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惟圓
沁園春〓黃鶴樓
萬裏澄波,漢耶江耶?登臨快哉。有晴雲舒卷,層層樓迥;雄風披拂,麵麵窗開。作賦禰生,題詩崔顥,占得人間幾許才?都休問,怕蒼茫吊古,觸緒生哀。
仙蹤一去難回。任幾度、人民換劫灰。看東連吳會,寒潮斷岸;西鄰巫峽,暮雨荒台。倚檻多時,憑闌竟日,玉笛何人又《落梅》?斜陽外,望淩空孤鶴,為我重來。
詞的起首幾句雲:“萬裏澄波,漢耶江耶?登臨快哉。有晴雲舒卷,層層樓迥,雄風披拂,麵麵窗開。”黃鶴樓前,漢水彙入長江,一派煙波浩渺,麵對水天一色的壯闊之景,豁眸可見白雲時而舒展,時而卷裹,昂首可覺勁風陣陣迎麵披拂,更有層層高樓可以窮極視野,麵麵寬窗可以移步換景,身臨此境,豈不快哉!接下來話鋒一轉,“作賦禰生,題詩崔顥,占得人間幾許才”,問作《鸚鵡賦》的禰衡、題《黃鶴樓》詩的崔顥有多少穎異之才,即景生情,感慨萬端。禰衡氣剛傲物,不容於世,擊鼓罵曹,終遭橫禍,被江夏太守黃祖所殺;崔顥雖詩才橫溢,而今也是“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黃鶴樓》)。不論是懷才而歿的辭賦家,還是名聲顯赫的詩人,最終都隨著大江東去而成為曆史,因此,詞人遂寫下歇拍三句:“都休問,怕蒼茫吊古,觸緒生哀。”說休問,卻已經問了;怕觸緒生哀,卻已經傷心不已:禰衡縱死,猶能盡自己的真性情;崔顥雖逝,自有詩名流芳千古。而詞人自己,雖才氣過人,誌在高遠,終無施展才華,展示性情的空間,以至潦倒終身,無所作為,念之怎能無痛,怎能不恨!
“仙蹤一去難回。任幾度、人民換劫灰”,換頭詞人借傳說中仙鶴曾在此停留的故事,慨歎世事更迭、王朝興替給人民帶來的災禍。“看東連吳會,寒潮斷岸;西鄰巫峽,暮雨荒台”,長江流過的地方,或是寒冷的江潮拍打著高高直立的江岸,或是暮雨浸潤著淒清的荒蕪的廢台,哪裏還能夠尋覓到烽煙和劫灰的痕跡呢。隻有詞人“倚檻多時,憑闌竟日”。一抹斜陽從窗口射入,照在孤獨的詞人身上,似乎在空氣中增加了些許暖意,也給詞人帶來了希望;因此他揮筆寫下:“望淩空孤鶴,為我重來。”天空中遨遊的仙鶴沒有詞人的陪伴該是孤獨的,就如同詞人沒有仙鶴的陪伴是孤獨的一樣。詞人望仙鶴重來,另有一層深意,就是希望它能夠給人間帶來祥瑞,從此世上太平。
吳綺
醉花間〓春閨
思時候,憶時候,時與春相湊。把酒祝東風,種出雙紅豆。
鴉啼門外柳,逐漸教人瘦。花影暗窗紗,最怕黃昏又。
“思時候,憶時候,時與春相湊”,起筆就突出表現了主人公強烈的相思情緒,“紅豆”前著一“雙”字,意思就翻進了好幾層。紅豆本身就是相思之物,是一層;眼前的紅豆是與心上人共同栽種,又是一層;如今天隨人願,物隨心長,紅豆居然長出連理雙枝,再進一層;麵對這撩撥人心的“雙紅豆”,自然“思”“憶”昔日的成雙成對的“時候”。
第一組畫麵是“鴉啼門外柳”。古人有折柳送行的習俗,柳樹依然青翠,柳條依然婀娜,而折柳希望他能“留”下來的心上人卻不見蹤影,音訊渺然,隻有一群被視為不祥之物的烏鴉在柳樹上一陣亂聒,刺耳刺眼又刺心,怎能不“逐漸教人瘦”?
