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坐火車時,不要擁擠,更不要從車窗上車,或是從車廂下穿行。應預先購票、排隊檢票、持票上車。按規定攜帶物品,並服從檢查。乘坐車票上所指定的車次,按指定座位就坐。身邊有空位時,則應主動請無位者就座。在臥鋪車廂休息時,不宜袒露胸懷、撩衣撩裙。不要與戀人、配偶共享一張鋪位。不要采用不雅的姿勢。不要注視他人的睡相和睡前準備。在座席車上休息,不要東倒西歪,不要靠在他人身上,不要把腳蹺到對麵的座席之上。在臥鋪車上休息,一定要管好孩子,不讓孩子隨地大小便、哭哭鬧鬧、到處亂跑;也不要讓孩子亂動他人物品,或糾纏他人。
不要在餐車上大吃大喝,猜拳行令。用餐後,應立刻離開。在車廂用餐時,不要吃氣味刺鼻的食物。吃剩的東西不要扔到過道上,或投出窗外。不要過多地堆放自己的食物在公共的茶幾上。與鄰近的乘客交談,不要神吹亂侃,應注意分寸。當他人興致不高或準備休息時,應話到為止。當有人跟你交談時,不要置之不理;與異性交談,不要涉及個人情況。
乘坐飛機,最好掌握有關乘坐飛機的知識,以便提前做好準備,如選定航班、購買機票、準備行李等。為了節省時間、費用,選擇航班時,最好選擇直達目的地的航班,一般不要選擇異地中轉的航班,以免麻煩。購買機票時,必須出示居民身份證或其他有效證件,按規定還要填寫《旅客訂座單》。
不能違反民航的有關規定,旅客必須在機票上列明的航班規定離港前90分鍾到達指定現場,辦理登機手續。在航班規定離港前30分鍾,登機手續將停止辦理。除托運行李之外,需要辦理的登機手續主要有交納機場建設費、換取登機牌、接受安全檢查等幾項。乘客接受例行的安全檢查時,要主動、自覺地進行合作。上飛機後,按照登機牌上指定的座位就座。坐好之後,腿、腳不要亂伸亂動,更不要伸向別人的座位下。
不可以取走閱讀用的書刊、洗手間裏的衛生紙、座位底下的救生衣、座位上方的氧氣麵罩。對機上的一切禁用之物、禁動之處,不可因好奇而亂摸亂動,不然,很有可能危及飛機上全體乘客的生命安全。在機上不準吸煙,不準用移動電話、激光唱機、手提電腦、調頻收音機、電子遊戲機以及電子玩具等有可能幹擾無線電信號的物品,否則極有可能危害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安全。在機上絕對不能亂扔、亂吐東西,不能當眾更換衣服,更不能脫去鞋襪。如果因暈機嘔吐,應及時使用專用的嘔吐袋。正確地掌握乘坐的禮儀,會對你的出行帶來很多的便利。
探望病人的禁忌
無“禮”寸步難行,有“禮”走遍天下。每個場合都要求每個人遵守一些必要的禮節。它是人類文明和進步的重要標誌。
人食五穀雜糧,生病住院是不可避免的。家人、親戚、朋友或同事如果生病住院,你免不了要去探望,給他們帶去安慰和祝他們早日康複的意願。探望病人的方式得當,會給病人增添戰勝疾病的信心和精神上的安慰。反之,則會給病人增加不必要的心理痛楚。
探望病人時遵守基本的禮儀是必不可少的。探望病人之前,應當對病人所患的疾病和病情有所了解。如探望患傳染病的病人,像傳染性肝炎、傷寒、痢疾或流行性腦膜炎、流感、肺結核等呼吸道傳染的病人時,要盡量避免接觸病人的用具、衣服,更不要帶小孩去醫院。探望病人最好避開休息時間,以免幹擾病人休息。目前,探病的禮品大致有鮮花、水果及食品之類的東西,其中,以水果和鮮花,尤其是鮮花為最佳。
