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學習創造,提高人生的質量和價值(3 / 3)

就這樣,在這個不怕被問“為什麼”的母親的教育下,愛迪生雖然沒有在學校讀過幾年書,卻從16歲時起就開始搞出許多偉大的發明,為人類社會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和你一起品:

好問是我們認識新事物的一種積極表現。由於年幼的我們在視覺、聽覺和觸覺等方麵的器官正在逐步發育,與周圍環境的接觸愈來愈複雜,渴求認識新事物的欲望也隨之增長。於是,我們通過“問”來得到成年人的幫助,來充實自己的想象和思維,滿足自己的興趣和願望。產生疑問,能促使我們去解決提出的問題,這也是學習和探索的過程。所以,如果我們對什麼問題產生疑問,不妨大膽地向老師和家長請教。

世界是個大問號

達爾文是英國生物學家,進化論的奠基人。他從小就喜歡幻想,他熱愛大自然,尤其喜歡打獵、采集礦物和動植物標本。

一次,小達爾文和媽媽到花園裏給小樹培土。媽媽對他說:“泥土是個寶,小樹有了泥土才能成長。別小看這泥土,是它長出了青草,青草又喂肥了牛羊,我們才有奶喝,才有肉吃;是它長出了小麥和棉花,我們才有飯吃,才有衣穿。泥土真是無價之寶啊。”聽到這些話,小達爾文想了想,疑惑地問道:“媽媽,泥土能長出小狗來嗎?”“哪能呢,孩子。”媽媽笑著說,“小狗是狗媽媽生的,不是泥土裏長出來的。”達爾文又問:“我是媽媽生的,媽媽是姥姥生的,對嗎?”“對呀!所有的人都是他媽媽生的。”媽媽和藹地回答他。“那,最早的媽媽又是誰生的呢?”達爾文進一步問。“是上帝!”媽媽回答說。“那上帝是又誰生的呢?”小達爾文打破沙鍋問到底。媽媽答不上來了,但她沒有生氣,而是啟發孩子道:“孩子,世界上有好多事情對我們來說都是未解之謎,等你長大了,就去破解這些謎好嗎?”

從此,達爾文對花草樹木、鳥雀蟲魚表現出極大的興趣。上學以後,他仍然保持著這種興趣。他采集礦石、捕捉昆蟲、鑽進樹林觀察鳥類的習性。但是,剛上學時,達爾文在學校裏的人緣很不好,因為同學們認為他愛“說謊”。比如,他撿到了一塊怪石,就會煞有介事地對同學們說:“這是一枚寶石,能值很多錢。”同學們哄堂大笑,可是他卻並不在意,繼續對身邊的東西發表類似的另類看法。還有一次,他向同學們保證說,他能夠用一種“秘密液體”製成各式各樣顏色的花草。但是,他從來就沒有做過這樣的試驗。久而久之,老師也覺得他很愛“說謊”,把他的問題反映到了達爾文的父親那裏。幸虧父親了解自己的孩子,堅持認為那不是在撒謊,而是在想象。

對達爾文來說,整個世界就是一個大問號,要探索、思考的事情實在太多了。他常常邊觀察邊沉思,甚至忘記了危險。有一次,達爾文在一個古代城堡上散步,像往常一樣陷入了沉思。他心不在焉地邁動著緩慢的腳步,突然一腳踩空,從城垛上跌了下來。這時候,達爾文的神誌非常清醒,就在這場突如其來的、跌下去的一刹那間,在他頭腦中閃過念頭的數目卻是驚人的多。這一切,好像和生理學家們所提出的每個念頭需要一定時間的說法,是不相符的。這場虛驚竟成了他的一次難得的實驗。

又有一次,他在一棵大樹的樹皮上發現兩隻罕見的甲蟲,連忙用兩隻手各抓了一隻。正在這時,從旁邊的樹皮裏又鑽出一隻更奇異的甲蟲。為了抓到這隻甲蟲,他隻好把其中一隻甲蟲含在嘴裏。沒有料到的是,在嘴巴裏亂蹦亂跳的甲蟲分泌出一種又辣又苦的毒汁,把他的舌頭刺得鑽心似的疼痛。盡管如此,他卻緊抿著嘴唇,舍不得將甲蟲吐出來。

正是這種濃厚的興趣和不懈的探索精神,使達爾文在生物物種學方麵取得了巨大的突破,為人類做出了傑出貢獻。

和你一起品:

