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氣節閃耀著人格的光芒
做一個有人格的人,除了恪守一定的道德規範外,還要有做人的氣節。氣節是做人之本,是判斷一個人是否合乎人格要求的重要標誌。麵對各種誘惑,麵對利害攸關的各種考驗,我們都要學會堅守人格的底線,不出賣人格,不損害他人,不危害國家,自覺接受各式各樣的道德洗禮,把自己鍛煉成一個正人君子。
不為五鬥米折腰
陶淵明是我國最早的田園詩人。他所以能創作出許多以自然景物和農村生活為題材的作品,與他的經曆和處境有著密切的關係。
公元405年秋,他為了養家糊口,來到離家鄉不遠的彭澤當縣令。這年冬天,郡的太守派出一名督郵,到彭澤縣來督察。督郵,品位很低,卻有些權勢,在太守麵前說話好歹就憑他那張嘴。這次派來的督郵,是個粗俗而又傲慢的人,他一到彭澤的旅舍,就差縣吏去叫縣令來見他。 陶淵明平時蔑視功名富貴,不肯趨炎附勢,對這種假借上司名義發號施令的人很瞧不起,但也不得不去見一見,於是他馬上動身。
不料縣吏攔住陶淵明說:“大人,參見督郵要穿官服,並且束上大帶,不然有失體統,督郵要乘機大做文章,會對大人不利的!”
這一下,陶淵明再也忍受不下去了。他長歎一聲,道:“我不能為五鬥米向鄉裏小人折腰!”
說罷,索性取出官印,把它封好,並且馬上寫了一封辭職信,隨即離開隻當了八十多天縣令的彭澤。
我來告訴你
做人要有誌氣、骨氣,要有剛正無私的氣節,不為名不為利,不向權貴低頭,不為權勢折腰。為此,他可能會喪失一些利益,但卻保留了高尚的人格。因為,失去權勢隻能失去暫時的利益,沒有人格,卻落千古罵名。
永不磨滅的“節杖”
漢武帝時,我國北方的遊牧民族——匈奴貴族,經常派騎兵騷擾漢朝邊境,殺人放火,搶奪財物,不但給漢族人民的生活帶來很大痛苦,而且也威脅到漢朝的封建統治者。漢武帝即位以後,派出軍隊,多次擊敗匈奴的進攻。匈奴的首領且鞮單於害怕漢朝軍隊乘勝追擊,就故意裝出和好的姿態,把以前扣留的漢朝使節放了一些。漢武帝得知這一消息後很高興,馬上派正直廉潔、有膽有識的蘇武,率領張勝、常惠等100多人,帶著大批禮物再次出使匈奴。
臨行前,漢武帝召見了蘇武,親手把旌節交給他。這是一根七八尺長的木棍,頂部彎曲的地方掛著一串用毛做成的絨球,表明使節的身份,同時是使臣出使的憑證。蘇武接過使節杖,激動地說:“隻要我人在,這節杖就不會丟,使命就不會受辱。”
蘇武一行風餐露宿,長途跋涉,終於到達了匈奴單於居住的地方見到了單於。誰知單於是個吃硬不吃軟的家夥,見蘇武送禮上門,就以為漢朝軟弱求饒,所以對蘇武及使臣們傲慢無禮,態度專橫,蘇武忍辱負重,完成了使命,正準備返回長安時,發生了一件意想不到的事。
原來幾年前,漢朝使者衛律出使匈奴後不久就投降了,並被單於封為王。衛律原來的副使虞常對衛律賣身投靠匈奴的做法,一直不滿,見到老朋友張勝後,他就和張勝暗中商量,想乘單於出外打獵時,劫持單於的母親,殺了了衛律。然而正當他們70多人準備起事時,有人告了密。於是單於逮捕了虞常,並想趁機逼迫蘇武投降。
衛律奉令威逼蘇武投降,遭到嚴辭拒絕。蘇武說:“我是漢朝使者,如果喪失了氣節,使國家受到侮辱,活下去還有什麼意思?”說著便拔出寶劍,向自己身上猛刺,衛律慌忙抱住蘇武,奪下劍來,然後找來醫生為他包紮傷口。
單於聽到這個消息,不禁對蘇武的愛國氣節產生了敬意,他更感到要讓蘇武投降,為自己創圖霸業服務的重要性。他讓衛律當著蘇武的麵審問虞常和張勝。
衛律把蘇武叫來,先把虞常一刀砍死,嚇得張勝當場表示投降。衛律乘機要挾蘇武說:“你的副使都認罪投降了,你作為正使也要治罪。”蘇武嚴正地回答:“我奉命來與匈奴結好,和張勝既非同謀,又非親屬,憑什麼治我的罪?”衛律理屈詞窮,揮刀要殺蘇武。蘇武毫不畏懼,迎上前去說:“你
要有膽量殺死堂堂漢朝使臣,就快點動手吧!”衛律見硬的不行,就用高官厚祿來勸降,誰知蘇武一聽勃然大怒,破口痛罵道:“你背叛了君主和父母親戚,不知廉恥,還有什麼臉跟我說話?”
