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有了“不快”你就說(2 / 3)

專家建議

在正常情況下,人的情緒是平穩的,但當遇到諸如生、死、愛、恨的打擊時,一時承受不了,就會下意識地尋找釋放的方式,哭泣就是其中的一種。哭不僅能夠讓人抒發感情而且會對人的身體健康產生影響。

1.哭也要有節製

人的胃腸機能對情緒極為敏感,憂愁悲傷,哭泣時間過長,胃的運動減慢,胃液分泌減少,酸度下降,會影響食欲,甚至引起胃炎或胃、十二指腸球部潰瘍。這就是不少人在大哭之後,會吃不下飯,睡不著覺,有神疲力乏之感的原因。如果無節製地哭泣,就會導致人心情沮喪,進而影響工作和學習效率。因此心理學家主張哭不宜超過15分鍾,壓抑的心情得到發泄、緩解後就不能再哭,否則對身體反而有害。

2.男兒有淚也要彈

常言道:男兒有淚不輕彈。男子漢大丈夫即使遇到非常傷感的事,也要有淚往肚子裏流。其實,這種做法是不對的,對於人的身心健康是有害的。

從醫學的角度說,為了調節人體內的氣體,保持生理和心理的平衡,人的七情喜、怒、憂、思、悲、恐、驚,都應有其自我發泄和排解的機會。有資料表明,遇悲痛後能哭泣的人,比“自我懲罰”生悶氣者,其高血壓發病率要低50%左右。而那些強忍眼淚者,其潰瘍症、結腸炎、肝病和膽囊炎及結石症的發病率,比能自我排解者高出2 至5 倍。

事實上,那些看令人傷感的書或悲悲切切的電影都會掉淚的人,在關鍵時刻比那些“有淚不輕彈的人”意誌要堅定得多。因此,男人在悲痛的時候,不妨痛痛快快地大哭一場,讓悲傷和對身體有害的物質隨著眼淚一起排出體外,使自己的神經得到放鬆,然後鼓足精神迎接新的挑戰。

健康提示

當真正遇到悲傷難過的事時,適當地哭一哭不僅有助於渲泄不良情緒,對我們的身體健康也非常有益,但是這並不是要你稍遇不如意就開始號淘大哭、淚水漣漣,做一個軟弱無能的人。當工作不順時,要善於分析,找出原因並總結經驗教訓;當愛情受挫時,要懂得適時放棄;當生活煩心時,要想開一點,讓自己做一個豁達樂觀的人,這樣才會有健康美滿的人生。

◎試用歎息保健康

在生活中,當人們麵對無力解決的事情,或者是難以完成的任務時,常常會來一聲長長的歎息,這樣心情就會感到舒暢一些。而長期以來,長籲短歎被人們認為是消極和悲觀的表現,所以,有些人為了在別人麵前維持良好的形象,就會壓抑這種負麵情緒。殊不知,用這種方式保住形象,卻損害了自己的健康。

典型案例

37歲的李先生是某國有企業職工,由於近年來企業經營不景氣,準備裁員,實行“下崗分流”製度。而李先生覺得自己年齡大了,又沒有特長,很可能在被“分流”之列,整天提心吊膽。但為了不在家人、同事朋友麵前表現得懦弱,他每天總是強裝笑容,表現得若無所事。然而,他總是吃飯不香、睡覺不好,精神狀況十分糟糕。

後來,李先生的失眠症狀越來越嚴重,白天也不能集中精力工作,身心十分痛苦。到醫院檢查,他患上了神經衰弱。正是因為他長期把不愉快藏在心裏而不是說出來,導致心理壓力過大,才引起的疾病。

心靈解析

歎息,從生活意義上說,是消極、悲觀的表現。因此,不少人總是抑製歎息。但是,當人們在悲哀惆悵的時候,長籲短歎兩次,有安神解鬱的坦然感,在工作、學習緊張疲勞的時候,長籲短歎一番,會有胸寬神定的豁達感;就是心滿意足,愉快興奮之時,長籲短歎一次,也會頓覺輕鬆愉快。

歎息的時候,人做一次深呼吸,排出體內的廢氣,同時,精神得到短暫的放鬆。這樣對身體有很多好處:一方麵,把有害的氣體排出肺部,呼吸新鮮空氣,讓毒素不能在肺部沉積。同時,歎息還可以短暫的緩解神經緊張,讓緊繃的大腦得到休息,不致過度疲勞。

曾有醫生給臨場前的運動員和心理緊張的考生進行體檢發現,讓他們歎息幾聲後,可使收縮期血壓下降,舒張期血壓下降,呼吸和心跳減慢,心理緊張狀況會暫時得到改善。北京大學醫學院曾經做過一個調查,常常歎息的人,相對從不歎息,有事都憋在心裏的人,平均壽命要多出4到5歲!

經常歎息的人,心理壓力得到釋放,而不是長期憋在心裏,因此神經緊張程度得以緩解,心髒負荷也隨之減輕。這樣,患高血壓的機率比“悶罐子”要低許多。

歎息時,吐音不同,會產生不同的效果。例如,吐“籲”字養肝,吐“嗬”字強心,吐“呼”字健脾,吐“泗”字清肺,吐“吹”字利腎。但要注意吸氣應順其自然,口型、吐音、動作要積極配合。

無論從生理學,還是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歎息對健康都是有益的。麵對競爭越來越激烈的現代生活,來自生活、工作、學習上的壓力是難以避免的。在這種高壓狀態下,我們要試著以歎息來發泄心中的壓抑,保持身體的健康。

