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科學消費習慣——容易被忽視的理財行為
消費觀念影響理財結果
在現實生活中,有很多人陷入貧困,並不是因為他們賺得少,隻是因為在理財和日常生活中有很多錯誤的消費觀念限製了他們財富的積累。
李嘉誠對資本的投入並不吝嗇,與此同時,他還熱心慈善事業,經常花費巨資去幫助那些有需要的人。讓人感到意外的是,這位華人首富的日常生活卻是非常節儉的。他從來不講究衣服和鞋子的品牌,一套西裝他可以穿很多年;他的皮鞋壞了,覺得扔了可惜,於是補好繼續穿;手上帶的表也不名貴,而是帶了很多年的普通手表。在公司,他和員工吃一樣的飯菜。即使是來到了工地吃大眾盒飯,他也吃得有滋有味。李嘉誠也並沒有像很多富豪一樣住豪華的住宅,而是在1962年結婚前購置的深水灣獨立洋房裏一住就是20多年。作為香港首富,他不抽煙、不喝酒、不打牌,其唯一的嗜好就是打高爾夫球。
一次,李嘉誠在拿汽車鑰匙的時候不小心掉了一枚2元硬幣,硬幣滾到了車底。當時,他估計汽車若開動就會讓硬幣掉到水溝裏,便立刻蹲下身去拿硬幣。這時旁邊的一名印度籍值班看到此情景,立刻幫他撿起。李嘉誠拿回硬幣後,竟給了幫忙人100元作為感謝,這讓很多人不理解。李嘉誠對此解釋道:“如果我不撿起這2元錢,讓它落到水溝裏,這2元錢就會在這個世界上消失。而100元給了值班,值班卻可以將這錢用出去。我覺得錢可以使用,但是不能浪費。”
在《窮爸爸 富爸爸》中也有這樣一段話:“當你的現金流增加時,你可以買點兒奢侈品,一個重要的區別是富人最後才買奢侈品,而窮人和中產階級會先買下諸如大房子、珠寶、皮衣、寶石、遊艇等奢侈品,因為他們想看上去很富有。他們看上去的確很富有,但實際上已深陷貸款的陷阱之中。那些長期富裕的人是先建立了他們的資產之後,才用資產所帶來的收入購買奢侈品。窮人和中產階級則用他們的血汗錢購買奢侈品。”其實這句話包含著很簡單的道理,一個人的貧富程度與其消費觀念有著直接的聯係。
那麼什麼樣的消費觀才是科學、合理的呢?我們可以從如下四個方麵來著手:
1. 拒絕奢華,追求舒適
在物欲橫流的社會中,很多人追求奢華的物品,似乎這樣就能顯示出自己的地位和身份,但是,這往往會讓人陷入無法自拔的消費泥沼。對名牌的追求,讓很多人不惜貸款和透支去購買與自己實際收入不相符合的奢侈品。人們購買物品時不會考慮自己到底適不適合,而是考慮怎樣才能讓人矚目。追求美好的事物本來是每個人的願望,但是如果在物質中迷失了自己,卻是一件很悲哀的事情。
其實,奢侈的東西不一定就是最好的,簡單自然才是生活的真諦。日常的節儉習慣可以讓你受益很多。一分錢、一塊錢積攢起來,小錢也可以有很大的力量。
2. 警惕為過度消費而背負債務
現實生活中,很多人為了滿足自己的欲望而不顧自己的經濟狀況進行過度消費。這導致的結果就是人們會為了一件衣服、一輛車或者一件珠寶而去貸款。這些負債不僅可能影響你的正常生活,有時甚至會影響到你做人的尊嚴。如果為了積累財富而借債是可行的,但是出於吃喝玩樂的目的是無法令人理解的。因此,我們必須要量入為出地處理消費問題,不要等到債主敲門之時才後悔。
3. 杜絕為鞍買馬的消費習慣
