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孺子可教
成語意思
小孩子是可以教誨的,後形容年輕人有出息,可以造就。
近義詞:尊師重教、程門度雪
反義詞:恨鐵不成鋼
有一天,張良來到下邳附近的圯水橋上散步,在橋上遇到一個穿褐色衣服的老人。那老人的一隻鞋掉在橋下,看到張良走來,便叫道:“喂!小夥子!你替我去把鞋揀起來!”張良心中很不痛快,但他看到對方年紀很老,便下橋把鞋撿了起來。那老人見了,又對張良說:“來!給我穿上!”張良很不高興,但轉念想到鞋都拾起來,又何必計較,便恭敬地替老人穿上鞋。老人站起身說:“你這小夥子很有出息,值得我指教。五天後的早上,請到橋上來見我。”張良聽了,連忙答應。五天後,在橋上老人給了張良一部《太公兵法》。
後來,張良研讀《太公兵法》很有成效,成了漢高祖劉邦手下的重要謀士,為劉邦建立漢朝立下了汗馬功勞。
孺子可教———香茗很快就學會啦,真是孺子可教啊。
孺子可教:
手不釋卷
成語意思
書本不離手。形容勤奮好學.
近義詞:學而不厭、愛不釋手、孜孜不倦
反義詞:不學無術
三國時代,東吳有一員大將名叫呂蒙字子明。驍勇善戰,卻苦於缺少文化,不能把戰例經驗總結寫下來。
有一次孫權勸說呂蒙讀書。
呂蒙推托說:”軍隊裏的事情又多又雜,恐怕沒時間讀書啊!”
孫權說:“並不是要你去學問研究,隻是要你翻閱一些古書,從中得到一些啟發罷了。你可以讀些《孫子》、《六韜》、《左傳)、《史記》等兵法書和曆史書,這些書對於以後帶兵打仗很有好處的。”
停了一會,孫權又說:“時間嘛,要自己去擠出來。從前漢光武帝在行軍作戰的緊張關頭,手裏還總是拿著一本書不肯放下來呢!你們年輕人更應該勉勵自己多讀點書。”
呂蒙聽了孫權的話,回去便開始讀書學習,並堅持不懈。
手不釋卷———明明是個酷愛讀書的孩子,經常手不釋卷,所以寫起文章來洋洋灑灑,頗具文采。
手不釋卷:
士別三日
成語意思
指分開沒有多久,別人已有進步,當另眼相看。
近義詞:一日千裏
反義詞:一成不變
三國時代東吳的呂蒙,可說是一個博學多才的人,周瑜死後,他繼任東吳的都督。設計擊敗了蜀漢的關羽,派部將潘璋把關羽殺死後,不久他也死去。
呂蒙本隻是一個粗識文字的軍人,沒有什麼學識。魯肅見了他,覺得沒有什麼可取的地方,後來,呂蒙在孫權的勸說下發奮讀書,魯肅再遇見他時,發現他和從前完全不同,踉他談起軍事問題來,顯得很有知識,使魯肅覺得很驚異。便笑著對位開玩笑說:“現在,你的學識這麼好,既英勇,又有計謀,再也不是以前的阿蒙了。”呂蒙答道:“人別後三天,就該另眼看待呀!”呂蒙的話,原文是“士別三日,刮目相待。”後來的人,便用“士別三日”這句話,來稱讚人離開後不久,進步很快的意思。
士別三日———小明原本成績平平,再最後一年的努力用功,終於考上大學,真是「士別三日」,令人刮目相看啊!
