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生活決不虧待誠實的人(3 / 3)

星期二的晚上,我想用家裏的電腦查找一些資料,便跟爸爸提出要求。爸爸說:“你先等一下,等我忙完了手頭的活兒,再給你輸入電腦密碼。”

在等待中,我忽然想到了一件事,那是一個星期天,我和爸爸去銀行時,看到了爸爸輸入的一個密碼,是不是這個密碼也能打開電腦呢?於是我就輸入了這個密碼,電腦果然打開了。我又驚又喜,隨即手足無措起來。我坐在椅子上,想了好一會兒,要是告訴爸爸,他就會改掉密碼的,如果不告訴爸爸,他就永遠不知道這個秘密……我不敢再往下想了,腦子中,這兩種矛盾糾纏著。

過了好一會兒,我終於下定決心,告訴爸爸真相。我跑到了爸爸麵前,說:“爸爸,您換一個密碼吧。”

“為什麼?”爸爸一臉的疑惑。

“我,我……我把你的密碼給破了。”我紅著臉說。

爸爸頓了一頓,意味深長地說:“爸爸很高興,因為你選擇了誠實,沒有撒謊,做得很對。做人就是要這樣誠實,才能贏得別人的信任。”

我點了點頭:“爸爸,我明白了。”

“那你以後遇到類似的事情還能夠保持誠實嗎?”

“當然會的,誠實是黃金,誠實是美德呀。”我自信地說。

我來告訴你

是啊,誠實是黃金,誠實是美德。但學會誠實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往往要經過思想鬥爭,經過利害的衝突和考驗。作為一個年幼的學生,能夠經受住這樣的考驗,無疑是一個難德的好事。事實證明,做一個誠實的人,一定會有利於我們健全人格、健康心理,有利於我們快樂幸福的成長。

決不姑息

格林尼亞的父親是法國南部海港城市瑟堡一個富有的船舶商,由於家庭富裕,父母溺愛,他從小嬌生慣養,不求上進。盡管他很聰明,但他的聰明全用在貪玩上。由於擔心父母責罵,他養成了愛撒謊的壞習慣。

例如,有一次,他的考試成績非常差。拿到成績單後,他擔心會受到父母的責罵,便偷改成績單;並洋洋得意地向父母表功,要求獎勵。但他的拙劣手法並沒有瞞得過父母。父親知道後,狠狠罵了他一頓,還警告他以後不得再弄虛作假。

然而,貪玩的本性並沒有使小格林尼亞改掉自己的壞毛病。一天放學,他正打算趕回家去做功課,以免父母責怪,不料被一個小同學攔住了。小同學喊:“喂,格林尼亞,想和我一起去捉鳥類嗎?我剛才發現了一個地方,那裏的鳥可多啦,都是不知道名字的,真漂亮好愛。”

捉鳥?小格林尼亞記不清自己有多少日子沒去捉鳥了。那可是一件多麼有趣的活動。他動心了。他想:就一會兒工夫,捉住一隻就回家,應該沒有什麼問題。

“可是,我的書包擱到哪裏呢?帶著它多礙事啊。”小格林尼亞說。

“那不是雜貨店嗎?把書包寄存在那裏,捉完鳥再取出來吧。”小同學替他出了個主意。

“好吧。”小格林尼亞高高興興地把書包存在雜貨店裏,然後跟著小同學捉鳥去了。

小夥伴們在林子裏捉鳥,還捉迷藏、追野兔、抓鬆鼠,玩得不亦樂乎。不知不覺中,天就黑透了,大家這才依依不舍地散去。

這時,雜貨店已經關門了,小格林尼亞隻得空手而歸。他想:現在就是拿到了書包,做作業也來不及了,而且爸爸媽媽一定會打罵我,怎麼辦呢?他眼珠一轉就想起了一個辦法。

回家後,母親問他:“你的書包呢?”

“媽媽,我剛才在同學家裏做作業了,書包忘在他的家裏。”小格林尼亞撒謊說。

誰知,母親把臉一沉,從身後拿出兒子的書包,嚴厲地問道:“這是什麼?你把書包丟在雜貨店裏,自己去玩耍,直到雜貨店的叔叔關門了,也沒見你去取。是他把書包送回家了。你為什麼又在撒謊?”

