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來告訴你
在巴卡看來,幫助人類免除疾病的痛苦,是比金錢更高貴的事業。正是出於這種為人類解除痛苦的善良願望,巴卡獲得了崇高的成功,贏得了人們的尊敬。如果他沒有這種善良的願望,隻是為了獲得更多的金錢而工作的話,顯然,他不可能獲得如此成就。可見,善良的人格,是成功的動力和源泉。
誰是應感謝的人
尊敬別人的人,同樣會受到別人的尊敬。正像站在鏡子前麵一樣,你怒他也怒,你笑他也笑。
一位在紐約任教的老師決定告訴她的學生,他們是如何重要,用以表達對他們的讚許。
她決定采用這樣一種作法:將學生逐一叫到講台上,然後告訴大家這位同學對整個班級和對她的重要性,再給每人一條藍色緞帶,上麵以金色的字寫著:“我是重要的。”
之後,那位老師想做一個班上的研究計劃,來看看這樣的行動對一個社區會造成什麼樣的衝擊。她給每個學生3個緞帶別針,教他們出去給別人相同的感謝儀式,然後觀察所產生的結果,一個星期後回到班級報告。
班上一個男孩子到鄰近的公司去找一位年輕的主管,因他曾經指導他完成生活規劃。
那個男孩子將一條藍色緞帶別在他的襯衫上,並且再多給了2個別針,接著解釋道:“我們正在做一項研究,我們必需出去把藍色緞帶送給感謝的人,再給你們多餘的別針,讓他們也能向別人進行相同的感謝儀式。下次請告訴我,這麼做產生的結果。”
過了幾天,這位年輕主管去看他的老板。從某些角度而言,他的老板是個易怒、不易相處的同事,但極富才華,他向老板表示十分仰慕他的創作天分,老板聽了十分驚訝。
這個年輕主管接著要求他接受藍色緞帶,並允許他幫他別上。一臉吃驚的老板爽快地答應了。
那年輕人將緞帶別在老板外套、心髒正上方的位置,並將所剩的別針送給他,然後問他:“您是否能幫我個忙?把這緞帶也送給您所感謝的人。這是一個男孩子送我的,他正在進行一項研究。我們想讓這個感謝的儀式延續下去,看看對大家會產生什麼樣的效果。”
那天晚上,那位老板回到家中,坐在14歲兒子的身旁,告訴他:“今天發生了一件不可思議的事。在辦公室的時候,有一個年輕的同事告訴我,他十分仰慕我的創造天分,還送我一條藍色緞帶。想想看,他認為我的創造天分如此值得尊敬,甚至將印有‘我很重要’的緞帶別在我的夾克上,還多送我一個別針,讓我能送給自己感謝的人,當我今晚開車回家時,就開始思索要把別針送給誰呢?我想到了你,你就是我要感謝的人。
“這些日子以來,我回到家裏並沒有花許多精力來照顧你、陪你,我真是感到慚愧。有時我會因你的學習成績不夠好,房間太過髒亂而對你大吼大叫。但今晚,我隻想坐在這兒,讓你知道你對我有多重要,除了你媽媽之外,你是我一生中最重要的人。好孩子,我愛你。”
他的孩子聽了十分驚訝,他開始嗚咽啜泣,最後哭得無法自製,身體一直顫抖。他看著父親,淚流滿麵地說:“爸,我原本計劃明天要自殺,我以為你根本不愛我,現在我想那已經沒有必要了。”
我來告訴你
一條普普通通的藍色緞帶為什麼改變了許多人?因為它提醒著人們:應該看到別人的價值,更要接受他人、關愛他人。隻要我們付出一點愛心,就可以創造奇跡、改變周圍的人;不論我們是誰,都能做到這一點。同時,也隻有如此,我們才能看到這世界美好、光明、溫馨、和諧的一麵,也才能真正生活得愉快、有價值,才能真正地去熱愛生命,用心地生活。
