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啟迪智慧,為人生添油加彩(3 / 3)

過了一段時間,因為幹燥,果子的水分都蒸發掉了,原來鮮亮的果子現在變得幹巴巴的,自然顯得少了許多。

一天,雄鴿發現果子少了許多,便生氣地責備雌鴿道:“你怎麼可以這麼貪吃呢?我們原先那麼辛苦摘來的果子,是要留著過冬的,可你卻把它們都偷吃了。”

“我沒有偷吃果子,是果子自己變少的。”雌鴿辨白道。

“果子自己怎麼會變少?”雄鴿更生氣了,“如果真是你吃了,我們出去再摘些來也就是了。可是你偷吃了還不承認,我可真後悔當初看上你了。”

雌鴿聽它這麼說,也來了氣:“沒吃就是沒吃,你怎麼可以這麼無端猜疑人呢?”

“就是你吃的!就是你吃的!”雄鴿不由分說,撲上去用嘴使勁兒地啄著雌鴿的頭,竟活活地把雌鴿給啄死了。

沒過幾天,下起了秋雨,並且時斷時續地一連下了好幾天。雨水順著樹枝慢慢地滲進窩內,把果子都泡濕了。這些果子被雨水一泡,重又變得水靈靈的,像以前一樣飽滿了,泡大的果子嚴嚴實實地塞滿了一窩。

“這是怎麼回事呢?”雄鴿麵對變多的果子,感到有些莫名其妙,它想啊想啊,終於明白了:“原來是雨水把果子給泡大了,所以變多了。那麼,以前的果子確實不是被雌鴿偷吃了,隻是變幹了而已。”

雄鴿想這裏,霎時明白了雌鴿是無辜的,不禁懊悔已極。它衝進雨中,悲哀地呼喚著雌鴿::“是我不好,當時錯殺了你。你快回來吧,都是我不好啊!”

它在雨水裏悲哀地呼喚著,終於被雨水打落在地上,哀傷地死去了。

和你一起品:

在生活中,人們的彼此誤解,都是由於自己的臆斷和猜疑造成的。有人對一時的疑團解不開,又不認真調查研究,隻是憑著自己的見解就妄下結論,結果既傷害了對方,也傷害了自己。可見,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猜忌之心,是生活的大敵。要解開一個謎團,首先要冷靜,然後再調查;切勿衝動和隻憑猜測。

商人和馬

從前,有一位商人,帶著貨物到市場上出售,他的運氣非常好,生意興隆,所有的貨物都賣出去了,口袋裏塞滿了金子和銀子。第二天,他準備回家,並且想在天黑之前趕到家中。

他把錢塞在背包裏,放到馬背上,然後騎著馬上路了。中午的時候,他路過一座小城,休息了一會兒後,打算繼續趕路。這時,他的仆人把馬牽到他的麵前說:“主人,馬的後掌蹄鐵上掉了解隻釘子。”

“就這樣吧!”商人說,“我隻有6個小時的路程了,這馬蹄鐵不至於掉直來。我們要急於趕路呢!”

下午,商人下馬休息,叫仆人到附近喂馬。仆人回來後又對他說:“主人,馬左後腿上的蹄鐵已經掉啦,我是不是牽它去重新打個馬掌?”

“就這樣吧,”主人答道,“隻不過剩下兩個小時的路程了,這馬應該還能挺得住的。”他們繼續趕路了。沒過多久,馬便開始一瘸一拐了;跛著走了沒多久,開始跌跌撞撞了,又沒走多遠,終於一跤跌下去,腿折斷了。商人隻好將馬留下,把背包解下來背在自己身上,步行回家。結果,他一直到深夜才回到家中。

和你一起品:

俗話說:千裏長堤,毀於蟻穴;差之毫厘,謬以千裏。生活的小事,是不可以被忽略的。許多造成重大損失的天災人禍,未必就是突然發生的,往往是從小小的失誤開始,一步一步演變出來的。所以,我們要用一副認真的態度麵對生活的方方麵麵,越在小事上越不馬虎,處處從小事做起。

狐狸和火雞

為了對狐狸的進攻進行有效的抵禦,火雞把自己棲息的樹當成了一座城堡。這陰險的狐狸已經繞樹轉了好幾圈,瞧見每隻火雞都在放哨警戒,不敢懈怠。它恨恨地喊道:“怎麼啦,這些躲在樹上的家夥居然敢跟我作對,它們以為這樣就能幸免一死嗎?不,決不!我對天發誓,我決不會輕饒它們的!”狐狸還真兌現了自己的諾言。

