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情況下,領導都很喜歡和群眾交朋友,因為常常有這方麵的報道,說某某領導和某個黨外人士結為知己,某某領導和某個小朋友結為棋友,某某領導和某個工友友誼常青等等。但隻要留心,就會發現這些領導和他的朋友通常都不在一個單位和係統,也就是說,這些領導實際上不是他的朋友的領導。他隻是比他的朋友級別高而已。
很少有領導像要求下屬那樣要求自己。這並非說領導虛偽,也的確不是虛偽,隻是一種職業習慣和角色需要。演員在台上當了好人,在台下照樣當壞人,或者在台上當了壞人,在台下照樣當好人。領導在人前當了聖人,在人後也隻有當俗人,但轉換角色總沒有演員自然,總有些尷尬。因為領導在心理上不可能像演員那樣坦然承認自己是在演戲。領導通常都忌諱自己在人後當俗人的一麵讓群眾知道。所以,領導通常有把群眾排斥在自己的普通生活圈以外的習慣。因此,領導通常都沒有下級朋友。所以,我們不要指望領導和我們交朋友。
但假如我們已經是領導的朋友了,或是我們和他先是朋友,後來他才成為領導。我們應該識時務者為俊傑,趕緊撤退。領導需要保持人前的神聖和尊嚴,但作為朋友,我們早就知道他在人後的庸俗。這種情況是最危險的。他可以在別人麵前坦然保持神聖和尊嚴,在我們麵前是繼續通俗還是繼續神聖?這是一個難題,這就是尷尬。
中國曆史上沒有不殺功臣的皇帝,可以共患難,不能同富貴。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這是被無數事實換來的長歎。人們通常隻注意到這個現象的社會原因,忽略了皇帝這個領導或者領袖的職業的心理因素。
所以,我們的朋友一旦當了我們的領導,我們千萬不要高興,不要以為對自己有好處,我們最好離他遠遠地,忘掉和他曾經是朋友,時刻提醒自己,他已經是我們的領導。如果我們真的把他當朋友,我們就體諒他作為領導的難處,維護他做領導的神聖和尊嚴。我們遠離他後,或許他會感謝我們,在適當的時候照顧我們一次。
與領導相處不要鋒芒畢露
鋒芒太露,必遭人忌,我們常見有一些人,稍有成就就得意忘形,以為自己聰明絕頂。這是非常愚蠢的。因此在與領導溝通時應當注意,要想成為領導靠得住、信得過、離不開的得力助手,就必須找準自己的位置,不要得意忘形,蓋過領導的功勞。
世人都存在一種嫉妒的心理,都希望比別人優秀。被別人比下去是很令人惱恨的事情,所以你的上司被你超過,這對你來說不僅是蠢事,甚至會產生致命後果。因此,與領導相處不要鋒芒畢露。
龔遂是漢宣帝時代一名能幹的官吏。當時渤海一帶災害連年,百姓不堪忍受饑餓,紛紛聚眾造反,當地官員鎮壓無效,束手無策,宣帝派年已七十餘歲的龔遂去任渤海太守。
龔遂單車簡從到任,安撫百姓,與民休息,鼓勵農民墾田種桑,規定農家每口種一株榆樹,100棵茭白,50棵蔥,一畦韭菜,養兩口母豬,5隻雞,對於那些心存戒備,依然帶劍的人,他勸喻道:“幹嗎不把劍賣了去買頭牛?”經過幾年治理,渤海一帶社會安定,百姓安居樂業,溫飽有餘,龔遂名聲大振。
於是,漢宣帝召他還朝,他有一個屬吏王先生,請求隨他一同去長安,說:“我對你會有好處的!”其他屬吏卻不同意,說:“這個人,一天到晚喝得醉醺醺的,又好說大話,還是別帶他去為好!”龔遂說:“他想去就讓他去吧!”
到了長安後,這位王先生終日還是沉溺在醉鄉之中,也不見龔遂。可有一天,當他聽說皇帝要召見龔遂時,便對看門人說:“去將我的主人叫到我的住處來,我有話要對他說!”
一副醉漢狂徒的嘴臉,龔遂也不計較,還真來了。王先生問:“天子如果問大人如何治理渤海,大人當如何回答?”
龔遂說:“我就說任用賢才,使人各盡其能,嚴格執法,賞罰分明。”王先生連連擺頭道:“不好!不好!這麼說豈不是自誇其功嗎?請大人這麼回答:這不是小臣的功勞,而是天子的神靈威武所感化!”龔遂接受了他的建議,按他的話回答了漢宣帝,宣帝果然十分高興,便將龔遂留在身邊,任以顯要而又輕閑的官職。
作臣下的,最忌諱的是恃才傲物,自表其功,自矜其能,凡是這種人,十有九個要遭到猜忌而沒有好下場。當年劉邦曾經問韓信:“你看我能帶多少兵?”韓信說:“陛下帶兵最多也不能超過十萬。”劉邦又問:“那麼你呢?”韓信說:“我是多多益善。”這樣的回答,劉邦怎麼能不耿耿於懷!
