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正直的人才有高尚的人格
正直,是人的重要品質。正直的人,胸懷坦蕩,無私無畏;堅持真理,不向邪惡低頭。正直的人為人正派,做事公正,眼裏揉不進砂子。正直的人不會討所有人喜愛,但他的一言一行足以征服所有的人。在正直的人麵前,一切善良和公正的人們都會流下欽佩的淚水。正直的品質,永遠閃耀著人格的光彩。
堅守信念
成才中學是一所寄宿學校。一次,女生寢室裏丟了錢,大家都懷疑是同寢室的穎穎所為,因為她家境貧寒,生活拮據,而且性格比較孤僻。得出這個結論後,大家不約而同地孤立起穎穎,不再理她,還時不時還冷嘲熱諷。這讓穎穎非常傷心。
靜靜是一個有主見的同學,她覺得這件事不應該是穎穎所為。雖然穎穎生活艱難,但從來沒有占過大家的小便宜。看到穎穎痛苦的樣子,靜靜很同情,真想為穎穎鳴冤,讓大家不要在沒有確鑿證據的情況下憑懷疑誣人清白,可她又拿不出穎穎不是賊的證據。其他女生看靜靜同情穎穎,也開始對靜靜翻白眼,大有不加入她們一夥就也把靜靜當“賊”的架勢。即使這樣,靜靜仍然懷著同情之心,沒有說穎穎一句壞話。她認為:即使偷錢者真的是穎穎,誰能保證一生不犯錯?盡管大家都和她斷絕了關係,靜靜堅持不隨大流。
雙休日,靜靜回到家裏,把這個遭遇告訴了母親,請求她的支持。母親想了想,沒有講大道理,而是給她講了一段往事——
30多年前,母親在鄉下讀初中,曾經有一個很要好的女友。一天,這位女友要申請入團,團支書找她談話,要求她同母親斷絕關係,因為當時母親的家庭成分不好。不料,這位女友的回答竟是:“要我斷絕同朋友的關係,那我就不入了。”於是她被關在了團的門外。此後,這位女友繼續毫不在乎地跟母親交往。母親覺得自己連累了她,很過意不去,可女友卻說:“你又不是壞人,為什麼不跟你在一起?”這件事讓母親感到友誼的真誠和難能可貴……
聽了這個故事,靜靜堅定了自己的信念,增強了信心,決定繼續和穎穎交往。後來,寢室的盜竊案終於告破,行竊者根本不是她們宿舍裏的人。
我來告訴你
正直的人之所以不隨大流,是因為他相信事實,崇尚真理,而不是屈服於某些人的思想和壓力。正直的人有主見,有是非標準,決不隨著他人的節拍跳舞。正直的人堅持信念,決不因為外部的力量而發生動搖。正義的種子,遲早會生根、開花、結果。做一個正直的人,才會贏得他人的心。
祁黃羊舉賢
春秋時,晉平公有一次問他的臣子祁黃羊:“南陽縣缺個縣長,你看,應該派誰去當比較合適呢?”
祁黃羊毫不遲疑地回答說:“叫解狐去,最合適了。他一定能夠勝任的!”
平公驚奇地又問他:“解狐不是你的仇人嗎?你為什麼還要推薦他呢!”
祁黃羊說:“你隻問我什麼人能夠勝任,誰最合適;你並沒有問我解狐是不是我的仇人呀!”
於是,平公就派解狐到南陽縣去上任了。解狐到任後。替那裏的人辦了不少好事,大家都稱頌他。
過了一些日子,平公又問祁黃羊說:“現在朝廷裏缺少一個法官。你看,誰能勝任這個職位呢?”
祁黃羊說:“祁午能夠勝任的。”
平公又奇怪起來了,問道:“祁午不是你的兒子嗎?你怎麼推薦你的兒子,不怕別人講閑話嗎?”
祁黃羊說:“你隻問我誰可以勝任,所以我推薦了他;你並沒問我祁午是不是我的兒子呀!”
平公就派了祁午去做法官。祁午當上了法官,替人們辦了許多好事,很受人們的歡迎與愛戴。
孔子聽到這兩件事,十分稱讚祁黃羊。孔子說:“祁黃羊說得太好了!他推薦人,完全是拿才能做標準,不因為他是自己的仇人,存心偏見,便不推薦他;也不因為他是自己的兒子,怕人議論,便不推薦。像黃祁羊這樣的人,才夠得上說‘大公無私’啦!”