進入病房看望病人,應遵守規章製度。要在醫院允許的探視時間範圍內,才能進入病房探望病人。否則,既破壞了醫院正常的工作秩序,又影響了病人的治療和休息。
切忌言行舉止不當。由於特殊的心理狀態,人在患病期間顯得相當敏感。因此,探望病人時,如果言語不慎或舉止不當,往往會給病人增加思想負擔,甚至更大的精神壓力。進房時要先敲門,讓病人感到自己仍然受別人的尊重。看到病床周圍的醫療器械或藥品等,不要大驚小怪,那樣會使病人增加一種無形的壓力。見到病人要像平時一樣握手(不宜握手的病除外),親昵的表示常能傳達出言語不能表示的情感。盡快落座。站在床前會使病人產生緊迫感,因此要盡快找一把椅子挨著床邊坐下。
探望病人時,最忌的是說些增加病人負擔的話。應該盡量讓病人減輕心理壓力。探望重病人,一定要同家屬、醫生口徑一致,不可輕易當病人的麵泄露“天機”,以免影響治療效果。說話時要看著病人的眼睛,不要東張西望,使病人感到你在真心實意地關注他。注意問話。不要問:“你怎麼啦?”最好問:“今天感覺好多了吧?”不誇誇其談。閑談中始終讓病人處於“主導”地位,有時可讓病人多說幾句。要有分寸地用樂觀的話語鼓勵病人。不可提及使病人不愉快或傷害病人自尊心的事情,因為病人需要的是安慰和鼓勵。
不宜拖遝探望時間,一般以15分鍾左右為宜。探望病人要選擇合適的禮物。探望病人所帶的禮品要根據對象和病情而定。選擇探望病人的禮品,應更多地注重精神效應。如一本美麗的畫冊、一封充滿情意的信,都能使病人享受到生活的樂趣,增強戰勝疾病的信心。無需人照料的各種植物是送給住院病人的好禮物,不過,在送花草之前得先問明白,有些醫院是不準給病人送花草的。病人康複回家後可以送些插花。
探望病人所帶的禮品是有一定的講究的,既然送禮就要送到心坎裏,不要送一些病人忌諱或華而不實的東西。現將探望病人時不宜帶去的禁忌禮品列舉如下,僅供參考:
對於患腎炎的病人,不宜送含動物蛋白質的食物,如肉、魚、蛋等。
對於患糖尿病的病人,不能送各種糖果、甜點心、水果、果子汁等含糖食品。
急性胰腺炎病人必須禁食,隻靠靜脈輸液維持,所以探望時不能送任何食品;慢性胰腺炎病人,不宜送高脂食物,如雞、鴨、肉類、奶油、蛋糕等。
對於患胃和十二指腸潰瘍的病人,不宜送奶油蛋糕、桔子汁、楊梅露等食品。
對於患菌痢、腸炎的病人,不宜送香蕉、蜂蜜、奶油蛋糕、核桃等。
對於患膽囊炎、膽石症的病人,不宜送膀蹄、老母雞、油炸和含油量較多的食品。
稱呼不可隨口而出
拿破侖·希爾有一句名言:“你怎樣對待別人,別人也會怎樣對待你。”所以,你想得到別人禮貌的對待,也有必要禮貌地對待別人。
在語言交際過程中,稱呼是傳遞給對方的第一信息。不同的稱呼反映了交際雙方的角色身份、社會地位和親疏程度的差異。不同的稱呼常常能傳遞某種特殊的語力,它能直接傳達你對他人的態度。你是友善的還是敵對的,是尊敬的還是輕慢的,是熱情的還是冷漠的,都能從你的稱呼以及相應的語氣中表達出來。所以稱呼不能隨意出口,應當注意一些細節問題。
一忌誤讀。一般表現為念錯被稱呼者的姓名。有些姓氏是多音字,不知道的人很容易犯下錯誤,引起不必要的尷尬。比如“芮”、“查”、“蓋”、“單”等,這些姓氏就極易弄錯。要避免犯此錯誤,就一定要作好先期準備,必要時不恥下問,虛心請教。
