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實證明,事先征詢意見比自己擅自作主張,把意見強加給別人要好的多。中國的聖人老子曾經說過一些話,也許對今日的許多讀者會很有益處:江海之所以能為百穀之王,是因為懂得身處低下,方能成為百穀之王;聖人若想領導人民,必須謙卑服務;聖人若想引導人民,必須跟隨其後。因此,聖人雖在上,而人民不覺其壓力;聖人雖在前,而人民不覺有什麼傷害。人各有誌,不同的人對同一件事都有不同的看法,當自己的意見與他人產生分岐時,你是經常自以為是,還是考慮他人的意見,很多人都選擇前者,尤其是那些身居高位者,他們更加礙麵子,不尊重他人的意見。就不知這樣做一是對自己不利,如果他人的意見是正確的,沒聽取就會得不到正確的信息;二是傷害他人的自尊心,造成人際關係上的負麵影響,每個人不可能萬無一失,事事通曉,為何不用心考慮他人的意見呢?
用強製的方法,你永遠得不到滿足,但你用讓步的方法,你可能得到比你期待的更多。參考別人的意見,學習別人的方法,才能讓自己不斷進步,尊重他人的意見,采納別人的意見,對雙方都有好處,何樂而不為。我們做事切不可專橫,要給身邊的人多點友善,多點尊重,多份理解,多份聆聽,多份關懷。吝嗇是社交中的一堵牆
吝嗇是一堵牆,這堵牆的唯一作用就是把別人的友誼擋在牆外。要想在社交中贏得友誼,就必須自己動手,把這堵牆拆除。
吝嗇是人性的一種貪念,是社交成功的大敵,它與社交的基本理論相違背。無論什麼時候,社會交往都要堅持互利互惠的原則,隻想索取,不願付出,是無法在社交這個圈子裏生存下去的。吝嗇的人必然貪婪。這種人的思想往往是一個單向係統,隻會想著自己的索取,從來不懂得什麼叫做付出。
吝嗇,實際上是一種心態,不僅表現在財物方麵的,還表現在情感方麵。“惜金如命”、“一毛不拔”都是吝嗇鬼的鮮活寫照,但這主要是指財物方麵的吝嗇,而情感方麵的吝嗇是指隻求別人關心自己、照顧自己,對別人的感受和困難卻漠不關心。不管是財物方麵還是情感方麵,吝嗇向來為人所不齒。所以沒有人願意與吝嗇的人來往。
有個米店老板,有一次,他雇了一個男孩給他幹活,答應一個月付給他300元。到了該付工錢的時候,米店老板對這個孩子說:“你必須到集市上給我找來兩件東西,一件是‘啊’,另一件是‘哇’。”小男孩聽了,心裏一怔。他邊走邊想,終於想出了一個辦法。他假裝到市場上去轉了一圈,回來時給老板帶回一條小口袋,裏麵裝了一些蠍子和蜈蚣。“我把‘啊’和‘哇’都給你拿來了,你自己把手伸進口袋裏去拿吧!”老板非常驚訝,但還是把手伸進了口袋裏。蠍子和蜈蚣一起咬住老板的手,他疼得慘叫了一聲:“啊!”孩子見了哈哈大笑起來,說:“裏麵還有‘哇’呢!你快拿吧!”老板再也不敢伸手了,隻好老老實實地把300元錢給了那個小男孩。
這隻是關於吝嗇的一個小故事,你看了以後,一定覺得好笑。可是,在現實生活中,沒有人願意與那些吝嗇的人打交道。與這種人接觸過一兩次之後,就肯定不願意再見到他們。但是吝嗇並不是生來就有的,它的形成是有一定的原因的。生命的存在和成長,需要吃喝穿住,所以必須有一定的物質基礎作保障。人們對財物的需要,本來隻是為了生存和發展,可是,有些人對財物有一種特別的嗜好。對於他們來說,財富是越多越好,不是他的,他竭力追求,一旦到了手,就決不放手,該給別人的,也不願給。這就是吝嗇。說到底,吝嗇的人是因為把財富看得太重,覺得財富比其他一切都重要。當然,人在社會上生存應該具備必需的物質保障。但是,過度追求財富,卻大可不必。做人還是要慷慨一些好,將心比心,你對別人的慷慨付出,別人也會以同樣的方式來回報你。這就是人際交往的互動原則。
有一個非常聰明的聖人叫做許由,住在深山裏,過著非常簡樸的生活。當時的帝王虞舜聽說他的大名,跑到山裏對許由說:“太陽出來了,就用不著火把了;天降甘霖了,池子裏的那點積水就沒有多大用處了;如今有您這位聖人,我這樣笨拙的人也就不應該占據帝王的位置了。許由先生,請您來做治理天下的統治者吧!”
