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善意的力量就是人格的魅力(1 / 3)

3.善意的力量就是人格的魅力

善良是一種美好的品性,是人格魅力的重要體現。心地善良的人,心裏裝著別人,處處為別人著想,必定是一個道德高尚的人。而缺乏善良品質的人,事事從自身利益出發,對他人漠不關心,容易滑向自私的深淵,也必定是個道德上有缺陷的人。善意的力量是無窮的,它帶人進入崇高的境界。從善意出發,你的表現將會更加精彩,生命將會更加有意義。做一個人格健全的人,就離不開善良品質的培養。

鋪滿藥渣的山道

山裏有一個小村子,村裏有一個叫阿長的孩子。阿長從小就體弱多病。那時候,在鄉下求醫問藥可真難啦,隻能吃點兒草藥,而他住的小山村離集鎮又遠。他母親時常一大早就起來,挑上一擔柴,去集上為兒子換回大包小包的藥來。每一包藥總要煎上兩三遍,直到藥味淡了,母親才將藥渣倒在門前的路上。

時間一長,門前那條路鋪滿了藥渣。阿長覺得奇怪,便問母親:“媽媽,為什麼要把藥渣倒在路上呢?”母親告訴他:“過路的人踩著藥渣把病氣帶走了,你的病就會很快好起來。”阿長一聽,搖搖頭:“媽媽,病氣被別人帶走,那別人不就得生病了嗎?”阿長的母親半晌無語,隻是把阿長緊緊摟在懷裏。

後來,阿長再也沒見到母親在門前的路上倒藥渣了。可是有一天,他無意中卻在屋後一條山道上看到了滿地的藥渣——那是母親每次上山砍柴的必經之路……

我來告訴你

阿長的心是善良的,他不願意為了治好自己的病,而把病氣帶給別人;母親的心是慈悲的,她寧願自己天天走在鋪滿藥渣的小路上,好把病氣從兒子身上帶走,傳到自己身上。這條鋪滿藥渣的小路,是愛的小路,是人類的美好品德的寫照。如果一個人具備了這種的品性,他必將是一具正直無私的人。

送一輛新車

聖誕節來臨之前,哥哥決定送弟弟貝魯一輛新車。聖誕節當天,貝魯離開辦公室時,一個男孩繞著那輛閃閃發亮的新車,十分讚歎地問:“兄弟,這是你的車?”

貝魯點點頭:“這是我哥哥送給我的聖誕節禮物。”

男孩滿臉驚訝,支支吾吾地說:“你是說這是你哥哥送的禮物,沒花你半毛錢?我也好希望能……”

當然貝魯以為他是希望能有個送他車子的哥哥,但那男孩所談的事卻讓貝魯十分震撼。

“我希望自己能成為送車給弟弟的哥哥。”男孩繼續說。

貝魯驚愕地看著那男孩,衝口而出地邀請他:“你要不要坐我的車去兜風?”

男孩興高采烈地坐上車,繞了一小段路之後,那孩子眼中充滿興奮地說:“兄弟,你能不能把車子開到我家門前?”

貝魯微笑,他心想那男孩必定是要向鄰居炫耀,讓大家知道他坐了一部大車子回家。

沒想到貝魯這次又猜錯了。“你能不能把車子停在那兩個階梯前?”男孩要求。

男孩跑上了階梯,過了一會兒貝魯聽到他回來的聲音,但動作似乎有些緩慢。原來他帶著跛腳的弟弟出來,將他安置在台階上,緊緊地抱著他,指著那輛新車。

隻聽那男孩告訴弟弟:“你看,這就是我剛才在樓上告訴你的那輛新車。這是貝魯他哥哥送給他的哦!將來我也會送給你一輛像這樣的車,到那時候你便能去看看那些掛在窗口的聖誕節漂亮飾品了。”

