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前總統華盛頓小時候曾把父親心愛的櫻桃樹弄折了,當時他大膽地向父親承認了錯誤。父親說,弄折了樹是不對的,可承認錯誤是對的,這比一千棵櫻桃樹都值錢。敢於承認錯誤,勇於承擔責任,這就上父親的做人觀念。所以,後來華盛頓成為一代偉人,作出讓世界刮目相看的成績也是和父親的教育分不開的。
美國研究人員發現,父母的體型觀念會給兒童帶來影響。通常父母倡導瘦身健康的,孩子相對來說不容易發胖;相反,父母飲食不節製,不注重身體鍛煉的,孩子也會照樣效仿,慢慢長成小胖子。孩子對體型的觀念受父母的影響很深,一般,孩子從母親的日常節食宣言中開始形成體型概念,而父親對孩子在體型觀念上的影響甚至比母親還要大,女孩子一般從5歲開始就注意到父親怎樣保持體型。
父母的觀念不知不覺地影響了我們,在我們接受教育,長大成人以後,這些觀念還在若隱若現地起著作用。有些觀念甚至會影響我們一生。我們無法把他們從思想中根除,這已成了我們身體的一部分。
“對待長輩要有禮貌。”“父債子還。”“光宗耀祖。”“門當戶對。”“哥哥要讓著弟弟。”以及“長兄如父。”“喝涼水會鬧肚子。”“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養兒防老。”“一定要上重點大學!”“以貌取人和不能以貌取人。”“沒有苦哪有甜,沒有付出就沒有收獲,不勞而獲不光榮。”“乞丐好髒,要躲著走!”……
看看自己的觀念中有多少是來自父母的?也許隨著歲月的衝刷和經曆的駁雜這一點已經無從查證,但要用來自父母的觀點去糾正父母,想一想,這會有多難?就象用我們自己的眼睛查看自己眼睛裏的構造一樣困難。除非借用醫學工具,否則萬難辦到。
*父母的關係:
研究表明,父母關係的好壞對子女的性格影響重大。夫妻關係和睦的家庭,孩子通常開朗,客觀,有包容性,能體諒人;夫妻關係惡劣乃至離異家庭的孩子,性格相對比較內向,敏感,抑鬱,不和群。父母離婚,對孩子身心造成的消極影響極其嚴重且十分廣泛,不僅會遏製孩子智力、性格、情緒和社會性的良好發展,而且會導致孩子精神異常甚至心理變態。前時有報道講到,哈爾濱一名17歲少年,因父母離異性格走向極端,為了維護母親的利益,給傻叔叔喂毒藥以威脅父親。
心理雪家指出:心理健康危機是離異家庭子女教育的最大難點。離異家庭學生由於經曆了家庭破損的全過程,父母的行為使他們對社會的認識產生了偏差,學生心中變得敏感甚至壓抑、焦慮,產生對周圍的懷疑。
父母關係的不和睦很難說會對子女產生積極影響,紅透海峽兩岸的明星蘇有朋就稱,受父母分居的影響,他結婚決定不生小孩。
看一看你的性格有沒有受到父母關係的影響?有沒有負麵影響?能否想辦法遏止?
*——與家庭的衝突——*
你生於這個家庭,你和父母之間的關係就好象手指和手掌,是生來就和諧一致的。但你有沒有發現,隨著年齡的增長,你與這個家庭的矛盾越來越多,衝突越來越大呢?如果沒有當然好,但如果有,這是怎麼回事呢?該如何調和呢?這裏,我想,你有必要仔細查找一下自己和家庭之間的差異。
*星座性格與家庭教育的衝突
拋開一切心理學理論不談,我覺得我們每個人至少都有兩種性格:星座性格,家庭性格。
星座性格就是我們經常在星象命理網頁上看到的那樣,分十二個星座,每個星座裏每一天,每個時辰,甚至具體到每個地點出生的人性格又有不同。也許這裏麵有娛樂成分,但大多數人都認為星座性格和自己蠻相符的,命中率大概有70、80%吧。從星座性格裏你可以看到你最本真的性格,也可說是最原始的,未受教化影響的性格。而那未命中的20、30%就是教化的結果了,也就是我所說的“家庭性格”。
我個人認為,在一個人童年時代,由於對這個世界的陌生,其年精力主要放在學習和認識這個世界了,自身的各項原始性格並未得到充分發掘和體現。所以,兒童時期,人們受家庭教育影響極大,學會用家長的眼光去看世界,用家長的方式處理問題。
但隨著年齡和閱曆的增長,這個人遇到越來越多奇形怪狀的問題,那並不是父母的教育可以解答的,這時,他的原始性格,即星座性格,就有機會顯現,並逐漸發揮出威力來。也許我們可以說原始性格的出現是受到了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的刺激,但不得不承認,原始性格和家庭性格差別太大了,有時完全是獨立於其他性格而存在的。我的意思你明白了嗎?