有一個暴發戶,賺錢之後花大價錢給家裏買了件古董家具。等運到家裏後才發現,家中的其他擺設與這件家具並不配套,於是他將家裏原來的擺設和家具都換掉了。這時候,這位商人又發現自己家的房子與這件家具也不相配,於是拆掉原來的宅院,重新建了一棟房子。這是一個很有諷刺意味的故事,但是,審視我們的生活,我們會發現身邊有很多與此相似的人。有的人買了件新鞋,於是就要買與之配套的裙子、上衣、首飾、提包……這樣的消費是個無底洞,沒有窮盡的一天。即使你家財萬貫,如果經常用這種方式去消費,也會讓你承受不住。
4. 記清金錢的用途
對美國石油業壟斷85年之久的洛克菲勒家族,其成功的秘決之一就是其管理者擁有著良好的消費習慣。其中最值得稱道的就是對金錢使用途徑的清晰掌握。在這個家族中,沒有一個人是揮金如土的,他們懂得如何合理地、有效地利用每一分錢。
1915年,戴維·洛克菲勒出生,他的父親是小約翰·洛克菲勒。戴維的祖父老洛克菲勒在年輕時就開始清晰地記錄自己的消費,每一分錢都要在賬簿上寫出用途和支出時間。這個習慣從小約翰·洛克菲勒之後就一直流傳了下來。戴維·洛克菲勒清楚地記得,在他7歲那年,父親把自己叫到房間裏說:“戴維,你從現在開始可以每周得到30美分的零用錢,你要清楚地記下每一筆錢的用途,我每周都會在給你零用錢之前檢查你的花錢記錄。如果滿意,我會多給你5美分的獎賞,如果記憶模糊,那麼我要在30美分中減少5美分作為懲罰。”
這樣的賬目記錄訓練不僅讓戴維鍛煉了自己的計算能力,更讓他在以後的職業生涯中受益匪淺。可見,清晰明確地了解自己金錢的去向,這將會對理財產生極大的幫助。
理財者應培養的正確消費觀
美國第一學府哈佛大學,第一堂經濟學課,隻教兩個概念。第一個概念為:花錢要區分“投資”行為或“消費”行為。第二個概念為:每月先儲蓄30%的工資,剩下來才進行消費。這兩個概念恰恰是我們在日常消費中必須樹立起來的正確觀念。
理財投資者不僅要將精力集中於“錢生錢”的投資活動中,還要注意我們的日常消費活動。如果我們隻會賺錢,不會花錢,沒有正確的消費觀念,財富最終也會悄悄地從你身邊溜走,因此,理財者不應忽視對正確消費觀念的培養。
正確的消費觀,需要注意以下兩點:
1. 區分“消費”和“投資”行為
在現實生活中,很多人都不會注意“投資”行為與“消費”行為的區別。一般人消費前,沒有這種概念,學經濟學的人消費前會考慮,這個消費是屬於“投資”行為或是“消費”行為。正確地區分這兩種概念,是我們理財投資之前的必備課。
請看以下的例子:10年前甲和乙是本科的同學,工作5年後,不約而同積蓄了30萬元人民幣。他們都花掉了這30萬元。甲去某地購買了一套房子,乙去買了一輛“奧迪”。5年以後,甲的房子,市值60萬元,而乙的二手車,市值隻有5萬元。雖然他們的收入都一樣,而且同樣學曆、基本具備同樣的社會經驗,但是兩人目前的資產,明顯有了很大差異。導致差異的關鍵因素就是“投資”、“消費”的不同之處。甲花錢買房是一種“投資”行為,其實錢並沒有花出去,隻是轉移在了房子上,而乙花錢買車是“消費”行為,錢花出去,二手車用過10年後,不會值太多的錢。車跟房子不一樣,房子10年後,說不定已翻了好幾番。
有些人雖然收入頗豐,但是積累的財富少,因為將錢花費在了“消費”上。花在“投資”行為上的錢,實質上還是屬於自己的。由此可見,我們不能陷入盲目消費的誤區,一定要科學合理地消費。
2. 養成“先儲蓄,後消費”的習慣
想做一個成功的理財者,就必須處理好儲蓄和消費之間的關係。會理財的人先儲蓄後消費,不會理財的人先消費後儲蓄。
