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有人計算過,這些年來,老人捐款各類金額達35萬元。如果按每蹬1公裏三輪收5角錢計算,老人奉獻的是相當於繞地球赤道18周的奔波勞累!
和你一起品
像白芳禮這樣的古稀老人不僅無需再為他人做些什麼,理當完全可以接受別人的關愛。可他沒有,不僅絲毫沒有,而且把自己僅能再為別人可閃耀的一截燭光全部點亮,並點得如此亮堂,如此光耀!這體現的就是一種強烈的責任意識,是對失學孩子前途的責任感,也是對國家未來的責任感。當你的同學因為某種原因也陷入失學時,你是否會產生這樣的責任意識?
海力布救人
從前,有一個獵人名叫海力布。他很願意幫助人,打來的獵物,從不自己單獨享用,總分給大家,因此,海力布很受大家歡迎。
一天,海力布到深山去打獵,在密林的旁邊,看見一條小白蛇盤睡在山丁子樹下。他放輕腳步繞過去,沒有驚動它。正在這時,忽地從頭上飛過一隻灰鶴,嗖的一聲俯衝過來,用爪子抓住那條睡著的小白蛇騰空飛去。小白蛇驚醒後尖叫:“救命!救命!”海力布急忙拉弓搭箭,對準灰鶴射去。灰鶴一閃,丟下了小白蛇就逃跑了。
海力布對小白蛇說:“可憐的小東西,快回去找你的爸爸媽媽吧!”小白蛇向海力布點了點頭,表示了感謝,就隱到草叢裏去了。海力布也收拾好弓箭回家了。
第二天,海力布又路過昨天去過的地方,看見一群蛇擁著一條小白蛇迎了上來。海力布覺得很奇怪,剛想繞道過去,那條小白蛇卻向他說話了:“救命的恩人,您好嗎?您可能不認得我,我是龍王的女兒。昨天您救了我的命,我的爸爸和媽媽今天特別叫我來這兒迎接您,請您到我們家裏去一趟,我的爸爸和媽媽好當麵感謝您。”
小白蛇說到這裏又走近兩步壓低聲音說:“您到我家以後,我的爸爸和媽媽給您什麼您都別要,隻要我爸爸嘴裏含著的寶石。您得到那塊寶石,把它含在嘴裏時,就能聽瞳世界上各種動物的話。對您來說,有了這塊寶石,打起獵來,那真是再方便不過了。”
海力布聽了,一麵點頭,一麵跟著小白蛇往深穀裏走去。走到一扇大門跟前,小白蛇說:“我的爸爸和媽媽想請您先到我家寶庫裏去看看。”小白蛇正說著的時候,老龍王已經迎上前來,很恭敬地說:“您救了我的愛女。我真感謝您!現在就請到我聚藏珍寶的倉庫裏去看看,您願意要什麼,就拿什麼,請您不要客氣!”說著,就引海力布走進一間大屋子,屋裏放的全是珍珠寶石,輝煌奪目。老龍王引著海力布看完這個倉庫又走到那個倉庫,一共走了108個倉庫,但是海力布沒有看中一件寶物。
老龍王很難為情地向海力布問:“我的恩人!我這些倉庫裏的寶物,您一樣也不稀罕嗎?”海力布說:“這些寶物雖然都很好,但隻可以用來做美麗的裝飾品,對我們打獵的人來說,沒有什麼用處。如果龍王爺真想給點東西作紀念,就請把您嘴裏含的那塊寶石給我吧!”龍王聽了這話,略略遲疑了一下,便把嘴裏含的寶石吐出來,遞給了海力布。
海力布得了寶石,辭別龍王出來的時候,小白蛇又跟了出來,再三叮囑說:“有了這塊寶石,您什麼都可以知道;但是,您所知道的一切,千萬不要向別人說。如果說了,您就會從頭到腳變成僵石而死去!千萬記住!”