自以為有功便得意忘形,總是討人嫌的,特別容易招惹上司嫉恨。把自己的功勞自己表白雖說合理,但卻不合人情的捧場之需,而且是很危險的事情。
三國末期,西晉名將王浚於公元280年巧用火燒鐵索之計,滅掉了東吳。三國分裂的局麵至此方告結束,國家又重新歸於統一,王浚的曆史功勳是不可埋沒的。豈料王浚克敵判勝之日,竟是受讒遭誣之時,安東將軍王渾以不服從指揮為由,要求將他交司法部門論罪,又誣告王浚攻入建康之後,大量搶劫吳宮的珍寶。
這不能不令功勳卓著的王浚感到畏懼。當年,消滅蜀國,收降後主劉禪的大功臣鄧艾,就是在獲勝之日被讒言構陷而死,他害怕重蹈鄧艾的覆轍,便一再上書,陳述戰場的實際狀況,辯白自己的無辜,晉武帝司馬炎倒是沒有治他的罪,而且力排眾議,對他論功行賞。
可王浚每當想到自己立了大功,反而被豪強大臣所壓製,一再被彈劾,便憤憤不平,每次晉見皇帝,都一再陳述自己伐吳之戰中的種種辛苦以及被人冤枉的悲憤,有時感情激動,也不向皇帝辭別,便憤憤離開朝廷。他的一個親戚範通對他說:“足下的功勞可謂大了,可惜足下居功自傲,未能做到盡善盡美!”
王浚問:“這話什麼意思?”
範通說:“當足下凱旋歸來之日,應當退居家中,再也不要提伐吳之事,如果有人問起來,你就說:‘是皇上的聖明,諸位將帥的努力,我有什麼功勞可誇的!’這樣,王渾能不慚愧嗎?”王浚按照他的話去做了,讒言果然不止自息。
老子警告世人:“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作為一個有才華的人,要做到不露鋒芒,既有效地保護自我,又能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華,不僅要說服、戰勝盲目驕傲自大的病態心理,凡事不要太張狂、太咄咄逼人,更要養成謙虛讓人的美德。做人切忌恃才自傲,不知饒人。鋒芒太露易遭嫉恨,更容易樹敵。
不要當麵頂撞上司
從古至今,下級服從上級似乎是天經地義。但當你將目光聚焦於現實時,桀驁不馴的“刺頭”卻不乏其人,甚至每個人都有過刁難、衝撞領導的驚險一刻。同樣是服從,領導的感受卻大相徑庭,世事紛芸迷人眼,唯有服從是關鍵。
在工作中要明確領導與下屬的位置,要虛心接受領導的教誨。當受到批評時,最忌當麵頂撞。當麵頂撞是最不明智的做法。既然是公開場合,你下不了台,反過來也會使領導下不了台。其實,如果在領導一怒之下而發其威風時,你給了他麵子,這本身就埋下了伏筆,設下了轉機。你能坦然大度地接受其批評,他會在潛意識中產生歉疚之情,或感激之情。
受到上級批評時,反複糾纏、爭辯,希望弄個一清二楚,這是很沒有必要的。如果確有冤情,確有誤解的話,可找一兩次機會表白一下,點到為止。即使領導沒有為你“平反昭雪”,也完全用不著糾纏不休。這種斤斤計較型的部下,是很讓領導頭疼的。如果你的目的僅僅是為了不受批評,當然可以“寸土必爭”,“寸理不讓”。可是,一個把領導搞得精疲力盡的人,是不可能晉升的。
在領導發火時下屬要控製住自己。在與領導相處時,盡量不要意氣用事。因為領導做慣了領導,習慣了成功。有些事情一旦沒有達到預期效果,就會感到不順心。此時,有很多人冷靜不下來,“城門失火,殃及池魚”,下屬就成為他看著煩、聽著厭的目標。
在不了解情況時,作為下屬千萬不要衝動,因為領導的發火有時是沒有什麼依據的。此時應該弄清原因對症下藥,不僅能夠化解領導的怒氣,還會讓他對你的冷靜留下深刻的印象。
王立在一家商貿公司工作。一天,公司經理由於與外商談判進行得非常不順利,本來談妥的事情又中途變卦。當他怒氣衝衝地回到辦公室,見到辦公室亂七八糟,心情更加煩躁,不分青紅皂白就大罵起來。此時,王立正在不緊不慢地看報紙,以為領導是衝著他來的,加上平時就覺著領導好像對他有意見,心想:自己的工作做完了,看會兒報紙還挨臭罵。於是與經理爭吵起來。另一位同事連忙過來,向經理問明了情況,領導此時也有些醒悟過來,直言:心情不好,不好意思。對王立卻悻悻然,感到王立不懂事兒。