哈佛教導出來的人,大多以後都很富有,這並不是因為他們出身名校、收入豐厚。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很多人都有將一部分工資儲蓄起來的習慣,而有些人則是一個月後,把沒有花出去的錢儲蓄起來,而且每個月儲蓄多少基本沒譜。從哈佛大學畢業的人每月的行為跟一般人隻有一點區別:根據哈佛的教條,儲蓄30%的工資是硬指標,剩下才可以消費。
在人生不同的階段,我們所遇到的目標有所差異,實現這些目標就要增收節支。但是,隨著社會的發展和變化,就業壓力、生活壓力、消費壓力逐漸增加,為了維持穩定的生活,就必須要積累適當的財富。對於工薪階層來說,應該把每月生活支出、手機電話費、車貸、房貸等難以壓縮的硬性開支扣除,剩下的工資要做強製性的儲蓄,可以采取零存整取、基金定期定額投資、月繳儲蓄性保險等方式來實現。雖然這些錢的數目不算太多,但是長期堅持下去就會達到聚沙成塔的效果。
先儲蓄後消費,不僅合理利用了資金,還有效地遏製了盲目消費的現象,與此同時這樣的習慣還可以讓我們擺脫浮躁的物質欲望。因此,我們應該處理好儲蓄和消費的關係,隻有先儲蓄後消費,才能讓理財活動更趨於合理化。
理財還需要會花錢
理財的目的是為了獲取更多的財富,財富是提供生活基礎的保障。財富提供給人源源不斷的消費機會和消費力量,但是財富的積累同樣需要消費的配合和輔助。想要得到有品質的生活,就必須學會如何花錢,如何省錢。
如今過度消費、超前消費已成為一種消費現象。不少人在消費過後,發現自己陷入了“透支”的尷尬境地。因此,理性消費對我們的生活有著直接的影響。而要做到理性消費我們就需要遵循以下幾點原則:
1. 開支分類
在消費活動中一定要做個精明的管家。平時,我們可以選擇使用表格或筆記本記錄下家庭的開支,包括錢財的用途和時間。這不僅可以讓你一目了然地清楚自己的財務狀況,更有益於製定出合理的財務預算。我們列出當月水、電、煤氣、物業等基礎開支,還要列出生活消費開支等項目。開支分類可以幫助你更清晰、更明確地進行理財規劃。
2. 透支需謹慎
隨著現代銀行業的發展,銀行卡的種類和服務功能也越來越多了,持卡消費逐漸成為了一種時尚。值得關注的一點是,並非任何人都適合使用銀行卡,特別是信用卡。有些銀行卡具有透支功能,在手頭不寬裕之時,這給我們提供了方便的借款。但是,當你滿足了消費的欲望後,也要注意還款的期限,在規定的期限內如果不能還款,你會承擔比一般正常貸款要高得多的利息。透支卡在某種程度上助長了一些人盲目消費的心理,因此也催生出了很多“卡奴”,所以我們必須要理性消費,不要無視自己的消費能力而惡意透支。
3. 花錢要有重點
在進行消費之前,不僅要考慮商品的價格,還要重點考慮消費的合理性和必要性,要購買自己真正需要的東西,沒必要的消費要盡量避免。我們每次消費都是有目的的,每次花錢之前考慮一下支出是否必要,這會提高你的資金利用率。
4. 不要吝嗇必需的開支
理性消費要求我們不花沒必要花的錢,但是麵對必需的日常開支也絕對不能吝嗇。為了保證我們的正常生活和人際交往,很多方麵需要開銷。如果認為理性消費就是一味地節儉,那就片麵地理解了理性消費的意義。為了理性消費而刻意減少必要的開支,不僅會影響到我們的正常生活,甚至還會影響到我們的理財和投資行為。
在日常的消費中,我們要本著“能省則省”的理性原則去購買東西。其實,隻要合理花費,小錢也能辦大事。以下提供幾個日常消費理財的小竅門。
1. 掌握好花錢的時機