原始性格,即星座性格,和家庭性格有那麼多不同,他們之間當然要發生衝突了!所以,現在,你越來越多地發現自己對自己的反感和矛盾,自己對父母的反感和矛盾。星座性格的體現之一就是大家所說的叛逆行為。今晚你很想和朋友們去狂歡,但家庭性格告訴你,那樣是不安分的,不是好孩子的行為,好孩子應該乖乖地回家,作功課,睡覺。可是,最終,你還是選擇了去狂歡,那樣你才心安。這個心理活動甚至稱不上叛逆行為。但事實上,在做決定的一刹那,你的思想上確實出現了一次叛逆,其力量不亞於離家出走。
*兩代個性衝突
你有沒有發現,在處理問題的方式上,自己和爸爸,媽媽,三個人各有不同?
或許你是個急性子,很要強,什麼事都想立即完成。買來巧克力你不會留到明天;今天的作業,放了學就要立即做完;不論接到多麼棘手的任務,你都想在第一時間作完,你喜歡把一切處理幹淨的清爽感覺。可是母親就不一樣。母親是慢性子,甚至有些拖拉。所以,有些時候,你很看不慣母親的風格。或者就因為性格的分歧,你和母親在一些小事上經常發生不愉快。 ( 插圖5 )
你喜歡的菜不合爸爸胃口;你喜歡的顏色是媽媽最討厭的;你愛熱鬧,把朋友們拚命往家裏帶,媽媽喜歡清靜,對你的朋友總是不能很熱情;你喜歡動感自由的R&B,爸爸要麼不聽音樂,要麼隻聽宋祖英。
無論你和父母親任何一位之間,或你們中任何兩個人之間,都有可能存在個性衝突,盡管你們誰也不想這樣,但個性衝突沒有來由,自然發生,讓你們很難控製。
*兩代觀念衝突
你一定更多地發現自己和父母觀念上的衝突了。有沒有,拿一張明星照片就可以看出來。你把周傑倫的照片讓爸爸看看,問問他這個人帥不帥(暫且不考慮他是否認識周天王),如果他認識並且承認周董的魅力,說明他還不老,你們之間少有觀念衝突;但如果他看了一眼就不再理你,經你再三追問他才擺出他的偶像劉歡騰格爾來和你對陣,這就說明你們之間有著嚴重的觀念衝突,一時之間難以調和。
在社會觀念上,你可能喜歡時尚、新鮮、花樣百變、奇異刺激的東西。因為你的年齡就是吸收和探索的年齡。你會對信息很敏感,受各種媒體的影響比較大。
相對而言,父母就要比你保守一些。對潮流、谘詢他們不會那麼敏感,會抱有一種審慎的態度,懷疑的時候要比接納的多。總體來說,他們的觀念大體還停留在10年前甚至更早,他們的年齡決定了他們的任務是做好事業,完成心願,觀念的取舍是以這個目標為前提的,不符合目標的觀念他們不會理睬。況且,如今谘詢發展日新月異,觀念的更替快如白駒過隙,過去是20年一代,後來演變為10年一代,如今5歲一個代溝已經很明顯,相差三兩歲而觀念全不合拍的也大有人在。
所以,你和父母的觀念隔閡很正常,也很難彌補。
*理想衝突
你的理想是什麼?你打算過一個怎樣的人生?