從此,海力布在山中打獵可方便了。他能聽瞳所有的飛禽和走獸的語言,隔著大山他都知道有什麼動物。這樣過了幾年,有一天,他到山裏去打獵,忽然聽見一群飛鳥議論說:“我們快到別處去吧!明天這裏的大山要崩裂,洪水要泛濫,不知要淹死多少野獸!”
海力布聽了這個消息,心裏很著急,也沒心思再打獵了,趕緊回家,向大家說:“我們趕快遷移到別處去吧!這裏的大山就要崩裂,洪水就要泛濫,這個地方住不得了!”
大家聽了他的話都很奇怪,有的人認為根本不會有這樁事,有人認為可能是海力布發瘋了,誰都不相信。海力布急得掉下眼淚說:“大家難道要我先死了,才相信我的話嗎?”
幾個年老的人向海力布說:“你從來不說謊話,這是我們大家都知道的。可是你現在說,大山就要崩裂,洪水就要泛濫,這有什麼根據呢?請你把理由告訴我們!”
海力布想:災難立刻就要到來了。如果我隻知道自己避難,讓大家遭災,這能行嗎?我寧肯犧牲自己,也要救出大家。於是,他便把因為救了小白蛇而獲得寶石,今天又如何聽見群鳥議論和忙著逃難的情形,以及不能把聽來的事情告訴別人,否則立刻就會變成石頭僵死等實情,對大家和盤托出。海力布一麵說著一麵變著,漸漸變成了一塊僵硬的石頭。大家看見海力布變成了石頭,終於相信了他所說的話,並立刻悲痛地趕著牛、羊、馬群,把家遷走了。就在這天晚上,陰雲密布,大雨下個不停。第二天早晨,在轟轟的雷聲中,忽然聽見一聲震天動地的巨大響聲,霎時山崩水湧,洪水滔滔,整個山村都被大水淹沒了。大家都感動地說:“要不是海力布為大家犧牲,我們都會被洪水淹死的!”
海力布舍己救人的故事一代代地流傳下來。據說,現在還有個叫“海力布石頭”的地方。
和你一起品
海力布為了救出全村人,寧願自己化做一塊僵石。實際上,他完全可以一個人逃生,但他沒有。這種行為,除了反映他的責任感,還有愛心。生命雖然重要,但負責重於泰山。讀了這個故事,你是否對“責任”這個詞感到沉甸甸的?
蘇珊的帽子
蘇珊是個可愛的小女孩,當她念一年級的時候,醫生發現她那小小的身體裏麵竟長了一個腫瘤,必須住院接受三個月的化學治療。出院後,她顯得更瘦小了,神情也不如往常那樣活潑了。更可怕的是,原先她那一頭美麗的金發,現在差不多都快掉光了。雖然她那蓬勃的生命力和渴望生活的信念足以與癌症——死神一爭高低,她的聰明和好學也足以補上被落下的功課,然而,每天露著一顆光禿禿的腦袋到學校去上課,對於她這樣一個六七歲的小女孩來說,無疑是非常殘酷的事。
老師非常理解小蘇珊的痛苦。在蘇珊返校上課前,她熱情而鄭重地在班上宣布:“從下星期一開始,我們要學習認識各種各樣的帽子。所有同學都要戴著自己最喜歡的帽子到學校來,越新奇越好。”
星期一到了,離開學校三個月的蘇珊第一次回到她所熟悉的教室,但是,她卻站在教室門口遲遲沒有進去。她擔心,她猶豫,因為她戴了一頂帽子。
可是,使她感到意外的是,她的每一個同學都戴著帽子,和他們那五花八門的帽子相比起來,她的帽子顯得普普通通,幾乎沒有引起任何人的注意。一下子,她覺得自己和別人沒有什麼兩樣了,沒有什麼東西可以妨礙她與夥伴們自在地見麵了。她輕鬆地笑了,笑得那樣甜,笑得那樣美。
日子一天天過去了。現在,蘇珊常常忘了自己還戴著一頂帽子,而同學們呢?似乎也忘記了。
和你一起品
蘇珊是不幸的,因為她才上一年級就生了一場可怕的疾病,失去了一頭金發;蘇珊更是幸運的,因為她遇了關心她的老師和理解她的同學。蘇珊的故事告訴我們,對弱者的同情和幫助是人類的善良本性;創造條件讓弱者回到集體中來,過上正常的生活,是人類特有的愛心;關心弱者、同情弱、照顧弱者,是人類最美好的品質。這種品質,就是強烈的責任意識,也就是對他人的人格和心身健康負責的意識。如果你身邊發生類似的情況,你該如何做呢?
