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自然
江南樂
初景爛銀浦,溘溘浮鸂鶒。儂情兩搖蕩,持比春江色。江深蓮子齊,水暖鴛鴦棲。不須更相問,家住橫塘西。橫塘連夾浦,曲曲明如許。誰打白蘋開?前溪夜來雨。雨霽上南樓,天高水影浮。出門郎不見,仍蕩采蓮舟。
這篇作品的題目仿擬樂府民歌,內容和風調,也著意向樂府民歌靠攏。
全詩寫一名采蓮少女,在初陽中駕船來到絢麗的江上。春水搖漾,小船飄蕩,她的心情也是那樣地不能平靜。江上的蓮子,成雙的水鳥,無不激起她對愛情生活的向往。少女家住在江南水鄉地區,那裏水道曲曲相接,被光瀲灩。然而,白蘋的離披並不是因為情郎船隻的前來,登樓的凝眺也徒然是望穿秋水。多少次風雨,多少回失望,少女隻能獨自蕩起蓮舟,去編織她心上的美麗的夢影……
寓情於景,借景起興,是本詩的一大特點。如“初景爛銀浦,溘溘浮鸂鶒”,“江深蓮子齊,水暖鴛鴦棲”,“橫塘連夾浦,曲曲明如許。誰打白蘋開?前溪夜來雨”等,無不借景語構築出一種富於暗示性的氛圍。水鄉的明媚旖旎,襯現出采蓮女子的美麗;而從她眼中所見的景物,又隱隱反映出人物細膩的感情與微妙的心緒。
有意識地吸收和化用前人樂府詩的意境,是作品韻又一特點。詩中的一橫塘”、“夾浦”、“前溪”、“南樓”,都是樂府民歌常見的地名或地點。“鸂鶒”、“鴛鴦”、“蓮子”,則是情詩中慣用的比興。“溘溘浮鸂鶒”,化用李賀《歌詩》“飛下雌鴛鴦,塘水聲溘溘”。“不須更相問,家住橫塘西”,借沿崔顥《長幹曲》“君家何處住?妾住在橫塘。停船暫相問,或恐是同鄉”。“雨霽上南樓,天高水影浮”,自南朝樂府《西洲曲》“望郎上青樓,……卷簾天自高,海水搖空綠”脫出。這樣的做法,擴大了表達的內涵,造成了蘊蓄雋永的韻味。
章法上的頂真承轉,是本詩的再一特點。全篇以四句為一小節,前一小節的末句與後節的首句在字麵上關聯,連跗接萼,續續框生。這種頂真手法在《西洲曲》中已成功運用,作品當是借鑒於彼。它使全篇在意境上回環曲折、搖曳有致,使情思益顯得纏綿悱惻。
徐《續本事詩》謂沈自然“才藻紛披,集多麗句”。但即使取作者自謂得意的“麗句”如“穿簾弱影驚相顧,點水斜身欲傍飛”、“水羅罩影沈秋月,蜀錦圍香鎖絳霞”之類來看,也遠遠及不上這首《江南樂》的成功。可見吸收民歌養料的重要。
吳騏
書李舒章詩後
胡笳曲就聲多怨,破鏡詩成意自慚。
庾信文章真健筆,可憐江北望江南。
本詩的一、二兩句,是作者對所見“李舒章詩”的概述。“胡笳曲”本指東漢蔡琰的《胡笳十八拍》,是蔡文姬對自身遭遇的回顧,鋪陳身居胡地的淒楚孤寒。“胡笳曲”的特征是“多怨”,這裏代指李雯入清後的述懷作品。“破鏡”句,南朝徐德言與妻樂昌公主遭亂慘別,破鏡賦詩的故事固然有名,但這裏實兼取古樂府“何當大刀頭,破鏡飛上天”句意,為還家重圓的隱語,“破鏡詩”當指《蓼齋集》中有關思親懷故內容的篇什。刀還鏡合已絕無可能。念鄉懷舊隻徒增羞慚。“意自慚”三字,道出了李雯投清後實已無家可歸的嚴冷的現實。一
在前兩句的鋪墊下,三四句轉出作者的觀感。“庾信文章真健筆”,化用杜甫《戲為六絕句》:“庾信文章老更成,淩雲健筆意縱橫。”庾信原仕南朝蕭梁,後出使北朝被留,歸順而居高位,卻常懷故國之思,《哀江南賦》即為其哀念故土的傑作。詩中將李雯比作庾信,三句故作先揚,緊接著四句即以“江北”、“江南”對舉,用“可憐”二字總領,揭出了李雯畢竟背叛祖國,失節事清,留下了洗刷不去的可悲的汙點。言“望江南”而不言“賦江南”,也把李雯的詩作與庾信哀矜前朝的《哀江南賦》區分開來,言下多少含有微意。
從現存的李雯遺詩來看,不見有“聲多怨”、“意自慚”的痕跡。吳騏與李雯為同鄉,又是詩社舊友,書後誌感,或難免存有仁恕之意,所以沈德潛評跋此詩,謂“惜其清才,哀其遭遇,言下無限徘徊”《《明詩別裁》)。然而本詩是在同社詩友陳子龍壯烈抗清殉國後作的,作者在《悼陳黃門》詩中,即有“四海無人藏複壁,千秋遺恨托江流”這樣寓激烈於含蓄之中的詩句。本詩皮裏陽秋、含而不露的特色,實亦有不得已的一麵。陳田《明詩紀事》將兩詩相提並論,譽謂“可稱詩史”,則是真正理解了作者的深心。
張煌言
甲辰八月辭故裏
國亡家破欲何之?西子湖頭有我師。
日月雙懸於氏墓,乾坤半壁嶽家祠。
慚將赤手分三席,敢為丹心借一枝。
他日素車東浙路,怒濤豈必屬鴟夷!
