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幾秒鍾的心靈掙紮,名醫終於做出了抉擇:他小心地縫好病人的身體,然後萬分慚愧地對病人家屬說:“對不起!是我看錯了,她隻是懷孕。幸虧發現得早,孩子安好,還能生下一個可愛的小寶寶。”
正如他料到的那樣,病人家屬不依不饒,並高額索賠,使他差點破了產。
名醫的朋友很為他不值,對他說:“你為什麼要說出真相呢?到底是腫瘤還是胎兒,除了你還有誰知道?”
名醫並不後悔自己當時的選擇,他淡淡一笑,道:“天知道!”
慶幸的是,他雖然為這件事蒙受了很大的經濟損失,但並沒有聲名掃地,找他治病的人仍然絡繹不絕。因為大家都知道,即使蒙受經濟損失,他也不願意將錯就錯!
和你一起品
即使蒙受了經濟損失,也不改變做人的風格。這個“風格”,就是強烈的責任心。責任心是一個人的可貴品質。我們從小就要培養這種責任心,學會對自己責任,對父母負責,對老師負責,對他人負責。勇敢地承擔起自己的責任,而不是推托責任,尋找借口擺脫責任,這有助於培養我們的自立意識,增強自己的責任感和使命感,也能提升良好的個人形象。
決不推卸責任
幾年前,美國著名心理學博士艾爾森對世界100名各個領域中的傑出人士做了問卷調查,結果讓他十分驚訝——其中61名傑出人士承認,他們所從事的職業,並不是他們內心最喜歡做的,至少不是他們心目中最理想的。
這些傑出人士竟然在自己並不喜歡的領域裏取得了那樣輝煌的業績,除了聰穎和勤奮之外,究竟靠的是什麼呢?
帶著這樣的疑問,艾爾森博士又走訪了多位商界英才。其中紐約證券公司的金領麗人蘇珊的經曆,為他尋找滿意的答案提供了有益的啟示。
蘇珊出身於中國台北的一個音樂世家,她從小就受到了很好的音樂啟蒙教育,非常喜歡音樂,期望自己的一生能夠馳騁在音樂的廣闊天地,但她陰差陽錯地考進了大學的工商管理係。一向認真的她,盡管不喜歡這一專業,可還是學得格外刻苦,每學期各科成績均是優異。畢業時她被保送到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攻讀當時許多學生可望而不可即的MBA,後來,她又以優異的成績拿到了經濟管理專業的博士學位。
如今她已是美國證券業界風雲人物,在被調查時依然心存遺憾地說:“至今為止,我仍不喜歡自己所從事的工作。如果能夠讓我重新選擇,我會毫不猶豫地選擇音樂。但我知道那隻能是一個美好的‘假如’了,我隻能把手頭的工作做好……”
艾爾森博士直截了當地問她:“既然你不喜歡你的專業,為何你學得那麼棒?既然不喜歡眼下的工作,為何你又做得那麼優秀?”
蘇珊的眼裏閃著自信,十分明確地回答:“因為我在那個位置上,那裏有我應盡的職責,我必須認真對待。不管喜歡不喜歡,那都是我自己必須麵對的,都沒有理由草草應付,都必須盡心盡力,盡職盡責,那不僅是對工作負責,也是對自己負責。有責任感可以創造奇跡。”
艾爾森在以後的繼續走訪中發現,許多的成功人士之所以能出類拔萃的反思,與蘇珊的思考大致相同——因為種種原因,我們常常被安排到自己並不十分喜歡的領域,從事了並不十分理想的工作,一時又無法更改。這時,任何的抱怨、消極、懈怠,都是不足取的。唯有把那份工作當做一種不可推卸的責任擔在肩頭,全身心地投入其中,才是正確與明智的選擇。正是在這種“在其位,謀其政,盡其責,成其事”的高度責任感的驅使下,他們才贏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功。
熱愛是最好的教師,“做自己想做的事”,這已經是耳熟能詳的名言;但是,“責任感可以創造奇跡”,卻容易被人忽視。對許多傑出人士的調查說明,隻要有高度的責任感,即使在並非自己最喜歡和最理想的工作崗位上,也可以創造出非凡的奇跡。
和你一起品
隻要有高度的責任感,即使在並非自己最喜歡和最理想的工作崗位上,也可以創造出非凡的奇跡。可見,責任心與從事什麼職業無關。有位哲人曾經說過這樣一句經典的話:“屁股決定腦袋。”不是說你的腦袋決定你坐在哪個位置,而是你坐的位置決定你的思考——如何適應位置,如何出色地勝任位置。可見,責任心比選擇工作更重要。
可以喝的馬桶水
多年前,一個女孩來到東京帝國酒店當服務員。這是她涉世之初的第一份工作,因此她很激動,暗下決心:一定要好好幹!但讓她想不到的是上司安排給她的工作卻是去清洗廁所!