我來告訴你
舉賢不避仇,也不避親,一切為了實事求是,一切為了國家需要,這就是一種為官的“正直”,是一種胸懷坦蕩無私、遵守用人準則的表現。反過來說,自私自利的人不會“正直”,心懷偏見的人不會“正直”,胸懷狹窄的人不會“正直”。從小培養正直的品質,有利於人格的健康發展,有利於人品的磨煉和發揚。
陳壽寫曆史
晉朝有位傑出的史學家叫陳壽,他在寫《三國誌》的過程中,有過一段有趣的小插曲。
陳壽在開始寫《三國誌》之前,曾做了大量的調查研究工作。他翻閱了原先三國留下的各種文獻記錄,還搜集了大量的私人筆記資料,還到許多重大事件發生的地點做過現場勘察,決心把這段曆史寫得真實、準確。 可是,有一段時間,陳壽忽然停筆了,而且人們看見他總在書房來回踱步,常常陷入沉思。這是怎麼回事呢?
原來,不久前來了一個親戚,發現陳壽正寫到《諸葛亮傳》這一章,就向陳壽打算如何寫諸葛亮這人。陳壽說諸葛亮是一位功不可沒的曆史人物。親戚聽了很生氣,責備陳壽忘記了家仇。
原來,陳壽一家在三國時是蜀國人,他父親曾是諸葛亮手下的一員將官。一次,他父親辦事時犯了錯誤,被執法嚴明的諸葛亮狠狠地訓斥了一頓,還按軍法懲罰了他父親。陳壽的父親愧悔交加,從此再也沒有振作起來。慢慢地,他憂鬱成疾,終於一命歸天了。後來,陳壽又受到宦官的迫害,處境十分淒涼。
因此,陳壽一家認為他們落到這步田地,都是諸葛亮造成的,心中十分怨恨諸葛亮。現在,聽親戚這麼一說,陳壽也不禁彷徨起來。他想,諸葛亮一生勵精圖治,公而忘私;而且南征北戰,百戰百勝,的確是位了不起的人物。按理說,應該實事求是地把這些寫出來,可是,自己一家的遭遇,又使他在感情上對諸葛亮有些別扭,而且,如果照實寫,親戚們也不會原諒他。到底該怎樣寫呢?陳壽心裏很亂,於是,他幹脆停下筆來,想把自己的思緒理清楚。
這天,一位朋友來看他,陳壽憋不住,就把心裏的苦惱告訴給了朋友。那位朋友聽後說:“人們都稱讚司馬遷的《史記》,說它正直公允,準確無誤,不假意讚美,不隱瞞醜惡。你這部《三國誌》是否也能如此呢?”聽了朋友的話,陳壽一下子醒悟過來:是啊,作為一個曆史學家,第一要做到的就是誠實無私。當年司馬遷寧肯得罪皇上,也要尊重事實,秉筆直書。現在,我難道能為自己私人的恩怨而歪曲曆史嗎?那我不是成了千古的罪人了嗎?
陳壽又飛快地寫了起來,很快“諸葛亮傳”就寫成了。陳壽還特地把這一篇文章拿去給朋友們看,請他們提出修改意見,生怕自己有什麼寫得不公正的地方。
後來“諸葛亮傳”成了《三國誌》一書中寫得最為精彩的部分。
我來告訴你
不因一己之仇而毀人,也不因一己之恩而譽人。這是一個史學家的“正直”。在生活中,許多人在事關他人的問題上或許秉持公正立場,但在處理於己有關的事情上,未必做到公正無私,或多或少夾雜著私利。因此,我們當效陳壽,尤其在處理與自身利害相關的問題上,以實事為根據,以公理為準繩。隻有這樣,才會受到別人的尊重。
誠言直諫
唐朝建立後的第五年,舉行了第一次科舉考試,孫伏伽名列榜首,受到皇帝李淵的器重。
這時,孫伏伽看到,戰亂之後的唐朝還很落後,需要盡心治理,於是就對李淵說:“隋朝是因皇帝不聽取誠實的忠告才滅亡的,陛下要吸取教訓。再有才華的人也不可能把把有的國事都想得到周全,隻有善於用人,虛心聽取意見才能治理好國家。”李淵覺得孫伏伽是為國家著想的忠信之人,於是就任命他為治書禦史。此後,孫伏伽多次向李淵直言進諫,深得唐高祖李淵的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