不同時代的人,理想是不會相同的。我們的理想同唐朝人的理想會相同嗎?我們想建立宇宙空間站,複製人體,穿越時空。唐朝人想的是如何改進農耕,平息戰亂,怎樣才能作高官,見皇帝。理想是以現實為基礎的,所以,你和父母理想的差距應該也是存在的。
你或許幻想做最喜歡的事,賺源源不斷的錢,環遊世界,充分享受人生。你或許深信任何想做的事隻要努力就能做到。可是你的父母也這麼想嗎?他們的理想或許沒有你這麼浪漫。他們也許隻想安安分分地把本職工作做好,把一日三餐打理好,再積攢一些錢,供你上一流的大學,受最好的教育,或者送你出國。當然他們也想過你理想中那種悠閑的生活,但他們多半會把這當做夢想,並不當真,如果實現了他們會當成意外收獲,如果實現不了他們也不會多想,因為夢畢竟不是現實。
所以,現實的父母可能會對你“不切實際”的理想橫加指責,你也可能對他們的膽怯,保守不屑一顧。你們雖然生活在一個屋簷下,但生活軌跡卻截然不同。因此,理想的差異引發衝突也是必然。
以上是實施家庭改革時,你所要突破的瓶頸。下一節我們來探索一下突破瓶頸的關鍵。
*——突破瓶頸的關鍵:看透——*
要突破瓶頸,無論是把握父母的心態,衝破家庭烙印,還是避免與家庭的衝突,我覺得這裏都一個共同點,這個共同點就是突破瓶頸的關鍵,它就是——看透。
看透父母的心思,看透父母的需要,看透自己的需要,看透父母需要和自己需要之間的共同點,想方設法滿足這個共同的需要,然後,問題就解決了!
*看透的前提是了解
媽媽最喜歡的化妝品什麼牌子?
爸爸最喜歡說的一句話是什麼?
媽媽最喜歡吃的一道菜是什麼?
爸爸最愛看的電視節目是什麼?
父母的生日分別是哪一天?
媽媽發怒之前有什麼征兆?
爸爸愛用什麼姿勢表達喜悅?
……
這些問題的答案你都知道嗎?
你知道父母都有什麼優點嗎?你了解他們的弱點嗎?如果他們生氣了,你知道他們為什麼生氣嗎?你能看到生氣背後的需要嗎?如果最後這一點你做到了,那就表示你“看透”他們了,你能夠有效地和他們溝通了。不過如果不了解父母,我們是不可能作到這一點的。 ( 插圖`12、13 )
看透就是看到父母的真實意思,之所以強調看到他們的需要,是因為,你滿足了他們的需要你們才會進一步溝通,你們的關係會更好更融洽。但父母的行為往往包含多種內容,你要看好了哦!
我們習慣於接受直接表達的愛,但你注意到那些隱藏的、喬裝了的愛了嗎?
我姐姐的孩子,我的外甥昊昊今年8歲,上小學3年級,是個標準的搗蛋鬼。在他6歲剛上小學的時候,有一天放學,他和去接他放學的姥姥一起橫穿馬路。通常此時姥姥都會牽著他的手走過去,可這次由於他太鬧,姥姥沒有拉住他。就這樣,小孩子象猴子一樣竄上了馬路,姥姥趕緊在後麵跌跌撞撞地追,這時正好有一串車駛來,就在汽車離昊昊隻剩一厘米的時候,姥姥一把把他扯了回來。那一瞬間,我媽媽嚇出了一頭冷汗。等他們安全走到對岸之後,我媽媽狠狠在昊昊屁股上抽了兩巴掌。放在平時,那麼疼他早就又哭又叫了,可是這次沒有。他一聲沒吭,揉揉屁股,緊緊攥著姥姥的手回家了。
6歲的孩子也是懂得分辯好壞的,挨了那麼重的打,他為什麼不怪姥姥?因為他知道姥姥是因為心疼他才打他的。這個責打其實是喬裝了的愛。
這種喬裝的愛因為太明顯,我們一眼就可以看出來。可是,有些愛因為隱藏得深,道具太恐怖而讓我們難以分辨。
想想平時父母的訓斥,嘮叨,抱怨,懲罰,盡管讓你難以忍受,但那裏麵有沒有喬裝了的愛?話說回來,有多少父母的訓斥不是為了愛?有幾個父母是真正把孩子當敵人的,訓斥和管教難道不是為了孩子好嗎?其實,父母們都是愛孩子的,隻是有時他們愛的表達方式有些極端。
父母也許不懂如何表達愛,如果你對此不滿可以溝通,你可以引導他們學溝通。
看透除了看到他們的需要,看到愛,還要發現問題。需要是你要滿足他們的,愛是你要領會的,問題就是你要研究和解決的,做到這三點,“看透”才真正有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