沒人愛幹洗廁所的工作。何況她是一個從未幹過粗重活兒、喜愛潔淨的女孩呢!洗廁所時,在視覺、嗅覺以及體力上都使她難以承受,心理暗示的作用更是使她忍受不了。當她用自己白皙細嫩的手拿著抹布伸向馬桶時,胃裏麵立刻翻江倒海,惡心得幾乎嘔吐,卻又吐不出來,難受極了。而上司對她的工作質量要求又非常高,高得幾乎嚇人:必須把馬桶抹洗得光潔如新!正在這關鍵時刻,同單位一位前輩出現在了她麵前,他一遍遍地抹洗著馬桶,直到抹洗得光浩如新,然後,他從馬桶裏盛了一杯水一飲而盡!臉上竟然沒有一絲勉強。實際行動勝過千言萬語,他不用說一句話就告訴了這個女孩一個極為樸素,極為簡單的真理:隻有馬桶中的水達到可以喝的潔淨程度,才算是把馬桶抹洗得“光潔如新”了。
她目瞪口呆,熱淚盈眶,並且恍然大悟。她痛下決心:“就算一輩子洗廁所,我也要做一名最出色的清潔工!”
從此,她成為一個全新的、振奮的人,她的工作質量也達到了那位前輩的高水平。當然她也多次喝過廁所的水,為了檢驗自己的自信心,為了證實自己的工作質量,也為了培養自己的敬業精神。她很漂亮地邁好了人生的第一步,開始了不斷走向成功的人生曆程。
幾十年後,她成為了日本政府中的一位重要官員——郵政大臣。
和你一起品
有人雖然樹立了遠大理想,卻看不起日常工作,不願從小事做起,認為那是胸無大誌的人幹的事情。其實,一件小事也可以幹得出色,幹得出類拔萃;即使是幹大事,也是需要從小事幹起,日積月累而成的。一件小事,也能看出一個人是否認真、細致、耐心、盡職和敬業。一個人連一件小事都幹得馬馬虎虎,又憑什麼去幹大事業呢?所以說,要幹大事,首先要幹好小事。
對結果負責
格裏·富斯特講了一個簡單的故事,從這個故事中,你也許能對責任感的強弱作出比較清晰的分辨。
作為一個公眾演說家,富斯特發現自己成功的最重要一點是讓顧客及時見到他本人和他的材料。
事實上,這件事情如此重要,以至於富斯特管理公司有一個人的專職工作就是讓他本人和他的材料及時到達顧客那裏。
“最近,我安排了一次去多倫多的演講。飛機在芝加哥停下來之後,我往公司辦公室打電話以確定一切都已安排妥當。我走到電話機旁,一種似曾相識的感覺浮現在腦海中。”
“8年前,同樣是去多倫多參加一個由我擔任主講人的會議,同樣是在芝加哥,我給辦公室裏負責材料的琳達打電話,問演講的材料是否已經到多倫多,她回答說:‘別著急,我在6天前已經把東西送出去了。’‘他們收到了嗎?’我問。‘我是讓聯邦快遞送的,他們保證兩天後到達。’”
從這段話中可以看出,琳達覺得自己是負責任的。獲得了正確的信息(地址、日期、聯係人、材料的數量和類型),也許還選擇了適當的貨櫃,親自包裝了盒子以便保護材料,並及早提交了給聯邦快遞,為意外情況留下了時間。
但是,她沒有負責到底,直到有確定的結果。
富斯特繼續講他的故事:“那是8年前的事情了。隨著8年前的記憶重新浮現,我的心裏有些忐忑不安,擔心這次再出意外,我撥通了助手艾米的電話,說:‘我的材料到了嗎?’”
“‘到了,艾麗西亞3天前就拿到了。’她說,‘但我給她打電話時,她告訴我聽眾有可能會比原來預計的多400人。不過別著急,她把多出來的也準備好了。事實上,她對具體會多出多少也沒有清楚的預計,因為允許有些人臨時到場再登記入場,這樣我怕400份不夠,保險起見寄了600份。還有,她問我你是否需要在演講開始前讓聽眾手上有資料。我告訴她你通常是這樣的,但這次是一個新的演講,所以我也不能確定。這樣,她決定在演講前提前發資料,除非你明確告訴她不這樣做。我有她的電話,如果你還有別的要求,今天晚上可以找到她。’”
艾米的一番話,讓富斯特徹底放下心來。
艾米對結果負責,因為她知道結果是最關鍵的,在結果沒出來之前,她是不會休息的——這是她的職責!