二忌誤會。是指對被稱呼人的年紀、輩分、婚否以及與其他人的關係作出了錯誤判斷。比如,將未婚婦女稱為“夫人”,就屬於誤會,會讓對方很不高興。
三忌過時。比如在大多數場合,稱“師傅”、“夥計”等都是不合宜的。稱呼應該根據場合和人的職務本身而論。
四忌俗氣。在正式交際場合,某些稱呼不宜使用,如“兄弟”、“朋友”、“哥們兒”、“姐們兒”、“瓷器”、“死黨”、“鐵哥們兒”,等等。這些稱呼讓人感覺很浮誇,當然,在私下裏某些輕鬆的場合是可以的。
五忌不敬。例如,以“拐子”、“禿子”、“麻杆兒”等綽號稱呼人,有失尊重。
六忌侮辱。例如,以“三八”、“傻X”相稱,極可能激怒對方,引起糾紛。這也間接的體現著個人素質的問題。
稱呼朋友、熟人,應親切、友好,才能不失敬意。對任何朋友、熟人,都可以人稱代詞“你”、“您”相稱。以“您”稱呼他人,是為了表示自己的恭敬之意。對長輩、平輩,可稱其為“您”;對待晚輩,可稱為“你”。對有身份的人或年紀大的人,應稱“先生”。對文藝界、教育界人士以及有成就、有身份的人,稱“老師”。對德高望重的人,稱“公”或“老”。平輩的朋友、熟人,彼此之間可以直呼其姓名;長輩對晚輩也可以這樣做,但晚輩對長輩卻不能這樣。為表示親切,可免稱其名,在被稱呼者的姓前加上“老”、“大”或“小”字相稱,如“老趙”、“小錢”等。
對關係極為親密的同性的朋友、熟人,可不稱其姓,直呼其名,但對異性一般不宜這樣稱呼,隻有其家人或戀人才允許這樣稱呼。對於鄰居、至交,可用令人感到信任、親切的稱呼,如“爺爺”、“奶奶”、“大爺”、“大媽”、“叔叔”、“阿姨”等類似血緣關係的稱呼。也可以在這類稱呼前加上姓氏,如:“毛爺爺”、“宋奶奶”、“曹叔叔”、“王阿姨”等。
工作場合的禮儀稱呼是最值得注意的。主要有以下幾種:一是職務性稱呼,如“老板”、“經理”等。也可加上姓,稱“王老板”、“李經理”。二是職稱性稱呼,直接以對方的職稱相稱,如“教授”、“主編”等,也可在前麵冠以其姓,如“王教授”、“李主編”等。某些正式場合,也可在職稱前冠上全名,以免與同姓者混淆。
稱呼普通人也應注意一般的禮儀。對於普通人,一般以“先生”、“女士”、“小姐”、“夫人”、“太太”等相稱。在非工作場合,也可稱“大伯”、“大媽”、“大姐”、“大哥”等。對普通人,職務性和職稱性稱呼也同樣適用。如“劉博士”、“李總工”、“王醫生”等。
步行的禁忌
古人有言:“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故稱華。”中國,素有禮儀之邦的美譽,中國人遵守禮儀亦是源遠流長。
在公共場所步行時,需自尊自愛,以禮待人。走路是一項必不可少的一項行為,因此走路不但要遵守交通規則,還要有一些基本的禮儀要求應當遵守。
在公路上行走時,要自覺地走人行道,不要走行車道,還應自覺讓出專用的盲道。無人行道時,應盡量選走路邊。在道路上行走時,按慣例應自覺走在右側一方,不可逆行左側一方。
走路時切不可做一個失禮的莽漢。多人一起步行,尤其是與尊長、異性一起在較為正式的場合步行時,一定注意位置的具體排列應符合禮儀。多人並排行走時,其規則是:兩人時,以右為尊,以內側為尊;以左為卑,以外側為卑。並行者多於3人時,以居中者為尊。多人單行行走時,以前為尊,以後為卑。所以,要盡量讓尊長者或女性走中間和內則。