許由哈哈大笑,說:“我看不必吧。您的才能,足夠把天下治理得井井有條,讓老百姓日子過得很好。我看根本用不著我來做什麼事情。再說,做帝王對於我有什麼用呢?難道我需要財富嗎?你看看河邊那些田鼠吧,滿河的水對它有什麼用?它隻要把肚子喝飽就夠了。你再看看樹上那些鳥兒吧,那麼大的樹林對它有什麼用呢?它睡覺的時候隻要有棲身的鳥窩就夠了。天下之大,對於我許由又有什麼用呢?我每天隻要有填飽肚子的糧食和一小塊用來居住的地盤就夠了。尊敬的舜,您還是回去吧,不要再來幹擾我了!”
就像許由說的這樣,人生在世,吃喝穿住,無論多麼富有,也隻能用上那麼一點兒。當然,我們並不是提倡人們過著艱苦的生活。隻是讓你明白財富雖然重要,但決不要把它看得太重,它代替不了所有的東西。在與人相處的時候,斤斤計較,永遠不會贏得他人的好感。有付出才有收獲,在感情方麵,也不要太吝嗇。人們之間的感情是在相互幫助和相互關愛中形成的。如果在別人因孤獨而需要你慰藉的時候,在別人因困難而需要你幫助的時候,你置之不理,那麼,在你自己孤獨和困難的時候,就不會得到他們的關心和幫助。
各人自掃門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
你有做你想做的事的自由,但切勿多管閑事。對別人愛管閑事,有時也難免傷人。俗話說:“管閑事落不是。”就是這個道理。
有一隻猴子十分熱心地把一條鯉魚從水裏撈上來,放在草地上。
麻雀驚奇地問它:“你到底在幹什麼?”
猴子得意地答道:“你沒看到它快淹死了嗎?我正在救這個家夥。”
這雖然隻是一個小笑話,卻是愛管閑事的人的生動寫照。所謂“管閑事”就是管了別人不需要你管的事。管閑事與管所當管的事的最大差別,在於對方願意接受的程度有所不同。中國有句古話說:“各人自掃門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剔除千百年來人們加給它的種種自私自利的理解,實際上倒是比較容易反映人際關係應對的微妙之處的。管所當管與“管閑事”之間,有時隻有一步之遙。但是有些人往往過分出於好心而跨越了這一步,變成讓人討厭的角色。
李維是個熱情開朗的人,非常熱衷於為他人解決家庭糾紛。一聽說親戚朋友中誰家有事,就到人家那裏做說客。其實事情根本沒那麼嚴重,隻是夫妻間常有的小矛盾而已,但是熱情的李維非常賣力地去給人家調解。弄得人家理她不是,不理她也不是。常常是好心幫倒忙。有些很簡單的事情,反而被她弄得一團糟。總是要鬧到很尷尬的地步,才肯收手。
愛管閑事的人,他們的消息往往非常靈通。一聽說同事中有哪兩個感情陷入僵局或亮起紅燈,往往不請自到,自願充當說客,弄得人家理她不是,不理她也不是,結局總是不歡而散。這就叫“好心幫了倒忙”,更主要的是,這種人容易被人利用,可能被人拿作槍使。
就像歌詞中唱得那樣,“你的熱情就像一把火,燃燒了整個沙漠。”這份熱情的溫度燃燒得太高,就會燙到你身邊的人。讓他對你避而遠之。有很多人交際非常廣,性格外向,為人熱情開朗,可就是口碑不好。原因在於過分熱衷於為他人的私事而費盡心力地做調解。豈不知,家醜不可外揚,誰都不想讓自己的家務事被他人知道,更不想讓別人過分地幹涉自己的事情。這種人是被盲目的“熱情”所驅使,根本不知道真正應該管什麼,不該管什麼,他們的“熱情”便常常為人們所避之唯恐不及了。
