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3 / 3)

秋望

霜後芙蓉落遠洲,雁行初過客登樓。

荒煙平楚蒼茫處,極日江南總是秋。

詩前兩句從題“秋”展開。秋天到了,嚴霜摧逼,芙蓉凋謝,遠處的小洲一派荒涼。一句話,道出了秋天蕭條肅殺的景象,而把“芙蓉洲”這個為人常用的熟詞拆開,嵌入動詞“落”,既點出景色的敗殺,又顯得錯落有致。第二句寫登樓,為下“望”作一襯墊。詩人登上高樓,一行大雁掠過。寫雁既切時序即題“秋”字,而雁是遠離家鄉南徙,自然地引出了遠離家鄉的遊子登樓時的懷鄉之情來,為全詩定格。

後兩句切題“望”,寫登樓所見。眼前大地彌漫著一片煙塵,荒涼淒迷,遠處渾濛蒼茫,樹林已卸下了它的濃綠,失去了生機;盡力遠眺,整個江南籠罩在一派淒涼的秋色之中。絕句的結語貴在有情,有情才能夠鎖住一篇之意,引導人去體會篇外意、句外情。這首詩以“總是秋”三字把自己的感情渾融囫圇地囊括起來,而秋是什麼,詩人沒有講,隻讓大家去體會揣摩,詩的內容便變得厚實豐富起來。再仔細推敲,“秋”是什麼,詩人已經用景物給了人一定的啟示:他極目之處是江南,那荒煙平楚之外,那嘹唳雁飛之處,就是詩人的家鄉,他秋望時所思所想是什麼,“秋”對詩人意味著什麼,讀者又不難尋繹體會出來。

〖BT2-*2〗〖ML〗瞿佑

〖BT3-*2〗〖ML〗師師檀板

千金一曲擅歌場,曾把新腔動帝王。

老大可憐人事改,縷衣檀板過湖湘。

詩歌起首,作者以追憶的口吻,極言這位名妓當年聲噪京師的場麵,“千金一曲”足使讀者想像其得盛寵時,玉喉輕囀,傾吐出的時新曲辭,曾令君王怎樣的為之心動;其姣好的形象,又是何等的光彩照人!然而,歡娛榮寵是不足久恃的,終究將歸於消逝。何況師師的榮衰經曆,與王朝命運結合得至為緊密,從她的動蕩生涯中,人們可以窺見朝代的更迭,上至帝王、下至百姓命運的劇變,因而她這具有傳奇色彩的一生,很能體現這種盛極而衰、榮辱無常的規律。作者一開首寫盛景,正是為了以盛景襯衰景,寫出人生乃至曆史的這種轉折。下麵的詩句意在嗟歎人事之難以逆料,將師師前半生與後半生境遇的遷改,凝聚在南徙途中,由此來加深時過境遷、盛時不再的感歎。天下大亂,師師身著可能以前曾藉以一笑動君王的金縷衣,手持舊日一曲千金時所用的檀板,倉促南下湖湘,詩中雖未詳言此時師師的感懷,也未詳言其當時當地的具體情景,因為她見過世麵,閱人多矣,或許可以盡力抑製住內心的震悚,然而其慌亂狼狽卻是可想而知的。這種慌亂狼狽及離亂之情,足以引起詩人連同後世讀者的同情和感慨。由此,對於作者翻作的新詩,也會投注其深切的情思。

縱覽全詩,情緒的迭宕多姿與沉痛凝重交相浸潤,旺盛的情感內核隱隱燃燒於平易沉著的字句下,很能體現傳統詩歌的中和之美。特別是末句中,讀者恍然目睹一位蒼老得一無餘態可言的歌妓,正奔波於茫茫路途,偶而駐足流連,回首前塵,覺往事似煙如雲,正堪傷心!如此節製的文字,產生的效果卻如此強烈,人物形象又是這般感人,此等佳處,需細細揣摩方能會盡。

淩雲翰

關山雪霽圖

前峰後峰雪模糊,東村西村春有無。

快雪時晴入佳想,況複見此關山圖。

關山迢遞相聯屬,玉潔珠光眩人目。

扶桑飛上金畢逋,暗水流澌度空穀。

野橋行過路三叉,青旗插簷沽酒家。

驅驢倦客得少憩,悵望遠道還谘嗟。

詩翁好事常起早,天寒隻恐梅花老。

柴門時有故人來,階下白雲須用掃。

此圖一日落塵寰,筆法依希荊與關。

人生遠遊固雲樂,何似在家長看山。

我本識字耕夫耳,占祥便作豐年喜。

田園歸隱會有時,麥飯飽餐茅屋底。

金詩可分三層意思。

前四句為第一層,描寫眼前的雪景,點明題目。一二句用“前峰後峰”“東村西村”交待了空間,“春有無”又點明時間,“雪模糊”描繪了背景。考察作者的行蹤似沒有去過塞外邊關,大多數時間隱居於浙江的石湖。江南大雪不多,且下雪的情景與塞北大不相同。“雪模糊”就是江南雪的特點,雪花迷離、輕柔,看上去模糊,感覺起來也模糊,落在地上也模糊。“模糊”二字形象準確,寫出了江南春雪的濕潤溫柔。這兩句詩對仗整齊、節奏明快,十四個字全用平聲,造成一種輕鬆喜悅的調子,很自然地引出第三句的“入佳想”。“快雪”是陣雪,來得急,去得也快。“入”字神妙,活畫出一個心地純淨、富於幻想,容易沉醉者的神情。那麼詩人有什麼“佳想”呢?暫不回答,設一懸念,埋一伏筆,筆鋒宕開寫“見此關山圖”,點明題目,承上啟下。

