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1 / 3)

第2章

王句句

宮詞

南風吹斷《采菱歌》,夜雨新添太液波。

水殿雲房三十六,不知何處月明多。



起筆便不同凡響。“南風吹斷《采菱歌》”,寫一個宮中女子,傾耳細聽從宮外傳來句的《采菱歌》聲,直至南風愈吹愈急,歌聲不再傳入。《采菱歌》是詠唱江南采菱少女的美麗和她們的愛情的歌曲。這位宮女的舉止,透露了她對人間愛情生活的向往。一般的《宮詞》,通常表現宮女得不到君王恩寵的怨恨,而本篇中宮女的怨恨,首先是被幽閉深宮,得不到人間的愛情,立意不能不說高出一籌。“吹斷”,實際也是宮女“聽斷”,從側麵寫出宮女的神態,似乎可以看到她深深的憂傷。

二句承“南風”寫“夜雨”,銜接自然。一場夜雨,宮中太液池又添波瀾。聽斷《采菱歌》的宮女,長夜無眠,又聽得淅淅瀝瀝雨點入池的聲音,響個不停。不隻是夜雨給太液池增添了波瀾,《采菱歌》也在宮女的心中增添了波瀾吧?一、二句的綰連,何其巧妙!

寫了池,寫了雨,再寫宮殿時,便用“水殿”(水邊宮殿)、“雲房”(雲霧繚繞的房室)為稱呼。不但字麵與前二句扣得緊,感覺也漂亮。“三十六”是說殿房眾多,遍布宮內。而每一殿每一房,都有她這樣的女子!

雨止了,月亮在雲層中出沒穿行,宮內各處,或明或暗。在這個晚上,哪一座殿房承受了最明亮的月光照耀?換句話說,是哪一個女子,承受了皇帝的寵愛?但總是與她無緣了。這詩筆法很婉轉。四句中,根本沒有出現那位宮女的身影,但每一筆,都是從她的聽覺、視線、感受出發,描繪外在的事物,反過來,讓讀者從這些描繪中,體會到宮女的形象和心理。她的怨恨,又埋藏在她的舉止之中,隱而不露。再加語言清麗,寫景幽美,連接巧妙,讀來餘味無窮。

