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後,父親覺得事情很蹊蹺,他認為兒子從來沒有亂花零錢,更不會花這麼多零錢。於是,他把小平找來,想把事情弄個水落石出。小平這才告訴父親真相,並說:“我同學的妹妹生了很嚴重的病,他家很窮,沒錢看大夫,我覺得應該幫他一下……”
還沒等兒子把話說完,父親就把他擁在懷中,高興地說:“孩子,幫助需要幫助的人,你做得很對呀!我錯怪你了,我不應該不分青紅皂白地就打你一頓,讓你受了苦。但是為什麼當時你不把事情的原委告訴我呢?那樣你就省去皮肉之苦了。”
小平說:“即使是幫了人,我的行為還是屬於偷竊。您告訴過我,小偷是應當受到懲罰的,所以我應該挨打。”
父親搖搖頭說:“兒子,你能主動幫助別人,而且很坦白承認,這樣做是對的。但是,遇到了急難的事情而不信任自己的父親,那就不對。你要拿錢幫助同學,應該先跟父親說一聲,父親會答應的。”小平點點頭。
我來告訴你
關心同學和朋友的孩子,是應該肯定的,即使行為有些不太恰當,但孩子的動機和出發點無疑是好的。一個人有同情心和愛心,懂得幫助他人,不僅僅是一個人的品質問題,也是一個人的社會融洽能力和交往能力的體現,對培養孩子健全的人格和心理素質都是有幫助的。
毫不利己,專門利人
雷鋒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楷模。他經常利用出差的機會為人民服務,人們流傳著這樣一句話:“雷鋒出差一千裏,好事做了一火車”。
一次,雷鋒外出在沈陽站換車的時候,一出檢票口,發現一群人圍看一個背著小孩的中年婦女,原來這位婦女從山東去吉林看丈夫,車票和錢丟了。雷鋒用自己的津貼費買了一張去吉林的火車票塞到大嫂手裏,大嫂含著眼淚說:“大兄弟,你叫什麼名字,是哪個單位的?”雷鋒說:“我叫解放軍,就住在中國。”
1961年5月的一天,雷鋒冒雨要去沈陽,他為了趕早車,早晨5點多就起來,帶了幾個饅頭就披上雨衣上路了,路上,看見一位婦女背著一個小孩,手還領著一個小女孩也正艱難地向車站走去。雷鋒脫下身上的雨衣披在大嫂身上,又抱起小女孩陪他們一起來到車站。上車後,雷鋒見小女孩冷得發顫,又把自己的貼身線衣脫下來給她穿上,雷鋒估計她早上也沒吃飯,就把自己帶的饅頭給她們吃。火車到了沈陽,天還在下雨,雷鋒又一直把她們送到家裏。那位婦女感激地說:“同誌,我可怎麼感謝你呀!”雷鋒說:“這是我應該做的。”
一天傍晚,天下起大雨,雷鋒見公路上一位婦女懷裏抱著小孩,手裏還拉著小孩,身上還背著包袱,在嘩嘩的大雨中一步一滑地走著,雷鋒忙上前一打聽,才知道這位大嫂從外地探親歸來,要去十幾裏外的樟子溝去,她著急地說:“同誌啊,今天雨都把我澆迷糊了,這還有孩子,我哭也哭不到家啊!”雷鋒把雨衣披在大嫂身上,抱起那個大一點的孩子冒雨朝樟子溝走去,寧可自己淋得透濕,一直走了兩個多小時,才把她們母子送到家。
雷鋒的一個戰友,性格開朗,平常愛說愛笑。一天他收到家信,說他的父親病了希望兒子能寄錢回去治病。戰友再也不說不笑了,因為他手裏沒錢。雷鋒知道後就不聲不響地將自己節約下來的幾百元錢寄給了戰友的父親。
過年的時候,戰友們愉快地在一起搞些各種文娛活動。雷鋒和大家在俱樂部打了一陣乒乓球,就想到每逢年節,服務和運輸部門是最忙的時候,這些地方是多麼需要人幫忙啊。他放下球拍,叫上同班的幾個同誌,一起請假後直奔附近的瓢兒屯車站,這個幫著打掃候車室,那個給旅客倒水,雷鋒把全班都帶動起來了。
雷鋒就是選擇永不停息地,全心全意地為人民做好事,所以人們一見到為人民做好事的人就想起雷鋒。
我來告訴你:
助人為樂,無私奉獻,就是一種善舉,就是美好心靈的外化。一個人做一件好事可能是被逼出來的,但一生都在做好,就需要崇高無私的精神支撐。雷鋒把自己旺盛的青春全部獻給了人民,他的高尚的理想、信念、道德、情操,讓世世代代的人們為之銘記。
馬背上的醫生
張歡歡是2003年首批大學生西部誌願者中優秀的一員。她為了讓牧民們看病方便,騎著馬和駱駝奔波在雪山和草地上,被維吾爾族老鄉親切地稱為馬背上的醫生。
張歡歡出生在河南羅山一個偏僻的農村家庭。母親患小兒麻痹症,隻能靠雙拐行走。一家人的生活開支及張歡歡姐妹倆的學費,全靠地裏的收成。就在從中醫學院針灸推拿專業專科畢業時,張歡歡還欠學校6000元學費。
畢業時,為了減輕父母的負擔,張歡歡放棄了學校推薦上本科的機會,與一個離家很近的中醫院簽訂了就業協議。但大學生誌願服務西部計劃的消息讓張歡歡改變了主意,她成了新疆建設兵團農十四師一牧場醫院的一名誌願者。
牧場天氣十分幹燥,這對於8歲就患上過敏性鼻炎的張歡歡來說,是件很難忍受的事。她的鼻子經常出血,疼起來拿手指輕輕觸一下,鼻子就像快掉了一樣。更讓人難受的是大約半年沒有新鮮蔬菜吃,每天都吃地窖裏存放的土豆。很快,她和當地人一樣,因為缺乏維生素,出現了口幹唇裂、口腔潰瘍等症狀。
平日裏,牧場醫院的病人不多。後來張歡歡才發現,由於牧場地廣人稀,而且當地人長年住在山上牧羊,下山看病要騎幾個小時的馬或駱駝。每年11月,是羊群人工受精的時間,牧民相對比較集中。這時張歡歡決定上山為牧民們診療。
當時,山下剛剛下過雪,領導和同事們都勸她放棄,“山上太冷了,騎駱駝那麼長時間,腿會被凍掉的。而且你本來就有支氣管哮喘,對冷空氣過敏,還是等明年夏天再去吧。”但張歡歡說:“兩年的誌願服務時間很短暫,我不能再等到明年了,我要盡自己所能多做一點!”