在購買商品時,絕對不能不顧自己的實際收入而一味地追趕時髦,這很容易造成經濟上的損失。在花錢時,一定要把握好購買的時機。花錢的時機是相當重要的,如在通貨緊縮和通貨膨脹的不同條件下消費就會帶來不同的效果。
2. 學會討價還價
在購買東西的時候,一定要掌握一些討價還價的技巧。討價還價不是吝嗇的表現,能節省的錢必須要節省。要想買某種商品,一定先要從各種途徑了解這種商品的性能、質量、服務等,在價格上更是要貨比三家。如果你對某件商品很滿意,絕對不能流露出很滿意的神情,要毫不留情地挑出商品的“毛病”,要給出比你心目中價格低1/3,甚至1/2的價格,這樣做才能讓你有回旋的餘地。在購物之時,不要迷信大的商店,因為地段好、麵積大、高檔的店鋪自然租金和開銷就高,很容易把這些開銷轉化到你所購買的商品中。最後,在討價還價中,你要表現出可買可不買的神態,不能讓賣家參透你想購買的心思之後趁機加價。
3. 過簡單樸素的生活
家庭開支中每天的日常支出占據了很重要的部分,我們要養成量入為出的消費習慣。如果我們每天節省下幾元錢,那麼一年下來就是一個可觀的數目。在生活中也有一些節省的小竅門,我們可以幾個家庭或者同事聯合起來大批地買進家庭必需的物品,這樣即享受了優惠,又節省了不必要的開支。在家庭生活中,我們不要為了麵子而浪費金錢,簡單、質樸、充滿溫馨氣氛、輕鬆自由才是家庭的原色,不要為了追求奢華而迷失在奢華中。
4. 不被低價、甩貨所迷惑
到了節日、換季時節,各大賣場都會進行各種各樣的打折促銷活動。在這期間,可以找到很多物美價廉的商品,但是我們也要注意,跳樓大甩賣大都是些有瑕疵的清倉貨,我們在選購的時候一定要注意仔細辨別。與其貪圖便宜,進而衝動地去購買一些不實在的物品,還不如買些耐用的高檔商品。
還有一些商家,會進行一些減價搭配購買的活動。很多人為了節省而購買大量的批發商品,這種購買方式不僅不能保證裏麵的每一件物品都是完好的,而且還可能造成因久置不用而造成的經濟損失。
5. 不花錢,享受低碳生活的樂趣
在現實生活中,很多人都認為有品質的生活都是花錢買來的,其實這是一個誤區。生活品味不一定靠錢獲得,隻要自己勤於思考,善於動腦,不用花錢也可以打造有品位的生活。有一些事情完全可以自己動手,比如,修理自行車,修鞋等。還可以從電視、網絡、報紙、書籍中尋找出很多生活小妙招,這些小技巧可以讓你過有品位的低碳生活。
很多商家也在絞盡腦汁打造各種賣點來吸引消費者,與此同時,他們還設置了很多的消費陷阱來誤導大家。以下的幾種手段在我們的生活中經常出現,我們必須要加以注意。
1. “有獎銷售”的陷阱很多商家會贈送打折優惠券,或者利用“連環”購買商品就能中獎等手段誘使不明真相的人們上當。在實際操作中,商家卻在這些優惠券的使用規則上玩文字遊戲,設下埋伏,給你的使用和兌獎造成困難,即使真的有中獎機會,得獎的幾率也是很微小的。
2. 會員消費製陷阱
很多商家都會為顧客推出會員購買製,當會員交齊一定數量的會費之後,就可以得到一張會員卡,享受專門的會員待遇,購物之後隻要刷一次卡就可以完成交易。但是,很多商家會在眾人購買了大量的“月卡”、“年卡”、“會員卡”、“貴賓卡”、“終身卡”之後就攜款潛逃,或者另尋場所改名換姓,繼續經營。
3. 清倉甩賣陷阱