袁凱

客中除夕

今夕為何夕,他鄉說故鄉。

看人兒女大,為客歲年長。

戎馬無休歇,關山正渺茫。

一杯柏葉酒,未敵淚千行。

這首詩說的是袁凱旅居在外的一個除夕夜的思鄉念家之情。

首句“今夕為何夕”,是化用了鏘經·綢繆》“今夕何夕”句。次句“他鄉說故鄉”,點題“客中”,用了兩個“鄉”字,自是為了與上句相對,不過微覺有些纖巧。其頸聯“戎馬無休歇,關山正渺茫”,是說元末戰亂頻仍,道路梗阻,詩人客居在外,歸計渺茫。尾聯“一杯柏葉酒,未敵淚千行”,柏葉酒是古代一種用柏樹葉浸成的酒,取“鬆柏後凋”之意,專在過年祝壽時飲用。這一聯點題“除夕”,又道出詩人的滿腹苦淚之深,決非一杯苦酒所能澆卻的。以上各句,下語不可謂不準確,表達不可謂不明晰,詩意的起、轉、合也很恰當,不過,這樣的詩句出現在元末,雖有一些反映社會的現實意義,其技巧卻算不得新鮮有趣了。今筆者所深賞的,唯在頷聯“看人兒女大,為客歲年長”二句,這才是詩人的感受獨到之處,道出了一個旅居者的真正傷心處,大可深味。過年了,旅居者誰不思念妻兒、盼望團圓?但詩人此刻,隻能眼睜睜看著別人的兒女長大了、又增了一歲,卻無從知曉自己骨肉的景況,真是眼前跳蕩著別家的歡,心裏翻騰著自家的悲,不是滋味。非但如此,他再進而一想,人家兒女長大之時,不就是自己客鄉羈留之日嗎?這,自己早該想到了,如何這般麻木,直待到了除夕,猛然見到人家兒女長大如許,才惕然驚悟到客居歲月的漫長?!這兩句,言淺,意深,表麵上不動聲色,純然以客觀的態度在說,其實包含了許多辛酸、許多歎息。一個“看”字,似乎用得冷靜,是冷眼旁觀,其實是充滿了壓抑感。但兩句中最可稱道的,則無疑應是“大”、“長”二字。乍一看,這二字有些“無理”,更不免“太俗”、太常見了,似是不假思索就落筆的,無足賞玩。但讀者如果肯像欣賞王維詩一般,“合上書一想”,就會感受到,這二字貌似鈍重,其中卻有極大的包涵,力量異常渾厚,它無心作細碎的具體說明、形容,隻給人一個最籠統、最直接、卻是最易於感覺的印象,如此遣詞,最能顯現詩人此刻滿腹悲哀的所具特征——厚重、深沉、悶塞、難以名狀、也不暇名狀。這兩字,用得其實是再恰當不過,也是“竟再找不出兩個字來”。若換上纖巧字眼,則詩意將隨之變得纖輕,讀者將隻留意佳詞佳句而忽略了詩的主旨,又豈能符合詩人創作的本意?所以,詩人不肯在此瞎賣氣力,而是大巧若拙,自然感人,這正是他功夫老到的地方!一句詩,若能達到其語雖淺而無得易之,始是爐火純青的境界。看來,袁凱對於詩的以本色動人,也是深有領悟的,一首新巧的《白燕詩》,並不足以顯示他的所有才能。

劉崧

玉華山

翠讞千峰合,丹崖一徑通。

樓台上雲氣,草木動天風。

野曠行人外,江平落雁中。

傷心俯城郭,煙雨正冥蒙。

長滿了各種樹木花草的山峰,一片丹紅翠綠,重疊交錯,千峰矗立,令人目不暇給;一條小路,在山崖間迤邐曲折而上——這就是“翠讞”兩在的意境,詩人登山時的所見。登山,從山腳到山頂,一路要經過多少懸崖峭壁,洞壑溪澗,還有廟宇亭台,奇花異草等等,如果是一篇遊記,就可以詳盡無遺地攝入筆底,給人們留下全景式的記錄,但是詩歌的篇幅很短,隻能抓住富有特征性的景物,用精煉的語言表現出來,讓讀者通過想像去補充那畫麵上沒有寫出來的東西。這兩句,就取得了這樣的效果。作者采用對仗句來寫(律詩首聯本來可以不用對仗),使“翠嗽”和“丹崖”互文見義,峰上崖邊,千紅萬綠,色彩繽紛;“千峰”和“一徑”對比鮮明,表現出峰巒的眾多和山路的隘險。登山途中的多少見聞經曆,奇觀異景,便由此可以想見。

由“樓台上雲氣”至“江平落雁中”四句,寫的是作者登上了山頂之後所見到的景物。因為這裏地勢已經相當的高,所以樓台上麵仿佛有了“雲氣”;風也相當的大,花草樹木也就在“天風”中動搖;真有點身在雲中、飄飄欲仙之感了。“野曠”兩句,是遠眺的所見,如果按照科學含義,它不過告訴人們:郊野外有行人,江麵上有飛雁,如此而已。但是文學作品是如此的奇妙,它通過字詞的藝術組合,可以產生出字麵意義以外的韻味。郊野是空“曠”的,江水是“平”靜的;這樣,就給人一種空闊岑寂的感覺(“江”指贛江,玉華山在贛江邊)。在這樣的郊野和江麵上加上一個行人,一隻飛雁,就襯托得郊野和江麵更加空闊岑寂(“落雁”的“落”字不是掉下來的意思,而是指進入某一範圍,這裏指江麵上),因而產生一種“荒荒油雲,寥寥長風”的韻味。孟浩然《宿建德江》雲:“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李白《渡荊門送別》雲:“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此聯意境近之。