參加婚禮的人
有一個人家舉行婚禮,很多親戚朋友前來祝賀。鄰居家的主人叫來仆人吩咐說:“你去看看,隔壁有多少人參加婚禮。”
仆人搬了一個圓木墩兒擺在鄰居家門口,然後坐在土台上,耐心等待著,看有多少喝喜酒的客人走出門來。
祝賀的人陸陸續續往外走,誰走出門都難免被圓木墩兒絆一腳,被絆的人全都罵一句難聽的話,接著走他的路。隻有一個老婦人,走出來被絆了一下,她爬起來把圓木墩兒挪到了旁邊。
仆人回到家來見主人。主人問:“隔壁鄰居家來的人很多嗎?”
仆人回答說:“隻來了一個人,是個老太婆。”
“到底是怎麼回事兒?”
“是這麼回事兒:我把一個圓木墩兒擺在鄰居家門口,所有被絆倒的人,都隻顧罵街卻不移丌那木墩兒。他們的舉動都跟綿羊差不多。隻有那個老婆婆把木墩兒挪到了一邊,她擔心別的人再被絆倒。隻有人才會這麼做。因此,我認為隻有她一個人才配叫做人。”
和你一起品
為什麼說,隻有那個老太婆配做“人”?這個故事除了說明責任心的道理,還說明愛心的珍貴。
助人的辛格
一天,旅行家辛格和一位朋友穿過喜馬拉雅山脈的某個山口。在跟一場暴風雪搏鬥了將近3個小時之後,他們精疲力竭,又冷又餓,真想坐下來喘一口氣。但他們不敢,一旦坐下去,他們很可能會變成兩根冰棍,再也別想站起來了。他們隻有靠不停走動以保持體溫。
這時,他們看見雪地上躺著一個昏迷不醒的人,半個身子已被雪掩埋。此人顯然是他們的同路人,也跟他們一樣不走運,被暴風雪打敗了。辛格頓生惻隱之心,蹲下來一檢查,發現這個人還活著,隻是被凍暈了。如果將他帶到溫暖一點的地方,也許有救。
辛格跟朋友商量,要不要設法帶走這個倒黴的家夥?朋友驚叫起來:“別幹傻事,辛格!我們自身難保,帶上一個累贅,我們都會喪命的。”
朋友的話確有道理,辛格不禁猶豫起來。但是,見死不救,對辛格來說是不可想象的。辛格略一猶豫,決定幫助這個半死不活的人。他叫朋友將此人扶在他背上,朋友冷冷地說:“既然你執意要救他,那麼好吧,這是你的事,跟我無關!”說完,朋友獨自走了。
辛格費了很大的勁兒,才把這個昏迷的人抱起來,放在自己背上,一步一步地往前走。這個人很重,盡管是在冰天雪地裏,走了多久,辛格已經渾身發熱。他的體溫使背上那個凍僵的軀體溫暖起來,那人活過來了。
沒過多久,兩人便並肩前進了。當他們走到另一個山口時,辛格發現了他那位獨自行走的朋友,正躺在雪地上,已經死了,是被凍死的。
和你一起品
在別人遇到困難或危險時,拉人一把,這是一種可貴的美德。更難能可貴的是,在我們自身也需要他人救助的情況下,仍然樂於助人,這是對人的一種考驗。實際上,樂於助人的人,不隻是付出,同樣會得到回報。不然的話,為什麼有“好心有好報”的諺語呢?所以說,助人為樂是一筆能雙贏的“生意”,凡是做這筆“生意”的人,都能得到最珍貴的財富——快樂,同時也給別人帶去了快樂。
