家歐陽修。他在審批卷子的時候被蘇軾華麗絕讚的文風所傾倒。所以歐陽修雖然很想點選這篇文章為第一,但他覺得此文很像門生曾鞏所寫,怕落人口實,所以最後評了第二。一直到發榜的時候,歐陽修才知道文章作者是蘇軾。在知道真實情況後歐陽修後悔不已,但是蘇軾卻一點也不計較,他大方氣度和出眾才華讓歐陽修讚歎不已:“這樣的青年才俊,真是該讓他出榜於人多的地方啊!”隨後,他正式收蘇軾為弟子。
[BT2]婉約派男掌門
[HTH][國學常識][HT]
秦觀,字少遊,揚州高郵(江蘇高郵)人。哲宗元右初,因蘇軾的推薦,除太學博士,兼國史院編修官。紹聖初,新黨執政,他連遭貶斥,死於藤州。秦觀詞帶有濃厚的感傷情調,他善於通過淒迷的景色、宛轉的語調表達感傷的情緒,是秦觀詞的藝術特征。秦觀詞的感傷情調既容易引起封建社會一些懷才不遇的文士的共鳴,詞的藝術成就又較高,因此他向來被認為婉約派的代表作家。他對後來的詞人,從周邦彥、李清照直到清代的納蘭容若等,都有顯著的影響。
[HTH][國學故事][HT]
蘇小妹精通詩詞歌賦,而且聯對、針線女紅無一不精。她成年後,父親和哥哥都為她的婚姻問題著急。很巧,蘇軾與秦觀相遇了。秦觀入京,被蘇軾推薦到大學任博士,兼國史院編修。此後他和蘇東坡的關係密切,情同師友,秦觀也就經常出入蘇家。長此以往,秦觀慢慢地引起了蘇小妹的注意,那她在哥哥那裏看了秦少遊的詩文,不由的連聲讚歎。蘇家人逐心裏有數,便設法促成這段婚姻。很快,黃庭堅做媒,秦觀與蘇小妹的婚事很快就定下來了。
新婚之夜,機靈古怪的蘇小妹卻別出心裁,要新郎解答開她出的詩謎才準許進入洞房。第個詩謎是:銅鐵投烘冶,縷蟻上粉牆;陰陽無二義,天地我中央。秦少遊略加思考,就回答說這個答案是 “化緣道人”。蘇小妹很快又寫了首詩謎,並聲明全詩打四位曆史人物,必須一一注明謎底。詩謎是:強爺勝祖有施為,鑿壁偷光夜讀書;絲縷縫線常憶母,老翁終日倚門閭。秦觀想:第一句強爺勝祖是孫權,第二句鑿壁偷光的是孔明,第三句由絲縷縫線想到“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自然就是“子思”,第四句老翁整天倚依門閭,自然是望,那就是大公望。這次,秦少遊又順利過關了。很快,最後一道難題被從閨房的的門縫塞了出來,秦觀拿在手上一看,隻見上麵寫道:“雙手推開窗前月,月明星稀,今夜斷然不雨”。蘇軾在旁看了,暗暗發笑,伸出一個指頭,指著“雨”字,秦少觀心領神會,立馬答出:“一石擊破水中天,天高氣爽,明朝一定成霜”。紙條一遞進去,房門就開,蘇小妹含笑地站在門邊,請秦觀進洞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