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1 / 3)

第13章

舒頗

小重山〓端午

碧艾香蒲處處忙。誰家兒共女,慶端陽?細纏五色臂絲長。空惆悵,誰複吊沅湘?

往事莫論量。千年忠義氣,日星光。《離騷》讀罷總堪傷。無人解,樹轉午陰涼。

詞一開頭,即以濃鬱的節日氣象點題,渲染勾勒出一幅色彩鮮活的社會風俗畫麵。“碧艾”、“香蒲”,指艾草與菖蒲。古代習俗,每年在五月五日端午節這一天,人們都要采摘艾草和香菖蒲,用艾草紮成草人,或用菖蒲葉,懸掛在門上,有的還用艾草、菖蒲泡酒,表示祛毒辟邪的意思。此句“忙”前著“處處”一詞,節日的熱鬧氣氛頓時呈現眼前,空氣中也似乎彌漫著艾草、香蒲那特殊的濃烈氣味。“誰家兒共女,慶端陽”,貌似不經意地隨手拈出,但卻極巧妙地既點出端陽佳節,又將筆觸從寬廣的麵上轉移到特定的點上。“細纏”句,則重點描述“兒共女”們在節日裏的妝飾與喜悅。通過孩子們臂纏五色絲線後喜氣洋洋情態的刻畫,進一步烘托節日之喜慶氣氛。待這種歡快氛圍被營造充分,作者筆力蓄勢飽滿後,筆鋒陡轉,寫出“空惆悵”三字,使整個畫麵頓失亮色,隨後又用一個問句引出端陽節這個古老節日的深遠文化意蘊:“誰複吊沅湘?”“沅湘”,原指湖南境內的沅江和湘江,這裏借指楚國詩人屈原。

下片一以貫之,著重抒發作者對屈原的崇敬仰慕和悼念吊懷之情,曆史的蒼涼氣息,撲麵而來。過片一句沉重悲憤、不堪回首的慨歎,又勾起人們無限的遐思:“往事莫論量。”“論量”,猶思量。以下“千年忠義氣”二語則以堅定凝重的口吻,極表作者對屈原崇高形象與偉大人格的讚譽與頌揚。這既是對屈原精神的精辟概括,而且更寄寓著作者對屈原一生報國無門、最終自沉明誌悲劇結局的深深同情和哀悼。至此,作者心中無法抑製的悲憤湧諸筆端:“《離騷》讀罷總堪傷。”發自肺腑的喟歎,透露著作者對屈原及其作品的熱愛與深思。但是,在端午節這個特殊的節目裏,又有幾個人能想到這位千秋忠義之士而去祭拜呢?這種英雄生前淒涼身後寂寞的狀況,更令作者“惆悵”不盡。無奈之下,隻有自我寬慰,以曠達之態處之:“無人解,樹轉午陰涼。”偉者逝矣,時光依舊,曆史老人的腳步匆匆如故,作者隻有坐在那隨日光射角變化影子不斷傾斜的樹蔭底,獨自感慨嗟傷而已。懷古情熱,恐怕也惟有一點顯示蓬勃生機的綠蔭之下的涼意,能讓自己冷靜下來。

邵亨貞

虞美人〓謝張芳遠惠杏花

閉門日日聽風雨,不道春如許。老來猶自愛看花,及至看花雙眼被愁遮。

杏花不改胭脂麵,愁裏驚相見。花枝猶可慰愁人,隻是鬅鬙短鬢不禁春。

起首兩句入手擒題,寫出了乍見杏花的驚喜。這兩句粗看突兀而至,實際上是巧妙化用了宋陳與義膾炙人口的名句:“杏花消息雨聲中。”(《懷天經智老因訪之》)日日閉門不出,但以“聽風雨”打發光陰,詞人的愁苦之態已宛然可見。在這樣的時候,“杏花消息”的到來,使作者驚異地發現室外的春光竟已如此繁盛,精神不由為之一振。“老來猶自愛看花”便是流自肺腑的感想。然而,細細看花,卻又不禁悲從中來,隻因“雙眼被愁遮”,爛漫的春光還是抵禦不過現實的憂愁!詞作的上片,既有對杏花一往情深的讚美,又有困守愁城的真切感受,是對“張芳遠惠杏花”之舉的得體的感激。

下片著力於“杏花”。“不改胭脂麵”,“不改”二字,既表現出了杏花美麗嬌豔的色澤之美,也隱含著作者沉入回憶的意味。“胭脂麵”年年如舊,在“愛看花”的往昔固然是一種享受,而今番相見卻是在“愁裏”,物是人非之意溢於言表,一個“驚”字,更將這種哀愁表現得觸目驚心。友人送來杏花是關懷的表示,自然不是為了惹引詞人的舊愁,詞人也心領了這番“慰愁人”的好意。可惜的是,當他禁不住打算將這柬春意盎然的杏花插戴頭上時,短鬢亂發,卻顯得太不般配了。“鬅鬙”,即頭發紛亂之意,年華難駐,老境臨身,詞作的結尾明示了“愁”字的這一根源。