但是,愛管閑事的人都是有原因的。有的時候會出於一種內在的心理需要,這種需要是種虛榮的心理。想什麼都管,什麼都幹涉,以此來證明自己的能力強大,隻有自己才能做,別人根本處理不了。因此在生活中就想以別人的事情來滿足自己的心理需要,無論什麼事都要按他自己的思想,按自己的方式強加於他人,去做事情,卻不知已經埋下了無窮的禍根。
人生就是一個複雜的係統,每一點的外部因素都有可能產生不能預測的結果,不要因為自己的好心或無心,造成他人的傷害,因此人們要管好自己,少管別人的閑事。
是非終日有,不傳自然無
莊子說:“道惡乎隱而有真偽?言惡乎隱而有是非?道惡乎往而不存?言惡乎存而不可?道隱於小成,言隱於榮華。”隻有持有局部見解的人,才看不見“道”而談論真偽;隻有喜好爭辯的人,才不理解樸素之言而談論是非。
凡是有人存在的地方,就會成了是非之地。人生在世,你有你的是非,他有他的是非,是非總是講不清的,甚至連自己也是分辨不清的。對是非避之唯恐不及,沒有必要糾纏於分不清的是與非。
有對父子趕著一頭驢進城,子在前,父在後,半路上有人笑他們:“真笨,有驢子竟然不騎,自己走著進城。”於是父親馬上讓兒子騎上驢子。走了不久,又有人說:“真是不孝的兒子,自己騎驢竟然讓自己的父親走路。”父親趕忙叫兒子下來,自己騎上了驢背。走了一會,又有人說:“真是狠心的父親,自己騎驢,讓孩子走路,不怕孩子累死?”
父親連忙叫兒子也騎上驢背,這下子總該沒人有意見了吧!誰知又有人說:“兩個人騎在驢背上,不怕把那瘦驢壓死?”父親倆趕快溜下驢背,把驢子四隻腳綁起來,一前一後用棍子扛著。經過一座橋時,驢子因為不舒服,掙紮了一下,結果掉到河裏淹死了!
上述故事中的父親就是深為那些“是非”所累。到頭來弄得自己不知所措,失去自我的判斷能力。最終把事情搞得一團糟。
有人群的地方就會有是非;有相信“是非”的,就有搬弄是非者的用武之地。所以,與其說“是非”是人為杜撰出來的,不如說是由人“信”出來的。有了是非,原本親密無間的好友可以反目成仇;沒有是非的空間則讓人感到耳根清淨、心情舒暢。既然如此,就不要去相信搬弄“是非”的人,去傳播傷害朋友、影響和諧的那些“是非”。
杜絕“是非”的人會在聽到他人議論自己朋友的時候遏製“是非”的傳播,更不會把“是非”傳到朋友那裏。因為真正的朋友隻是希望對方快樂,而不願意讓朋友因為聽到那些“是非”而生氣。
有些人傳是非是為了貶低別人,烘托自己。某單位召開職工大會,廠長很神秘地宣布:“據可靠消息,某兄弟廠今年虧損300萬,下崗150人。”完了,還要附加一句“這是內部消息,外麵不要亂張揚,”其實此地無銀三百兩,巴不得大家好好地宣揚。有些人就有此陋習,在他看來這似乎就是表彰他自己的功績,其實他自己虧損多少,可能他自己連算都不敢算。這種人一旦發現了別人的錯誤就似乎看到了自己的勝利,絕不會忘記大肆地宣揚出去。是非就是這麼產生的,一傳十,十傳百,最終傳到兄弟廠時必定會造成那裏的人心渙散。
在我們的企業中,總會有一些人不支持構築組織的積極能量和良好的工作氣氛,相反還去傳播一些道聽途說的小道消息,或是某位領導同事的謠言。他們聚在一起就很興致勃勃地談論不在場同事的是非,添油加醋。正所謂“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裏”,假的也被傳成了真的。其實,背地裏說別人壞話是很不明智的行為,既是對他人的不禮貌不尊重,也是對自己形象的一種損毀,害人害己。如果不巧又恰好被當事人聽到,那麼你就成了“活靶子”,憑空為自己招來忌恨,你就成了眾矢之的。