最後兩句,作者筆鋒一轉,從描寫景物轉到感歎人事上來。俯視城郭,煙雨迷蒙,這是實景嗎?也許是,也許不是,這都不要緊。從“風雨如晦,雞鳴不已”開始,煙雨之類就是個亂世的象征。劉崧生活於元末明初,元末政治腐敗,農民起義蜂起,江西地區也戰亂頻仍,所以他俯瞰城郭,憂心忡仲,“傷心”兩字,把“煙雨冥蒙”的象征意蘊,明白地揭示了出來。

楊基

長江萬裏圖

我家岷山更西住,正見岷江發源處。

三巴春霽雪初消,百折千回向東去。

江水東流萬裏長,人今漂泊尚他鄉。

煙波草色時牽恨,風雨猿聲欲斷腸。

“我家岷山更西住,正見岷江發源處”,起首兩句點明故鄉的地理位置,詩人原籍蜀中嘉州(今四川省樂山縣),祖仕江左,遂定居吳中。看到畫卷上的萬裏長江,詩人聯想起了位於長江上遊的岷山和岷江,不由得倍感親切,思鄉之情油然而生。這兩句詩自然流出,看似平淡,卻有豐富的內涵,很禁得起咀嚼。兩個“岷”字在同一位置上重複出現,構成特殊的音響效果,宛如一位疲憊的遊子正喋喋不休地向人訴說故鄉的瑣事,為主題的發展起了烘托氣氛的作用。

“三巴春霽雪初消,百折千回向東去”,三、四兩句詩人緊扣畫麵內容,展開了豐富的聯想,江南三月,鶯飛草長,但位於岷山腳下的故鄉,開春時,該是另有一番景象吧?冬天過去了,皚皚白雪在陽光下開始融化,因嚴寒而變得沉默的長江也頓時恢複了活力,水勢猛漲,滾滾東流,景色何等壯觀!

“江水東流萬裏長,人今漂泊尚他鄉”,第三聯起換韻,漸漸切入正題。如果說在前四句裏,詩人還陶醉在故鄉的融融春光之中,那麼,在這一聯裏,卻似乎從夢中突然驚醒,回到了痛苦的現實。詩人由江水東流而聯想起自身的飄伶,銜接得好,也轉換得好。江水奔流萬裏,人亦飄泊萬裏,故鄉的夢從反麵襯出遊子的悲哀,東去的江水,又從正麵映出遊子的無奈,一反一正,說盡了詩人對故鄉的無限思念。

“煙波草色時牽恨,風雨猿聲欲斷腸”,到結尾兩句,詩人的鄉愁愈益濃烈了,浩浩煙波,青青草色,給詩人帶來的隻是滿腔愁思;畫本無聲,詩人卻從中聽出了三映的風聲、雨聲、猿啼聲,正可謂“觸目皆斷腸”。發人深思的是,事實上,詩人生於吳縣(今江蘇省蘇州市),長於吳縣,即使中途回過四川,也不可能有太深的印象,那麼,為什麼在這首詩中他對四川會流露出如此強烈的思念之情呢?無疑,這是一種移情現象。楊基少負詩名,本人也自視甚高,但一生經曆卻頗為坎坷,官場的黑暗,仕途的波折,給他帶來很大壓力,他精神上需要有所寄托。同時,楊基的家族之所以離開蜀中移居江南,是由於大父出仕為官。因此,遠在萬裏之外的蜀中,對楊基來說,便有了特殊的符號意義,與仕途生涯相對立,成了不受官場約束的理想的世外桃源。從這個意義上看,詩人的鄉愁,實質上是他對仕途感到厭倦的曲折反映,他追求寧靜的田園生活,卻又無法掙脫名利的束縛,宦海飄泊,欲罷不能,最終隻能通過對故鄉的思念來宣泄內心的痛苦,從而獲得心理上的平衡。也許,這才是這首思鄉曲的真正詮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