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理財策略和技巧——理財投資的成功寶典(1 / 3)

第8章理財策略和技巧——理財投資的成功寶典

理財之前,清楚自己有多少財可理

理財之前,一定要做好先期準備,就是要算清淨值,並設法增加財產,減少負債,不斷地積累淨值。

《窮爸爸 富爸爸》中講到“要改變現狀,請先改變自身”。在財富積累中其實也是一樣的,必須改變自己的財物現狀才能讓財富的積累向幸福的目標接近。所以,在理財之前,首先應該弄清楚自己的財務狀況,自己的資產到底是多少,扣除負債之後剩下來的才是真正屬於我們自己的資產,即淨資產,它的價值為淨值。簡要的來說,財務狀況就是指你的收入、支出情況。

有的人有穩定的工資收入和穩定的生活費用支出,此外還能將固定比例的一部分工資存入銀行;有的人從上一輩繼承了大量的財富;有的人由於職業的關係,收入來源波動性很大,支出占收入的比例也高;有的人沒有經濟來源,支出的金額相對固定,這些差異導致了我們在理財之前必須要麵對我們的經濟現狀。理財之前,一定要做好先期準備,就是要算清淨值,並設法增加財產,減少負債,不斷積累淨值。

那麼如何來計算出淨值呢?其實算法很簡單,你可以對自己的所有資產進行分類,並製作一張表格,在表中要列出你的全部資產,並且要算出資產總值。資產可以分為流動性資產、投資性資產和自用資產。流動性資產包括你現金中的活期儲蓄存款、支票賬戶,短期性投資中的短期國債、企業債或者證券;投資性資產包括長期持有的定期存款、股票、中長期債券、保險單、不動產、藝術收藏品、黃金和外彙等;自用資產一般包括自用住宅、家具、通信工具以及交通工具等。之後,還要列出所有的負債,也算出負債的總值,負債通常可以分為短期負債和長期負債兩類。短期負債是指信用卡透支餘額、各種分期付款、消費性的個人借貸等;長期負債如房屋貸款、汽車貸款或者其他用於投資或者購置個人資產的長期貸款等。資產總值減去負債總值就是你的個人資產淨值。理財活動應該建立在清楚和了解自己的資產淨值之上,了解自己的資產淨值,就可以更好地掌握自己的財務狀況,有效地進行理財投資活動。

為了更加清楚地了解自己的財產狀況,我們可以選擇整理資料和建立檔案的方式管理家庭財務。家庭財務檔案,除了我們說的賬本之外,還應該設立專門的發票檔案本,主要是收集購物發票、合格證、保修卡和說明書等。另外還需要設立金融資產檔案本,將有關資料記載入冊,當存單或者票據遺失時,我們可以根據家庭金融檔案查驗並且及時掛失。每天花幾分鍾時間,把當日收支按照項目、收入、支出、結餘欄分別記錄,到月底再把這些情況進行總結。

除了製作家庭財務檔案,我們還可以選擇製定一張家庭收支表,反映過去一段時期內個人的現金收入和支出情況。家庭收支表記錄家庭中所有的現金流入和流出,列出了所有收入源和個人花費、存款和投資情況。想要編製家庭收支表,最重要的就是要“記賬”,為了使記賬不顯得那麼繁瑣和複雜,我們可以采取以下的幾種辦法:

1. 可以使用專業的記賬軟件。這些軟件可以在網上下載出來,裏麵的賬戶類型和名稱可以自由設定,還可設定出收入和支出的類別,每到月末可以自動生成報表,我們從中可以清楚得知我們每個月的具體開銷。

2. 申請信用卡,減少現金消費。申請了信用卡之後,可以利用最長50天的免息期進行消費。這樣銀行還可以為我們提供每一筆錢的花費紀錄,我們隻要在月底看一下具體的賬單,這就可以起到消費記賬的目的了。

3. 平日裏盡量集中消費,也就是說,在平日裏我們可以減少逛街和去賣場的次數,把消費集中到一起。

4. 如果你實在厭倦記賬,那麼平時你的錢包裏最好不要放太多的錢,如果發現錢包裏的現金數量大幅減少了,你就應該盤算一下這幾天的花費是否超支。

綜上所述,確定個人財務狀況的重要性在於:可以初步規劃理財計劃的未來收益目標和各種軟硬性約束;確定或者調整自己的風險承受能力;調整戰略性資產配置的方向。

掌控財富,樹立堅定的理財目標

為自己樹立一個理財目標,應該是理財的第一步。美國德克薩斯州石油巨富亨特認為關於成功的建議隻有兩個:首先,你必須確切地知道你想實現什麼目標;其次,要確定自己為此目標要付出什麼代價,並決心付出。