善良的價值
多年前,袁敬華站在自家低矮的房門前,經常看到兩個聾啞姐妹往學校方向走去,不久又走回來。一天,她尾隨而去,發現了真相:鍾聲響過,別的孩子進了教室,這兩姐妹就趴在窗戶上往裏看,之後便落寞地往回走。原來,學校裏不收聾啞孩子。這一發現牽動了袁敬華心底最善良的神經。她呆呆地站在那裏,難受一陣緊似一陣。
當時,袁敬華高考落榜,老師同學鼓勵她再複讀一年,家人則在縣城給她找好了工作。但是兩姐妹蹣跚的背影牢牢占據了她的腦海,揮之不去。她出人意料地作出了第三種選擇:教這對聾啞姐妹讀書。
“這樣做,你的前途在哪裏?”父母對此強烈反對。
“我不要什麼前途,隻要她們有書讀!”她態度堅決,一邊說著,一邊在自家廚房裏擺上了三隻小板凳。13歲的陳海霞、12歲的陳海彬倆聾啞姐妹,平生第一次背上了書包。如今聞名遐邇的山東省精華聾兒語訓學校就是這樣起家的。
17歲的姑娘善良又單純,袁敬華想到自己輕而易舉就接受了高中教育,花兒一樣在陽光下成長,由己及人,她想讓聾啞孩子也能嗅到知識的芬芳。
辦學伊始,袁敬華隻用手勢跟學生交流,發現事倍功半。於是,她突發奇想要讓她們開口講話。她從發音入手,先讓孩子看她的口形,再讓孩子摸她的脖子(或鼻子),再摸她們自己的脖子,感覺發音時聲帶如何振動。她沒有絲毫經驗,隻能摸索著前進。20多天過去了,沒人開口說話,袁敬華著急,跑到村子外的土丘上哭了好幾次。
“從小這倆孩子就聾了啞了,人家大醫院都不能治,你能行?”父母對此一直充滿懷疑。袁敬華沒有氣餒,繼續教她們摸脖子。“我不知道最終結果會是怎樣,可我知道不做就更沒指望。”袁敬華心裏很清楚,要想在家裏辦好學,必須贏得父母的支持。因此,她不厭其煩地教兩個孩子反複念“爺爺、奶奶”。
一個多月後,兩姐妹先後都開了口。她們拉著兩個老人的手,一遍遍喊“爺爺、奶奶”。袁敬華的父母被感動得流淚了。原先堆滿鍋灶、柴火的12平方米的廚房,很快被父母清理幹淨,成了正式的教室。父親找來一塊三合板,袁敬華用毛筆蘸著紅漆在上麵工整地寫上“××聾啞學校”幾個字。父母幫她掛到了大門外。
兩姐妹的開口,父母的支持,讓袁敬華有了底氣。她到附近村裏去勸解、說服,又“求”來了5個聾啞孩子。日子一天天過去,孩子一個接一個地學會了說話。越來越多的家長帶著孩子來了。幾年間,袁家院子裏已經有了45個孩子。孩子們要吃要住要學習,發麵的盆升級成最大個的瓷盆。袁敬華和她母親每天要揉25多公斤麵粉,蒸一鍋鍋熱騰騰的饅頭;床鋪漸漸不夠用了,寒冷的夜晚,袁敬華摟著幾個孩子睡在塑料布搭成的草棚裏,一遍遍給他們蓋被子。學生多廚房盛不下了,父母想法又蓋了一間小東房。每個孩子一年60元的學雜費常常令袁家捉襟見肘,家中幾畝地的收成一年年都貼進了學校。每年年底,袁敬華還要算計著明年得再養幾頭豬,才能夠還上欠債給學生添點新學具。
對於這些,這個農家妹子不是不覺得吃苦,而是一想到孩子的笑臉、家長的欣喜,她心裏便隻有甜了。
我來告訴你
看到別人的痛苦,自己也很難受;看到別人渴望的眼神,自己立即伸出援助之手——這就是一種善良的行為。善良讓人無私無畏,善良讓人挺身而出,善良讓我不計報酬。如果沒有一顆善良之心,袁敬華不會為了那些聾啞孩子而奉獻,不會實現美好的人生價值,也不會成為我們的楷模。