這天晚上,月色皎潔,這對火雞當然是再好不過的了。當然狐狸在圍城進攻敵手方麵也毫不含糊,它詭計多端,一肚子壞水,忽而佯攻向上移,接著裝死躺下,一會兒又爬起來,就是意大利喜劇人物阿爾勒甘也不可能扮出這麼多的不同角色。狐狸豎起了肥大的尾巴,使它油亮閃爍,還耍了各種各樣騙人的把戲。在這段時間裏,沒有一隻火雞敢放鬆警惕打一個盹兒,敵情使它們兩眼圓睜,緊張地注視著前言的風吹草動。時間一長,這些可憐的家夥都頭暈目眩,不斷地從樹上栽下來,幾乎有一半的火雞掉了下來。狐狸把掉下來的火雞逮住,全都拴在了一起,並把它們全宰掉放進了自己的食品櫥。

和你一起品:

在危急來臨時,是驚惶失措,還是泰然處之?驚惶失措,就會造成神經高度緊張,思維紊亂,六神無主,也不會拿出有效的防備措施;而在危急時刻表現鎮靜的人,總是能夠找到拯救自己的智慧,就像諸葛亮麵對司馬懿大兵壓境所表現的從容不迫一樣,“空城計”才能因此而生。所以,不管遇以多大的危險,我們要學會不慌不忙,從容應對,切勿自己亂了自己的方寸。

上帝的忠告

有一天,上帝來到人間。遇到一個智者,正在鑽研人生的問題。上帝敲了敲門,走到智者的跟前說:“我也為人生感到困惑,我們能一起探討探討嗎?”

智者畢竟是智者,他雖然沒有猜到麵前這個老者,就是上帝,但也能猜到絕不是一般的人物。他正要問上帝您是誰,上帝說:“我們隻是探討一些問題,完了我就走了,沒有必要說一些其他的問題。”

智者說:“我越是研究,就越是覺得人類是一個奇怪的動物。他們有時候非常善用理智,有時候卻非常的不明智,而且往往在大的方麵迷失了理智。”

上帝感慨地說:“這個我也有同感。他們厭倦童年的美好時光,急著成熟,但長大了,又渴望返老還童;他們健康的時候,不知道珍惜健康,往往犧牲健康來換取財富,然後又犧牲財富來換取健康;他們對未來充滿焦慮,但卻往往忽略現在,結果既沒有生活在現在,又沒有生活在未來之中;他們活著的時候好象永遠不會死去,但死去以後又好象從沒活過,還說人生如夢……”

智者對上帝的論述感到非常的精辟,他說:“研究人生的問題,很是耗費時間的。您怎麼利用時間呢?”

“是嗎?我的時間是永恒的。對了,我覺得人一旦對時間有了真正透徹的理解,也就真正弄懂了人生了。因為時間包含著機遇,包含著規律,包含著人間的一切,比如新生的生命、沒落的塵埃、經驗和智慧,等等人生至關重要的東西。”

智者靜靜地聽上帝說著,然後,他要求上帝對人生提出自己的忠告。

上帝從衣袖中拿出一本厚厚的書,上邊卻隻有這麼幾行字:人啊!你應該知道,你不可能取悅於所有的人;最重要的不是去擁有什麼東西,而是去做什麼樣的人和擁有什麼樣的朋友;富有並不在於擁有最多,而在於貪欲最少;在所愛的人身上造成深度創傷隻要幾秒鍾,但是治療它卻要很長很長的時光;有人會深深的愛著你,但卻不知道如何表達;金錢唯一不能買到的,卻是最寶貴的,那便是幸福;寬恕別人和得到別人的寬恕還是不夠的,你也應當寬恕自己;你所愛的,往往是一朵玫瑰,並不是非要極力地把它的刺根除掉,你能做的最好的,就是不要被它的刺刺傷,自己也不要傷害到心愛的人;尤其重要的是:很多事情錯過了就沒有了,錯過了就是會變的。

智者看完了這些文字,激動地說:“隻有上帝,才能……”抬頭一看,上帝已經走的沒影沒蹤了,隻是周圍還飄著一句話:“對每個生命來說,最最重要的便是:隻有自己才是自己的上帝。”

和你一起品:

人類是一個有思想有追求的動物,但人的思想和追求有時是十分矛盾和可笑的,正如上帝分析的那樣。人生有得就有失,當你希望得到什麼時,不知不覺中又失去了什麼。所以,我們到底想要得什麼,不想得到什麼;怎樣生活、如何處世……等等,確實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好在“隻有自己才是自己的上帝”,何去何從,每個人都可以做出明智的選擇。

