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2 / 3)

頸聯將韓信一生中的“幸”與“不幸”作對比:“畢竟封候符蒯徹,幾曾握手到陳豨?“蒯徹”:範陽(今河北省定興縣)人,《史記》、《漢書》為避漢武帝劉徹諱,均作蒯通。他曾經對韓信說:“相君之麵,不過封候,又危又安。相君之背,貴乃不可言(說韓信的背相貴至不可限量)。”(《史記·淮陰候列傳》)“畢竟”句言韓信之“幸”是故作曠達之語,相形之下,“幾曾”句言韓信之“不幸”倍感淒惋。“幾曾”:何曾,即不致如此。“握手到陳稀”:據《史記·淮陰候列傳》說:“陳稀(宛朐人。宛朐,漢所置縣,故城在今山東省菏澤縣西南)拜為钜鹿守,辭於淮陰候(韓信),淮陰候挈(拉著)其手,辟左右與之步於庭”。後來陳稀謀反,呂後認為韓信與陳稀勾結,便斬韓信於長樂宮中的懸鍾之室。對此,詩人以“幾曾”句大聲反問,對於製造韓信冤案者的怨憤之情溢於言表。

尾聯側重於韓信廟、劉邦墓氛圍的對比:“英魂漫灑荒山淚,秋草長陵久落暉。一出句寫韓信廟的氛圍,對句寫劉邦墓的氛圍。“長陵”:漢高祖劉邦的陵墓,在今陝西省鹹陽市東北。而韓信廟在山西省靈石縣南韓候嶺上。兩地遠隔,遙相對比:韓信廟英魂不屈,其時時刻刻鳴冤叫屈的淚水,和絡繹不絕的拜廟悼念者同情的淚水漫灑在荒山之上;而劉邦墓卻被後人冷落,久久地沉沒在荒草之中,隱藏在夕陽的餘暉之下。一為人們關注的熱點,一為人們久久冷落。在這一冷一熱氛圍的對比之中,可見出韓信與劉邦在人們心中的曆史地位。前三聯均為敘事或議論,唯有尾聯純為寫景,將愛憎之情化為具體的景象,貼切生動,意味更長。

這首詠史詩不僅為韓信翻案鳴冤,而且以形象說理。這個理,借用韓信自己的話來說,就是“狡兔死,良狗亨(烹);高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見《史記·淮陰候列傳》)值得注意的是,《題韓信廟》這支鳴冤曲出現在明代中葉,聯係到當時不少帝王雄猜、迭興冤案的曆史事實,更發人深思。

楊慎

出郊

高田如樓梯,平田如棋局。

白鷺忽飛來,點破秧針綠。

全詩用極其淺顯而流暢的語言,捕捉了西南山鄉水田的典型的春色意象:在一坡坡修整得非常精致的梯田旁,有一片片棋盤般的平整的水田,猶如一望無際的綠色地毯。偶爾有白鷺飛來止息,點破如針芒般的綠色秧田,留下潔白的身影。從藝術表現手法來看,此詩看似信手寫來,其實獨具匠心。全詩以郊外踏青者的目光為描寫的觸角,先由仰視和俯視描繪了從遠處到近處的鬱鬱蔥蔥的秧苗所染出來的濃濃的春色,從而凸現了南方山鄉水田的靜態的春光。緊接著,目光隨突然掠來的白鷺而轉移,在被“點破”的“秧針綠”的特寫鏡頭上定格,由靜而動,再配之以色彩的強烈對比(鷺之白與秧之綠),這就使得嘎然而止的詩篇更富有自然的情趣。顯然,這樣的情趣又是與全詩所讚美的南方山鄉水田的生機盎然的氣息渾為一體的。這令人想起宋代楊萬裏的“誠齋體”。楊萬裏以描寫自然風光取景新穎生動見長,特別強調“活法”,善於速寫自然景物的美妙瞬間,這首詩的後二句,頗得此中三昧,可謂與楊萬裏不謀而合。