我們無法控製別人去傳播“是非”,那麼最好的辦法就看好自己,停止“是非”的傳播,讓自己的耳朵不去聽“是非”。這樣就會遠離了“是非”小人了。
逝者如斯,時不待我
納爾遜侯爵曾說:“我的成功,很重要的原因是我守時,與人約會時我習慣提早一刻鍾到達,準時是國王的禮貌、紳士的職責和商人的習慣。”
在生活和工作中,離不開約會。談戀愛時與情人約會,談工作時與老板約會,談生意時與客戶約會,可見約會無處不在。隻要有約會就會涉及到時間的問題,不管約會是你提出來的也好,是對方提出來的也好,你都需要比約會者提前幾分鍾到達約會地點,這一點很能表現你的誠意和禮貌。如果是你提出的約會,即使你準時到達,如果對方已經在等你,對方心裏會想:“是你提出的約會,自己還比我晚到。”這樣一來,你的誠意在對方心中會大打折扣。此外,要是你比對方早到的話,可以先熟悉一下周圍的環境,醞釀一下和對方見麵的話題,準備越充分,越能順利達到約會的目的。
人的時間都是一樣的珍貴,尊重別人的時間就是對別人的基本尊重,也是對自己的基本尊重。佩裏安德曾經說過:“拖延就是偷時間”。
李平是出了名的遲到小姐,熟悉她的人都知道,想要約她見麵,最好在預定的時間再推遲半個小時,否則你是不會在預定時間看到她的。一次李平的好朋友過生日,通知所有人晚上六點到,但是六點半的時候李平還沒有出門,等她來的時候,生日宴會幾乎結束了。對此,李平的解釋很簡單:“我忘了時間,反正我來了”。
大學畢業以後,李平到一家外企應聘,第三次麵試的時候,對方要求她早上九點到公司,但是九點半的時候,李平才匆匆趕到,對自己的遲到,李平的解釋是因為堵車。負責麵試的經理很不高興地說:“你明知道北京的交通不好,容易堵車。為什麼不提前出門?”無論李平怎麼解釋都沒有用,她依然失去了這份難得的工作。
無論是什麼原因,約會時遲到或讓別人等都是不良的表現,你會因此被認為是不講原則、不守信用的人。也許你約會遲到,讓別人等待的原因,多半與工作忙不忙,路上交通是否順暢,以及多早就開始準備出門無關。或許,你認為遲到了,讓別人等會兒,借由“等”的過程,才能體現出自己的重要性。但是別忘了,不能嚴格地遵守時間,是對你個人信用的極度摧殘。
日本前首相田中角榮,年輕時跟一個姑娘談戀愛,他被那姑娘深深吸引住了。有一次,倆人相約在一個水果店門前見麵,田中角榮提前幾分鍾就到了,他四下瞧瞧,空空蕩蕩,不見那姑娘的身影。田中角榮翹首以待,左等右盼,對方還是遲遲不來,時間在一分一秒地過去了,田中角榮不由得惋惜起來,他為空耗的時間而惋惜,又為對方失約的無禮而惱怒,他暗暗打定主意,最多隻能容忍她30分鍾。真是無巧不成書,到了31分鍾那姑娘才來,超過田中角榮內定標準一分鍾,此時田中角榮已看到女友前來赴約的身影。但他還是不能容忍她的不守時間,毫不猶豫地招手叫住一輛出租車揚長而去,等那姑娘發現田中角榮的身影並趕上來時,隻能看見遠去的出租車揚起的塵土了。田中角榮認為不守時的女人不值得他愛。從此,這個曾經使田中角榮一度十分迷戀的女人,被他從心頭永遠抹去了。
讓別人等,不準時赴約,會失去很多機會。相戀的人會失去愛情,上班的人會失去工作,做生意的人會失去賺錢的機會。不準時赴約,讓別人等不是一個好習慣,這樣做不僅無法贏得別人的尊重和肯定,還會令你與成功無緣。