“國亡家破欲何之?西子湖頭有我師。”詩一開始就提出自己關於生與死的抉擇,如今國已亡,家已破,自己打算往那裏去呢?自己又還能往哪裏去呢?言下之意,現在國家已不存在,我自然隻有一死了。語氣中含有不容置疑的堅定和決絕。接著向人們透露自己的意向:在杭州的西子湖畔,有我的老師,他們是我學習的榜樣。話語帶有暗示性質,具體所指還不夠清楚,老師究竟是誰呢?於是作者於頷聯兩句點明:“日月雙懸於氏墓,乾坤半壁嶽家祠。”我要學習的人就是安睡在西子湖畔兩座高墳裏的英雄。在西湖西南的三台山中,有明代於謙的墓,此公與張煌言一樣,做過兵部尚書,當蒙古瓦刺兵入侵,英宗被俘的危急關頭,他毅然擁立代宗,擊敗瓦剌,捍衛和保全了明朝江山。他的光輝業繢有如日月雙懸,光照千秋啊!在西湖北麵的棲霞嶺上有宋朝嶽飛的墳。嶽飛一生英勇抗金,獨撐南宋半壁江山,他的豐功偉績更是人所共知的。
我張煌言如今作為—個被解送杭州的戰俘,向二位英雄學習什麼呢?又怎樣學法呢?頸聯作者婉曲地表達了自己的遺願:“慚將赤手分三席,敢為丹心借一枝。”今天對我這個囚徒來說,隻有用自己的生命來效法前賢了。我深感慚愧的是,自己兩手空空,沒有於、嶽二公那赫赫功勳,卻也要在西子湖畔占一席之地,真使我愧與二位英雄的墓鼎足而三啊!我隻敢憑自己一寸丹心,追隨二公,英勇不屈地走向死亡,這或可稍慰忠魂,讓我在二位墓前借取一席靈魂棲息之所吧!這首詩是在“辭故裏”時寫的,作者在申述自己的遺願後,又寄言破亡的故家舊國:“他日素車東浙路,怒濤豈必屬鴟夷!”我雖葬身西子湖畔,但我抗清的精魂不會泯滅,必像伍子胥那樣,化為錢塘江的怒潮。你們會看到素車白馬,乘風破浪,震撼著我當年曾經鏖戰過的浙東大地。這首詩全篇都是寫自己殉國之誌,從國亡被俘,說到自己決心一死,再說到此去杭州,準備就在那裏就義,希望葬在西子湖畔。最後告慰鄉親,說自己的靈魂,永遠不會離開生我育我並曾經在那裏戰鬥過的浙東故土。字字都是真情實感的吐露,可以看出張氏寫這首詩時,有著極冷靜的頭腦,而又有著慷慨深沉的感情,使我們看到一個人自覺地走向死亡時的真實心態,看到一個真正的英雄,一個完美的人格,聽到了一支人世間最壯美的歌。
張煌言不但是抗清的民族英雄,也是一位很有成就的詩人,他曾作絕句《憶西湖》雲:“夢裏相逢西子湖,誰知夢醒卻模糊。高墳武穆連忠肅,參得新祠一座無?”可見他踵繼於、嶽,葬於西湖,是早已縈懷的宿願。後張氏解抵杭州,果然拒絕了清廷種種威脅利誘,慷慨就義。他犧牲後,鄞、杭士人重金購其首級,遵其遺願,營葬於西湖南屏山荔子蜂下。綠水青山埋忠骨,西子湖邊好墓田。這一座又一座高墳象征著中華民族之魂,它們為西湖山水增添了光彩。後人作詩雲:“賴有嶽於雙少保,人間始覺重西湖。”有機會遊西湖的朋友,切莫忘記去憑吊這些曆史勝跡啊!