魚竿和魚

從前,有兩個饑餓的人得到了一位長者的恩賜:一根魚竿和一簍鮮活碩大的魚。其中,一個人要了一簍魚,另一個人要了一根魚竿,於是他們分道揚鑣了。得到魚的人原地就用幹柴搭起篝火煮起了魚,他狼吞虎咽,還沒有品出鮮魚的肉香,轉瞬間,連魚帶湯就被他吃了個精光,不久,他便餓死在空空的魚簍旁。另一個人則提著魚竿繼續忍饑挨餓,一步步艱難地向海邊走去,可當他已經看到不遠處那片蔚藍色的海洋時,他渾身的最後一點力氣也使完了,他也隻能眼巴巴地帶著無盡的遺憾撒手人間。

又有兩個饑餓的人,他們同樣得到了長者恩賜的一根魚竿和一簍魚。隻是他們並沒有各奔東西,而是商定共同去找尋大海,他倆每次隻煮一條魚,他們經過遙遠的跋涉,來到了海邊,從此,兩人開始了捕魚為生的日子,幾年後,他們蓋起了房子,有了各自的家庭、子女,有了自己建造的漁船,過上了幸福安康的生活。

和你一起品:

這個故事可以給我們兩點啟示:1.一個人隻顧眼前的利益,得到的終將是有限的和短暫的東西,一個人目標再遠大,也要腳步踏地地從眼前開始,隻有把理想和現實有機結合起來,才有可能實現自己的人生理想。2.合作和分享是成功的重要因素,會合作的人,可以互利雙贏;不會合作的人,隻憑一個人的力量,最終會像沙漠上的細流一樣,力量慢慢被耗盡,直至消亡。

姆佩姆巴效應

將一杯冷水和一杯熱水同時放入冰箱的冷凍室裏,哪一杯水先結冰?很多人都會毫不猶豫地回答:“當然是冷水先結冰了!”非常遺憾,錯了。發現這一錯誤的是一個非洲中學生姆佩姆巴。

1963年的一天,坦桑尼亞的馬幹馬中學初三學生姆佩姆巴發現,自己放在電冰箱冷凍室的熱牛奶比其他同學的冷牛奶先結冰。這令他大惑不解,並立刻跑去請教老師。老師則認為,肯定是姆佩姆巴搞錯了。姆佩姆巴隻好再做一次試驗,結果與上閃完全相同。

不久,達累斯薩拉姆大學物理係主任奧斯玻恩博士來到馬幹馬中學。姆佩姆巴向奧斯玻恩博士提出了自己的疑問,後來奧斯玻恩博士把姆佩姆巴的發現列為大學二年級物理譚外研究課題。隨後,許多新聞媒體把這個非洲中學生發現的物理現象,稱為“姆佩姆巴效應”。

和你一起品:

人需要“逆向思維”,也可以理解為“反正常思維的思維”。當一些常識性的問題在人們的大腦中形成“慣性”時,更需要這種思維,不然的話,我們就會自己束縛了自己的思想,許多重大發現就不會發生。所以,我們不要隨大流,而要動用自己的腦子,去研究、發現大自然中的“蛛絲馬跡”。有時,一個小小的“發現”,也可以掀起一場科學的波瀾。

跌進坑裏之後

那還是孩提時代的事。小學四年級,我們的班主任姓李,是個相貌平平的老頭,心腸挺好,教學也很有一套,可就是脾氣怪怪的。

這天下午有節勞動課。李老師帶著我們到學校的後山撿柴,讓我們撿地上的枯樹枝。

我和三名同學跑向後山頂,邊跑邊撿。在一棵大樹旁,我發現了一堆枯幹的小樹枝,急忙奔過去。跑著跑著,我腳一滑跌進一個深深的坑裏。坑太深,三名同學嚇得大呼小叫,想盡辦法也沒能把我拉上來。

同學喊來了老師。李老師站在坑邊上,盯了我許久,才沉著臉堅決地說:“跌進坑裏,別急著向上看!我們不拉你上來!”全班同學麵麵相覷,都沒敢吱聲。“老師,老師,我上不去!”我在坑裏急得大叫。“在裏麵呆著吧,我們走!”李老師像陌生人一樣大聲扔給我一句話,帶著同學們走了。

老師硬生生地走了,不管我的死活。我一屁股癱坐在坑裏,嘴一張,“哇哇”地大哭起來,“老師!老師!我出不去!”一邊哭一邊生氣地在坑裏打滾,滾著滾著無意間我看見了一道亮光。擦幹眼淚,我坐起來向亮光處爬去。透出亮光的地方有一個洞,我鑽了進去,越鑽越亮,不一會兒到了山坡上,一挺身我跳了出來。

李老師和同學們都站在山坡上,隨著我的出現,山坡上響起了真誠而熱烈的掌聲,久久不息。老師猛地抱起我原地轉了兩圈。

我所有的不快,一掃而光,不解地問:“老師,你怎麼知道坑裏有洞能出來?”

