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3 / 3)

鄭如英

臨江仙〓芙蓉亭懷鄭奇逢

夜半忽驚風雨驟,曉來寒透衾稠。蕭條景色懶登樓。衡陽歸雁杳,幽恨上眉頭。

台空院廢人依舊,月沉雲淡花羞。芙蓉寂寞小亭秋。黃花傷晚落,相對倍添愁。

首句“夜半忽驚風雨驟”,將我們帶入風雨交加的詞的背景中。在這更深入定的夜半,忽然風雨大作。無論詞人先是入夢酣睡,還是輾轉反側,驚聞此急風驟雨之聲,怎不起“秋風秋雨愁煞人”之悲懷?接著以“曉來寒透衾稠”續連,一夜風雨,帶來了明顯的氣溫變化。“衾稠”,泛指巾被之類的床上用品,“寒透衾稠”不僅表明了寒冷的程度,且這寒意還是像潮水一般慢慢滲透的。“衾稠”都讓它“寒透”,更不用說肌膚了。它不光是詞人的生理感受,也是詞人寂寞難捱、愁情難遣的心理寫照。“曉來”和上句的“夜半”對舉,顯現了一個時間跨度,這實在是難以“跨”越的一夜!

“蕭條景色懶登樓”,景蕭條,人慵懶,誰還有“登樓”的雅興?麵對季節的飛逝帶來的落紅殘綠,萌生悵惘迷茫的意緒是很自然的事,因為詞人悲戀不舍的,還有同時飛逝的青春歲月。詞人懶懶的,不願舉步,怕自己孤獨脆弱的心再受刺激。但是她,雖然能阻止登樓的步履,卻依然斬不斷對離人的相思。

“衡陽歸雁杳,幽恨上眉頭。”湖南衡陽有回雁峰,相傳大雁飛到此處因峰高難過,便掉頭回飛。詞人在這裏,自然是將那懷念著的離人比作歸期杳然的大雁。同時,向有“鴻雁傳書”的故事,我們也可以把這句看作詞人在盼書信,盼遠方心上人的消息,所盼不至。恨上眉頭,在所難免。

下片一、二句“台空院廢人依舊,月沉雲淡花羞”,抒發的是一種“人是物非”之歎。“月沈雲淡花羞”文同“沉魚落雁”、“羞花閉月”,形容少女少婦的美貌。自己的青春容貌尚在,還是那樣“月沉雲淡花羞”的美好,然而日日麵對的,卻是空台廢院——樓台庭院早已不複舊時模樣。這是多麼的不和諧!

“芙蓉寂寞小亭秋”句,繼續以衰殘的蓮荷渲染景色的冷清敗落。

結拍“黃花傷晚落,相對倍添愁”,更是在上文層層鋪墊的基礎上,導出最後深重一歎。“黃花”,菊花,秋天的信物。菊花是耐寒的,但在深秋的風雨中也凋零了。“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李清照《聲聲慢》)。

最後三句寫“芙蓉”、寫“黃花”,都是“有我之境”,正是“我”,像芙蓉一樣寂寞、與黃花一同傷感。而懷人之情,也由此顯得格外的深致。

葉小鸞

虞美人〓看花

闌幹曲護閑庭小,猶恐春寒悄。隔牆影繞一枝紅,卻是杏花消瘦舊東風。

海棠睡去梨花褪,欲語渾難問。隻知婀娜共爭妍,不道有人為伊惜流年。

沿著曲曲彎彎的闌幹回廊,小鸞來到自家這小小的閑庭院,此來不是“閑”逛、並非漫遊,卻是因著這春寒的悄然降臨,心中揣著一段“恐”懼:但不知庭院裏的花姐姐草妹妹們,是否安然無恙?她急急地走著,慌慌地找著,猛抬頭隻覺眼前忽然一亮,卻原來是鄰家院牆上“一枝紅杏出牆來”,但卻消瘦得實在是可憐,顫巍巍地獨立在舊已相識的東風之中,乃至小鸞一開始隻看見一點紅“影繞”著牆頭,顯得格外的孤獨失援。想當初宋人葉紹翁寫“滿園春色關不住,一枝紅杏出牆來”的時候,這杏姑娘是何等富有生命力!那是一種過剩的生命力的欣然展露。而如今,東風依舊,可杏花姑娘卻瘦弱不堪,出牆,也隻是一種例行規程而已。