艾米的聖誕願望
艾米·哈根多思從教室拐角處一瘸一拐地穿過走廊,迎麵撞上了一個正從五樓衝下來的高大男孩。
“小心點,小不點!”男孩盯著艾米輕蔑地大叫道。接著,男孩得意地笑著,學著艾米的樣子,撐住他的右腿一瘸一拐地走了。
艾米厭惡地閉上了眼睛。
“別理他。”她邊告誡自己,邊朝教室走去。
但直到晚上,男孩那副譏笑的表情仍在影響著她的情緒。這已經不是第一次了。從艾米上學開始,幾乎每一天都有人那樣取笑她。孩子們笑她講話結結巴巴,走路一瘸一拐。對此,艾米煩惱極了。有時,即使全班人都在,她也覺得孤立無援。
那天回到家,艾米坐在飯桌旁一言不發。媽媽知道學校裏肯定又出事了。她決定和女兒分享一些有趣的消息。
“電台要舉行一次聖誕願望比賽,”她說,“寫一個願望給聖誕老人,就可能得獎,我想此刻坐在飯桌旁的那個金黃色鬈發的小女孩也許該試試。”
艾米笑了。這個比賽聽起來像是很好玩,她開始盤算聖誕節到底許個什麼願好。
突然,一個念頭浮上了腦海,艾米眉開眼笑。她開始給聖誕老人寫信。
親愛的聖誕老人:
我叫艾米,今年9歲。我在學校有個麻煩,你能幫我嗎?他們都笑話我走路和說話的樣子。我患了腦癱,我真希望能擁有沒有被取笑的一天,您能幫我實現我的願望嗎?
愛你的艾米
舉辦聖誕願望比賽活動的電台,收到了從全國各地寄來的成堆成堆的信。當艾米的信送到電台時,台長仔細地讀了一遍又一遍。他認為,應該讓全城的人都知道這個特別的女孩和她不尋常的願望。於是,台長撥通了當地報社的電話。
第二天,艾米的照片和她給聖誕老人的信被登在《新聞崗哨報》的醒目位置,故事很快傳遍了全國,報紙、電台和電視台都爭相報道這位小姑娘的故事。她隻想要一個簡單但極不尋常的禮物——沒有被取笑的一天。
一時間,郵遞員頻繁光顧艾米家的小屋。每天,她和家人都會收到很多的來信,它們帶來串串節日的祝福和鼓勵的話語。
在那個難以忘懷的聖誕節,幾乎有20萬人從世界各地為艾米送來了友誼和支持。艾米和家人逐一詳閱他們的信件。其中,許多來信的人也是殘疾人,有些人小時候也曾被人取笑過。艾米高興地看到世界上到處是互相關愛的人,從此,她不再感到孤單。
許多人還謝謝艾米勇敢地站出來為他們講話;更多的人鼓勵艾米抬起頭,把取笑拋在腦後。
艾米真的如願了,那一天,沒有一個人取笑她。
那年,艾米家所在市的市長把12月21日命名為艾米·哈根多思日。市長說艾米的這個願望給人們最深刻的做人的道理。
“每個人,”他說,“都希望得到別人的尊重、理解和關愛。我們有責任去實現這個最美麗的願望。”
和你一起品
每一個人都希望得到別人的尊重、理解和關愛。我們有責任去實現這個最美麗的願望。嘲笑有缺陷或有錯誤的人,不僅是不禮貌的行為,也是一種不負責的行為。想想看,你在學校裏嘲笑過有身體缺陷的同學嗎?如果有,你會如何反思?