單於見蘇武軟硬不吃,又生一計,想用艱苦的生活環境來消磨蘇武的愛國意誌,誘使他最終投降。於是下令把蘇武放逐到北海(今俄羅斯西伯利亞貝加爾湖)去放羊。臨行前,單於對蘇武說:“等你放的公羊產了奶,你才能回去。”
北海荒無人煙,一年到頭白雪皚皚,連鳥獸也很難見到。有時蘇武餓得沒有辦法,就掘開野鼠洞,掏洞裏的草料來充饑。每天,他一麵放羊,一麵撫弄“節杖”,希望總有那麼一天,能夠拿著節杖,重返祖國。天長日久,節杖上的絨毛脫光了,成了一根光禿禿的棍子,但蘇武仍視為生命的支柱,連睡覺的時候,都緊緊地抱在胸前,就這樣,蘇武在匈奴生活了19年。
公元前81年,漢朝與匈奴幾經交涉,匈奴才把蘇武及其隨員共9人放回長安。長安的老百姓聽說蘇武回來了,都出來迎接。他們看到滿頭白發的蘇武,手裏還緊緊握著那根光禿禿的“節杖”,無不感動得熱淚盈眶。
我來告訴你
蘇武北海牧羊19年,身處大漠,茹毛飲血,含唇受屈,卻堅貞不屈,終不改漢節,確實感天地、泣鬼神,讓正人君子敬佩不已,讓苟活小人無地自容。蘇武牧羊的故事也因此成為千古絕唱。時至今日,我們的生活環境變了,但參與國際交往的機會卻多起來。雖然不會麵臨蘇武牧羊那樣的考驗,但保持民族氣節、堅守愛國理念的意誌不可或缺。
可悲的“兒皇帝”
在中國曆史上,“兒皇帝”石敬瑭可以說是一位賣身求榮的無恥之尤。
石敬瑭,即後晉高祖,五代晉王朝的建立者.他早就夢想當皇帝,經常編造夢中被推上皇帝寶座的謊言,大造自己將要當皇帝的輿論。公元936年,石敬瑭移授鄆州節度使,晉封趙國公。當詔書催促他去赴任時,他疑心朝廷對他的不軌之心有所覺察,便和親信密謀,拒不遵行。朝廷以他不奉詔,降旨削奪他的官爵,派晉州刺史、北麵副招討史張敬達等討伐石敬瑭。石敬瑭見晉陽孤城難守,便不惜引狼入室,派部下桑維翰到契丹搬兵求援。
當時,契丹在北方建立遼國之後,屢屢進犯中原。大肆騷擾掠奪。聽到石敬瑭求援,正中下懷。當年9月,契丹主便率大軍自雁門南下。兵臨城下之時,契丹主使人報信給石敬瑭:“今日破城可以不可以?”石敬瑭密派人回答說;“明日再破也不晚。”由於信沒傳到,契丹主便率兵與張敬達展開了激戰。結果張敬達大敗,死者萬人。
當天夜晚,石敬瑭便迫不及待地出城北門與契丹主相見。契丹主執著石敬瑭的手說:“真是相見恨晚!”石敬瑭萬分感激:“你今日救了我,恩同再造。”於是,就不顧廉恥地稱契丹主為父。契丹主也就把他當作兒子對待,想立他為傀儡皇帝。石敬瑭假意推讓一番之後,便命築壇於晉陽城南,被契丹主冊立為“大晉皇帝”。契丹主在冊封文告中寫道:“谘爾子晉王……爾維近戚,實係本枝,所以餘視爾若子,爾待予猶父也。……宜以國號為晉,朕永與為父子之邦,保山河之誓。”冊封禮畢,石敬瑭還命人打鼓吹號,隨在契丹主身後歸城。
為了表示對契丹主的孝心,契丹主到石敬瑭府裏時,石敬瑭同妻子李氏率其親屬“捧觴上壽”,一派媚顏卑色。
石敬瑭為了當“兒皇帝”,還把雁門以北燕雲十六州割讓給契丹為一“壽禮”,並每年獻帛30萬匹。石敬瑭認賊作父,並沒有好下場,他死後不久,後晉就被契丹所滅。
我來告訴你
石敬塘認賊作父,引狼入室,賣國救榮,不僅出賣了國家,也出賣了自己的氣節,所以才罵名千古!做一個有氣節的人,首先不要做危害國家安全的事。抬頭仰望,天上不僅有日月星辰,也有許多國家的間諜衛星;出國旅遊、求學,並非“四海之內皆兄弟也”,弄不好就會陷入敵對勢力圈套,淪為祖國罪人。這些因素都在考驗我們今天的“氣節”。
寧為玉碎,不為瓦全
南北朝時,東魏的孝靜帝雖然是名義上的皇帝,但朝廷大權掌握在丞相高洋手中。武定八年(550),高洋代魏自立,建立了北齊王朝,年號天保。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高洋殺害了孝靜帝和他的三個兒子。就這樣,高洋還不放心,擔心自己篡奪來的皇位得而複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