專家建議

一聲歎息會讓我們擺脫疲累的心情,呼出鬱悶,再次充滿活力,重新投入工作。但是,麵對生活中的不順心事件,一聲歎息還是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這就需要我們客觀地分析和麵對自己遇到的問題,不要主觀地將小事情放大化。

另外,人在心理受到某種挫折、抑鬱的時候,往往傾向於自我封閉,回避與人的溝通交流,這時,我們要努力克服這種傾向,多保持與外界、他人適度的開放和交流。積極地麵對負性事件,使其能達到滿意的結果,才是解決問題的最好方式。

健康提示

歎息雖是有益健康的行為,但我們也不能就此形成無事歎三聲的習慣。因為一旦形成習慣性歎氣,就會出現一種可能:你不是因為心情不好才歎氣,而是因為歎氣而變得心情不好。這就是很嚴重的不良影響了。

◎發點牢騷釋怨氣

愛發牢騷常給人留下一種不成熟和缺乏修養的印象,在生活中,我們也常聽到不少男士這樣評價自己的妻子:我愛人其他方麵都好,就是愛發牢騷這個毛病讓人受不了。所以,大多數時候人們都會把它作為一種不好的行為加以克製,但實際上,適度地發點牢騷於人們的身心健康是有益的。

典型案例

寧寧每天下班回到家,老公就已經做好飯菜等著她了,許多姐妹都非常羨慕她找了一個好老公。可她卻好像永遠也感到不滿足,隔三差五也愛發點牢騷,比如有時會怪客戶太難纏了,有時會怨工作太累了,有時會說新來的同事太難相處了,有時又會嫌老公做的菜油太多了、鹽太淡了……可事實上,不管多難纏的客戶也被她搞定了,不管工作多累她還是天天高興地去上班,難處的同事也處的很好,難吃的飯菜也會吃得一點不剩。起先老公也不太懂她,就對她說讓她別去上班了,回家來讓他養著。可是寧寧卻笑著告訴老公,自己發發牢騷也是一種減壓的方式,嘮叨幾句能夠渲泄掉心中的怨氣,不至於產生抑鬱情緒。她老公聽後也覺得很有道理,自此以後,每當寧寧發牢騷時,他都會微笑地聽著,不急也不惱。

心靈解析

在生活中,愛發牢騷的人常常會聽到這樣的忠告:牢騷太盛防腸斷,風物長宜放眼量。但是,要真正做到這一點,對普通人來說還是不容易的。生活中很多事情不如意,一時卻又無法解決,人們在工作生活中生的怨氣、意見、看法,需要有一個宣泄的途徑,也就隻能發發牢騷了。

發牢騷常被人認為是一種有損健康的情緒,可事實上,與其把什麼都埋在心裏,不如說出來。國外心理學研究證明,時常談論自己的煩惱及發點牢騷的人,反而有助於“情緒受到控製”。適當發牢騷和抱怨能使人們免受精神抑鬱症、心髒病發作及身心失調的損害。其積極意義主要有兩點:

一是發牢騷能使人對自己的處境進行分析,從而使發牢騷成為找到解決辦法的第一步。

二是發牢騷從生理上能提高人體腎上腺素的分泌,有助於防止憂思,而憂思容易導致抑鬱。

哈佛大學的一項研究表明,適度表達自己憤怒的男性,與壓抑的男性相比,其發生非致命性心髒病的概率是後者的一半,中風的概率也較後者顯著降低。這個研究結果告訴我們,適當表達自己的情緒或傾訴,有益健康。

尤其作為職業女性來說,如果在工作中遇到煩惱的事情,適當地找人發發脾氣,可以避免不必要的壓力累積。反之,如果她在感到憤怒的時候,因顧慮種種因素,敢怒不敢言,長久積累就會造成情緒的壓抑,有可能演變成身體上和心理上的疾病。

專家建議

當你遇到慪氣的事時,發發牢騷可以適度緩解心中的怒氣,避免不必要的壓力積累,對健康是有益的。但是,發牢騷也得注意把握好一個度,那麼,何為適度?如何才能做到適度呢?可以從三個方麵考慮:

1.要注意頻繁程度

你可以偶爾發發牢騷,卻不可每做一件事或每遇一件事都發牢騷。牢騷太多令人厭煩是不爭的事實。此外,還應該努力避免經常就同一個問題發牢騷。

2.要注意場合

一般非正式場合比較適合發牢騷,正式的場合不要發牢騷,如果是見客戶或在領導麵前發牢騷,結果就不會太好了。

3.要看對象

發牢騷的對象應該是對你友好、熟悉和隨和的人,這樣的人能夠理解你的牢騷,與你產生共鳴。如果你對著某些高傲、自我中心的人發牢騷,對方可能會一句話把你噎個半死,這個牢騷不發也罷。

當然,解決的辦法還有很多,比如,幾個好友聚一起,利用周末去登山、郊遊、踏青,或者垂釣、打球,都可起到緩解或宣泄情緒的作用。

健康提示

適當地發發牢騷,可以釋放內心的鬱悶和不滿情緒,平衡自己的心理,於身心健康是有益的。但是如果經常發牢騷,進而形成一種習慣,那麼則不僅無益於問題的解決,相反還會帶來一係列消極作用。因此,當你的心中有不滿時,你可以用發點牢騷來發泄一下,但千萬別形成習慣。

◎高歌一曲解千愁

也許你是一個對唱歌沒有多少興趣的人,也許你是一個一唱歌就容易跑調的人,也許你是一個隻有自己獨處時才敢哼哼兩句的人,也許你會認為唱歌隻屬於那些有歌唱天賦的人。其實不然,你也可以盡情高歌,不為別的,隻為唱歌也是一劑保持身心健康的“天然良藥”。