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1 / 3)

第14章

韓守益

蘇武慢〓江亭遠眺

地湧岷峨,天開巫峽,江勢西來百折。擊楫中流,投鞭思濟,多少昔時豪傑。鶴渚沙明,鷗灘雪淨,小艇鳴榔初歇。喜憑闌、握手危亭,偏稱詩心澄澈。

還記取、王粲樓前,呂岩磯外,別樣水光山色。煙霞仙館,金碧浮圖,盡屬楚南奇絕。紫雲簫待,綠醑杯停,咫尺良宵明月。拚高歌、一曲清詞,偏徹馮夷宮闕。

長江曆來以雄渾壯闊、浩蕩不息著稱於世。此詞落筆僅用三句,就把它幾經曲折、洶湧西來的氣勢和盤托出,具有極強的震撼力。其寫長江上遊的崇山峻嶺而以“岷峨”為代表日“地湧”,寫沿途急流險灘而以“巫峽”作標誌日“天開”,十分突出和形象地概括了群峰如濤遍地奔湧、眾峽高聳鬼斧神工的奇特景象,從而更襯托出“江勢”一句狀繪百折西來、衝險折阻的神韻。麵對如此壯觀的自然景象,自然情不自禁會聯想到那些與之相關的曆代英豪。

“擊楫中流”是說晉元帝時豫州刺史祖逖在北伐渡江時拍打船槳,對天發誓“不能清中原而複濟者,有如大江”(見《晉書·祖逖傳》),“投鞭思濟”則是前秦苻堅在伐晉時不聽石越的相勸,而自誇“投鞭於江,足斷其流”(見《晉書·苻堅載記》)。這兩件事都與眼前界隔南北的長江有關,作者在此提及並予感歎,自有其悵然難言的苦衷,而決非一般空泛的聊發思古之幽情(下文將述及)。在概寫了大江東去的形勢和回顧了南北相爭的曆史風雲之後,作者把目光投向了江邊近景:這時天已臨暮,鶴鳥棲息的水邊沙石明麗,鷗鳥投宿的灘頭風平浪靜,小船上捕魚的鳴榔聲剛剛止歇,一切都是那麼平靜安寧。這種景物和氛圍很快感染了遠眺的作者,物我相得的舒適使他從懷古的慷慨激昂中走出,進入了一種塵慮盡洗的境界。“偏稱”猶獨稱、正稱;“澄澈”令人想起南朝齊謝胱的名句“澄江靜如練”(《晚登三山還望京邑》);“詩心”如此,難免會有超凡脫俗之想。

過片“還記取”又由愜意的觀景跌入追憶。盡管為了不離“遠眺”之意而特別點出“水光山色”,但“別樣”兩字已明顯透出作者在此為什麼要選擇“王粲樓”和“呂岩磯”來作為“記取”內容所含的深意。由於王粲當年登當陽樓作《登樓賦》抒寫鄉愁是曆來懷才不遇的熟典,呂洞賓雖屬神仙中人仍不失高蹈出世之意,所以這可以看作是作者對於隱退避世也有所考慮的暗示。然而作者雖遭貶謫卻不失用世之心,故有此“別樣”的感覺也是很自然的。以下寫煙霞繚繞的道觀、金碧輝煌的佛寺,景中自含唐代詩人杜牧筆下“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台煙雨中”(《江南春絕句》)的意境,但也是明太祖因做過和尚而在江南大造佛寺的寫實,是作者身處明代在楚南地區所見的一個奇觀。麵對臨江遠眺中這些連接古今的景色,作者準備了紫雲名簫和綠醑美酒,打算迎接近在咫尺的良宵明月。這又是上片“偏稱詩心澄澈”的進一層延續。結拍“拚高歌”三句,表麵是寫對景暢飲抒懷,實際深含雖地處偏遠,也要把自己的政見(“一曲清詞”)上呈朝廷(“馮夷宮闕”)的決心。“馮夷”是傳說中的水神,作者臨江高歌而以其喻指皇城帝闕,很貼切自然。

〖BT2-1〗〖ML〗解縉

長相思〓寄友

吳山深,越山深。空穀佳人金玉音,有誰知此心?