和你一起品
“她知道結果是最關鍵的,在結果沒出來之前,她是不會休息的——這是她的職責!”這是一種對職業的責任感。艾米對結果負責的精神,對我們有著十分重要的啟發。
負起生命的責任
在波濤洶湧的大海上,一艘輪船不幸失事。大副帶著幸存的9名水手跳上了救生艇,在海麵上漫無目標地漂流。10天過去了,大家依然看不到一絲獲救的希望。大副守護著僅存的半壺水,不許那9個人碰它一下——有水就有活下去的希望,沒有了水,大家就再也難以撐下去了。大副是救生艇上唯一帶槍的人,他用槍口對著那9個隨時都有可能瘋狂地衝上來搶水的水手,任憑他們對著自己咒罵咆哮。
在這9個人當中,最凶悍的是一個禿頂的家夥。他把雙眼眯成一道縫,威脅地盯著大副,用他那沙啞的破嗓子奚落他道:“你為什麼還不認輸?你無法堅持下去了!”說著,他猛地躥上來,伸手去搶壺。大副毫不客氣地用槍對準了他的胸膛。禿頂歎一口氣,乖乖地坐下了。
為了保護這半壺維係著生命希望的淡水,大副已是兩天兩夜沒有合眼了。他告訴自己一定要挺住,否則,禿頂他們會用魯莽的舉動親手把所有落難者推進死亡的深淵。然而,幹渴和困倦折磨得他再也撐不下去了,他握槍的手一點點軟下去,軟下去……惶急中,他居然把槍塞給了離他最近的禿頂,斷斷續續地說:“請你……接替我。”然後就臉朝下跌進了船艙。
十多個小時過去了,黎明時分,大副醒了過來,他聽到耳畔有個沙啞的聲音說:“來,喝口水。”
原來是禿頂!
禿頂一隻手拿著淡水壺,另一隻手穩穩地握住槍對著其餘8個越發瘋狂的水手。看到大副滿臉疑惑,禿頂略顯局促地說:“你說過,讓我接替你,對嗎?”
一輪朝日終於送來了一艘救援的船。
和你一起品
我們都生活在一個大集體中,學習、遊戲都不會隻有一個人,當集體中的責任沒有具體到自己身上時,我們可能就會放鬆自已對責任的堅持,久了會使整個集體變成一盤散沙。可見,一個對集體負有責任的人,其職責是神聖的。
死的勇氣
多年前,我曾在史丹福醫院擔任義工,那時認識了一個叫麗莎的小女孩。她身患重疾,病情十分罕見,唯一能挽回她性命的機會,便是接受5歲幼弟的輸血,因為她弟弟也曾罹患此病,後來奇跡般地被救活,現在體內產生出了能對抗病毒的抗體。醫生向這個小男孩解釋了情況,問他是否願意輸血給姐姐。我見他隻遲疑了半秒鍾,便深深地吸口氣說:“如果能救活麗莎,我願意。”
進行輸血時,他靜靜躺在姐姐身旁,見到姐姐雙頰恢複紅潤,他不禁麵露微笑。
但接著他收起了笑容,臉色蒼白地望著醫生,用顫抖的聲音問道:“我會馬上死掉嗎?”
原來他年紀太小,誤解了醫生的意思,以為要將全身的血都輸給姐姐。
從孩子身上,我學到了什麼叫勇氣。因為我見到了一個榜樣。
和你一起品
這是愛的勇氣,是付出生命的勇氣。為了姐姐的康複,小男孩勇敢地麵對生死的考驗。如果一個人願意以自己的生命去換取親人的生命,這種深沉的愛,何止千鈞的力量!盡管是一次誤解,但小男孩無疑通過了這場考驗。
“3個8小時”的奇跡
1960年的2月2日,山西平陸縣為三門峽工程配套的風南公路張溝段,有61位民工食物中毒。當地醫務人員采取了各種解毒措施均無效。縣醫院斷定必須在4日黎明之前注射特效藥“二硫基丙醇”,否則民工有生命危險。縣醫院司藥員當夜趕往三門峽市找藥,黃河船工不顧危險,打破黃河不夜渡的慣例,送司藥員過河。但三門峽及其周圍備戰均無此藥,3日下午,平陸縣委向中央衛生部告急,並掛長途電話給北京王府井特種醫藥商店求援。該店職工立即到15公裏外的庫房裏取來1000支藥劑。時間緊迫,衛生部決定空運,因當晚沒有班機,遂向空軍求助。空軍飛機當夜即飛至平陸上空,該地區沒有地麵指揮和空中聯絡,山巒重重,地形複雜,機組人員克服困難,將藥箱準確投下。醫院得到藥劑後,終於從死神手裏奪回了61個階級弟兄的生命。
“平陸事件”從民工中毒到脫險,前後僅30個小時,事發當日正是農曆正月初六,當時的物質條件與現在不可同日而語,又處在三年困難時期,能在這麼短的時間內找到藥品並空投平陸,在當時的確是奇跡。其中最讓人振奮的是“三個8小時”。