有些人認為理財的目的就是為了賺錢,甚至於能夠讓10元變成10萬元。但是,目標不是空想,切忌不切實際。合理的目標才是我們成功的根本。如果你現在的月收入是8000元,有將近50萬的資金可以投資,你會選擇怎樣的理財投資方式呢?買車、買房、創業或是購買股票?發出前麵疑問的目的是為了表達一點,在你進行理財投資之前,一定要明確,你的目標是什麼。長城是一塊一塊的城磚壘成的,富豪們的財富也是一點一滴地積累起來的,所以在理財之前一定要設立出循序漸進的小目標,之後再逐步向大目標邁進。

一談到理財目標,很多人都會不假思索地羅列出許多奇妙的想法。如,我想成為富翁,我想買下一棟豪宅,我想到馬爾代夫旅遊一次,我想讓孩子出國留學接受更好的教育等。其實這一類想法,因為過於模糊,且沒有最後實現的期限,故而不能算是理財目標,隻能算是美好願望。也有的人會說:我想在3年內成為富翁,我想在近期內買下一棟豪宅,我想在有生之年到馬爾代夫旅遊一次,我想在孩子高中畢業時送他出國留學,這些想法雖然增加了時間的因素和限製,但也不能算是理財目標。

那麼到底什麼是理財目標呢?其實,理財目標必須具有如下兩大特征:一是目標結果必須可以用貨幣進行精確計算;二是有實現目標的最後期限。如,我想在5年內擁有50萬元財產,我準備在5年內購置一幢價值20萬元的新房子,我想在本年內購買一台價值1萬元的筆記本電腦,這些想法顯然具備了理財目標的兩大特征,因此也就不僅僅局限於美好願望的範疇了,而是明確的理財目標。

綜上所述,如果我們真的願意打理好家庭的錢財,設定好理財目標是必不可少的步驟。如何把自己的想象具體化?如何把自己的諸多美好願望轉化為具體的理財目標呢?首先我們想一想,然後把諸多美好願望都列舉出來;其次還需要對所列舉的願望做一些具體分析,看看哪些需要劃掉;最後將自己的美好願望具體化。那麼包含哪些理財目標的理財活動是屬於比較成功的家庭理財呢?

1. 增加家庭收入,提高生活品質

不同的家庭收入水平也有所不同。有的人奔波勞碌於機關單位,拿著固定的工資;有的人下海經商,開辦企業,收入豐厚;有的人投資於股票、債券獲得紅利、利息收入;有的人在工作之外還有兼職等。這些人的收入從來源上有差異,靈活程度上也有差異。我們要針對不同的特點,在現有財富的基礎上進行投資活動,增加家庭財富。

2. 減少不必要的開支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在衣、食、住、行、醫療、保健、教育、文化、娛樂等方麵的支出是很難控製的。理財專家將家庭的消費支出劃分為固定支出和變動支出兩個部分。固定支出是指無法減少或無法控製的支出,這包括:車費、電費、水費、飲食費用等;變動支出就是指不可預測的支出,如醫藥費、書刊報紙費、外出就餐等費用。要想減少不必要的開支,就一定要開源節流,避免不必要的開支。

3. 儲備養老金

生老病死是生命規律,我們每個人都要麵對老去的時刻。理財也一樣,在我們退休後減少收入的時候,也應該有一些財政方麵的計劃。在我們年輕收入多時,一定要積蓄一些養老金。特別在現在每家都有一個孩子的背景下,更應如此。

4. 讓家庭資產的結構更加合理

家庭資產分為金融資產和實物資產兩大類。合理的資產結構,不僅可以分散風險,還可以增加收益。在我們設定理財目標之時,一定要讓資產結構更加合理,運用組合投資的方式安排資產。

在樹立理財目標之後,我們不能輕易改變。但是,經過一段時間的實踐,如果我們的生活條件有了變化,則需要根據客觀實際的變化,對早先樹立的理財目標進行修改和完善。如果您所在企業和單位的效益有了明顯提高,您的工資或年終獎金增加了很多,或者您找到了一種收益率較高的投資產品,這無疑會增加您的自信心,您完全有理由調高原來的理財目標、或縮短達到目標的時間。相反,如果您的公司和單位出現了經營困境,您的工資收入隨之也減少了許多;如果您的孩子大了,原來出租的房子需要收回來,給孩子住;如果您的主要資產是股票,而眼前的股市一直是不景氣的現狀。那麼,這樣一來,您理應調低您的收益目標。總之,投資方式的改變或理財目標的修改,為的是更加符合自己的實際,同時也有利於自己總結經驗和教訓。