貝魯走下車子,將跛腳男孩抱到車子的前座。滿眼閃亮的大男孩也爬上車子,坐在弟弟的旁邊。就這樣他們三人開始一次令人難忘的假日兜風。

那一次的聖誕夜中,貝魯才真正體會耶穌所說的“施比受更有福”的道理。

我來告訴你

獻出自己的愛心,並不是要付出多麼大的努力。一個小小的舉措,一個善意的微笑,一個輕而易舉的幫助,都能帶讓被施者滿足。關鍵是,我們要有一種善良的願望,一個同情和關愛他人的心。隻有這樣,才能真正體會耶穌所說的“施比受更有福”的道理,就會理解“世界就會變成美好人間”的內涵。

意想不到的相遇

那時,為了準備學費,一位貧困的學生決定推銷一些小商品。為了推銷這些商品,有時他不得不硬著頭皮向人討些食物來充饑,受盡了艱辛。

一天,他敲了一戶人家的大門,開門的是一個小女孩。他一看便失去了勇氣,心想:天下哪有大男生跟小女孩討東西吃的?於是隻要了一杯開水解渴。

小女孩看出他十分饑餓,便拿了一杯開水與幾片麵包給他。他很快把食物接過來,狼吞虎咽地吃著。一旁的小女孩看到他這種吃相,忍不住偷偷地笑。

吃罷,他感激地說:“謝謝你,我應該給你多少錢?”

小女孩笑著說:“不必啦,這些食物我們家有很多。”

他覺得自己真幸運,在陌生的地方還能得到他人如此溫馨的照料。

多年以後,小女孩得了一種罕見的病,許多醫生都束手無策。女孩的家人聽說有一位醫生的醫術很高明,找他看看或許有治愈的希望,便趕緊帶她去接受治療。在醫生的全力醫治和長期的護理下,小女孩終於恢複了健康。

出院那天,護士給小女孩醫療費用賬單,她幾乎沒有勇氣打開看,猜想可能要一輩子辛苦工作,才還得起這筆費用。最後,她還是打開了,卻隻看到簽名欄寫著下麵的話:

一杯開水與幾片麵包,足夠償還所有的醫療費。

她頓時百感交集,這才明白,原來主治醫生就是當年的那位窮學生。

我來告訴你

一杯水和幾片麵包真的可以抵償需要一生的工作才能掙到的醫療費嗎?恐怕不是!在別人需要幫助的時候,伸出自己的援助之手,這是一種美德,一種高尚的品質。這個美德是人生最寶貴的財富。哪怕是一次小小的援手,它所釋放出來的力量也是巨大的,是無法用金錢來衡量的。大夫的行為,與其說這是對一頓食品的獎勵,不與說是對美德的報答。

愛的輪回

12歲的魏朵患有先天性心髒病,但他開朗活潑,幾乎能和所有的人成為朋友。正是由於他的樂觀和快樂,很少有人知道他是一個隨時可能離開人世的高危病人。

魏朵有早起晨練的愛好。盡管醫生不讚成他做高強度和劇烈的運動,魏朵還是願意每天早起看看清晨看看太陽看看一天的開始是如何美麗。那是一個薄霧籠罩的清晨,魏朵來到城市中央廣場的時候,發現一個人倒在地上,身上滴了很多露水,臉色發紫、呼吸微弱,顯然他正處於生命即將逝去的危險之中。魏朵深知心髒發作時的痛楚,對這個陌生人的痛苦倍感同情。四周很靜,真正晨練的人一般不會來這裏。魏朵知道自己一個人無論如何也扶不起地上這個身材高大2的人,怎麼辦?時間來不及了,魏朵顧不上醫生的警告,俯身身子拉起陌生人的衣服。就這樣,他用盡渾身力氣一點一點地拖著這個人走了200米,終於有人發現了他們,魏朵隻說了一句“快送他去醫院”就昏倒在地。