戴冠
釣台懷古
《赤伏符》興罷戰爭,釣竿三尺足平生。遠攜仙女桐江隱,深悔羊裘大澤行。
一夜星辰淩帝座,九重貴賤見交情。請看七裏瀧中水,未到錢唐徹底清。
這首詩前六句追懷和歌頌嚴光的高風亮節,使用了襯托的手法,即以光武帝劉秀作為陪主之賓。劉秀“奉天承運”,成就了統一天下的大業,“《赤伏符》興罷戰爭”,寫得何等隆重,而嚴光卻是飄然遠隱,三尺釣竿甘寄平生。劉秀以帝王之尊優待故人,“一貴一賤,交情乃見”,態度不可謂不誠懇,而嚴光卻是“淩帝座”,根本不把權勢和富貴放在心上。在大段馳筆,緬懷曆史和人事之後,尾聯兩句飄然轉回釣台之下的七裏瀧水,一結絕妙。七裏瀧一帶的富春江水,其“徹底清”是古今有名的,南朝吳均《與宋元思書》中就有“水皆縹碧,千丈見底”的描寫。詩中將它與作為紅塵繁華象征的“錢唐”對舉,正是所謂“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濁”之意。這一聯既是釣台的本地風光,又對嚴光守常不渝的高沽情操,作了意味深長的總結。
沈德潛《明詩別裁》選入此詩,後記雲:“南枝《釣台詩》多至千餘章,皆潦倒淺率,此擇其尤雅者,首尾渾成,精神滿腹,可以傳世。“首尾渾成,精神滿腹”,確是本詩藝術風格的的評。《釣台詩》的數量,朱彝尊《靜誌居詩話》則謂“累百首”,其實當為三十首(見《明遺民詩》小傳),沈、朱的誤會,是因為戴冠以“釣台”名集的緣故。“潦倒淺率”的說法亦嫌武斷,此處不妨再例示一首:“灘晌潺潺七裏流,雙峰高並白雲浮。人生東漢身堪隱,客到西台淚未休。戰伐幾同水日,流離已甚汴京秋。霜風落盡衰林葉,日暮長歌臥小舟。”作者對釣台懷有特殊的感情,與前賢高躅在精神上融為一體,這正是《釣台詩》成功感人的根本原因。
陸娟
代父送人之新安
津亭楊柳碧毿毿,人立東風酒半酣。
萬點落花舟一葉,載將春色過江南。
先說前二句。所寫為江邊一亭(“津”,江河),亭旁楊柳數行,條條縷縷(“毿毿”,細長貌),飄拂風中,新葉晶瑩如碧玉。“碧”字特出光澤感,如畫麵上的亮色。樹下站立著行者與送者,正在作最後的告別,彼此酒已半酣。著“東風”二字,關照上句的柳條,又由此似乎看到人物的衣帶輕颺,襯托出酒後陶然之態。作者省略前後內容,單取一個視覺形象,同上句可以配成完整畫麵。另外,通常離別詩,多抒寫悲苦之情,而作者對此顯然不願渲染,因為恐怕破壞她所描繪的美麗圖景。
至第三句,已轉入舟行江上。描寫落花,暗借上句“東風”二字,呈現飛舞之態。“萬點落花舟一葉”,映照得何等漂亮!似乎是漫天春色,環繞行人。這實在是一個畫麵的描摹。本來,即使誇張,也不可能有那許多落花飛到江麵上去。但作為圖畫來看,因為在一個平麵上,“萬點落花”便可與“一葉舟”相襯托。結句借助聯想,想像舟行江南,一路均是飛花,始終可以滿載春色。這句利用詩歌表現不受時間和空間限製的長處,將眼前景象,作無限延展,使詩中情味更濃。同時亦有祝禱行人一路平安歡樂的意思。
此詩既為“代父”而作,當是在作者出嫁以前。按古時習慣,其年齡不會超過十七、八歲。所以在這首詩中,關於送別本身,著墨無多,離情別思,也虛淡若無。我們看到的,全是一個少女對美麗春光的無限歡欣。
夏完淳
別雲間
三年羈旅客,今日又南冠。
無限河山淚,誰言天地寬?
已知泉路近,欲別故鄉難。
毅魄歸來日,靈旗空際看。
全詩在撫今追昔的深沉慨歎中開篇。自1645年南京陷落,詩人以十五之齡投入反清複明事業,算來已經“三年”。而今,複國大業未竟,自身反成了“南冠而縶”的楚囚,詩人能不為之悲慨?開篇兩句抒寫自己的被執,結合著“羈旅”三年的難忘經曆敘來,詩麵上雖未展示具體往事,詩行間則隱隱搖曳著詩人顛沛於戎馬倥傯之途、出入於義師幕府之中的軒昂身影。可以想見,當鬆江起兵的獵獵旌旗,“長白蕩”之戰的如雲帆檣,交彙著驚天動地的鼓音和呐喊,伴隨“三年羈旅客”的深情追憶,重又浮現在詩人耳目之際時,將激得他怎樣心血翻湧!想到自身從此被係,再不能為國效力,詩人又該怎樣哀憒。“今日又南冠”,一個“又”字,傳達了詩人心中,此刻正激蕩著多少不甘垂翼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