中間的十六句為第二層,描繪《關山雪霽圖》。前四句總寫。關山,泛指邊塞上形勢險要的山脈。迢遞,高峻綿遠。關山蜿蜒聯綿,層疊相屬,雪晴之後,陽光照射,潔白無暇,猶如珠玉,雪光反射,眩人眼目。詩人用“玉潔珠光”形容關山雪霽後的景象,抓住了關山雪的特點。關山天氣苦寒,雪落下後就凍結成塊,似雪似冰;邊塞日光充足,天空朗淨,雪光日光交映,熠熠生輝。“眩人目”一下子讓讀者越過詩、畫而親臨雪霽實景之中。第三句寫關山雪景中的植物、生物。“扶桑”作為植物有兩解,一為木槿的一種,一為傳說中的神木。金畢逋,畢逋是烏鴉的別名,但宋代楊萬裏的《羲娥謠》:“羲和夢破欲啟行,紫金畢逋啼一聲,”顯然金畢逋是一種神鳥。這樣看來,扶桑也應是神木。那麼關山上的樹木和飛鳥究竟是什麼,我們不必追究,詩人看到這“玉潔珠光”的景觀,想像這一定是仙境,便覺得那木定是神木,那鳥定是金畢逋。“飛上”二字,把木和烏聯係在一起,使畫麵有了動感。第四句寫關山的水聲。關山的水先聲奪人卻不見其形,但這聲決非排空激穀之聲,而是悠揚汩汩而來的“流澌”聲。既是題畫,何來水聲?不見水聲,怎知有水?下文有“野橋”作了暗示。這四句描寫關山的形勢、色彩、動態、聲響,詩人完全進入畫境之中,不是在寫畫,而是描寫畫中之景。

“野橋”四句描寫《關山雪霽圖》中的“倦客”。詩人描述了這樣一幅景象:空曠的山野裏有一小橋,走過小橋是三叉路口,三條山徑蜿蜒而去,該向哪兒去呢?不遠處有一酒家,酒望子迎客招搖。酒家的門口拴著一頭驢子,它的主人飲酒用餐,略解旅途勞頓後翹首張望前程,不由的犯愁歎息。這幅畫麵自然純樸,寧靜單純,前兩句是靜態的物象,後兩句“倦客”的出現給這畫麵加入了不少情節。毛驢是古代文人遊山玩水常用的交通工具,它個小健步,善行山路,幾乎成了愛好山水的文人雅士們的伴旅。畫麵中的“驅驢倦客”亦屬此類,此人遠遊而來,過橋——少憩——悵望——谘嗟,這幅靜態的畫生動起來,活動起來了。“詩翁”四句寫《關山雪霽圖》中的另一個人物“詩翁”。四句一句一事,“詩翁”的高情雅趣躍然紙上。第一句寫詩翁的生活習性,領帶以下三句。第二句寫詩翁尋訪梅花,詩人不直寫,從詩翁的心理“隻恐”寫,詩翁的活動已在不言中。第三句寫詩翁不隻出訪梅花,還不時有故人來。既是故人,當然是情投意合,常和詩翁切蹉詩藝,飲酒唱和。第四句是神來之筆。詩翁居於深山,夜裏下雪,早晨自然要清掃門徑,而階下門前白雲繚繞,雲雪混一,詩翁是在掃雪,也是在掃雲,在詩翁看來是在掃雪,而在觀者看來則是在掃雲,詩翁掃雲,真是絕妙的構思,絕妙的詩句。如果說訪梅花,有故人是詩翁的常趣,而“階下白雲須用掃”則是高趣。

“此圖”四句,詩人從圖畫的情景中跳出來,評論畫技,抒寫自己感悟到的道理,總結第二層。“此圖一日落塵寰,筆法依希荊與關”,塵寰,塵世。荊與關,指五代時兩個著名的山水畫家,荊浩、關全。前一句用一“落”字,可見詩人認為這幅圖是上上之作。它時間上經曆了兩宋、元朝數百年,從筆法上依稀可辨認出荊浩、關仝一流的作品,真堪稱作仙物、奇寶。後兩句詩人從畫中的“倦客”詩翁”生發議論:“人生遠遊固雲樂,何似在家長看山,”“遠遊”與上文的“遠道”呼應,點明“倦客”是一個遠道而來還將遠道而去的旅遊者。“在家”與詩翁的“柴門”相呼應,點明詩翁是一隱居深山的高人,兩者比較,後者自然高出前者。詩人認為遠遊者固然樂,但不過浮光掠影,隻得山之皮毛,而不得山之神髓。不能像詩翁那樣“長看山”。詩人用“長”而不用”常”,表現出一種對自然的陶醉、和自然的物我合一。

最後四句是第三層,寫自己的誌趣。詩人稱自己是“識字耕夫”,可見是陶淵明一流的人物。占祥,本意是指卜了好卦,詩中是說兆頭不錯。什麼好兆頭呢?正是第一層中描寫的春雪。瑞雪兆豐年,詩人感到豐年有望,為此而“入佳想”,而“喜”,與陶淵明“不言春作苦,常恐負所懷”,“相見無雜言,但道桑麻長”異代同聲,是真正“識字耕夫”的心理願望。最後兩句“田園歸隱會有時,麥飯飽餐茅屋低”終於千回百轉,點明“佳想”、歸隱田居正當時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