士別三日:
死不旋踵
成語意思
比喻不畏艱險,堅決向前。亦比喻極短時間內即死去。
近義詞:流言蜚語、人言藉藉
反義詞:有口皆碑、口碑載道
東漢桓帝的時候,司隸校尉李膺為官嚴厲,反對宦官專權。當時,深受漢桓帝信用的宦官張讓的弟弟野王縣令張朔橫行霸道,貪婪殘暴殺害懷孕婦女。李膺知道後親自率領一批人,搜捕張朔,並立即將他斬首。
張讓得知張朔被處決,馬上到一向寵幸自己的桓帝那裏去訴冤。桓帝非常生氣,下沼命李膺上殿親自詢問這件事。李膺理直氣壯地回答道:“從前,晉文公就在天子身邊逮住衛成公,並將他押送到周的京城去,《春秋》肯定了他這種做法。今天臣到任已有十天,隻擔心辦事不力而獲罪,卻沒有想到犯的竟是辦事大急太快的罪。好,臣已經知道自己的罪責。但即使把臣殺了,臣也不會旋轉腳跟後退。”桓帝聽了就不再問責,李膺因此沒有受到懲罰。
死不旋踵———他們死不旋踵也不忘自己的使命。
死不旋踵:
師出無名
成語意思
意思是指出兵沒有正當的理由,也泛指行事沒有正當的理由。
近義詞:平白無故
反義詞:名正言順、師出有名
公元前206年,秦朝滅亡,項羽率大軍隨劉邦之後進入鹹陽,殺了秦朝的降王子嬰。接著,他派人向他所擁立的楚懷王稟報了入秦的情況,懷王表示先入鹹陽的為秦王。項羽倚仗自己兵馬強大,所以自封為西楚霸王;而將劉邦封為漢王。還給了楚懷王一個徒有虛名的尊號———義帝。但不久,又暗中指使人把義帝殺死。
項羽的這些舉動,引起了諸侯王的強烈不滿。漢王劉邦領兵到了洛陽,董公對劉邦說:“我聽說順德的昌盛,逆德的滅亡。沒有正當理由,做大事就不能成功。項羽殺了他的義帝,為天下人所怨。您乘此率軍征伐,四海之內都會仰慕你的德行。這樣,您就同從前的周武王討伐殷紂王一樣,興的是仁義之師。”從此,劉邦與項羽進行了四年的楚漢戰爭。
師出無名———許多師出無名的收費項目,都是國家明令禁止的。
師出無名:
三寸之舌
成語意思
形容口才極好,具有能說會辯的口才。
近義詞:甜言蜜語、巧舌如簧、能說會道
反義詞:辭不達意、笨口拙舌
三國時,劉備被曹操打敗後退守江夏。曹操率大軍到赤壁,劉備與孫權危在旦夕,而東吳大多數官員主張向曹操投降。在此情勢下,劉備若想聯合東吳抵抗曹操,隻有說服東吳抵抗曹操。這個重任就交給諸葛亮了。
諸葛亮到東吳後,見東吳張昭、顧雍等一班文武二十多人,諸葛亮以其超人的膽識同東吳群儒展開舌戰,憑借三寸不爛之舌使對手一個個皆成“口”下敗將,在魯肅、周瑜的幫戰下,並最終說服了孫權,使孫劉聯盟共抗曹操的局麵得以形成。
此後,在大都督周瑜的率領下贏得了赤壁之戰的勝利。奠定了魏、蜀、吳三國分天下的局麵。
三寸之舌———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強於百萬之師。
三寸之舌:
水滴石穿
成語意思
水一直下滴,時間長了能把石頭滴穿。也比喻隻要有恒心,不斷努力,事情就一定能成功。
近義詞:磨杵成針、繩鋸木斷
反義詞:虎頭蛇尾
從前有個叫張乖崖的人,在錢陽擔任縣令。當時,社會上存有軍卒淩辱將帥、小吏侵犯長官的風氣。張乖崖想找個機會嚴懲這種行為。
一天,他在衙門周圍巡行,發現一個偷了一文錢的小吏從府庫中慌慌張張的出來。張乖崖將小吏押回大堂,下令拷打。小吏不服,怒氣衝衝地說:“一個錢有什麼了不起,你就這樣拷打我?你也隻能打我,難道還能殺我!”。
張乖崖見小吏敢這樣頂撞他,就毫不猶豫地拿起朱筆判道:“一日偷一錢,千日偷千錢,時間長了,繩子能鋸斷木頭,水能滴穿石頭。”
判決完畢,張乖崖把筆一扔,手提寶劍,親自斬了小吏。
水滴石穿———要讓一個不懂文學的人寫出讓人們還看得下去的文章,還真是水滴石穿,非一日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