一是8小時送到救命“神藥”。事件發生後,開始隻是立足當地找藥,周邊縣沒有,夜過茅津渡到三門峽市找也沒有。與北京一家新特藥店及國家衛生部取得聯係時,已是初七下午16時。藥店備藥、有關人員試製夜間空投照明設備,空軍飛行員克服重重困難,在尚無航路的萬山叢中找到按約定點燃的4堆篝火,準確空投,搶時間注射,其間多少人在為挽救61個階級兄弟的生命忙碌。這一係列的環節,有任何一處稍有疏忽,就會滿盤皆輸。但在黨、政、軍各級的直接關懷下,這一切僅僅用了8小時就順利完成了。
二是保持了8小時的電話專線。當時的通訊設備很落後,不像現在有直撥、有手機。從平陸往北京打長途,要經過縣委、縣郵局、地區郵局、北京長途局到目的單位,要轉接六七次才能接通。平時要長途得等一兩個小時,這次時間就是生命。當時由縣郵電局局長負責,每打到接轉台便強調一遍民工中毒,找藥救人的緊迫性,結果不到半小時就先後接通藥店和衛生部及空軍的電話,使平陸和北京形成一條整整8小時的長途電話專線,這在當時也是奇跡。
三是8小時破了投毒案。在搶救中毒民工的同時,公檢法機關配合行動,深入現場和民工中實地調查,8小時便破了案。混入民工中的兩個投毒犯罪分子張德才和回申娃被依法懲辦。
“平陸事件”一發生,從生產隊、公社、縣、地區、省、首都北京直至黨中央,有上百個單位和數千人參加搶救,充分體現了“一人有事、萬人相助,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時代精神和團結的力量。
和你一起品
“平陸事件”原本應該說是壞事,但事發後,各級黨組織積極帶領廣大軍民努力工作,排除各種困難,取得了最後的勝利,使壞事變成了好事。這一幕幕動人的畫卷,體現了社會主義大家庭的互助精神、集體主義精神和共產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思想,體現了廣大幹部群眾愛祖國、愛人民、愛勞動的優良品德,也弘揚了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
蹬三輪支教的老人
1987年,相當於繞地球蹬了幾十圈的74歲白芳禮老人正準備告別三輪車時,一次回老家的過程使他改變了主意,並重新蹬上三輪,開始了新的生命曆程。
娃兒,大白天的你們不上學,在地裏泡啥?老人在莊稼地裏看到一群孩子正在幹活,便問。娃兒們告訴這位城裏來的老爺爺,他們的大人不讓他們上學。這是怎麼回事!老人找到孩子的家長問這是究竟為啥。家長們說,種田人哪有那麼多錢供娃兒們上學。老人一聽,心裏像灌了鉛,他跑到學校問校長,收多少錢孩子們上不起學?校長苦笑道,一年也就百兒八十的,不過就是真的有學生來上學,可也沒老師了。老人不解,嘛沒老師?校長說,還不是工資太少,留不住唄。老人頓時無言。
這一夜,老人輾轉難眠:家鄉那麼貧困,就是因為莊稼人沒知識。可現今孩子們仍然上不了學,難道還要讓家鄉一輩輩窮下去?不成!其它事都可以,孩子不上學這事不行。
在家庭會上,白芳禮老人當著老伴和兒女們宣布道:“我要把以前蹬三輪車攢下的5000塊錢全部交給老家辦教育。這事你們是讚成還是反對都一樣,我主意已定,誰也別插杠了!”別人不知道,可老伴和孩子們知道,這5000元錢,是老爺子幾十年來僅存下的“養老錢”呀!急也沒用,嚷更不頂事,既然老爺子自己定下的事,就依他去吧。
隨後,老人便分兩次將5000元捐給了家鄉白賈村,建立起一個教育獎勵基金會。
確是有很多娃兒家裏窮念不起書,一想到這老人心裏就沉甸甸的。可是僅有的積蓄已經都捐了,怎麼辦?“有件事跟你們說一說:我原打算回老家養老享清福,可現在改變主意了,我要回城重操舊業。”老人對家人說出了這個令人驚訝的決定。家人無可奈何地歎了幾聲氣,孝順的兒女們擔心的是父親蹬了一輩子三輪車,如今這麼大年紀了,本該享享清福,可他……唉,阻是阻不住了,老爺子的脾氣家人最清楚。
白芳禮呢,這回重新蹬上三輪車雖然還是那麼熟悉,但心裏卻比過去多裝了一樣東西,那就是孩子們上學的事。是的,毛主席都解放我們幾十年了,咋還有念不下去書的?不能,絕不能讓小娃兒們再像我不認得幾個字而隻能蹬三輪車。74歲的老人想到這裏,他的雙腿重重地提了一把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