鍾惺
丘長孺將赴遼陽留詩別友,意欲勿生壯惋之餘和以送之
借箸前籌戰守和,較君當局意如何?
豈應但作旁觀者,預擬鐃歌與挽歌。
“借箸前籌戰守和,較君當局意如何?”兩句使餞宴席間的語氣說:讓我用筷子作籌策(古人用以計算的用具,此當指模擬戰陣的器具),來和你較量一下,看看你臨陣當局的本事如何?“戰守和”三字應讀斷,“戰”、“守”是作戰的兩種基本戰術;“和”則是作戰結局的一種,這裏因句有定字的限製,還省略了“勝”、“負”兩種結局。但並不影響懂得“詩法”的讀者理解詩意。既然要較量,就得運用各種戰術,決一雄雌(有時也可能打成平手)。這使讀者聯想起《墨子·非攻》裏描寫的墨子與公輸盤進行的那種模擬戰:“子墨子解帶為城,以牒為械。公輸盤九設攻城之機變,子墨子九距之。公輸盤之攻械盡,子墨子之守圍有餘。一事實上,古代軍營中將帥們是經常進行這種模擬戰的,叫做“運籌帷幄”。詩人這樣寫,似乎是有意識緩和臨別的沉重氣氛,使它變得輕鬆一點。這也符合丘長孺豪爽的性格特征。並不一定真要較個高低。玩笑歸玩笑,事實上他應是相信朋友的能耐的。
“豈應但作旁觀者,預擬鐃歌與挽歌。”這既是承上聯比試運籌之意,說自已雖不赴邊,也不應隻作旁觀者。換言之,即對朋友此行及將來的前途命運,非常關心。“借箸前籌戰守和”,就是這種心情在行動上的表現。它又是照應丘詩“諸君醮筆懸相待,不是鐃歌即挽詩”,說自己一定尊重朋友的意願先就作好鐃歌和挽歌備用!“預擬鐃歌與挽歌”一句十分風趣,對方並沒有“預擬”,隻是請提筆待擬。既然是提筆相待,可見丘長孺自信很快就能在戰鬥中見個分曉;於是詩人幹脆更加迫不及待,先把兩種歌寫好再說。將來不管何種結局,皆可應付裕如。這樣真率無飾,又是投合豪爽者口味的。本來,一般人處在這種情況下,一定要討個吉利,隻說好,不說歹。就寫成“預擬鐃歌豈挽歌”,未必不是豪言壯語。而鍾惺偏偏別出手眼,不忌諱“挽歌”二字。正如壯士臨陣不諱言死一樣,所謂“裹屍馬革英雄事”(張家玉),反而更饒悲壯的氣概。此之謂“不以成敗論英雄”。可以想見,丘長孺讀竟此詩,一定為之浮一大白,並慨然道:“知我者鍾生也!”
王次回
寒詞
從來國色玉光寒,晝視常疑月下看。
況複此宵兼雪月,白衣裳憑赤欄幹。
這是一首著名的詠美人的詩。詩的題目是“寒”,所以全用冷色調。
前兩句以議論入筆,說傾國傾城的美人總是麵容、肌膚潔白光豔,猶如《莊子》所寫的藐姑射仙子,欺霜賽雪,冷豔逼人;即使在白天見到,也會令人懷疑她是置身月下,恍忽覺得她渾身籠罩著一層透明的輕紗。詩隻抓住一點,便把美人的氣質嬌容勾勒出來,足以使人產生無窮的遐思。前兩句“月下看”三主雖是虛寫,但實際已把月夜美人寫活,很難再運重筆,但詩巧妙地以一“況”字領句,更進一步寫月下美人,足見詩人運筆之靈活。詩說,如此迥出人寰的女子,平時已如白璧漢玉,令人不敢平視,更何況今宵雪後月出,她穿著一襲白衣,獨自倚憑在朱紅欄杆旁。如此,她的遺世獨立、一塵不染的清韻豐