夜沉沉,漏沉沉。閑卻梅花一曲琴,高鬆對竹林。

北宋隱士林逋的一首《長相思》比較出名,詞開頭說“吳山青,越山青”,讚美錢塘江兩岸山清水秀,是天下之勝。而解縉的這首詞開頭也說“吳山深,越山深”,運用《長相思》詞調的傳統技法,片頭對起,用詞複遝,很有相似之處,下片開始也說“夜沉沉,漏沉沉”,委婉流轉,有民歌風味,又有深沉凝練的文人氣息,而且詞句反複,在節奏上產生了一種回環往複、一唱三歎的效果。

一個“深”字,是“隻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賈島《尋隱者不遇》)之意,那是幽人處士所居之處,在吳越山水之中,所以接著說到空穀。杜甫的(佳人》詩日:“絕代有佳人,幽居在空穀。”佳人有“金玉”之音,內美而外秀,卻無人賞識,這種孤寂正是天縱其才的作者所感受的孤寂,而這種孤寂也惟有知心的友人才能會得,於是也就點出了題意。

上片寫了一位空穀佳人,佳人實是高士。王維《竹裏館》說:“獨坐幽篁裏,彈琴複長嘯。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此詞寫夜色深沉無明月,是否有深意,很難說。但《古今詞話》裏記載這樣一段故事:“成祖於中秋夜開宴賞月,月為雲掩,命解縉賦之。縉遂口占‘落梅風’一調。覽之歡甚,又賦長歌,成祖益喜,同縉飲至夜半,月複明朗,浮雲盡散,成祖笑日:‘卿真奪天手段也。’”不管解縉是否才高八鬥,有“奪天手段”的永遠不是他,在皇帝恩寵的光耀下,他是幸運者,如果夜色沉沉,他恐怕也會生出憂讒畏譏之心的。在深山裏彈琴自娛,“閑卻”是彈完的意思,彈罷一曲,餘音嫋嫋;“閑卻”也是指梅花雖美,生長深穀裏,無人欣賞;“閑”又是賦閑在家之意,有不得誌的無奈、自憐、悲憤。琴為心聲,梅花樹下琴一曲,是彈的《落梅花》的曲調吧?李白《聽黃鶴樓上吹笛》說“江城五月落梅花”,“梅花一曲琴”,是高雅清幽之音,也是淒涼之音,良友暌隔,滿腹冤屈憤懣無人聽,惟有高鬆、竹林相對兩不厭,一結含意不盡。

王洪

卜算子〓江橋暮雨

淅瀝帶秋煙,兩岸蒹葭響。何處漁舟暝未還?隔浦聞清唱。

撩亂下枯槎,一夜苕溪漲。天目應添翠幾重,明月看晴嶂。

越地是天下山清水秀之所在,而苕溪(今浙江湖州)一帶風光尤其清奇幽美。那裏本是隔斷世間塵事而隱居的好地方,但心境不寧,牽掛世事,又如何能平靜下來。密密重重的心事就像秋雨細如煙塵,無處不在。雨絲給江麵蒙蔽一層煙霧,在江的兩岸更有無數蘆葦,蘆葦在風雨中發出響聲,聲音淒清。

是在哪裏的一艘漁舟在沉沉暮色中還沒有歸來?隔著津浦也可聽到漁舟唱晚的清亮的聲音。秋水潦漲,江水流得很急,衝下很多東西,小筏竟發,猶如浮萍、桃梗,不知去向哪裏?江南水鄉,慣見的交通工具是一葉扁舟,《莊子·列禦寇》裏說:“巧者勞而知者憂,無能者無所求。飽食而遨遊,泛若不係之舟。”古來人們就把泛舟江湖視為隱逸者的形象。人似不係之舟,而扁舟不係與心同,抱定無所作為之心,恰同水急而舟自橫,是“縱然一夜風吹去,隻在蘆花淺水邊”的自得。而扁舟雖有不係之心,無奈世事難料,也許一陣狂風驟雨過後,小舟就不知去向了,天地之大,人是渺小的,如何能把握自己的命運?世道惡劣,如秋雨淒切的黃昏,令人感覺淒涼。