於是,張歡歡帶上治療哮喘病的藥,堅持騎了4個小時的駱駝和3個小時的馬,忍著臀部被磨得流血鑽心的疼,來到牧二連。
由於當地百姓住在地窩子(地底下挖的房子)裏,潮濕惡劣的生活環境使得當地人幾乎都不同程度地患有關節炎、肺心病。張歡歡用針灸、推拿、拔罐為鄉親治療疾病,效果非常明顯,得到了當地人的一致認可。遇到沒錢的牧工,她為其針灸推拿不收錢不記賬;有必須用藥的,她就自己掏腰包為他們墊上。就這樣,張歡歡先後十幾次上山,最長一次在地窩子裏住了40天。
在張歡歡誌願服務期滿前4個月,當地人買熱木汗的丈夫得了急性闌尾炎,需要動手術。牧場醫院並不具備手術條件,患者必須轉院,但患者手裏沒有多少錢,張歡歡就拿出自己的誌願者卡,對他說:“馬上去和田大醫院,這卡裏有2000塊錢,你先拿去用,不夠了咱們再想辦法。”手術很成功,主刀醫生說闌尾已經化膿,再晚半個小時病人就會有生命危險。
2000塊錢,是張歡歡3個多月的誌願者津貼,夠在外地上學的妹妹花一年的。有人問她:“你再過倆月就要走了,買熱木汗家那麼窮,萬一你走的時候他們還不起怎麼辦?”張歡歡說:“還不起就算了,我借出去就沒想讓他還,救人要緊,我是誌願者,兩手空空地來,還兩手空空地走。”
我來告訴你
誌願者,就是無私奉獻的代名詞。張歡歡以一個誌願者的身份,在貧窮落後的少數民族地區做醫生,騎著馬往返於牧民家裏,為患者看病。她不怕吃苦,樂於奉獻,願把自己的青春美好時光獻給牧民,獻給最需要的人。這不僅是一種誌願行為,也是一種善意的行為,是一種為他人做奉獻的崇高精神。
諸葛亮和饅頭
饅頭的起源有一千多年的曆史,它的創造者就是家喻戶曉的諸葛亮。
諸葛亮是中國古代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和軍事家,一生為複興漢室,嘔心瀝血,勤奮工作,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諸葛亮不僅在戰場上叱吒風雲,用兵出神入化,而且對國赤膽忠心,愛民如子。他創製饅頭就是一則愛民的典型事例。
公元225年秋天,諸葛亮采取攻心戰,七擒七縱收服了孟獲,與西南少族民族建立良好關係後,班師回朝。大軍行到瀘水,忽然陰雲密布,狂風大作,巨浪滔天,軍隊無法渡河。諸葛亮精通天文,對天氣變化非常熟悉,但這突然的變化,使他也迷惑不解。他忙請教前來相送、對這一帶地理氣候非常了解的孟獲。孟獲說:“這裏幾年來一直打仗,很多士兵戰死在這裏,凡是要在這裏渡水的,必須祭供。”諸葛亮想到這些戰士,為了國家的利益,拋屍他鄉,如今戰爭結束了,將士們得勝回朝,祭奠他們是應該的。他問孟獲用什麼作祭品。孟獲說:“要用七七四十九顆人頭祭供才會平安無事,而且來年肯定豐收。”諸葛亮一聽,心裏一沉:如果用49顆人頭去祭奠,不又是平白無故地增加49個冤魂嗎?祭品用人頭,這代價也太大了。
諸葛亮決定不以人頭祭瀘水。他來到瀘水邊,苦思冥想,終於想出一個用另一種物品替代人頭的絕妙辦法。他命令士兵殺牛宰羊,將牛羊肉斬成肉醬,拌成肉餡,在外麵包上麵粉,並做成人頭模樣,入籠屜蒸熟。這種祭品被稱作“饅首”。諸葛亮將這肉與麵粉做的饅首拿到瀘水邊,親自擺在供桌上,拜祭一番,然後一個個丟進瀘水。受祭後的瀘水頓時雲開霧散,風平浪靜,大軍順順當當地渡了過去。從此以後,人們經常用饅首作供品進行各種祭祀。由於“首”、“頭”同義,後來就把“饅首”稱作“饅頭”。饅頭作了供品祭祀後被食用,人們從中得到啟示,以饅頭為食品。
我來告訴你
誰能想到,我們餐桌上經常見到的饅頭,竟有一段愛民故事。愛民親民,為民著想,體恤百姓,這是為官者的人格。如今,為官者被稱為“人民公仆”,他們“立黨為公,執政為民”,許多人為了富裕一方百姓而嘔心瀝血,這既是一種為官的品質,也是一種為他人的個人品質。一個損公肥私的“貪官”和一個不學無術的“庸官”,是做不到這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