曆來寫美人的詩都喜用冰霜雪玉來形容她的潔白,以憑欄沉思來襯托她的清高,特別喜歡把她放到月夜中,描繪一種朦朧美。如李白的名作《清平調》,就這樣形容楊貴妃:“叵非群玉山頭見,會向瑤台月下逢。”“解釋春風無限恨,沉香亭北倚欄杆。”王次回這首詩也是如此。全詩采取了“烘雲托月”的筆法,把中心——美入置入與她同栗清淨潔白的境地中,還別出心裁地讓她穿上白衣,使她仿佛消融在整個銀色世界中。不如此,〖JP2〗詩人還在美人身邊安上一道紅色欄杆,猶如在銀白的布景中加了一道深色框線,顯得格外搶目;這一暖色調的勾勒,不僅起了平衡畫麵的作用,且把美人定格在一個局部中,更突出美人飄飄欲仙的體態。〖JP〗
嚴格地說,詠人詩與詠物詩在作法上沒有大的不同,或直寫,或側筆烘托,這首詩兩者兼顧,流轉飄逸。自從屈原《離騷》以美人香草代指君子後,詠美人的詩多少總帶有寄托,或以美人孤寂遠世隱寓自己的高尚情操,或借美人口抒發自己鬱結胸懷……到齊梁宮體盛行後,文人始用濃麗妖冶的筆墨塗抹出一個個活生生的豔女,其中不少低級趣味之作,用傳統的話來說,就是未達到“《國風》好色而不淫”的標準。王次回這首詩匠心獨運,既描摹了美人的絕世容姿,又體現了她的冰雪操守,表達了詩人對美色的追求中高雅淳正的情操,因此朱彝尊《靜誌居詩話》說他追蹤李商隱、韓偓,緘情不露,造語新柔,“誦之感心嫮目,回腸蕩氣”。
曹學儉
留別金陵
微月斜陽影已低,霜風四起夕淒淒。
烏生兩翼不飛去,隻在白門城上啼。
首二句寫景。寫景本應描寫金陵的景致。金陵為六朝佳勝,明朝陪京,佳麗金粉,富甲天下,不知有多少有特色的景觀令人流連沉迷,而詩人於此已難以留意,他筆下的景色似與金陵無關,那“微月”、“斜陽”、“影低”、“霜風”都不能表現金陵的特征,但合起來又無不是形容金陵的神。初升的微月,一抹斜陽殘輝,低垂的影子,都是一些不成氣候的景象、又被那四起的北風淩逼,這是一幅秋去冬來、日薄西山的景象,給人的感覺就是“夕淒淒”。“微月。從東方寫起,“斜陽”從西方攝景,“影已低”從下麵著眼,造成一種左右上下籠罩天地的暗淡、衰落、抑鬱的情景,“已”字下得十分沉重,說明局麵已成,難以逆轉。“霜風四起”增加了這幅景象的衰颯、蕭瑟。以殘秋晚景來形容明末的局勢,也是當時詩人常用的手法,如錢謙益的《題石崖秋柳小景》寫明王朝的苟延殘喘:“分明一段荒寒景,今日鍾山古石頭。”詩歌中的物象常常是和詩人的深沉意識產生了共鳴,經過詩人過濾,能夠傳達時代征兆和文化的感受才進入詩歌的。明末的局勢北麵建州虎視眈眈,腹地農民起義軍攻州略府,朝廷內部黨爭劇烈,吏治腐敗,整個王朝氣息奄奄,與寒風裹襲的殘秋一樣毫無生機。明朝斜陽殘秋的時代特征給詩人們的創作打上了深深的烙印,即使寫景中也有意無意地流露出來。
末兩句抒情,寫自己對金陵的眷戀。白門,指金陵。這兩句詩用了一個典故,古樂府裏有《烏夜啼》的詩題,多是寫女子聽到烏鴉夜鳴而引起的離愁別緒,後來“烏啼”遂成為渲染離情別緒的意象。詩曰:“烏生兩翼不飛去,隻在白門城上啼”,這裏的“烏啼白門”已不是渲染而已,詩人直以“烏”比自己。“烏生兩翼不飛去”,可見不願離別之情。此時的詩人已年近七十,改朝換代已在隱微感覺之中,此別金陵,也許是永訣,烏在白門城上的哀鳴表達的正是詩人的沉痛之情。這兩句詩還化用了張繼《楓橋夜泊》中“月落烏啼霜滿天”的句子,與第一句的“斜陽”,第二句的“霜風”照應,使四句詩的寫景抒情融為一個畫麵,景語即是情語,情語亦成景語。詩人明為惜別金陵而作,實為明王朝的衰亡唱了一首挽歌。