孩子之所以好奇,是因為他心目中存在著無數疑問,並試圖把問題弄清楚才罷休,這是孩子的心理特點,也是啟智、教化的最佳契機。達爾文之所以發現了“進化”現象,為物種起源找到了科學的依據,即是他從小敢於追求和探索的結果。其實,我們每一個人小時候都有一顆好奇的心,都想把世界弄清楚明白,但有的人最終走上了探索科學的道路,並有所建樹,而有的人卻到老仍然對世界上的許多事情不明不白,道理就在於有疑問而沒有去探索,或缺少探索的機會。

最大最重的門

古代波斯有一位國王,他想挑選一名官員擔當一個重要的職務。他把那些智勇雙全的官員全部召集了起來,想看看他們之中究竟誰能勝任。

國王把官員領到一扇大門前,麵對這扇全國最大、來人中誰也沒有見過的大門,國王說:“各位愛卿,你們都是既聰明又有力氣的人。現在,你們已經看到,這是我國最大最重的大門,可是一直沒有打開過。你們之中有誰能打開這扇大門,幫我解決這個擱置已久的難題?”

不少官員隻是遠遠地張望了一下大門,就連連搖頭。有幾位走近大門看了看,又退了回去,沒敢試著開門。另一些官員們也都紛紛表示,沒有辦法打開門。

這時,有一名官員徑直走到大門下,先仔細觀察了一番,又用手四處探摸,用各種方法試探開門。幾經試探之後,他抓起了一根沉重的鐵鏈子,沒怎麼用力拉,大門竟然開了!

原來,這扇看似非常堅固的大門,其實並沒有真正關上,任何一個人隻要仔細察看一下,並拿出膽量試一試,比如,拉一下看似沉重的鐵鏈,甚至不必用多大力氣推一下大門,都可以打得開。如果連摸也不摸、看也不看,自然會對這看似堅固無比的寵然大物束手無策了。

國王對打開大門的那名官員說:“這個重要的職務,就請你來擔任吧。因為你不局限於你所見到的和聽到的,在別人感到無能為力時,你卻能想到先仔細觀察,並有勇氣冒險試一試。”

然後,國王又對其他官吏說:“其實,對於任何貌似難以解決的問題,隻要開動腦筋仔細觀察,並有膽量冒一下險,大膽試一試,就肯定能找到解決的方法。”

那些沒有勇氣嚐試的官員們,一個個都低下了頭來。

和你一起品:

我們常常被眼前的困難所嚇倒,因為,從表麵上看,這個困難是十分巨大的,也是十分可怕的。其實,這個困難並不像我們想的那樣,也許稍微動一動腦,或動一動手,馬上就可以解決的。可是,為什麼我們偏偏止步不前呢?缺少嚐試的勇氣!所以,我們要克服被困難嚇倒的懦弱性格,養成大量嚐試的習慣。隻要我們遇到問題就大膽去嚐試,最難的問題總會找到解決的辦法。

冒點兒險是值得的

1996年,華裔科學家何大一因為雞尾酒療法聲名大噪,被《時代》雜誌選為當年的風雲人物。他認為:人必須真正對所做的事有熱情,否則難以有真正的成功;冒險且相信自己做得到,跟隨自己的熱情,當機會來臨時,就能好好掌握機會,跳上成功的列車。同時,他也認為,在美國的中國父母並不喜歡下一代冒險、碰運氣,多半選擇沒有風險、有保障的職業生涯。

他舉例說,有一天,一個中國小孩和一個美國小孩家裏的電腦同時死機。這時,中國小孩企圖獨自研究電腦到底哪裏出了問題時,他的家長卻阻止了他,並喝訴他不準再碰電腦,同時撥起電腦維修公司的電話請求援助。而美國小孩的家長卻沒有著急向電腦維修公司求助,他隻是很無奈的對小孩說:“親愛的,電腦是你自己弄壞的,我想你有責任把它修好。”美國小孩欣然同意了。

最後,美國小孩終於弄清電腦隻是一時運用程序失控才造成了死機狀態,他重新啟動電腦後,一切便恢複了正常。與此同時,那個中國小孩家裏的電腦被維修人員斷定也隻是運用程序失控,隻需重新啟動電腦便可恢複正常。這時,中國小孩說道:“我當時也覺得是這個問題,隻是我的父母不準我再碰它。”說罷,小孩的家長劈頭一句:“你知道什麼?要是你碰壞了怎麼辦?這麼貴重的東西能讓你冒這個險嗎?”