正在彷徨之際,但見漁歌漸漸近了,歡快的漁歌引著一葉小舟從風雨中行來,漁舟終於回到了碼頭中。船上雨中看不清,是一個白發漁翁吧,他從不畏懼淒風苦雨,青山綠水是他的家鄉。

想來這一場淅淅瀝瀝不止的秋雨過後,一夜之間苕溪是會漲得滿滿的,溪水添了明秀之色,天目山的峰巒也應該平添幾許重重的蒼翠色,而雨過天晴後,一片潔淨的晴空上明月清清亮亮,照著苕溪,也照著天目山,照著家鄉的山水,照著水中的一葉扁舟。

這首詞寫秋雨秋景,是暗寓不遇的失意和失望,秋潮起伏寓意心境不平靜,到最後的“明月看晴嶂”,重新恢複到平靜。這是一個謫臣調解不平的心態的努力,也是不遇者在天地間尋求情感上和理智上的慰藉的表現。王洪是用他樸雅的文字寫出來的,平平淡淡,好像沒有說什麼,但細味之下卻似乎有很多。

聶大年

卜算子

楊柳小蠻腰,慣逐東風舞。學得琵琶出教坊,不是商人婦。

忙整玉搔頭,春筍纖纖露。老卻江南杜牧之,懶為秋娘賦。

上片寫一個美麗多才的歌女的形象,特別凸現了她高傲的心氣和不安分現狀的心態。這個女子有著白居易家伎小蠻似的楊柳細腰,“楊柳小蠻腰”化用白居易詩“櫻桃樊素口,楊柳小蠻腰”,既點出她善於舞蹈,常常像柳絮楊花追逐東風般輕盈舞動,也點出她的身份地位,不是良家閨秀,而是個歌館舞榭裏的煙花女子。受出身所限製,她的命運也如無主的柳絮或桃花,或可以隨風上青天,但更多時候是隻能落地為泥,自己不可以把握。“身為下賤”,卻“心比天高”,她在青樓楚館裏學得一手好技藝,不但舞美,樂器也色色拿手。“教坊”是唐代專業練習歌舞音樂的場所,這裏指她出身之地。詞裏特別提出“琵琶”,是實指那女子的琵琶出色,也是繼續用白樂天詩裏的典故,白居易的名篇《琵琶行》寫了一位擅長琵琶的歌女,年長色衰,無奈隻好嫁作“商人婦”,這是詞裏的女子所最不願的,所以詞裏反用白居易詩“老大嫁作商人婦”之意,說“學得琵琶出教坊,不是商人婦”。聶大年在短短的二十個字裏,多處化用耳熟能詳的典故,並借用前人名句入詞,卻顯得生動活潑,並不死板生硬。