“媽媽……”小格林尼亞見事情敗露了,害怕起來。他真擔心母親會罵他一頓。可母親沒有罵他,而是歎口氣,傷心地說:“這已經不是你第一次撒謊了。媽媽非常失望,也非常難過。我來告訴你,一個人老是撒謊,他就會失去別人的信任,沒有人願意與他打交道。一個人失去周圍人的信任,他就一件事也辦不成。我希望你改掉這個毛病。”

“媽媽,我錯了。”小格林尼亞慚愧地低下了頭。

我來告訴你

孩子愛撒謊有多種原因,有的可以理解,有的不可以理解。一位兒童心理學家所描寫的:“對重要問題撒謊,使父母處理起來更困難,撒謊成為一個問題就更嚴重。撒謊腐蝕了人與人之間的親密關係,滋長了不信任,損壞了互相信任的關係。說謊意味著不尊重被騙對象,使得與經常撒謊的人在一起生活幾乎變得不可能。”所以,在生活中,我們一定克服愛撒謊的習慣,有什麼說什麼;即使一時不能把實話說出來,也不要用謊言來回答。

學堂裏有隻海怪

從前,有一個叫胡厄耳的人。一天,他正坐在屋子裏認真地看書,忽然聽到外邊響起一陣嘈雜聲,影響了自己的情緒。他走到窗前,看到一大群孩子在玩,他想把他們趕走,於是他打開窗子對孩子們說:“孩子們,快到學堂那裏去吧。你們在那裏會看見一隻海慣。它有5隻腳,3隻眼,還有像山羊一般的胡子,不過是綠色的。”

孩子們一聽這話都跑了。胡厄耳回到書房,一想到剛才對那些孩子編的瞎話,就不禁偷偷地發笑。

可是不久,他書房的寧靜又被打破了,這回是一陣奔跑的腳步聲。他走到窗前,看見許多人在跑。

“你們往哪裏跑?”他大聲地問。

“去學堂!”猶太人回答說,“你沒聽說過嗎?那兒有隻海怪,有5隻腳、3隻眼,還有像山羊一樣的胡子,隻不過是綠色的。”

胡厄耳得間地笑了笑,又回去讀自己的經書了。

他才剛剛坐穩,又聽到外麵一陣喧鬧聲。他往窗外一望,不得了啦,一大群人,男男女女,老老少少,全往學堂的方向跑。

“出什麼事了?”他大聲問道。

“天啦,你還不知道嗎?”他們回答說,“不在學堂前麵有一隻海怪,它有5隻腳、3隻眼,還有像山羊一樣胡子,隻不過是綠色的!”

人們匆匆跑過。胡厄耳忽然注意到拉比本人也在人群當中。

“天啦,”他喊道,“要是拉比本人也和他們一塊兒跑的話,一定是出什麼事了,無風不起浪啊。”

胡厄耳慌忙抓起帽子,離開了家門,也跟著跑了起來。

我來告訴你

俗話說,話說三遍成真言!一個謊言,經過人們一傳十、十傳百,越傳越遠,知道的人越來越多,大家都信以為真了,就變成了“真理”。這就是“眾口鑠金”的原因所在。可見,謊言是可怕的,也是十分可惡的,它傳來傳去的結果,連自己都信以為真了!這不是笑話,而是確確實實的事。

愛吹牛的貓

有一隻貓總是把自己吹噓得很了不起,對於自己的過失卻百般掩飾。

它捕捉老鼠的本領還不太精,經常會讓老鼠從自己的嘴邊逃掉。對這種情況,它就說:“我看它太瘦,先放走它,等以後養肥了再說。”

它到河邊捉魚,鯉魚的尾巴狠狠地劈頭蓋臉打下來,把它的臉打腫了,它卻裝出笑容說:“那是我不想捉它,捉它還不容易?我就是要用它的尾巴洗把臉。剛才到閣樓上去玩兒,我的臉弄得太髒了。”

一次,它掉進泥坑裏,渾身糊滿了汙泥。同伴們驚異地看著它,它連忙解釋道:“我最近身上長了一此跳蚤,用這辦法治它們,最靈驗不過了。”

後來,它掉進了河裏,同伴們打算救它,它說:“你們認為我遇到危險了嗎?不,我太熱了,想洗個澡……”話沒說完,它就沉沒了。

有同伴說:“不好了,它沉下去了,我們快救它吧!”

“走吧,”另一隻貓說,“我們一片好心,到時候又要被當成驢肝肺了。一會兒它肯定會說它在表演潛水。”

可是,那隻說謊的貓再也沒有機會為自己辯解了,它沉下去再也沒有上來過。

我來告訴你

這是一則很有寓意的小故事。一個人難免有缺點,也難免有能力不如人的地方,這其實是正常的。而不正常的是,有的人偏偏不正視自己的缺陷,卻千方百計地掩飾它。為了達到這個目的,他唯一的辦法就是自我吹噓,靠謊言來抬舉自己。要知道,牛皮吹得鼓繃繃,卻一捅一個窟窿,經不起檢驗,以致自食其果。所以,我們千萬不要養成吹牛、說大話的習慣,正確對待自己的缺點。一要承認它,二要改正它。

分蘋果的方式

美國學者曾做了一項著名的實驗:選出50位成功人士,同時又選出50位有犯罪記錄的人。實驗方式是:實驗者分別寫信給他們,請他們談談小時候母親對自己的影響。

不久,實驗者便收到了不同的回信,其中有兩封回信,一封來自白宮的一位著名人士,一封來自監獄的一位服刑犯人,對他的印象最深刻。他們談的是同一件事:小時候母親給他們分蘋果。

來自白宮的著名人士是這樣寫的——

有一天,媽媽拿來幾個蘋果,紅紅的,大小不同。我和弟弟們都爭著要大的,媽媽把那個最大最紅的蘋果舉在手中,對我們說:“這個最大的蘋果,誰都想得到它,很好。現在,讓我們來做個比賽,我把門前的草坪分成三塊,你們三人一人一塊,負責修剪好,誰幹得最快最漂亮,誰就可以得到它!”