20年後,美國小孩成為了一家赫赫有名的企業公司的總裁,而中國小孩卻靜守在一個平凡的崗位。

和你一起品:

這個故事表明中國與美國對孩子教育方式的截然不同。的確,如果家長一味地“限製”我們,我們必須一絲不苟的做他們所指定的事,必須墨守成規的走上一輩所指引的路,不能有絲毫越軌冒險的行為,我們將來隻能成為一個墨守成規的平庸之輩,搞發明創造那是絕對不可能的了。所以,我們有必須告訴自己的父母:在相對安全的條件下,還是放心地讓我們自己做自己想做的事吧,即使不能成功,我們也能嚐到實踐和創造的樂趣。

安全剃須刀

1895年的一天,吉列走進了一家理發店。在談話中,大家隻要一提起刮胡須就害怕,因為人人都有被刮出血的經曆。吉列自己前一次刮胡須,也被刮出了血。“要是有一種安全剃須刀就好了。”理發師聳聳肩說。吉列以從商者特有的敏感意識到,如果發明一種新式的安全剃須刀,肯定有銷路;要知道,全世界有2/5的人需用剃須刀。他於是產生了試一試的念頭。

回到家後,吉利便一頭鑽進了試驗室。吉列磨好刀片後,先在自己臉上試,而後在兄弟、朋友的臉上試,大家的臉上都留下了布滿刀口的光禿禿的下巴。一年多過去了,吉利仍沒有製作出一把理想的剃須刀。

正當他猶豫不決時,遇到了發明家尼卡鬆。尼卡鬆給了吉列熱情的鼓勵:“你的設想很好,將來成功之後可以申請專利,開一家專門經營安全剃須刀的公司。搞發明嘛,哪有一蹴而就的?”在尼卡鬆幫助下,吉列又經過一段時間的研製,終於製成了一種“T”字形的剃須刀。這種剃須刀的刀刃很薄,很鋒利,但在刮胡須時,它能隨著接觸麵變換角度,因而不會傷人皮膚。1901年,吉列為自己發明的安全剃須刀申請了專利。

和你一起品:

俗話說,有缺陷才會有改進,有不足才會有努力。許多發明都是在現有的條件下,將物品加以改進而產生的。這就需要有一顆上進的心,一隻不甘於現狀的大腦,和“上下求索”的勁頭。時至今日,我們的生活仍然不是十全十美的,某些領域仍有不足,因而妨礙了我們的方便快捷的生活,也就是說,許多文明仍然創造仍在等候我們去開發。你有興趣嗎?

土豆為什麼煮不熟

300多年前,法國醫生丹尼斯·帕平從法國前往瑞士,一路風餐露宿。有一天,他來到阿爾卑斯山的山頂,已是饑腸轆轆了,於是他用木柴燒火煮土豆吃,可水開了很久,土豆就是不熟,這一現象使他百思不得其解。

不久後,帕平來到英國,在物理學家波意爾的實驗室工作。在這裏,他了解到氣壓低,水的沸點也低的知識。於是他聯想到高山上煮不熟土豆的問題。通過實驗,他發現氣壓和水的沸點之間有一個正比關係,隨著氣壓的降低,水的沸點也隨之降低,氣壓升高,水的沸點也隨之升高。他想,用人工的方法加大氣壓,水的沸點不也就升高了嗎?於是他決心研究一個能提高壓力的鍋。他製作了一個密閉容器,裏麵放上水,然後不斷加熱,裏麵的壓力果然增大了,水的沸點也隨之升高了。當水超過100℃沸騰時,食物也很快熟了。後來,他又做了改進,以防止漏氣,鍋蓋上加了一個橡皮墊,為避免壓力過大,還設計了一個安全閥。

1679年,帕平請皇家學會的科學家們來鑒定他發明的鍋。他當眾把宰好的雞放進鍋裏去煮,一杯茶的功夫,煮熟的雞,熱騰騰的就端了上來,又香又軟,科學家們被這個神奇的鍋折服了。壓力鍋終於得到了認可,人們把它叫做“帕平鍋”。

和你一起品:

“氣壓和水的沸點之間有一個正比關係,隨著氣壓的降低,水的沸點也隨之降低,氣壓升高,水的沸點也隨之升高。”這是一個科學常識,但帕平為什麼製造了高壓鍋,而其他人不會呢?因為他有了一個“土豆煮不熟”的經曆,是這個經曆啟發他發明一個新的用具。可見,當我們對一個現象百思不得其解時,不妨先放一放,但不要放棄,一旦機會成熟,那個不解之謎就能迎忍而解。

不甘人後

黃慎少時跟同郡的一位老畫家上官周先生學畫,他學得很認真,心靈手巧,經過一段時間,就將上官周畫花鳥、山水、樓台的藝術技巧與精神實質都學到手,畫得很好。

人家稱讚他已學到家了,他自己卻覺得不滿足,好像是缺少了一點什麼很要緊的東西,認為自己還不是稱職的學生。

有一天,他又捧著先生上寫周的名畫,看著看著,整個精神都集注在上麵,忽然歎起氣來,說:“吾師上官周先生技絕,我難以與教師爭名啊!但一個有誌氣的少年應當自立。我黃慎豈肯永遠居在人後!”

他像發了瘋病似的,忘了早晨與黃昏,忘了飽餓與冷熱,好幾個月都在思索著這個問題,但就是找不到新的一條路徑。

上官周知道了學生的苦悶,就啟發黃慎去多讀多看。黃慎聽了老師的指點,書法學懷素,詩仿金元,畫摹天池,博覽百家作品。但到了他自己作起畫來,卻覺得畫中處處有別人痕跡,還是闖不出自己的路。他展不開眉,舒不了心。

有一天,上官周忽然問黃慎:“你讀了張欽的詩嗎?”

黃慎說:“先生,學生讀過了。”

但過後想想:先生問我這話總有道理。於是,就再細讀張欽的詩,才知張欽詩中有畫,所以詩意境很美。他不禁問起自己來:“黃慎黃慎,張欽詩中有畫,你黃慎畫中要不要有詩?”

一時他不能明確回答這個自己提出的疑問。

他上街,在街道上走著想著,想著走著,終於領悟到:上官周先生的畫,張欽的詩,懷素的字,他們都有自己的藝術特色,但我黃慎又怎樣呢?這樣,豁然開朗,眼前天地開闊了。他匆匆忙忙地跑進最近的一座店鋪中,向店老板借了紙與筆墨硯台,就在店堂的案桌上麵揮起畫笑,畫起他心中的那些美妙的東西。

黃慎這個稀奇古怪的舉動,驚動了店晨的老板夥計,更招引得過路的人們進店堂看個究竟,不久,店堂裏外站滿了看畫的人。

黃慎好像沒有看見一個人,隻專心致誌地押著他的畫筆。畫好了,筆一擲,忽然拍著案桌大叫起來:“我得到了!我得到了!”

圍觀的人們聽不懂怪畫家的怪話,隻望著他作的畫,畫麵上筆墨不多,畫的什麼也看不太清楚,還以為這畫家是發了瘋呢。

黃慎這才發現許多人圍著他看畫。他向大家笑嘻嘻地揮揮手。圍觀的人們散去,說也奇怪,離開一丈多遠,再看看那畫麵,潦潦草草的筆墨突然顯現成幾莖水仙,有的才長出,有的開著兩朵鮮淋淋的花。那水仙與水花,充滿著初生勃發的神態。大家越看越喜愛,異口同聲稱讚:“怪人怪畫,就是怪,就是好!”

黃慎默默地微笑著卷起畫,向店老板謝了謝,就從人縫中擠開一條路走了。

上官周先生後來看見學生黃慎突飛猛進,喜不自勝,逢人就說:“吾的門下有黃生,猶如王右軍之後有個魯公一樣。當老師的看見學生如此長進,多興奮啊!”

和你一起品:

同樣是“怪”畫家的鄭板橋寫他畫竹的過程是:四十餘年畫竹枝,日間揮寫夜間思,削繁就簡留清瘦,畫到生時是熟時。這“畫到生時是熟時”就是跨越,就是創新。這種跨載和創新是他“日間揮寫夜間思”的結果,也是“削繁就簡留清瘦”的結果。可見,要學有所成,必須不甘人後,超越前人。學無止境,追求也無止境。那飛躍的過程隻在瞬間產生,往往卻要耗費畢生的心血去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