下片繼續寫這一女子顧影自憐、忽喜忽嗔的多變心理和寂寞芳心,她對自己的容貌行止十分注意,時時要加以修飾整理,她忙忙地端正頭上的玉搔頭。“玉搔頭”就是玉釵,用《西京雜記》的故事:“(漢)武帝過李夫人,取玉簪搔頭,自此後宮皆用玉。”這時她纖細的手指如春筍一般,就從袖子裏露了出來,“春筍纖纖”,是指手指細嫩,這種姿勢是很給人遐想的,就像笑不露齒和走路的樣子代表一個女子的教養和身份。手指藏在袖中是一種矜持端莊,而露出手指,就像《古詩十九首》(青青河畔草)裏寫的“娥娥紅粉妝,纖纖出素手”的昔日倡家女,是一種不安騷動的感覺。謝逸的《南歌子》說“夜靜寒生春筍,理琵琶”,正是這雙纖纖玉手,能彈出美妙的樂曲。但這纖瘦的手指,還有理妝的樣子,都無端給人一種可憐的感覺。這女子急急地整理裝束,賣弄技藝,無非是想努力給人一個好的印象,因為她知道她的一生的改變也許就靠這一些。寫出的是悵惘迷茫、心有不足、若有所思的樣子,表明她雖有美好的容貌和自傲的技藝,但對自己的前途還是沒有信心和把握。詞最後說到江南杜牧也已老去,疏懶不能再為《杜秋娘詩》了。杜牧詩中的杜秋娘是金陵女子,初為節度使李鑄的妾,因美貌能歌入宮,得寵於皇帝,後放還,窮老無依。杜牧《杜秋娘詩》序裏說:“予過金陵,感其老且窮,因為之賦詩。”女子雖然年少時可以憑借美貌才華風光一時,但年華老去後命運終究是可憐不堪。杜秋娘唱《金縷曲》“勸君莫惜金縷衣,勸君惜取少年時”,就是一曲警世之音。詞裏這女子是聰明的,已隱約明白自己的命運,她不想流落到商人婦或杜秋娘的地步,但人如落花,不知未來怎樣。

倪謙

菩薩蠻

〖JP3〗短篷載雨隨流下,木蘭畫槳無人把。兩岸碧波平,群山似馬行。〖JP〗

浮沉飄一葉,遠山長天接。欹枕愜吟情,有詩成未成?



詞的上片寫景。短舟載雨,畫槳閑置,看似一派“野渡無人舟自橫”(韋應物《滁州西澗》)的自在與閑適,然而,舟乃人所乘,槳為人而設,這看似無人而實則有人的場景設置,突出了船中人的閑逸逍遙。其中“隨流下”三字,一方麵有力表現了船中人的那種天南地北任漂遊的自在灑脫,另一方麵,具有延續性的動詞運用,使得詞中的景物得到一種連續動態的展現。“兩岸碧波平,群山似馬行”是“隨流下”過程中所見之景,一靜一動,動靜結合,把河水之清靜、兩岸群山之連綿寫活了。本來,山是靜,舟是行,但詞人不直寫舟之隨流漂動,而是寫群山之漸漸後退,以山之如信馬悠悠徐徐而行,反襯出舟之徐行,這種進一層的寫法,不僅反映了詞人高超的想像力,同時也透露出所題畫境之精妙高超。一葉短舟,木蘭畫槳,澄靜碧波,連綿群山,共同構築成了一幅極富動感的微雨行舟圖。置身於如此美景中,不由人不為之陶醉,為之吟詠。

詞的下片順承著上片,由寫景轉向了抒發乘舟的感受。“浮沉”二句,看似仍描摹畫境,實則借景以抒情。莊子說:“巧者勞而知者憂,無能者無所求,飽食而遨遊。泛若不係之舟,虛而遨遊者也。”(《莊子·列禦寇》)在這樣空闊疏朗延綿無邊的空間裏,一葉扁舟是那麼渺小,舟中人更是那樣的微不足道,那麼,何不忘掉自身的榮辱得失,融進這廣闊的大自然中,獲得心境的平靜閑適,摒棄世間的種種牽累呢?或許詞人正是認識到了這一點,才使他在明代變幻無常的政治漩渦中全身而終吧。末句“欹枕愜吟情,有詩成未成”,正是這種大徹大悟情感的形象體現。莊子“得魚而忘荃(筌)”、“得意而忘言”(《莊子·外物》),詞人亦是得詩之意而忘詩之言了。這一結尾,似是為畫中人而發,實為詞人心境的顯現。這樣的情感表現,無疑已超越了畫麵所設定的視黨內容,體現了詞人在再現畫境的同時,也注入了自身情感,進行了大膽的再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