走路時忌多人攜手並肩前行,那樣會阻礙別人行走,而且還不利於交通安全,當走在狹窄的道路時,很容易被來往的車輛刮到。
在道路上行走時,不要行動太慢,應該保持一定的速度,以免阻擋身後的人,更不要在路上停留、休息,或與人長談。
走路時不要吃零食,這樣不僅吃相不雅,也不衛生,而且,還有可能給其他行人造成不便,妨礙他人。不要認為走路吸煙是一種帥氣的行為,那樣其實會令人望而生厭。
走路時不要隨手亂丟廢棄物,應將要廢棄物品投入專用的垃圾箱。
走路時需要清嗓子、吐痰,應在旁邊無人時,將痰吐在紙巾裏包好,然後投入垃圾箱,不要將其咽下,更不能隨地亂吐,也不能直接吐入垃圾箱。
戀人或夫妻一齊走路時,不應有勾肩搭背、摟摟抱抱等不雅舉止,不能表現得過分親密。因為這種行為極不自重,而且令旁人鄙視。
街頭發生衝突時,切莫圍觀、起哄,應勸阻。對於陌生的異性,不要頻頻回首顧盼,更不能尾隨其後進行騷擾。
對公共場所的各種設施、物品,要自覺愛護。不要攀折樹木、采折花卉,踐踏綠地、草坪或在牆壁上信手塗鴉、劃痕。
對毫不相幹的私人居所,不要貿然上前打擾,不要在別人家的門口、窗口、牆頭偷偷觀望,窺視他人的隱私。
走路時要遵守交通規則,過馬路要走人行道、天橋或地下通道,要看紅綠燈或聽從交警指揮。不要亂闖紅燈,翻越隔離欄,或在馬路上隨意穿行。
切忌冷麵視人。熟人相遇,要問候,要用適當的方式與對方打個招呼。
有人問路時,應真誠相助,不要不理睬。向他人問路,事先要用尊稱,事後要微笑致謝。
遇到老弱病殘者,或盲人、孕婦、孩子有困難時,應主動上前幫助,不要歧視,更不要譏諷或嗬斥。
通過狹窄的路段時,應請他人先行。在擁擠處不小心碰到別人,要立刻說“對不起”,對方應答以“沒關係”。不要以粗魯的態度予以回複,這是非常不禮貌的行為。
打電話的禁忌
電話,是現代生活中極其普遍的交往方式,就因為它較為普遍,才有許多禮儀環節要掌握。具體而言,在打電話時,要時間適宜、內容簡練和表現文明。
電話是人與人溝通的橋梁。在你與他人溝通的時候應該注意一些細節,這既是為自己著想,也是為接電話的人著想。不要因為你的魯莽而讓對方感到不便,造成了他人的困惑。
小張是一個粗心大意的人,做事比較隨意,想起什麼就幹什麼,往往不顧及他人的感受。每次隻要是有事,無論什麼時間想打電話就打。有一天晚上,突然發現自己打算拿回家的文件不見了,也不管什麼時候,拿起電話就問同事,睡眼朦朧的同事一頭霧水,下班的時候都忙乎自己的那一攤,哪有功夫注意他的事情。掛掉電話一看都已經12點多了,弄得同事都沒有睡好覺。
這個例子告訴我們,不要在他人的休息時間之內打電話,如,每日上午7點之前、晚上10點之後以及午休的時間;也不要在用餐之時打電話。給海外人士打電話,先要了解一下時差,否則,就可能會騷擾他人。打公務電話,不要占用他人的私人時間,尤其是節、假日時間。能避開對方的通話高峰時間、業務繁忙時間、生理厭倦時間,是打電話的最佳時機。
打電話之前忌沒有做好充分準備,應該把對方的姓名、電話號碼、通話要點等等通話內容列出一張“清單”。這樣一來,通話時就可照此辦理,就避免了現說現想、缺少條理、丟三落四的問題發生。該方法簡單易行,不僅為自己節省時間,還會給對方留下自己辦事情幹練、訓練有素的良好印象。打電話應以簡潔為佳,發話人應當盡可能言簡意賅,自覺地、有意識地將每次通話的長度,限定在3分鍾之內,盡量不要超過這一限定。