第二組畫麵是“花影暗窗紗”。能夠細致觀察到映在窗紗上影影綽綽的花影,說明房中的幽靜冷清和女主人公枯坐時間之久。那若有若無的花影,是不是預示著女主人公即將飄逝的青春呢?所以暗淡下去的豈止是窗紗,應該還有女主人公“最怕黃昏又”的心情。
黃昏本是倦鳥入林、離人歸家的時刻,所以獨守黃昏的孤寂更令人無奈。宋代女詞人李清照有“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聲聲慢》)的名句,把黃昏時分倍感孤淒的心情描繪得入木三分。
年複一年、日複一日的盼望和失望,無法忍受而又不得不忍受的寂寞與愁怨,都從“又”字中傳達出來。也奠定了作者在清代詞壇的重要地位。
張丹
烏夜啼〓越中感懷
扁舟又渡江東,正西風。舊日越王棲處、草連空。
興亡事,千年裏,恨無窮。偏是若耶溪畔、蓼花紅。
上片寫渡江至越都之所見。
“扁舟又渡江東,正西風”,一則交待了所處的地點是江東,二則點明了感懷的季節乃秋季。“江東”,指蕪湖、南京以下的長江南岸地區,其中包括張丹的故鄉浙江錢塘在內。“又渡”,說明作者離鄉北遊已不隻一次,然而此次卻與往昔渡江情形大不相同:秋風秋景,撫今追昔,引發起作者無限的悲傷感慨,這既有傳統悲秋文化心理積澱的因素,更有眼前江東越都故地景象激起的無邊遐想,結合作者經曆的明亡現實,一種黍離之悲不禁油然而生。那麼進入江東地區,首先映入作者眼簾的究竟是什麼呢?是“舊日越王棲處,草連空”之淒涼景象。越王棲處,指春秋戰國時越國的都城會稽(今浙江紹興)。想當年,越王勾踐臥薪嚐膽,發憤圖強,攻滅吳國,稱霸諸侯,是何等威武,那時的越都也應是何等繁華,如今卻是衰草連天,一派荒涼。懷古思今,眼前之景令人觸目驚心。
下片抒寫對越國興亡的深沉感慨,寄托對亡明的哀思。
“興亡事,千年裏,恨無窮”,順承上片末二句抒發了自己的所感所思。越國因勾踐勵精圖治而興,又因其後世君王守業無方而亡;這種興亡的曆史教訓千年來不斷被重複著,卻並沒有被統治者們真正吸取,曆時近兩百八十年的明王朝更是將大好河山拱手讓給了滿清,這怎不令江東子弟生悲生恨!然而遺恨是那些清初遺民的,興亡是人類自身因素所造成,自然界中的萬事萬物則依然沿著自己的軌道運行,並不參入到人世間的情感世界裏。結尾“偏是若耶溪畔、蓼花紅”二句,即以蓼草花繁的無情,反襯出曆史的滄桑與人的多情。若耶溪源出浙江紹興的若耶山,溪旁舊有浣紗石古跡,相傳越女西施曾浣紗於此,因而又稱浣紗溪。與越國複興密切相關的美女西施已逝,而曾陪伴她浣紗的蓼草卻依然年年花紅,不解人意,麵對此景,不僅使人覺得自然無情而倍增傷感,而且使人意識到人生的短暫和大自然的永恒。從這個畫麵中,似乎可以看到作者徘徊溪畔、黯然神傷的形象。
周季琬
滿江紅〓哀江南
舞罷歌沉,問多少、黃金輕擲?止遺得、荒煙數縷,斜陽半壁。萬壑哀聲驚雁斷,千家別淚如雲濕。記南朝、鐵鎖舊橫江,沉雲黑。
著不得,東山屐。擊不盡,中流楫。且息交閉戶,狂吟岸幘。幾樹啼烏南內冷,滿城搗練西風急。對樓前、猶是去年山,傷情碧。
上片為懷古。
“舞罷歌沉,問多少、黃金輕擲?”言曆史上的江南,富庶繁華,詞人用舞、歌概述之,足見當年豪門商賈,繁華竟逐之狀。“罷”、“沉”二字,寫出了這一切興盛景象如雲消煙散之後的幻滅殘象。而“問”在“舞罷歌沉”之後,表現出一種對曆史冷峻的反思。如今卻已是“止(隻)遺得、荒煙數縷,斜陽半壁”,一派荒涼破敗的景象。這一巨大的變化給蒼生帶來了巨大的痛苦,“萬壑哀聲驚雁斷,千家別淚如雲濕”,萬壑遍野的哀聲驚散雁陣,千家萬戶離散的悲淚如濃雲降雨。“記南朝”三句,即是對西晉滅吳的曆史事件而發的感慨。
下片為傷今。
我要把遊玩穿的鞋子收起,因為現在已不是放情山水,吟賞煙霞的時候,我胸中翻滾不息的是當年祖逖中流擊楫的壯誌。過片四句用晉代的兩個典故,以古喻今,表現了清滅明之初,人們那種普遍的悲憤情緒。“且息交閉戶,狂吟岸幘”兩句意為:現在我要關門謝客,放浪形骸,以狂遣悲。“岸幘”指將頭巾掀起露出前額,古時文人常用此表示灑脫傲岸的