由於現代生活緊張忙碌,很多人在約會時姍姍來遲,有的人甚至認為不準時赴約可以提高自己的身價,但更多的情況下不準時赴約是因為不守時。不管是出於何種原因,不準時赴約都是一種不禮貌、不尊重別人的表現。守時是每個人都應具備的美德,約會遲到,會留給別人毫無誠意的印象。約會守時是很必要的,既節省自己的時間又節省他人的時間。因此,你要想成為一個讓人尊敬和信任的人,就要遵守你所擁有的寶貴時間,做一名成功駕馭時間的主人。
不要做一個隻會說話不會聽話的人
沉默,有時它也是一種策略,迫使對方說話,而自己卻有一種主體感和獨立感。誠摯地聆聽別人的傾訴,不隻是一種同情和理解,不隻是一種單向的付出,更是一種關愛和禮貌。
一個人為人處世,做每件事情,時時刻刻都要講究一個用心。做一件事,如果不是經過心中反複考慮才決定的,那肯定是一種任意魯莽的行為;與人交談,如果沒有用心去聽,很快會惹來朋友的不快,以至拂袖而去;同樣,課堂的學生上課時沒有用心地去聽老師講課,這一節的內容知識肯定沒有掌握,以至到考試時,才抓耳撓腮。因此,時時刻刻都要三思而行,要用心去聽、去看、去學,才能不魯莽行事,才能具有生命的活力,才能以不變應萬變。
人們一致認為,善於傾聽的人,別人歡迎,自己長智。而善於傾聽的人,往往又善於沉默。善於沉默也是正確判斷的基礎,它會讓你細心地傾聽他的人意見。積極傾聽的人把自己的全部精力——包括具體的知覺、態度、信仰、感情以及直覺都或多或少地投人到聽的活動中去,從而集思廣益。
空白之處,能給人以聯想、思想;沉默之中,能蘊含萬語千言。有時,保持沉默會比解說辯護更為有效得益。特別是自我辯解時,適當地使用沉默,有時可免於陷入糾纏,達到良好的效果。另外,適時的沉默,適時的寡言,不僅能體現一個人的內在力量與修養,而且還是一種交際技巧。
聆聽,不僅是一種關愛也是一種禮貌。辦事的能力不光體現在嘴上,而是體現在行動的過程中。
一次小李和小楊喝酒,他們是互不設防的知心朋友,半斤酒下肚,痛苦的小楊,便一古腦兒把他的一肚子苦水嘩嘩倒了出來。
小楊在一家企業裏當個小官,就是人們常說的中層幹部。平日裏,他身體力行,謹小慎微,忙碌得很累很苦,圖的是向上有個好交代,向下討個好口碑。在家裏,妻子承擔了全部家務,天長日久,怨憂日甚,不是常常弄個紅臉給他看,就是時不時施發冷嘲熱諷的“利箭”。廠裏家內,他受兩麵夾擊,已忍無可忍。小李默默地聆聽著小楊的訴說,並擇機疏導安慰。那一晚,小楊很感動,當他們走出飯店,夜空已繁星點點,街市已燈火輝煌,小楊的步履變得輕捷了,口中不由的哼起了小曲。
現代人的生活充滿了壓力,我們蟄居在這個鋼筋混凝土構築的都市裏,難免會有疲憊,難免會有苦惱,或事業受挫,或身虛體弱,或家庭出現危機,或戀愛告吹,或遭流言中傷。生活就是這樣,你無法拒絕這不期而至的苦惱。有的人,由此神情沮喪、士氣低落、脾氣暴躁、情緒不寧。陷入此境的人,很需要宣泄的通道,需要有人聆聽他或她的傾訴,需要朋友、同事的慰藉,我們如果對此給予理解和真誠的疏導,他們還會是搏擊長空的鷹,還會創造更大的輝煌。反之,如果沒有人願意聆聽苦惱人的傾訴,或是隨意地打發人家,那麼無疑是把他們推向更不愉快的境地,那對他們來說無疑是痛苦的深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