“老師看你沒摔壞。”“老師在上麵就看見光了。”“老師想讓你自己出來。”沒等老師開口,陽光下同學們晃動著聰明的小腦袋爭著搶著告訴我。

李老師蹲在我麵前伸出寬大的手掌拍掉我身上的塵土,親切地撫摸著我的腦袋,重重地點著頭。同學們探著身子,咧開小嘴上下打量我。這時,老師慢慢地站起來,環視一下四周,將一隻手指豎到嘴邊,示意我們安靜。然後,他走到高處一字一句地說:“孩子們,記住,跌進坑裏,別急著向上看,一心尋求別人的幫助,常常會使人看不見自己腳下最方便的路。”

30多年過去了,我還無法忘記兒時跌進坑裏自己爬出來的經曆,老師的話一直印在我的腦海裏。直到今天,每當生活中遇到失敗和意想不到的打擊時,我總是這樣提醒和勉勵自己:跌進坑裏,別急著向上看,一心尋求別人的幫助,常常會使人看不見自己腳下最方便的路。

和你一起品:

當我們遇到困難、失敗或挫折時,不要急急忙忙地就向別人求助,一味地依賴別人、依靠別人,而要想方設法靠自己。困難需要們們冷靜地思考辦法,走出困境;需要我們的堅強和勇敢來打敗它們。如果我們一遇到困難就隻想著要別人來幫助,就不會看得到我們自己究竟有多大的能力,就不會發現其實很多東西是我們自己能夠解決的。

為生命畫一片樹葉

美國短篇小說作家歐·亨利在他的《最後一片葉子》裏講了這樣一個故事——

病房裏,一個生命垂危的病人從房間裏看見窗外的一棵樹,在秋風中一片片地掉落下來。病人望著眼前的蕭蕭落葉,身體也隨之每況愈下,一天不如一天。她說:“當樹葉全部掉光時,我也就要死了。”一位老畫家得知後,用彩筆畫了一片葉脈青翠的樹葉掛在樹枝上。

最後一片葉子始終沒掉下來。隻因為生命中的這片綠,病人竟奇跡般地活了下來。

和你一起品:

人是一個人充滿幻想的動物,也是一個滿懷希望的動物。“小孩子盼長大,長大了盼娶媳婦,娶了媳婦盼抱孫子……”這就是普通人的生活理想和盼頭。如果一個人沒有任何盼頭,那就等於對生活、對生命表示絕望了。因此,人生可以沒有很多東西,唯獨不能沒有希望。希望是人類生活的動力。希望所到之處,生命生生不息!

提醒

有個老太太坐在馬路邊望著不遠處的一堵高牆,總覺得它馬上就會倒塌,見有人向她走過去,她就善意地提醒道:“那堵牆要倒了,遠著點走吧。”被提醒的人不解地看著她,大模大樣地順著牆根走過去了——那堵牆沒有倒。老太太很生氣:“怎麼不聽我的話呢!”又有人走來,老太太又予以勸告。可是,仍然沒有人聽。

三天過去了,許多人在牆邊走來走去,並沒有遇上危險。第四天,老太太感到有些奇怪,又有些失望,不由自主便走到牆根下仔細觀看,然而就在此時,牆倒了,老太太被掩埋在灰塵磚石中,氣絕身亡。

和你一起品:

當局者迷,旁觀者清。在生活中,我們對別人的所作所為總是看得很清楚,一旦輪到自己,卻陷入了迷茫之中。或者說,我們提醒別人時往往很容易、很清醒,需要提醒自己時,卻很難做到。所以說,許多危險來源於自身防患意識的錯位。老太太的悲劇便是如此。

爬樓梯

有一對兄弟,他們的家住在80層樓上。有一天他們外出旅行回家,發現大樓停電了!雖然他們背著大包的行李,但看來沒有什麼別的選擇,於是哥哥對弟弟說,我們就爬樓梯上去!於是,他們背著兩大包行李開始爬樓梯。爬到20樓的時候他們開始累了,哥哥說“包包太重了,不如這樣吧,我們把包包放在這裏,等來電後坐電梯來拿。”於是,他們把行李放在了20樓,輕鬆多了,繼續向上爬。