我們兄弟三人開始了比賽,為了得到最大的蘋果,我盡了最大的力量去修剪,力爭比弟弟做得更好,結果,我贏得了那個最大的蘋果。

這件事使我非常感謝母親,她讓我明白了一個最簡單也最重要的道理:想要得到最好的,就必須爭得第一。

而那位來自監獄的服刑者是這樣寫的——

有一天,媽媽拿來幾個蘋果,紅紅的,大小不同。我一眼就看上了那個大的,非常想要。這時,媽媽把蘋果放在桌上,問我和弟弟:“你們想要哪個?”我剛要開口,弟弟卻搶先說:“我想要那個大的。”媽媽聽了,把眼一瞪,責備他說:“好孩子要學會把好東西讓給別人,不能總想著自己。”

於是,我靈機一動,改口說:“媽媽,我想要那個最小的,把大的留給弟弟吧。”

媽媽聽了,非常高興,在我的臉上親了一下,誇我是一個乖巧懂事的好孩子,並把那個大蘋果獎勵給了我。我於是得到了我想要的東西。從此,我懂得了說謊可以得到實惠。從這以後,我又學會了打架、偷、搶,為了得到想要得到的東西,我不擇手段,犯下不可饒恕的罪行,被送進了監獄。

我來告訴你

兩件小事反映了兩種截然不同的教育方法和因此帶來的結果。這個實驗告訴我們:養成誠實本分的習慣,長大後能走人間正道,辨明是非曲直,取得巨大的成功;而養成撒謊的習慣,長大後會越陷越深,難以自拔,以至走向犯罪。所以,我們從小就培養良好的做人品質,不讓不良習慣像陰影一樣伴隨著自己的一生。

小列寧認錯

列寧從小性格開朗,活潑好動,經常弄壞家裏的東西。8歲時,有一次母親帶著他到阿尼亞姑媽家中做客。活潑好動的小列寧一不留神,把姑娘家的一隻花瓶打碎了。但是,誰也沒有看見。

後來,姑媽問孩子們:“是誰打碎了花瓶?”其他孩子都說:“不是我。” 而小列寧因為在生人家裏害怕,怕說出實話會會遭到不大熟悉的姑媽的責備,所以他也跟著大家大聲回答:“不——是——我!”

然而,母親看他的表情,已經猜到花瓶是淘氣的小列寧打碎的。因為這孩子特別淘氣,在家裏經常發生類似的事情。但是,小列寧向來是主動承認錯誤,從未撒過謊。於是,小列寧的媽媽就想:應該怎能樣對待孩子撒謊這件事呢?當然,最省事的辦法就是直接揭穿這件事,並且處罰他。但是列寧的媽媽沒有這麼做。她認為,重要的是教育兒子犯錯誤後要勇於承認錯誤,做一個誠實的好孩子,而不是責備他。

於是她裝出相信兒子的樣子,在三個月內一直沒有提起這件事,而是給兒子講各種各樣的誠實守信的美德故事,等待著兒子的良心深處萌發出對自己行為的羞愧感。從那以後,列寧的媽媽明顯地感覺到,兒子不如以前活潑了,似乎是良心正在折磨著他。

一天,在小列寧臨睡前,媽媽又像往常一樣,一邊撫摩著他的頭,一邊給他講故事。不料小列寧突然失聲大哭起來,痛苦地告訴媽媽:“我欺騙了阿尼亞姑媽,我說不是我打碎了花瓶,其實是我幹的。”聽說孩子羞愧難受的述說,媽媽耐心地安慰他,說:“給阿尼亞姑媽寫封信,向她承認錯誤,姑媽一定會原諒你的。”

看著這聰慧、天真、淘氣的孩子的成長,母親快活地笑了。使她尤其高興的是,在兒子內心深處進行的這場道德鬥爭中,美的、誠實的品質取得了勝利。

我來告訴你

人人都難免犯錯誤,特別是正處在青少年時期的孩子。但是,犯錯誤不可怕,隻要改正了,依然是一個好人。勇於承認錯誤,是改正錯誤的前提。主動承認錯誤,本身也是一種誠實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