那麼,去看看海棠花如何、梨花怎樣了。喲!難怪人稱“醉美人”,海棠姑娘睡得這般早啊!梨花呢,卻早已褪下枝頭,難覓蹤影。“隻恐夜深花睡去,故燒高燭照紅妝”,東坡先生當年可是這麼道來著。要不,奴家也來學他一學,燒起高燭將美人照醒了再說?哦,不可嗬不可!海棠美人讓照得不得安寢,也惟有東坡先生才不算得罪。她們睡的睡了,褪的褪了,奴家特地冒著春夜寒厲的風,跑了來,卻沒有一個與我說話的,沒有一個接受我問候的,隻得欲語而止。看來也隻能這樣無功而返了,小鸞一邊行走,一邊抱怨:她們隻知道爭奇鬥豔,爭累了睡、鬥罷了褪,就不知道還有人“為伊惜流年”,關注著天氣的變化、時光的流逝。

張煌言

柳梢青

錦樣山河,何人壞了?雨瘴煙巒。故苑鶯花,歸家燕子,一例闌珊。

此身付與天頑,休更問、秦關漢關。白發鏡中,青萍匣裏,和淚相看。

詞的開頭三句就提出了這樣一個發人深省的問題。但如此嚴肅的問題,詞人是借詠春景揭示出來的,字麵上寫錦繡河山是誰使它們籠罩於煙雨霧瘴之中,實則是譴責統治者與奸佞之臣葬送了國家,玷汙了大好河山。以下三句承上而描繪春景。“鶯花”用南朝梁丘遲《與陳伯之書》中“暮春三月,江南草長,雜花生樹,群鶯亂飛”的意象,“燕子”則化用唐劉禹錫《烏衣巷》“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詩意。這些春天的意象以“故苑”、“舊家”飾之,就被賦予了興亡離合之意,寄托了深沉的亡國之痛。無論是鶯燕還是花草,在詞人的眼中一概顯出了闌珊的跡象,春天無可奈何地將走到它的盡頭,這實際上是遭遇亡國之變的詞人的內心視象,是投射著他的感傷意緒的一派春景。

下片由物及人,反思自身。“此身付與天頑”等於說自己生來就愚頑,隻能由它去了,天生的秉性已無法改變。“休更問秦關漢關”表麵上是對改朝換代置若罔聞,頗有桃花源中人“不知有漢,無論魏晉”的味道,其實正是表現了自己秉持忠節、不願屈身事清的誌向:隨你江山易主,我自頑固自守,他要像於謙、嶽飛那樣以清節令名流芳後世。“白發鏡中”原本乃歎老之詞,而詞人年未屆知天命,不當稱老,那麼白發則是憂國勞瘁所致。詞人之對鏡正是抒發壯誌未遂而自己衰朽的感慨,但盡管如此,其既定的誌向仍是之死靡它的。正因為此,他不能忘懷為之獻身的事業,於是有了“青萍匣裏,和淚相看”的舉動。“青萍”,寶劍名,看劍既有對往昔戰鬥歲月的追懷,也有對壯誌未就的抱恨。辛稼軒就曾在詞中賦“醉裏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但最終隻能歎“可憐白發生”(《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陸遊則感歎:“胡未滅,鬢先秋,淚空流。此生誰料,心在天山,身老滄洲。”(《訴衷情》)張煌言顯然與這些前賢心曲相通。他之摩挲寶劍,除了追懷與抱恨之外,未始沒有對未來戰鬥生涯的向往,這報國之誌的執著是他所說的“天頑”的又一重要內涵。

