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素說,專注未來,心無雜念,我們才會有所成就,否則,就很容易被許多細節所累,終究不會有更大的發展。那好,我們就用望遠鏡來看人生吧,在眾多紛擾中,守住一份平靜,避開一些誘惑,從而最大限度地發揮自己的潛能,讓腳下的路越走越高,越走越寬。

不要為打翻的牛奶而哭泣

當你失去一件你非常想擁有,而且也“本該屬於你”的東西時,你會怎麼辦?是耿耿於懷,沉湎其中,還是努力從中吸取教訓,提高自己。這種心度真的很重要,這會決定你的一生。俄國現任總理,前總統普金的事例就很能說明這個問題。

1952年10月7日,普京生於列寧格勒的一個普通工人家庭。母親生他時,已經41歲了。不知道是不是因為這個緣故,普京生來就比其他同齡孩子矮半頭,而且瘦小得多。然而就是這樣一個小夥子,性格卻是要強的很。

為了彌補身體的不足,還在上小學的時候,普金就去了一個名叫波爾波斯特羅伊捷裏俱樂部跟著名教練拉赫林學習摔跤,之後,又師從拉赫林教練學習柔道。普京的悟性好,又肯努力。經過幾年的勤學苦練,普京的功夫就有了很大長進。

結業那天,道場舉辦了一場學生成績彙報會,所有學生的家長都去了,包括普金的母親。根據規則,三十二個學生先是四人一組,捉對廝殺,前兩名直接晉級,然後再四人一組,直至決出冠亞軍。前幾輪,普金發揮出色,都是輕鬆擊敗對手。然而在爭奪冠軍時,他卻出人意料地輸了,而且輸得很難看。

決賽時,拉赫林教練采用的是三局兩勝製。第一局,教練剛喊了聲開始,對方就突施冷手,給普金來了個背摔。普金後來說,本來,他還是想抵抗一下的,可對方的個頭太高了,而且體重也比他多出十多磅,所以被對方突襲得手的那一刻,他就失去了主動權。普金覺得比賽開始前,應像平時訓練一樣,雙方先相互行個禮,但教練沒說什麼,他也隻好作罷了;第二局,在雙方僵持不下時,普金先發製人,給對方來了個旋風腿,然後借勢抓住對方的衣領,將對方重重摔倒在地,然而由於求勝心切,普金竟未能牢牢鎖住對手,結果反被對方輕鬆翻身,並將自己壓在了身下;第三局,普金充分發揮出了自己輕靈的特點,巧妙運用杠杆借力,將對手的力量轉化為自己的競爭優勢,但為時已晚……盡管普金還是獲得了亞軍,但因為那是他人生的第一次“比賽”,他對那個冠軍看得非常重,而他也是衝著冠軍去的,所以賽後他還是感到很難過。

回家後,他委屈地對母親說,那家夥雖然比我高很多,塊頭也比我大很多,但在平時的訓練中,他是很少贏過我的啊,媽媽,你知道,那個冠軍對我來說是多麼的重要,而且它本來是屬於我的,可……說著,說著,普金竟傷心的哭了。

看著小普金難過的樣子,母親微笑著摸了摸他的頭說,看你這點德性,不就輸了一場比賽嗎?以後類似於這樣比賽的事情多著呢。母親見普金聽得認真,接著說,其實,無論有多麼美妙的事情,一旦成為過去,你就沒有必要再為它傷神和影響以後的生活了。有一句話說得好,不要為打翻的牛奶而哭泣,所以你要記得從失敗中吸取教訓,當然,最好不要總是打翻牛奶。

那次比賽,對普金日後的人生影響太大了,而母親的話也讓他悟到了很多。走出校門後,普金又多次遇到類似於那場比賽的競爭,但因為心中記住了母親的那句話,他再沒有因為不如意而影響到自己的心境。也許正是因為有了這種心態,普金在克格勃工作的那段時間,因為表現出色,多次得到嘉獎,直至後來被葉利欽慧眼相中。

很多時候,我們總是因為“一瓶打翻的牛奶”而糾纏不清,卻忽略了一個很重要的事實:世上再美妙的事情,都有其興衰和成敗。大仲馬說:“人生是由一串串無數小煩惱組成的念珠,達觀的人是笑著數完這串念珠的。”這位參透人生的大文豪用自己的經驗告訴我們,人生煩惱是客觀存在,無法避免的,關鍵是要笑迎煩惱,然後從中吸取教訓,不斷總結,最終達到提高和升華。唯如此,你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取得引人注目的成功和輝煌。

別抱怨生活的不公

?

一年一屆的校園演講比賽就要開始了。

賽前,參賽選手們每人得到一張紙片。他們要就某個話題稍作準備,然後用3分鍾的時間陳述自己的觀點。

第一位參賽選手走向演講台的時候似乎很不高興。“尊敬的老師和親愛的同學們,大家好!”突然,那位同學將聲音提高了八度:“這是一項不公平的比賽。”場內,頓時一片嘩然。他接著說道:“作為第一個發言者,我隻有幾分鍾的時間準備,而其他人卻有足夠的時間來做準備演講。這不公平!”說完,他憤憤地離開了賽場。但沒有人追他,比賽照常進行。

比賽結束後,一位評委老師在樓梯口碰到了他。老師問:“這位同學,你讀過汽車雜誌嗎?”