他們有說有笑地往上爬,但是好景不長,到了40樓,兩人實在累了。想到還隻爬了一半,兩人開始互相埋怨,指責對方不注意大樓的停電公告,才會落得如此下場。他們邊吵邊爬,就這樣一路爬到了60樓。到了60樓,他們累得連吵架的力氣也沒有了。弟弟對哥哥說:“我們不要吵了,爬完它吧。”於是他們默默地繼續爬樓,終於80樓到了!興奮地來到家門口兄弟倆才發現他們的鑰匙留在了20樓的包包裏了……

和你一起品:

兄弟倆爬樓梯的故事,多麼像我們的一生呀!20歲之前,我們活在親朋的期望之下,背負著很多的壓力,步履艱難;20歲之後,開始做夢,並全力以赴地追求自己的夢想;可是,到了40歲,人到中年,青春已逝,清點成果,不免產生諸多遺憾和追悔,既有惋惜,也能抱怨;到了60歲,白發早生,餘生不多,心態開始平靜,既不再抱怨,也不悔恨,而是開始珍惜剩下的日子;到了生命的盡頭,回憶一生,發現還有許多事情沒有完成,所有的夢想還停留在20歲的青春歲月裏…… 至此,我們應該覺悟點什麼呢?

瘋子和呆子

一個心理學教授到瘋人院參觀,了解瘋子的生活狀態。一天下來,覺得這些人瘋瘋癲癲,行事出人意料,可算大開眼界。想不到準備返回時,發現自己的車胎被人下掉了。“一定是哪些瘋子幹的!”教授這樣憤憤地想道,動手拿備胎準備裝上。但沒想到的是,下車胎的人居然將螺絲也都下掉。沒有螺絲有備胎也上不去啊!教授一籌莫展。在他著急萬分的時候,一個瘋子蹦蹦跳跳地過來了,嘴裏唱著不知名的歡樂歌曲。他發現了困境中的教授,停下來問發生了什麼事。

教授懶得理他,但出於禮貌還是告訴了他。

瘋子哈哈大笑說:“我有辦法!”他從每個輪胎上麵下了一個螺絲,這樣就拿到三個螺絲將備胎裝了上去。

教授驚奇感激之餘,大為好奇:“請問你是怎麼想到這個辦法的?” 瘋子嘻嘻哈哈地笑道:“我是瘋子,可我不是呆子啊!”

和你一起品:

有些人對某種工作表現了十足的熱情,甚至狂熱,對別人看來就像“瘋子”一樣,很不理解,其實不是這回事。當你譏笑他人是瘋子時,他人也許還笑你是呆子呢。其實,有個成語叫“大智若愚、大巧若拙”,為人處世,低調一點,“糊塗”一點,甚至“瘋”一點,未嚐不是高境界。

會彎的樹

加拿大魁北克有一條南北走向的山穀。山穀沒有什麼特別之處,唯一能引人注意的是它的西坡長滿鬆、柏、女貞等樹,而東坡卻隻有雪鬆。這一奇異景色之謎,許多人不知所以,然而揭開這個謎的,竟是一對夫婦。

那是1993年的冬天,這對夫婦的婚姻正瀕於破裂的邊緣,為了找回昔日的愛情,他們打算做一次浪漫之旅,如果能找回就繼續生活,否則就友好分手。

他們來到這個山穀的時候,下起了大雪,他們支起帳篷,望著滿天飛舞的大雪,發現由於特殊的風向,東坡的雪總比西坡的大且密。不一會兒,雪鬆上就落了厚厚的一層雪。不過當雪積到一定程度,雪鬆那富有彈性的枝丫就會向下彎曲,直到雪從枝上滑落。這樣反複地積,反複地積,反複地彎,反複地落,雪鬆完好無損。可其他的樹,卻因沒有這個本領,樹枝被壓斷了。

妻子發現了這一景觀,對丈夫說:“東坡肯定也長過雜樹,隻是不會彎曲才被大雪摧毀了。”少頃,兩人突然明白了什麼,擁抱在一起。

和你一起品:

尺蠖之道,一伸一屈;為人處世,有直有彎。麵對生活的壓力、工作的煩惱和家庭的矛盾,如果我們全部挺在肩上,壓在心頭,再鋼強的漢子也變壓斷脊梁。最好的辦法是,當這些壓力和負擔令人不能承受時,就彎下腰來,斷然抖落它們,讓自己輕鬆起來。釋下重負,才能夠讓自己重新挺立。彎曲,並不是低頭或失敗,而是一種彈性的生存方式,是一種生活的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