在領導發火時,要麼采取不理不睬的政策,要麼就主動上前,給他分憂解愁,切不可與領導爭執不休,那樣是最不理智的。
在領導發火時,首先不要妄加猜測領導是否有什麼樣的目的,要保持冷靜;其次用交叉換位的方法,尋找領導發火的客觀原因,並予以諒解;最後,要引導對方把他的原因說出來。這樣,就掌握了控製領導情緒的主動權。頂撞隻會使領導在一怒之下開除了你,即使冷靜之後,也對你沒有什麼好印象了。
因此不要當麵頂撞上司。頂撞上司時必須考慮他的麵子問題,不要令人下不了台。當麵頂撞是最愚蠢的。
要想避免頂撞就要和上司交談時達成彼此間的默契,尋找自然活潑的話題,令上司有機會充分地發表意見,你可以適當地作些補充,提一些問題。這樣,上司便能自然而然地認識你的能力和價值。不要用上司不懂的技術性較強的術語進行交談。否則,上司會覺得你在故意難為他,也可能覺得你的才幹對他的職務會造成威脅,從而對你產生戒備,有意壓製你。
注意說話的忌諱
上司畢竟不像一般同事。所以與領導相處,就更應該注意,平時說話交談,彙報情況時,都要多加小心。特別是一些讓領導不快的話,就更要注意分寸。
說話有尺度,交往講分寸,辦事講策略,行為有節製,別人就很容易接納你,幫助你,尊重你,滿足你的願望。因此要想獲得社會認同、上司賞識,就應該掌握最恰當的說話尺度和適宜的辦事分寸。作為下屬,要想得到領導的信賴,嘴上說話一定要有個把門的,一定要把握好分寸。
不要嫌領導動作太慢。不經意地說:“太晚了!”這句話的意思是嫌領導動作太慢,以至於快要誤事了。在領導聽來,肯定有“幹嗎不早點”的責備意味,這樣的話在平時說來無所謂,在下屬與上司共事時說來就有失分寸。
讓領導下不來台的話不要說。對領導說:“這事不好辦!”領導分配工作任務下來,而下級卻說“不好辦”,這樣直接地讓領導沒麵子,一方麵說明自己推卸責任,另一方麵也顯得領導沒遠見。讓領導下不了台。
不要說領導該說的話。對領導說:“您真讓我感動!”其實,“感動”一詞是領導對下級的用法,例如說:“你們工作認真負責不怕吃苦,我很感動!”而晚輩對長輩或下級對上級用“感動”一詞,就不太恰當了。尊重領導,應該說“佩服”。如:“經理,我們都很佩服您的果斷!”這樣才算比較恰當。
該說則說,不該說的千萬別說。對領導說:“我不清楚。”“不行拉倒,沒關係!”這類話是對領導的不尊重,缺少敬意。退一步來講,也是說話不講究方式方法的表現。
無所謂的話盡量要少說。對上級的問題回答:“無所謂,都行!”這樣的話說明對領導提出的問題根本沒怎麼在意,同時既顯得對領導不夠尊重,也有推卸自己責任的嫌疑。
趙剛是一個十分謹慎的人。平時不愛說話,隻知道踏踏實實,埋頭工作。一年內為研究所搞出兩項科研成果。為此,研究所所長非常欣賞他,就有意提拔他為副所長。可是,每一次所長把自己的意思告訴趙剛時,趙剛總是客氣地說:“我不行,我真的不行,您別為難我了。”這樣經過三次後,所長再也不找趙剛談話了,把另一個在能力上不如趙剛的研究員提拔為副所長。其實,趙剛並不是不想當副所長,人都有渴望名利的欲望,可是,由於他過度的客氣,機會與他失之交臂。
過度客氣反而會招致誤解。和領導說話應該小心謹慎,顧全大體。但顧慮過多則適得其反,容易遭受誤解。因此應該善於察言觀色,以平常心去應付,習慣成自然,對這類情況就可以應付自如了。如果想克服膽小怕事的心態,有時越是謹慎小心,反而更容易出錯,會被上司誤認為沒有魄力,不值得重用。
說話要有技巧,溝通要有藝術;良好的表達方式可以助您事業成功,良性的溝通可以改變您的人生。我們與上司交流時,要注意管好自己的口,用好自己的嘴,要知道什麼話應該說,什麼話不應該講。不知道所忌,就會造成失敗,不知道所宜,就會造成停滯,我們在談話中,就要懂得說話的忌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