“是的,我讀過。”他來了精神頭兒,“我非常喜歡汽車雜誌。”

“那麼,你注意過新車引入市場後,用來描述它的數字嗎?比如轉度,馬力等。”老師又問。

“是的。我對那些數字都很感興趣,但您為什麼要問我這個問題呢?”他有點不解。

“這些統計數字背後有一項最基本的原則,那就是在路麵狀況非常理想的情況下。汽車銷售不錯,那是因為道路泥濘也好,坑窪也罷,它在任何不利的情況下都展示自己的速度和馬力。”

接著,老師又語重心長地對他說:“你想想,每一個成功的人,不管奮鬥的環境是否公平,他們都在繼續著自己的戰鬥。別總埋怨生活的不公,孩子,開始反抗它,去贏取最終的勝利,好嗎?”說完,老師拍了拍他的肩膀走了。

看著老師漸行漸遠的背影,那位同學的臉上漸漸有了微笑,因為老師的話讓他明白:生活對於每一個人來說,沒有絕對的公平,也沒有絕對的不公平。就像這次演講,自己第一個演講似乎是不公平的,可那對下麵選手就公平嗎?比賽不會因為自己抱怨不公平而重新抽簽,也不會因為自己的退出給你一次補救的機會,機會對於每一個人來說,都隻有一次,這就是生活的遊戲規則。埋頭繼續自己的戰鬥,正視所謂的不公平,努力去贏取比賽的勝利,這才是積極的處世之道。

生正逢時的吳祖光

著名戲劇作家吳祖光先生,生前給人題詞留墨,最愛寫的四個字就是“身正逢時”,前前後後,他給人寫了上千條之多。令人費解的是,細細算來,吳祖光這輩子“逢時”的好日子似乎並不多:出生時,他趕上了軍閥混戰;長大了些時,碰上日寇侵華;三十多歲時,正是才華橫溢的時候,卻被戴上了右派的帽子;到了晚年,本該享福了吧,偏偏又為“國貿案”一篇雜文惹上官司,好幾年不得安寧。可他為什麼又偏愛這四個字呢?吳祖光在他的回憶錄中說,“也許,這就是一種達觀的生活態度吧。”

而事實上,少年時候的吳祖光並沒有這種“達觀的生活態度”,相反,他總在慨歎自己生不逢時,而且逢人便說自己前途渺茫。後來,無所事事的他更是沾染上了小偷小摸的壞習慣。

一天,他趁父母不在家,再一次悄悄地將母親放在桌子上的一大疊銅元全部裝進了衣袋,巧的是,偏偏那天母親出門沒多久又回來取錢了,而且在發現錢丟了之後,母親立馬就懷疑上了他。結果可想而知,母親從他的衣袋裏查獲了全部“贓物”。

母親被氣得半晌無話,看了他許久,才問:“你拿這些錢做什麼?”麵對慈祥的母親,吳祖光低下頭,他不知道該怎麼回答,但最終,他還是找了一個理由,說:“我想買一副乒乓球,還有網子、拍子。”

母親說:“你這是偷錢,偷錢就是做賊,懂嗎?”過了一會兒,母親說:“先去學校吧,回頭再跟你算賬。”

晚上,吳祖光早早就睡了。當然,他不是困,而是怕父親下班回來找他算賬。

不想,父親回來後並沒有說什麼,而是問母親:“睡著了麼?”母親說:“睡著了。”父親又說:“把這個放在這兒吧,又不是不給他錢。一定要偷,多難為情。”麵朝裏裝睡的吳祖光感到母親把一樣東西輕輕擺在了他的枕頭旁邊。

第二天清早醒來時,吳祖光一把抱住了枕頭邊的盒子,打開盒子,裏麵是兩個球拍,一麵網子,半打乒乓球,旁邊還有一封信。他知道,那是父親的親筆信。展開,信中有一段話深深地震撼了他幼小的心靈,也因為那段話,讓他受益了一生。

父親在信裏說,王勃《滕王閣序》中提到兩個人,一個是馮唐,另一個是李廣。特別是馮唐,曆經三代,本事也是有的,而且還不小,可他就是官升不上去,90多歲了,還是個郎官。有人問他咋回事?馮唐無奈答曰:文帝好文,我卻以武見長;景帝愛用老成人,我正年輕;武帝上台後搞年輕化,我卻已經老了。就這樣,陰差陽錯,他蹉跎了一輩子,就連蘇東坡都替他叫屈:“鬢微霜,又何妨?持節雲中,何日遣鋒唐。”而曹操算生正逢時嗎?非也。後人評價他是“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換句話說,就是阿瞞能夠左右逢源,不管生在啥時候,不論是天下大治,還是天下大亂,都是出類拔萃的大人物。事實上,不管你是逢時,還是不逢時,隻要你有本事,有能耐,肯努力,肯拚搏,生在什麼時候,你都不會被埋沒。

吳祖光好久沒有這麼認真的看字了,而那天,他讀得是那樣的仔細,用心。後來,他也終於明白,一個人是否生逢其時,其實是有偶然性的,人到這個世界上,原本也是一件很偶然的事,你根本就沒有選擇的餘地。既然生命無法選擇,那麼我們無論遇到什麼磨難,就應該積極進取,以樂觀的心態好好珍惜生活。

也許正是有了這樣良好的心態,吳祖光才會在文革,或者“國貿案”等等這些所有所謂的磨難麵前始終保持著一種樂觀的心態,也才有了他在戲劇、散文、政論,以及書法上的巨大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