〖BT2+*2〗〖ML〗李流芳
〖BT3+*2〗〖ML〗白門七夕時將入燕
舊日維舟處,懸情獨柳條。
秋風又京國,客思正江潮。
長路有時到,歡期難再邀。
徘徊望牛女,愁絕向中宵。
首聯“舊日維舟處,懸情獨柳條”,如同一組蒙太奇鏡頭般將讀者引入特定的詩歌情境:長長的柳絲低垂水麵,慢慢地,畫麵上斷斷續續疊印出一對愛侶的幻影,他們蕩槳嬉戲,係舟登岸,深情依依……倏爾,幻象消失了,詩人由忘情的憶想中猛然回過神來,鏡頭定格,唯見那條條柳絲真切地在眼前搖曳飄拂,柔情繾綣,牽動人心。這不由令人記起李白描寫男女歡會的詩句:“君歌《楊叛兒》,妾勸新豐酒。何許最關人?烏啼白門柳。……”(《楊叛兒》)。看來,這裏的“柳條”不僅是寫現成之景,更是點染情調,使一種浸潤著濃濃的離情別緒的氛圍油然彌漫。觸景興懷,當此七夕之夜舊地重遊,追憶昔日的恩愛,感念此時的孤獨,傷感的詩人怎能不思緒萬千,心潮難平?
次聯“秋風又京國,客思正江潮”,緊承首聯更深一層地渲染強化了悲境悲情。“秋風起兮白雲飛,草木黃落兮雁南歸”(劉徹《秋風辭》),秋季,正是遊子懷親、思婦念遠的季節,詩人卻別婦拋雛,獨作異鄉孤旅。秋氣侵人,夜涼如水,牢落無偶,四顧空茫。那對妻子家人的眷戀與思念,那無法排解的憂思和惆悵,一如江潮,伴著陣陣秋風翻騰起落,使抒情主人公陷入了深深的悲哀。
在此基礎上,三聯則直寫作者的人生感慨:“長路有時到,歡期難再遨。”這固然屬於一種理性的生發,但其中包含的底蘊卻十分豐富。李流芳生當明末,為人耿介,不慕權勢,史載:巨閹魏忠賢建生祠,李不往拜,並雲:“拜,一時事;不拜,千古事。”麵對國事日非的現實,感於節序如流、人生易逝,他對於求取仕宦功名實在打不起精神提不起熱情,而向往夫妻團聚、心神平靜的生活境界。後來,詩人果然踐了自己的夙願,“天啟壬戌(1622),抵近郊聞警,賦詩而返,遂絕意進取,誓畢其餘年,讀書養母,刳心學道,以求正定之法”(錢謙益《列朝詩集小傳·丁集》)。此處“長路有時到”一句,既可作抽象的理解——路程再遠亦有抵達之時,同時,“長路”也指具體的入燕之漫漫長途,作者的另一首詩“吳會日已遠,燕台路正長”(《黃河夜泊》)可作參證。詩人即將沿悠悠綿邈的燕台古道踽踽而去,不禁興起何年何月再能相聚的深慨,“歡期難再邀”著一“難”字,強調後會難期,不僅深切地寫出了離人間的隱恨,也為末聯作了充分的鋪墊。
末聯“徘徊望牛女,愁絕向中宵”二句,一麵點扣詩題,同時將對離愁別恨的抒寫推向高潮。牛郎、織女的故事早在漢代就流傳了,然而天上雙星盡管隻有一年一度相聚的機會,卻總是歡會有期,年年重逢,而人間綢繆的夫婦竟然“歡期難再邀”,這該是何等的恨事!此時,“憂愁不能寐”、“出戶獨彷徨”的詩人,舉頭遙望星光燦爛的夜空,不由得更強烈地觸動了那份不見所思的幽怨落寞情懷,回腸九轉、隱忍已久的感情再也無法控製了,隻有—任其縱情發抒流瀉,至於“愁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