夏完淳

卜算子〓斷腸

秋色到空閨,夜掃梧桐葉。誰料同心結不成,翻就相思結。

十二玉闌幹,風起燈明滅。立盡黃昏淚幾行,一片鴉啼月。

上片寫獨守空閨的淒涼景況。

“秋色到空閨,夜掃梧桐葉”二句點明人物活動的時節和環境。清冷的秋色來到空寂的閨房,使盛年獨處的思婦更覺夜長難耐,於是走出簾櫳,默默地清掃梧桐樹下的落葉。將寂寞之意隱涵於景事之中,更見含蓄之美。

“誰料同心結不成,翻就相思結”二句即用思婦口吻抒發愁怨之情。“同心結”是用彩線織成的菱形連環結,舊時婦女多係在衣裙上作佩飾,也常用為定情或贈別之物。

下片寫苦盼征人的哀怨心情。

“十二玉闌幹,風起燈明滅”二句描寫思婦憑欄凝望的情景。“十二”乃極言其多,即全部之意。思婦獨上高樓,倚欄長望,癡想眼前會出現遠歸的丈夫,但她倚遍了所有的欄杆,都不見丈夫的歸影,此時秋風又起,遠處燈光忽明忽滅,更叫她心亂神迷。

“立盡黃昏淚幾行,一片鴉啼月”二句極寫思婦的失望心情。她從傍晚時候起便站在樓頭盼望丈夫,但直到夕陽西下,夜色越來越濃,仍未望見丈夫歸來,隻見一片還巢的烏鴉在冷月寒星下飛鳴而過。於是她完全失望了,腮邊不禁掛上幾行清淚。

錢謙益

永遇樂〓十七夜

自發盈頭,清光照眼,老顛思裂。折簡征歌,醵錢置酒,漫浪從他說。銀箏畫鼓,翠眉檀板,恰稱合歡佳節。隔船窗、暗笑低顰,一縷歌喉如發。

生公石上,周遭雲樹,遮掩一分殘闕。天上《霓裳》,人間《桂樹》,曲調都清切。幹戈滿地,烏驚鵲繞,一寸此時心折。憑誰把、青天淨洗,長留皓月?