劉基

眼兒媚

煙草萋萋小樓西,雲壓雁聲低。兩行疏柳,一絲殘照,數點鴉棲。

春山碧樹秋重綠,人在武陵溪。無情明月,有情歸夢,同到幽閨。

首句即從草色落筆,將心傷神惘、低徊不已的相思幽怨揉入一派如煙似絮、粘連暮雲的草色中,而“兩行疏柳,一絲殘照,數點鴉棲”,與煙草圍繞中的小樓一角,都不過是這大塊蒼涼暗綠背景裏的點綴與襯托。畫麵雖無人物,情緒已醞釀充分,人物亦呼之欲出。

下片仍然就綠色進一層渲染。如今秋草也綠了,遠行的人會不會歸來呢?與這種痛苦難

言、形影孑然的單相思對照,下麵緊接的“人在武陵溪”一句是那樣的冷酷無情:遠行的人正如劉晨、阮肇那樣沉湎在桃源仙境中(宋元詞曲,文人往往借陶潛《桃花源記》武陵漁人的字麵來表示劉、阮二人在天台的豔遇),怎記得歸來!正是這一句透露出思婦的深長幽怨,漫長的相思歲月裏音訊皆無,怎不教人思而生疑,疑而轉怨呢?空閨獨守的苦悶,倚樓而望的惆悵,以及對冶遊忘歸的蕩子愛恨並集的感情,都被這一句點破。

可是,怨語也僅此一句,戛然而止,下麵並沒有繼續數落。一般說來,中國女性長期受“溫柔敦厚”的禮教熏陶,表達情感的方式多是婉約而委曲的,不太可能作洶湧澎湃狀,也很少一瀉無餘。她要訴說對薄幸人的嗔怪,卻怨恨照人無寐、窺人相思的明月的“無情”;她要表白對對方的執著係念牽想,卻不無羞澀地借指虛幻美好、堪慰相思的歸夢的“有情”,這是一顆多麼善良敏感的心靈,多麼令人同情的柔弱美麗的形象。

貝瓊

水龍吟〓春思

楚天歸雁千行,一書不寄相思苦。匆匆過了,踏青時節,更愁風雨。燕子黃昏,海棠春曉,幾翻淒楚。問誰能為寫,重重別恨,算除有,江淹賦。

尚記銀屏翠箔,抱琵琶、夜調新譜。芳年易度,沈腰寬盡,白頭如許。弱冰三山,武陵一曲,重尋何處!奈無情杜宇,年年此日,到淮南路。

這篇作品似寫作者年輕時的一段難忘的戀情。當時作者人在淮南,而所思之人則遠在楚地武陵(今湖南常德)一帶。

所謂“楚天歸雁”,正是淮南春季所見之景。大雁是一種季節性遷移的候鳥,秋天由北方飛向南方,春天則由南方飛回北方,由此可知作詞時正值春季。現在雁過千行而“一書不寄”,自然逼出“相思苦”三字,而全詞即因此層層鋪寫,步步展開。先是就眼前景物入手。“匆匆”有光陰倏忽之意,謂在不經意間已過了“踏青時節”。“更愁”兩字就前“不寄”、“匆匆”而深入推進,且與下文的“幾翻淒楚”遙相呼應。以下“燕子黃昏”是一景,燕子雙飛雙宿,於黃昏時分呢喃於梁間,不免令人傷懷;“海棠春曉”又是一景,那嬌豔的海棠花在春晨含露綻放,良辰美景無人共賞,自難免百感淒惻。“幾翻”即幾番,數次循環往複,愈見情不能堪。因為晨昏的對舉,已包含了時間從日至夜的無限延續,情思的愈轉愈深。對於這種銘心刻骨、無時不在的相思之苦,作者想要把它傳寫出來,無奈力不從心,難以表達。所以“問誰”幾句,借用南朝文學家江淹的名作《別賦》,和盤托出了“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矣”的感歎,更突出了“誰能摹暫離之狀,寫永訣之情者乎”的悲哀。詞的上片以景寓情,從“苦”字衍出“愁”、“淒楚”和“重重別恨”,哀惋欲絕,催人淚下。