把生的希望留給戰友
2000年12月21日淩晨4時19分,一陣急促的電話報警聲在浙江省溫州市泰順縣消防大隊響起:泰順縣司前鎮一家木製玩具廠發生重大火災!副指導員劉先明火速率領一輛消防車和一個戰鬥班,20多分鍾便趕到20多公裏外的山區火災現場。
在和平年代,消防兵是最危險的兵種。22歲的傅開其與戰友們卻置危險於度外,勇敢地投入與烈火較量的戰鬥中。傅開其是三號員。他的任務是鋪設水管。他一跳下消防車,就迅速布好滅火水管。按分工,他接下來的任務是管消防水帶的分水器,負責調節水籠頭的閥門。這個崗位離火點有20來米,相對比較安全。但是,這個具有兩年消防滅火經驗的老兵麵對眼前的熊熊烈火,主動請戰擔任一號員,上最危險的戰鬥崗位,衝入火場第一線滅火。
在指揮員的指揮下,他與戰友一道,用兩支水槍重點掃射易爆物和高火區。經過半個小時的戰鬥,一樓的火勢終於被兩條巨大的水龍控製住了。
副指導劉先明迅速調整戰術,帶領傅開其和童建良轉移目標上二樓滅火。他們先登上火場對麵的房屋,對準“ 火樓”的窗戶掃開一片立足之地。隨後,用40公分寬的掛勾梯登樓翻窗。入樓後,有經驗的劉先明便將窗戶踹毀,備好撤退的後路。眼前,堆滿木製品玩具和油漆的樓麵上,四處遍布半米、1米高的火堆。翻滾而來的熱浪灼得傅開其難以睜開眼睛。他們不顧這一切,握緊壓力巨大的水槍頭,在靠近窗戶的位置對著烈火猛烈掃射。幾分鍾後,就把近距離的火苗壓了下來。這時,劉先明下樓,打算調動另一支水槍進另一側窗戶“圍剿”二樓的烈火。為防止火焰重燃,臨走時他交代傅開其和童建良:把火徹底撲滅再撤退。二樓裏,傅開其與童建良一前一後緊握高壓水籠頭滅掉遠距離一團又一團火堆。漸漸地,火勢減弱下來。傅開其盤算,再堅持五六分鍾,他們就可以完成任務撤下來。
突然,他們聽到“轟隆”一聲巨響。傅開其立即意識到情況不妙,這是房屋即將倒塌的強烈預兆!在這萬分危急的時刻,傅開其對身後的戰友童建良大喊一聲:“你先撤,水槍給我!”
說時遲,那時快,童建良扔掉水槍拚命衝向窗戶。在窗口外沿,勾有一張掛勾梯,那是事先備作撤退的安全梯。但童建良知道,這時下梯已根本來不及了,要奪命就得跳樓。可是,當他衝到半米高的窗台跨上左腿後,由於身著濕透的消防戰鬥服和高筒雨靴,動作受阻,另一條腿硬是拉不開,躍不出。
就在這千鈞一發的時刻,己衝到窗口、正欲跳窗的傅開其下意識地停住了腳步,他伸手猛力推擊戰友。這一推,把童建良推出了窗外,使他安全落地。可是,等到傅開其自己往窗台跨上左腿時,隻聽見“轟隆”一聲,整幢三層樓房轟然倒塌。一根水泥大梁重重地砸向傅開其……劉先明等人聞聲,一陣揪心。他們一邊呼喊傅開其的名字,一邊奔向那扇窗戶。跑到那裏,他們驚呆了:一根水泥大梁死死地壓住傅開其的右小腿和右肢,而那條已跨出窗外的左腿依然擱在窗外……
當戰友們撬開房梁,把傅開其搶救出來時,他急切詢問,童建良有沒有受傷?並對大家說:“我沒有關係……” 須臾,便因失血過多,昏迷過去。
和你一起品
在那逃命的一刹那,決定生與死的時間隻有幾秒鍾。傅開其卻先人後己,把生的希望推給了戰友。這種先人後己、舍己救人的精神,就是一種對生命的責任意識。一個人對朋友、對周圍的人是否負責自己的神聖責任,往往在危急時刻最能體現出來。想想看,我們應該向這位傅叔叔學習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