俗話說:“知道目標等於完成了行程的一半。”其實,這句話同樣適用於理財投資領域,如果沒有一個具體的目標,就像駕駛一輛不知道駛向何處的汽車,是很難達到目的地的。可見,能否理好財,有沒有明確的理財目標是非常關鍵的。每個人的理財目標都有各自的特點,但是大家在設立理財目標時應考慮滿足兩點:第一,要具體化,要有明確的時間和數量,錢越多越好的目標並不具體,具體化就是比如“我準備在兩年之後購置一套三室兩廳的房子”;第二點是目標要現實化,10塊錢變成10萬不是現實而是奇跡,我們還是要根據自己的能力和發展狀況定目標。總之,目標的設定要從自己現有的財富基礎和能力出發,才能更好地找到可行的途徑去實現。

讓錢財既保值又增值

每個人的性格不同,在理財上的行為和表現也就有著差異,理財性格也就有所不同。這些差異要求我們選擇適合自己的理財方式。選擇恰當的理財方式,需要從個人的價值觀和性格這兩點考慮。

喝著百事可樂卻投資可口可樂的奧馬哈鄉下佬,被喻為“當代最成功投資者”的巴菲特,其成功的秘笈之一就是總能利用自己獨到的眼光選擇出恰當的理財方式,讓自己的財富保值又增值。1956年巴菲特建立了“巴菲特有限公司”,親朋好友湊了10.5萬美元,其中有他的100美元。他正式開始了自己的職業投資生涯。巴菲特隻是待在奧馬哈的家中,埋頭在資料堆裏。他每天隻尋找低於其內在價值的廉價小股票,然後將其買進,等待價格攀升。這些遠遠低於其營運資本的股票果然為他帶來了豐厚的利潤。他的巴菲特公司第一年就集資50萬美元。可見,選擇適合現狀的理財方式,會讓你受益匪淺。

美國人凱文一生的經曆可謂家庭理財和投資的典範,其成功的因素之一就是懂得選用適合於自己的理財方式。凱文是波音公司的一名工程師,他從26歲時開始將每月薪水中的20%投資於共同基金。這類基金雖然風險大一些,但年收益卻非常高,自1934年以來,該類基金平均的年收益約為13%。到他35歲之時他與別人合資辦了一個連鎖店,收益亦相當可觀。到了40多歲時,他開始求穩,將投資於共同基金的錢取出來投資於一種非管理型指數基金,年收益率為10%左右。凱文僅將自己錢的10%用於銀行儲蓄,因為美國銀行的利率長期在3~6%,遠低於其他投資手段。在凱文離60歲退休還有十幾年的時候,他開始著手準備將收入的20%用於退休金的準備,這樣,加上他過去投資賺的錢,足夠為自己的退休生活留下一筆可觀的資金。合理的,適合自己特點的理財方式不僅讓凱文享受到了高質量的生活,更使他的財富成功實現了最大限度的增值。

目前理財投資方式歸納起來有13種,即儲蓄、債券、股票、房地產、外彙、古董、字畫、保險、彩票、基金、錢幣、郵票、珠寶。但按照理財要遵循的合法性、安全性、流動性、贏利性原則,最可選的家庭理財方式還是銀行儲蓄、債券、房地產、保險、股票幾種,關鍵是要用活。另外,如何在眾多的理財產品中,選出適合自己的理財方式和理財產品呢?我們可以從以下幾點出發做出適合自己的選擇。

1. 職業

個人理財是需要投入時間和精力的,如何將時間合理地分配,實現比較高的回報,是我們必須考慮的問題。人們的職業在一定程度上也決定了你的時間和精力,以及理財信息來源是否及時充分,這對你理財方式的選擇有很重要的影響。如果你的工作很繁忙,需要來往於各地,甚至沒有時間及時了解各種新聞和消息,那麼選擇股市是不合適的。如果一個人從事的是諸如足球、籃球、網球、賽車、遊泳等職業體育運動,那麼將自己的一部分財產用於購買保險是一個明智的選擇。

2. 收入

一定的經濟基礎是理財的關鍵,對於個人和家庭來說,收入就決定了你的理財基礎。很多理財專家都認為:將收入的1/3用於生活消費,1/3用於儲蓄,剩餘的1/3用於投資生財。因此,你收入的數量就決定了這最後1/3的數量,也就決定了你的理財選擇。如果你的收入較少,選擇需要巨額資金的理財方式顯然是不適合的。

3. 年齡

理財除了需要時間和經濟基礎,還需要我們的經驗、閱曆、知識以及承擔風險和責任的能力,而決定這些的主要因素就是我們的年齡。因此,不同年齡所適合的理財方式也是不同的。在年輕時,我們需要拿一部分資金用於教育的投資,承受風險的能力也會比較強,有著遠大的抱負和激情,因此失敗了也不用害怕。可以選擇一些風險大,收益大的理財投資組合。在老年時,人們承受風險的能力和心理素質較弱,因此可以在追求安全的前提下選擇穩定的理財投資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