黃峨

又寄升庵

懶把音書寄日邊,別離經歲又經年。

郎君自是無歸計,何處青山不杜鵑。

“懶把音書寄日邊”,開頭一個“懶”字,似乎有悖常理,詩題“又寄升庵”,信是自己寫的,又說“懶”得發出,不是前後矛盾嗎?然而詩歌本是語言的藝術,作法講究曲折,用意貴在含蓄,而忌淺顯直露,次句“別離經歲又經年”便作了一點注腳。蓋因別時太久,年年歲歲,了無歸期,其間,雖鴻雁頻頻傳書,但佳訊久盼不至,這種情況下,思婦的灰心情緒、矛盾狀態是自然而然的:不寫信不放心,寫了信又得不到好回音,反過來,或許又添些新的傷感。詩人在這首姊妹篇——前一首《寄升庵》中寫道:“日歸日歸愁歲暮,其雨其雨怨朝陽”,化用《詩經》中句子,表達了怨愁和失望的心情。因此,當頭著一“懶”字,既刻畫了寄信人慵懶不爽的精神狀態,又反映了長期思夫望夫的痛楚,並奠定了全詩纏綿悲惻的基調,可謂一石三鳥,足見詩人擇詞煉字的功夫。前人論述七絕作法,多指出第三句是關鍵,被叫做“轉捩”或“轉舵”的第三句,起著承上啟下,活絡全篇的作用,此詩便注意了這一特點,第三句“郎君自是無歸計”,承上而轉以輕鬆的口吻,似乎在說:對方不能回來既成事實,“自是”無法可想,就索興聽任自然吧。然表麵的豁達畢竟掩蓋不了內心的真情,第三句一筆宕開後,末句“何處青山不杜鵑”又合乎邏輯地收起,歸結到詩人的思念上,並將這種深情推向了極致:自己和丈夫“日邊”睽隔,無由訴說心曲,所以特請杜鵑轉告致意,此鳥無處不在,發聲淒苦,又最通人情,那陣陣“不如歸去,不如歸去”的啼鳴,正暗示著女詩人對遠方親人的聲聲呼喚。

薛蕙

泛舟

水口移舟入,煙中載酒行。

諸花藏笑語,沙烏亂歌聲。

晚棹沿流急,春衣逐吹輕。

江南采菱曲,回首重含情。

詩歌一開頭,作者就交待了這是一次放情怡性的“載酒行”。在岸邊輕輕把船劃入水中,在煙雲朦朧中徐徐前行。一個“煙”字,為此次泛舟渲染了一個迷朦的背景,正如“載酒”兩字,為全詩定下一個輕鬆、歡快的調子。緊接著兩句,具體描述了這歡快的場景。水中的小洲布滿野花,其問有歡聲笑語搖曳;沙渚上飛鳥振翅嗚叫,攪亂了飄蕩於水上的歌聲。這裏“藏”與“亂”兩字,用得可謂警精。它或使本來靜止的自然之物,具有一種頑皮的動感,或使人與自然的交融,成為一種不待言說的彼此因應,以至我們無法知道,是歌聲“亂”了本來憩息著的沙鳥,還是鳥聲攪亂了人聲。頸聯言此次泛舟已整整一天,歸返途中,一任水送輕舟,風吹春衫。說流急,是因春天多雨,水勢上漲;說衣輕,也正道出春天節令的特點,且穿著質地輕薄、色彩光鮮的春衫歡遊,其情誌怡悅,神態飛揚,不正可以想見了麼?讀到這裏,一種閑適安恬的感覺已幾乎溢滿心頭。此時,一陣《采菱曲》的悠揚歌聲響起,更增人怡悅之心,流連之意。“回首重含情”一句,既可理解為作者及其友人聽曲起情,流連忘返,也可以為是其歸返途中,遇船女輕奏小曲,顧盼生情的情態。至其格調,都是一樣的安雅、祥和,閑適至於脫盡塵囂。

錢謙益《列朝詩集小傳》說:“君采(作者字)為詩,溫雅麗密,有王孟之風”,並說他“貌臒氣清,行己峻潔,屏居西原,陂魚養花,著書樂道”。讀罷此詩,我們於此當有更深切的了解。

敖英

塞上曲

無定河邊水,寒聲走白沙。受降城上月,暮色隱悲笳。

玉帳旄頭落,金微雁陣斜。幾時征戰息,壯士盡還家。

說起無定河,我們就會想起唐人陳陶的著名絕句《隴西行》:“誓掃匈奴不顧身,五千貂錦喪胡塵。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春閨夢裏人。”這驚心動魄的悲吟在中國曆史上長久地震撼人心。數百年過去了,無定河邊的征戰仍未平息,波浪滔滔,寒風聲聲,自沙滾滾,這就是詩的首聯描寫的景色,雖然是換了人間,但是,古戰場的風光,依舊是那麼淒涼肅殺。頷聯二句在時空上作了較大的轉換。受降城故址在今內蒙古自治區境內,作者突出了受降城上的月亮,因為它是古今征戰曆史存亡的見證,而暮色悲笳則是渲染氣氛,當淒清的號角在邊關的荒野群山中隱隱飄蕩,誰又能說這前四句寫景,不是表達一種憑吊邊關古戰場的曆史悲慨呢?

頸聯二句,作者描寫了邊塞特有的戰爭氣氛,進一步說明了和平的前景遠沒有到來。在這裏,作者通過古人認同的特有景物征兆,含蓄地寫出了兵家氣象。旄頭屬二十八宿中的西方白虎七宿之一,主兵象。旄頭落在戍邊將軍的玉帳前,預示著戰爭將要發生,金微亦是古戰場遺址,據《後漢書·耿弁傳》附,耿夔“將精騎八百出居延塞,直奔北單於廷,於金微山斬閼氏名王以下五千餘級”。這裏的金微雁陣,隻是泛言戰場秋天來臨,暗示草肥馬壯,正好用兵。這二句寫戰爭氣象,構思新穎,意境開闊,疏淡中有兵戰殺伐之氣、鍾鼓金石之聲,可謂是明詩中的佳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