風度。“幾樹啼烏南內冷,滿城搗練西風急”,這裏通過對唐宮和唐都蕭瑟清冷氣氛的描寫,曲折地表達對氣數已盡的漢家天下的感傷。結拍三句中,“猶是去年山”一句含意深長,暗用《世說新語》“新亭對泣”中“風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異”之意,從中逗出江山易主之悲,最後再將全詞的種種思緒情感收攏,收束於“傷情”,托付於“碧”,“含不盡之意,見於言外”。
沈謙
浪淘沙〓春恨
彈淚濕流光,悶倚回廊,屏間金鴨嫋餘香。有限青春無限事,不要思量。
隻是軟心腸,驀地悲傷,別時言語總荒唐。寒食清明都過了,難道端陽。
閨中少婦悶悶不樂地倚靠著回廊柱,默默地揮灑淚珠,那淚花閃閃如白光流動一樣。屋內設有屏風,金鴨爐裏散發出嫋嫋餘香。閨中人凝視著縷縷輕煙,引發了無窮無盡的思緒。想著那大好春光已接近尾聲,而自己的青春年華也隨之悄悄流逝,春光有限,青春不再,滿腹心事不知從何說起,那就“不要思量”,但是“不思量,自難忘”(蘇軾《江城子》),揮不掉,也抹不去,真是苦不堪言。
“隻是軟心腸”,始終牽腸掛肚,無法放下,“才下眉頭,卻上心頭”(李清照《一剪梅》),想起那告別時的情景,徒惹得“驀地悲傷”。本來她的夫君在分別時曾許下諾言,在寒食或清明時回家團聚,但現在卻“寒食清明都過了”,百花凋謝,春天將盡,還見不到夫君蹤影,難道還要等到端陽才能相見嗎?這又不禁使閨中少婦感慨“別時言語總荒唐”,怨怪夫君不守信諾。此處表現的憤激情緒中蘊含著對夫君的深切愛戀。
計南陽
蝶戀花〓遣春
扇底桃花傳一縷。小夢初溫,又聽三更雨。明日柳綿吹幾許?落紅今夜偏無主。
隻為留伊留不住。分付鸞簫,散盡東風路。一曲《陽關》天欲曙,未來又是消魂處。
美麗的春夢總是顯得太短,主人公入夢才隻片刻,就又被意外情況驚醒。驚醒這花香浮動之美夢的,就是那淅瀝在窗外的“三更雨”。花氣用“傳”,夢思用“溫”,雨聲則用夜半之耳“聽”:這三句無一語視覺形象,詞境純憑嗅覺和聽覺造成,讀來尤覺耐人尋味。起調描摹這一景象,妙在香氣隻“傳一縷”,而“扇底”已恍然有滿院彩絢的“桃花”浮現,“明日柳綿吹幾許?落紅今夜偏無主。”那婀娜多姿的翠柳,經了宵雨的侵襲,明天將會有幾多柳絮,在風中紛揚飄飛?而最教人哀憐的,還是墜落滿院的桃花,在這不辨西東的暗夜,又怎樣捱過飄蕩無主的殘生!詞中以“今夜”的落花,對比“明日”的柳絮,二者雖命運相似,卻更見得“落紅今夜偏無主”之淒然無訴。
“隻為留伊留不住,分付鸞簫(即鳳簫),散盡東風路”。還是主人公的送別方式,最為奇特、也最蘊含深情:春夜的雨本為“東風”所催化,那飄逝的花,也自然將伴隨春去而西行。將一片惜別的傷情,寄之於親切流轉的簫韻,豈不更覺綿邈深長!於是依窗而立的主人公,終於麵對風聲雨影,吹奏起幽幽鳳簫。過片的字行間,由此飄出嫋嫋不盡的曲音。最引人遐想的,是“散盡東風路”一句:它將雨影中的春歸之路,一下從眼前延伸到西去的無盡天涯,又使這淒悲的歸程,無處不伴有主人公送行的親切簫聲。這對於一路飄墜的“落紅”,該帶去怎樣悠遠的慰藉!到了結拍之處,主人公終於點明,這吹送春歸的曲子,就是王維當年的《陽關三疊》。“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維送友在清新的雨晨,此詞送春卻在茫茫夜半。將送人之作借來送春,從“三更”一直吹奏到天將黎明,這是怎樣一種奇思奇情!友人西出陽關,終竟還有長長的背影可以遠望;夜盡雨住,飄去的春影卻再無蹤跡可尋——這樣的“未來”,對於牽念它的主人公來說,豈不更覺魂斷而神傷?
當雨影、花影全都漸遠漸隱的時候,詞中便隻留下一縷簫聲,久久訴說著“西出陽關無故人”的悲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