生命的養料
一個小男孩幾乎認為自己是世界上最不幸的孩子,因為患脊髓灰質炎而留下了瘸腿和參差不齊且突出的牙齒。他很少與同學們遊戲或玩耍,老師叫他回答問題時,他也總是低著頭一言不發。
在一個平常的春天,小男孩的父親從鄰居家討了一些樹苗,他想把它們栽在房前。他叫他的孩子們每人栽一棵。父親對孩子們說,誰栽的樹苗長得最好,就給誰買一件最喜歡的禮物。小男孩也想得到父親的禮物。但看到兄妹們蹦蹦跳跳提水澆樹的身影,不知怎麼的,萌生出一種陰冷的想法:希望自己栽的那棵樹早點死去。因此澆過一兩次水後,再也沒去搭理它。
幾天後,小男孩再去看他種的那棵樹時,驚奇地發現它不僅沒有枯萎,而且還長出了幾片新葉子,與兄妹們種的樹相比,顯得更嫩綠、更有生氣。父親兌現了他的諾言,為小男孩買了一件他最喜歡的禮物,並對他說,從他栽的樹來看,他長大後一定能成為一名出色的植物學家。
從那以後,小男孩慢慢變得樂觀起來。
一天晚上,小男孩躺在床上睡不著,看著窗外那明亮皎潔的月光,他忽然想起生物老師曾說過的話:植物一般都在晚上生長,何不去看看自己種的那顆小樹?當他輕手輕腳來到院子裏時,卻看見父親用勺子在向自己栽種的那棵樹下潑灑著什麼。頓時,他明白了一切,原來父親一直在偷偷地為自己栽種的那顆小樹施肥!他返回房間,任憑淚水肆意地奔流……
幾十年過去了,那瘸腿的小男孩雖然沒有成為一名植物學家,但他卻成為了美國總統,他的名字叫富蘭克林·羅斯福。
我來告訴你
一棵無人照管的小樹苗難以長成參天大樹,一個心靈受傷的孩子難以快樂地成長。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對待那些脆弱的生命,更需要用耐心去關愛。真誠的關愛,就像冬日裏的陽光,溫暖著那被痛苦“凍韁”的軀體;就像夏日清晨的雨露,滋潤著被自卑“枯焦”的心田;就像秋日的縷縷金風,吹出一片金黃的果實。
向孩子道歉
年幼的時候,父親就把小平送到一個老式私塾接受教育。兩年以後,也就是小平7歲時,又把他轉到一所新式小學就讀。他從早期起就學習了現代科學——數學、自然科學和地理,並且學的是白話文,而不是過去一直使用的文言文。小平兒時是個活潑、聰明的孩子,喜歡和同學們玩遊戲,而且學東西非常快。他讀書隻朗讀三遍便能夠記住並背誦出來。他又是一個有主見的孩子,即使有些事情是違反傳統道德的,做了會受到懲罰,他還是無所畏懼,照樣去做。
小平8歲時,一天,在放學回家的路上,一個和他很要好的同學因為妹妹生病又無錢看醫生而急得哭了起來。小平就從父親的錢箱裏悄悄拿出5塊銀元,第二天一早,他一走進教室,就立刻跑到那位同學身邊,把錢悄悄塞給了他。這5塊銀元,在當時以買到500斤穀子,也算是一筆“巨款”了。
幾天以後,父親偶然發現錢箱裏莫名奇妙地少了5塊銀元,非常生氣。他把傭人及全家人召集來,打算盤查此事。父親還沒開口,小平很自覺地站了出來,承認此事,並主動地把一根棍子遞給父親,請求處罰他。父親以為兒子拿錢去亂花掉了,一生氣,順手接過棍子就把小平打了一頓。小平一聲沒吭地挨完了打,父親見狀,也漸漸消了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