過片以“尚記”領起,補出當年情事,使被相思者從幕後隱現。讀者至此,方見到一個曾在銀屏翠簾間手抱琵琶款款而彈的紅粉佳人,與作者在一起夜調新譜,情投意愜。盡管這隻是一個極簡潔的片斷追記,其中卻飽含了無限懷戀。按理詞意應由此延續,進一步渲染兩人相處的柔情蜜意,描繪彼此相別的繾綣難舍,可是作者卻一筆打住,轉而就別後的變化落墨,並以此反襯相處的難得和相別的痛苦。“芳年易度”就雙方措意,深寓好景不再的苦澀;“沈腰”用《南史·沈約傳》記沈約自謂“百日數句,革帶常應移孔”典,暗示“為伊消得人憔悴”(宋柳永《蝶戀花》);“白頭”印合“芳年易度”,寫出時不我待、思念催老的景況。這兩句從人的外形變化上回應上片所寫“相思苦”的內心感受,妙在此擊彼應,相得益彰,神形兼備。而“弱水”三句又拓開一筆,吐出胸際的無限惆悵。其中“武陵”表麵用典使事,實際與起調“楚天”相應,暗示當年情事和如今戀人所在之處,並和結拍點出“淮南路”的作者所在之地對舉。最後三句收結,仍以眼前春景出之。“杜宇”即杜鵑鳥,相傳為古蜀帝死後亡靈所化,每年於暮春時啼鳴不止。作者奈其“無情”,是因為它與傷春相思有關,使人年年此日聽來倍覺傷感。這三句以情擇景,寫得淒迷動人,情切意苦。

陶宗儀

南浦

會波村,在鬆江城北三十裏。其西九山離立,若幽人冠帶拱揖狀。一水兼九山南過村外,以入於海。而溝塍畎澮,隱翳竹樹間。春時桃花盛開,雞犬之聲相聞,殊有武陵風概,隱者停雲子居焉。一舟日山光水色,時放乎中流,或投竿,或彈琴,或呼酒獨酌,或哦詠陶謝韋柳詩,殆將與功名相忘。嚐坐餘舟中作茗供,襟抱清曠,不覺度成此曲。主人即譜入中呂調,命洞簫吹之,與童子棹歌相答,極鷗波縹緲之思雲。

如此好溪山,羨雲屏九疊,波影涵素。暖翠隔紅塵,空明裏,著我扁舟容與。高歌鼓枻,鷗邊長是尋盟去。頭白江南看不了,何況幾番風雨。

畫圖依約天開,蕩清暉,別有越中真趣。孤嘯拓篷窗,幽情遠,都在酒瓢茶具。水葓搖,晚月明,一笛潮生浦。欲問漁郎無恙否,回首武陵何許?

詞一開篇,作者即以一“好”一“羨”兩字提綱挈領,統攝全篇,先聲奪人,極言其地風光景色之佳,給讀者以引人入勝之感。接著以“雲屏九疊”狀山之九重峰巒,“波影涵素”畫水之浩淼銀波;一刻畫山之眾而極富層次感,一描摹水之廣而具有空間感。上下相映,動靜結合,與前“好溪山”相互呼應。“九疊”之峰,也即序中所言“若幽人冠帶拱揖狀”的“九山”,即所謂鬆郡九峰:厙公山、鳳凰山、薛山、佘山、辰山、天馬山、機山、橫雲山、小昆山。“暖翠”三句則交代作者應友人之邀泛舟雅聚的愉快心情。“暖翠”,天氣晴和時青翠的山色,“紅塵”,指人間,“空明”,空曠澄澈,“容與”,遲徊不進的樣子。“高歌鼓榿”,用《楚辭·漁父》“漁父莞爾而笑,鼓十世而去,歌日:‘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的典故。“枻”,船槳。“鷗邊”句,謂常與鷗鳥為友,隱居江湖,淡泊名利。後二句歎息自己年事已高,鬢發皤白,本來已經沒有多少時光來遍遊錦繡江南,況且還更有天公不作美而無法出遊的時候。作者既欽羨江南風光之秀美迷人,又深怨自己生年有限,這種自然之永恒與人生之短暫的矛盾,正是作者追求隱逸、盡情享樂的真實動機,也在一定程度上代表著元末文人的普遍心態和人生追求。

下片繼續狀山色湖光之美,抒隱逸避世之懷。首三句以“別有越中真趣”總括,準確地道出了此地景色的豐富內涵,並將此地比喻為“越中”這頗能代表江南風光特色的地方。“越中”,指今浙江紹興一帶景色優美之地,古時屬越國。以下更是通過對眼中所觀的描寫,展示“真趣”的具體內涵:這些高士們一會長嘯高吟,一會推開船上的舷窗欣賞迷人的景致,一會又飲酒品茗,悠然自得,閑雅非常。其形象逼真,飄逸傳神,似乎已進入一種寵辱皆忘、物我一體的絕佳境界。至此,作者還嫌不夠,又以素淨之筆描畫夜幕下的江浦:月明如晝,灘頭的葓草隨著清風吹拂起伏搖動,遠處傳來的笛聲悠揚悅耳,與江潮漲湧的聲音一起,組成一曲絕妙的音樂。畫麵之靜謐,色彩之淡雅,情調之幽美,引人神往,在韻味與格調上直可步武唐之王孟韋柳。結拍二句,以晉武陵人偶然發現的桃花源作比,表達作者對“好溪山”的鍾愛和終老林下的決心。以問句作結,亦顯得韻味深長,雋永含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