此詞所寫,是農曆八月十七夜作者招妓遊宴蘇州虎丘的所曆所感,上片敘寫遊宴經過,下片寓情於景,轉抒感慨,而以國事、身世寄慨於中。

“白發盈頭,清光照眼,老顛思裂”,詞從自己的老境寫起。這年,作者五十八歲,說自己“白發盈頭”,確是實情,但也未嚐不暗寓著未老先衰的牢騷。“清光”,清亮的光輝,這裏指月光。“老顛”,猶言老狂。“思裂”,思想不能集中,狀年老昏眊。“老顛思裂”,極言自己的清狂不拘。聯係作者的身世,他以此自況,不能不說是飽含了牢騷和苦澀。作者此前五十餘年的生涯,卷入明末東林黨與宦官的鬥爭,身世沉浮,頗為坎坷。萬曆三十八年(1610)舉進士,原擬第一,因有人以巨賄搶占鼇頭,抑為第三。天啟五年(1625),以東林黨魁的罪名,被劾削籍歸田。崇禎改元,被起用擢升禮部右侍郎兼翰林院侍讀學士,但很快又被劾革職。崇禎十年(1837),又被人告發其鄉居不法事數十項,嚴旨逮捕,下在獄中。後以巨金通關節,次年始獲釋放。以一介飽學之士,遭此際遇,心中傷痛,自難愈合。這三句即以自己的蒼老和月色的美好,形成強烈的反差,又以自己的“老顛”,為下文的招妓遊宴設下了鋪墊。“折簡征歌,醵錢置酒,漫浪從他說”,正是這種抑鬱難申的情結,在這月明之夜,讓作者作了看似縱情荒宴的選擇。“自倚白頭還縱酒,偶攜紅袖為聽歌”,從這上年中秋夜所作詩句,我們似乎可以看到作者年複一年放浪形骸的生活。“折簡”,指寫信。“征歌”,征召歌妓。“醵錢”,湊錢。“漫浪”,放縱而不受世俗約束。唐代詩人元結自稱漫浪叟。《新唐書·元結傳》:“公之漫其猶聱乎?公守著作,不帶箏簪乎?又漫浪於人間,得非聱斷乎?”“從他說”,任由他人評說。這裏作者以元結自許,與其說是對漫浪生涯的歆羨,不如說是對身世沉浮的憤慨,也流露了一種無可奈何的心態。“銀箏”句以下,直至上片收煞,作者將筆觸伸向遊宴的場麵,作了生動細膩的描繪。“銀箏畫鼓,翠眉檀板,恰稱合歡佳節”,“銀箏”,以白銀鑲嵌的古箏;“畫鼓”,飾以彩繪的鼓;“翠眉”,用黛螺畫的眉,此處指代歌妓;“檀板”,檀木製作的拍板。這裏,作者選取了幾件典型的事物,繪形繪色,化靜為動,生動地再現了遊宴的歡樂場景:樂妓們彈起銀箏,敲起畫鼓,打起手中檀板,鼓樂陣陣,聲飄夜空。“合歡”,共歡,和合歡樂。“隔船窗、暗笑低顰,一縷歌喉如發”,隔著船窗,可以聽到從船艙中傳來輕輕的笑語聲、嬌嗔聲,和一縷如發絲般纖細的歌聲。

下片接寫周圍景色,並轉抒感慨。“生公石上,周遭雲樹,遮掩一分殘闕”。“生公石”,又名千人石,在今蘇州虎丘山下,此處大石盤陀徑畝,上下平衍,可坐千人,相傳為晉竺道生(生公)講經處,故名,為虎丘一大勝景;“雲樹”,雲和樹;“殘闕”,殘缺。生公石四周的雲和樹,遮去了已有一分殘缺的明月。作者作此詞時,離崇禎十七年李自成入京,明王朝覆亡僅四年,“遮掩一分殘闕”,顯見隱含著國土殘缺的寓意。“天上《霓裳》,人間《桂樹》,曲調都清切”,“霓裳”,指《霓裳羽衣曲》,傳為唐開元中河西節度使楊敬忠所獻,經唐玄宗潤色並撰製歌詞。傳說中亦有謂唐玄宗遊月宮密記仙曲歸而傳之者。此用傳說,故雲“天上”。“桂樹”,漢樂府曲名,《安世房中歌》有《桂樹》曲一章。中秋正是桂花盛開時節,傳說月中有桂樹,因用此曲名。這兩句寫樂妓彈奏的曲調,謂無論是天上的《霓裳羽衣曲》,還是人間的《桂樹曲》,都讓人感到清冷淒切。在此,我們分明可以體味到作者對國運的擔心,對自己前途無著的憂慮。“幹戈滿地,烏驚鵲繞,一寸此時心折”,如果說上麵六句的感歎還是寄寓於敘事描寫之中,那麼這三句便是直抒胸臆了。“幹戈滿地”,形容戰火紛起,證之史籍,絕非虛語。“烏驚鵲繞”,是古代詩文中常用的典故,語出曹操《短歌行》:“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時值中秋,用在此處,十分貼切。戰火四起,遍地幹戈,明王朝岌岌可危,自己的處境,正如烏鵲繞樹,何處是依傍和歸宿?每想及此,寸心也為之摧折!“一寸”,指心。“心折”,中心摧折,形容傷感到極點。江淹《別賦》:“心折骨驚。”作者對明亡的預感和對國家命運、個人前途的憂慮,透過典故,溢於紙背。“憑誰把、青天淨洗,長留皓月”,全篇結尾,與下片開頭的景色描寫遙相呼應,作者深沉發問,既是無奈,又存觖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