魏朵醒來後第一眼看到的陌生人一臉的焦急和自責。他說自己因貪杯醉倒在街頭,醫生說要不是魏朵救了他,他地凍死在那裏。陌生人愧疚地說:“對不起,醫生告訴我說你的心髒病差點就要了你的命,你是在拿你的命救我啊!真不知道該怎麼感謝你。”魏朵笑了:“我已經沒事了,你也沒事了。這就是最好的感謝!”陌生人想要報答魏朵,魏朵想了想說:“我真的不需要你對我報答什麼,隻是希望你能像我救你一樣,盡自己所能在必要的時候,去救助比自己處境更危急、更艱難的人,我想這就足夠了。”

多年過去了,魏朵活過了比醫生的預言多數倍的時間。他還是和以前一樣樂觀,並且始終真誠地對待每一個人,也還是在需要的時候盡自己所能幫助別人。但是魏朵的病終於在一個冬天的早晨和他開了一個不小的玩笑。當時魏朵正在一個很偏僻的地方散步,忽然感到心口一陣劇烈的疼痛,魏朵掙紮了幾下終於支持不住倒在了地上。

魏朵醒來後發現自己正躺在醫院裏,身邊是一個十幾歲的男孩,正瞪著一雙大眼睛關切地看著他。魏朵很感激地握住了男孩的手說:“謝謝你,孩子,你救了我。你是怎麼發現我的?”男孩很開心的樣子:“我早上準備去爺爺家陪他,正好路過那個地方,看到你躺在地上,我就想起了爺爺說他們年輕的時候曾經被一個和我一樣大的男孩救起來的事。我想,我也一定能夠做到,於是我就使出全身力氣拉一會兒。幸好你還不算重,我成功了。回去後我一定要告訴爺爺,他告訴我要盡力幫助每一位需要幫助的陌生人,我今天做到了。”

我來告訴你

魏朵的一次對人施以援手,使他得到了一生受用不盡的恩惠。愛,如同一個同心圓,我中有你,你中有我。愛總是能創造令人意想不到的奇跡。人間之所以充滿溫情,就是因為大家你幫我、我幫你,共同創造了一個愛的海洋、愛的世界。也許你的愛心並不企求任何報答,但愛神決不會虧待你,她會在適當的時機反哺於你,因為這是大自然的規律。

VC的發現

喬瑟夫·哥勒特·巴卡博士是VC的發明者,C是他的名字的第一個字母。巴卡出生並成長於紐約東區的猶太人街,他的家一直被不斷降臨的疾病與死亡的恐怖包圍著。他的父母開著一家雜貨店,他們把一切希望都寄托在了聰明的長子——巴卡身上,期待他做個出人頭地的人。

18歲的巴卡目睹周圍人們的痛苦,立誌要當醫生,想盡力做點事幫助他們。他說服父親,考進了醫學院。在貝爾威醫學院,他十分用功,以優秀成績通過所有科目,卻帶著迷惘畢業了。因為,他在學習中了解到,醫學上的未解之謎太多了。當個混飯吃的醫生,賺錢自然不是難事,但他下決心要不斷地研究那些尚無法救治的疾病的致病原因,發現新的治療方法,以便救治那些為疾病所折磨的人們。

後來,巴卡進入美國公眾衛生局,30多年安於每年1600美元的微薄薪俸,全身心地投入了“謎”一般的各種疾病的研究:黃熱病、猩紅熱、傷寒、白喉以及意大利麻風病等等。為了救治病人,他甚至用自己的身體做試驗,為此感染了熱病,有兩次幾乎喪命。當紐約市新建保健所時,40歲的喬瑟夫被推薦為所長的第一個人選。如果他答應了,那麼貧困的生活便可結束,可是他毫不猶豫地拒絕了,他決不改變初衷:幫助染病的普通人。於是他到意大利麻風病流行的南部地區去了。喬瑟夫就憑著這種精神,發現了意大利麻風病的病因和治療方法,同時發現了維生素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