通話時,戒講空話、說廢話、說話吞吞吐吐,含糊不清,東拉西扯,無話找話和短話長說。講話一定要務實,寒暄後,就直言主題,把要講的話說完,就應果斷地終止通話。按電話禮儀,你打電話給別人,也就由你終止通話。因此,不要話已講完,依舊反複鋪陳,再三絮叨。那樣的話,會讓人覺得你這個人做事拖拖拉拉的,而且缺少素養。
打電話不可以冒昧,要以禮待人。通話的過程中,自始至終,都應該做到待人以禮,尊重自己的通話對象。在通話之初,要向受話方首先恭恭敬敬地問一聲:“您好!”然後,再言其他。不要上來就“喂”對方,或開口便道自己的事情。在問候對方後,就要自報家門,以便讓對方知道你是誰。通常,在電話裏自報家門,有四種模式可以借鑒:一是報本人的全名;二是報本人所在的單位;三種是報本人所在的單位和全名;四是報本人所在的單位、全名和職務。其中,第一種用於私人交往中;後三種用於公務交往中;而最後一種最為正規。
電話需要通過總機接轉時,要對總機話務員問一聲好,還要說一聲“謝謝”。另外,“請”、“麻煩”、“勞駕”之類的謙虛詞,該用也一定要用。碰上要找的人不在,需要接聽電話的人代找,或代為轉告、留言時,態度同樣要文明有禮。
通話時,電話忽然中斷,或撥號時對方一再占線,要有耐心,不要罵罵咧咧,不要采用粗暴的舉動拿電話機撒氣,更不要不了了之,應等對方打來電話。最禮貌的方式是立即撥回,並說明通話中斷是係統線路故障所致。打電話時,不要把話筒夾在脖子下,不要趴著、仰著、坐在桌角上,不要高架雙腿在桌子上。撥號時,不要以筆代手,這樣顯得沒有風度。不要用過高的嗓門通話,會讓對方承受不起。標準的做法是:聲音適中,話筒與嘴的距離保持3公分左右。
正所謂編筐編簍全在收口。終止通話放下話筒是最重要的環節,但卻往往被人忽視,通話結束時,應等對方先掛掉電話,先掛電話時應輕放,不要用力一摔,會讓對方懷疑是被冷落。掌握正確的電話禮儀,會避免一些不必要的失禮,讓你的人際交往變得暢通無阻。
餐桌上的禁忌
餐飲禮儀問題可謂源遠流長。據文獻記載可知,至少在周代,飲食禮儀已形成一套相當完善的製度,特別是曾經任魯國祭酒的孔子的稱讚推崇而成為曆朝曆代表現大國之貌、禮儀之邦、文明之所的重要方麵。
由於東西方的文化差異,東方與西方進餐的習慣也有所不同,中餐的禮節一般人都知道,在正式的西餐宴會上,規矩頗多,很多人就不一定全了解。隨著中國經濟的不斷發展,與世界接軌的涉外活動不斷增多,如果對此一無所知,難免會貽笑大方。
希特勒舉行的一次宴會上,一位中國使節按照在國內進西餐的習慣,用餐巾去揩拭刀叉,殊不知這種做法極不禮貌,仿佛是責備刀叉不幹淨。希特勒一見之下,立即命令侍者將全體客人的餐具一律重新換過,使那位中國使節窘迫難堪。
李鴻章出使德國時也出了類似的洋相。李鴻章應俾斯麥之邀前往赴宴,由於不懂西餐禮儀,他把一碗吃水果後洗手用的水端起來喝了。當時俾斯麥不了解中國虛實,為不使李鴻章丟醜,他也將洗手水一飲而盡,見此情形,其他文武百官隻得忍笑奉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