隨著時代的發展和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很多房屋和道路都麵臨著拆遷的命運,隨之而來也出現了大量甩賣的商家。這些店鋪都打出“半價大甩賣”、“拆遷甩賣最後三天”等口號吸引消費者。其實,這些店鋪的租金都相對低廉,諸多表麵上宣稱即將停業的商鋪卻一直在持續地經營著。而商家針對很多消費者貪圖便宜的心理大做文章,不僅出售沒有質量保證的物品,而且這些商品的價格也不便宜。
4. 免費陷阱
這種情況在各種檔次的飯店中都有出現,商家紛紛打出“免費”的廣告,如“酒水飲料免費”、“雅間免費”、“電話免費”、“小菜免費”等。其實,很多的“免費”活動都是在誤導消費者,打出的口號意在引導消費者進行消費,免費的服務項目或者商品也是“羊毛出在羊身上”,都是由顧客自己買單。
5. 購物派送陷阱
購物派送的廣告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買一贈一、買二贈二的商家促銷手段也吸引了很多的消費者。但是,很多人在購買了派送的商品之後卻產生了上當受騙的感覺。從本質上來看,買大贈小,買多贈少是商家的慣用手段,還有不法商家以次充好地使用劣質商品充當贈品,這些派送商品的實質隻不過是誘餌而已。
消費之前要製定出財務計劃
在現代消費市場上,不僅商品的種類在急劇增加,其更新換代的速度也在不斷加快。這對人們來說是一種極大的誘惑。因此,我們經常會有錢不夠用的感覺,也出現了過度消費的情況。這種情況對我們以後的生活和發展是極其不利的。為了更好地管理和支配我們的財產,我們必須製定出清晰明確的消費財務計劃。
生活在比利時的孩子們,從八九歲起就懂得了如何“精打細算”地支配自己有限的零花錢了。從小時候開始,父母就不會在給零花錢方麵遷就他們。孩子想買自己喜歡的東西,就必須一點一滴地慢慢積攢零錢。如果孩子攢的錢還不夠,而他又確實想盡快買到自己想要的東西時,可以先向家長借錢,然後再用以後的零花錢慢慢償還。這種辦法不僅能讓孩子體驗到滿足消費欲後所需要付出的代價,還能幫助他們從小避免任性消費並節製消費的欲望。
在比利時家長的眼中,零花錢是幫助孩子們初學理財的工具,而不是提供單純的物質享受。據悉,比利時85%的未成年人都可以從父母那裏得到固定的零花錢,大部分孩子拿到錢後會先存入銀行,或者放進存錢罐裏留待以後買自己想要的東西,隻有6%的孩子會把零錢直接花掉。正是因為有了家長和學校的雙重教育,比利時的大部分孩子才從小養成了節儉的好習慣。他們很少隨便買東西,更不會在學校裏互相攀比。
對於一般人來說,製定適合自己的財務計劃也是十分必要的,製訂消費財務計劃的方式有很多種,但是你首先要做出至少3個月的日常費用計劃表。如果不這樣做,那麼你的財務計劃就會脫離實際。通過這個財務計劃我們可以清楚地了解資金的流向。在財務計劃中,我們也可以體察出平日裏不曾意識到的消費漏洞。這些漏洞可以讓我們弄清在哪些方麵可以節省開支。比如在平日裏你花費在買衣服上的錢並不少,一件衣服幾百塊,對於高新階層來說算不上什麼,但是將這些衣服的錢加算起來,那將會是一筆不小的開支。
在製定財務計劃之時,一定要列出清單,上麵要寫上諸如房租、水、電、氣、電話費、房貸、車貸等項目,並且要經常審視這些消費是否具有合理性。堅持節約的一個簡便方法就是每當自己準備購買東西的時候,反問自己“你真的需要這件東西嗎?你真的喜歡這件東西嗎?”如果你無法確定,那就應該放棄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